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海森堡之謎”——德國為何沒能搶先造出原子彈?

2015-01-13

納粹德國為什么沒能造出原子彈?戰(zhàn)后幾乎人人都在問這個問題。是政策上的原因?理論上的原因?技術上的原因?資源上的原因?或是道德上的原因?不錯,美國造出了原子彈,他們有奧本海默,有費米,有勞倫斯、貝特、西伯格、魏格納、查德威克、佩爾斯、弗里西、塞格雷,后來又有了玻爾,以致像費因曼這樣的小字輩根本就不起眼,而洛斯阿拉莫斯也被稱作“諾貝爾得獎者的集中營”。但德國一點也不差。是的,希特勒的猶太政策趕走了國內(nèi)幾乎一半的精英,納粹上臺的第一年,就有大約2600名學者離開了德國,四分之一的物理學家從德國的大學辭職而去,到戰(zhàn)爭前夕已經(jīng)有40%的大學教授失去了職位。是的,整個軸心國流失了多達27名諾貝爾獲獎者,其中甚至包括愛因斯坦、薛定諤、費米、波恩、泡利、德拜這樣最杰出的人物,這個數(shù)字還不算間接損失的如玻爾之類。但德國憑其驚人的實力仍保有對抗全世界的能力。

戰(zhàn)爭甫一爆發(fā),德國就展開了原子彈的研究計劃。那時是1939年,全世界只有德國一家在進行這樣一個原子能的軍事應用項目。德國占領著世界上最大的鈾礦(在捷克斯洛伐克),德國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化學工業(yè),他們?nèi)匀粨碛惺澜缟献詈玫目茖W家,原子的裂變現(xiàn)象就是兩個德國人--奧托。哈恩(Otto Hahn)和弗里茲。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在前一年發(fā)現(xiàn)的,這兩人都還在德國,哈恩以后會因此發(fā)現(xiàn)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然不止這兩人,德國還有勞厄(1914年諾貝爾物理)、波特(Bothe,1954諾貝爾物理)、蓋革(蓋革計數(shù)器的發(fā)明者,他進行了α散射實驗)、魏扎克(Karl von Weizsacker)、巴格(Erich Bagge)、迪布納(Kurt Diebner)、格拉赫(Walther Gerlach)、沃茲(Karl Wirtz)……當然,他們還有定海神針海森堡,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所有的這些科學家都參與了希特勒的原子彈計劃,成為“鈾俱樂部”的成員之一,海森堡是這個計劃的總負責人。

然而,德國并沒能造出原子彈,它甚至連門都沒有入。從1942年起,德國似乎已經(jīng)放棄整個原子彈計劃,而改為研究制造一個能提供能源的原子核反應堆。主要原因是因為1942年6月,海森堡向軍備部長斯佩爾(Albert Speer)報告說,鈾計劃因為技術原因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產(chǎn)出任何實際的結(jié)果,在戰(zhàn)爭期間造出原子彈是不大可能的。但他同時也使斯佩爾相信,德國的研究仍處在領先的地位。斯佩爾將這一情況報告希特勒,當時由于整個戰(zhàn)場情況的緊迫,德國的研究計劃被迫采取一種急功近利的方略,也就是不能在短時間,確切地說是六周內(nèi)見效的計劃都被暫時放在一邊。希特勒和斯佩爾達成一致意見:對原子彈不必花太大力氣,不過既然在這方面仍然“領先”,也不妨繼續(xù)撥款研究下去。當時海森堡申請附加的預算只有寥寥35萬帝國馬克,有它無它都影響不大。

這個計劃在被高層放任了近2年后,終于到1944年又為希姆萊所注意到。他下令大力撥款,推動原子彈計劃的前進,并建了幾個新的鈾工廠。計劃確實有所進展,不過到了那時,全德國的工業(yè)早已被盟軍的轟炸破壞得體無完膚,難以進一步支撐下去。而且為時也未免太晚,不久德國就投降了。

1942年的報告是怎么一回事?海森堡在其中扮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這答案撲朔迷離,歷史學家們各執(zhí)一詞,要不是新證據(jù)的逐一披露,恐怕人們至今仍然在云里霧中。這就是科學史上有名的“海森堡之謎”。

1944年,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形成兩面夾攻之勢。到1945年4月,納粹德國大勢已去,歐洲戰(zhàn)場戰(zhàn)斗的結(jié)束已經(jīng)近在眼前。擺在美國人面前的任務現(xiàn)在是盡可能地搜羅德國殘存的科學家和設備儀器,不讓他們落到別的國家手里(蘇聯(lián)不用說,法國也不行)。和蘇聯(lián)人比賽看誰先攻占柏林是無望的了,他們轉(zhuǎn)向南方,并很快俘獲了德國鈾計劃的科學家們,繳獲了大部分資料和設備。不過那時候海森堡已經(jīng)提前離開逃回厄菲爾德(Urfeld)的家中,這個地方當時還在德國人手里,但為了得到海森堡這個“第一目標”,盟軍派出一支小分隊,于5月3日,也就是希特勒夫婦自殺后的第四天,到海森堡家中抓住了他。這位科學家倒是表現(xiàn)得頗有風度,他禮貌地介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們,并問那些美國大兵,他們覺得德國的風景如何。到了5月7日,德國便投降了。

10位德國最有名的科學家被秘密送往英國,關在劍橋附近的一幢稱為“農(nóng)園堂”(Farm Hall)的房子里。他們并不知道這房子里面裝滿了竊聽器,他們在此的談話全部被錄了音并記錄下來,我們在后面會談到這些關鍵性的記錄。8月6日晚上,廣島原子彈爆炸的消息傳來,這讓每一個人都驚得目瞪口呆。關于當時的詳細情景,我們也會在以后講到。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這些科學家都被釋放了。但現(xiàn)在不管是專家還是公眾,都對德國為什么沒能造出原子彈大感興趣。以德國科學家那一貫的驕傲,承認自己技不如人是絕對無法接受的。還在監(jiān)禁期間,廣島之后的第三天,海森堡等人便起草了一份備忘錄,聲稱:1.原子裂變現(xiàn)象是德國人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1938年發(fā)現(xiàn)的。2.只有到戰(zhàn)爭爆發(fā)后,德國才成立了相關的研究小組。但是從當時的德國來看并無可能造出一顆原子彈,因為即使技術上存在著可能性,仍然有資源不足的問題,特別是需要更多的重水。

返回德國后,海森堡又起草了一份更詳細的聲明。大致是說,德國小組早就意識到鈾235可以作為反應堆或者炸彈來使用,但是從天然鈾中分離出稀少的同位素鈾235卻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這里補充一下原子彈的常識:當一個中子轟擊容易分裂的鈾235原子核時,會使它裂成兩半,同時放出更多的中子去進一步轟擊別的原子核。這樣就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在每次分裂時都放出大量能量,便是通常說的“鏈式反應”。但只有鈾235是不穩(wěn)定而容易裂變的,它的同位素鈾238則不是,所以必須提高鈾235的濃度才能引發(fā)可持續(xù)的反應,不然中子就都被鈾238吸收了。但天然鈾中鈾238占了99%以上,所以要把那一點鈾235分離出來,這在當時的技術來說是極困難的。)

海森堡說,分離出足夠的鈾235需要大量的資源和人力物力,這項工作在戰(zhàn)爭期間是難以完成的。德國科學家也意識到了另一種可能的方法,那就是說,雖然鈾238本身不能分裂,但它吸收中子后會衰變成另一種元素--钚。而這種元素和鈾235一樣,是可以形成鏈式反應的。不過無論如何,前提是要有一個原子反應堆,制造原子的反應堆需要中子減速劑。一種很好的減速劑是重水,但對德國來說,唯一的重水來源是在挪威的一個工廠,這個工廠被盟軍的特遣隊多次破壞,不堪使用。

總而言之,海森堡的潛臺詞是,德國科學家和盟國科學家在理論和技術上的優(yōu)勢是相同的。但是因為德國缺乏相應的資源,因此德國人放棄了這一計劃。他聲稱一直到1942年以前,雙方的進展還“基本相同”,只不過由于外部因素的影響,德國認為在戰(zhàn)爭期間沒有條件(而不是沒有理論能力)造出原子彈,因此轉(zhuǎn)為反應堆能源的研究。

海森堡聲稱,德國的科學家一開始就意識到了原子彈所引發(fā)的道德問題,這樣一種如此大殺傷力的武器使他們也意識到對人類所負有的責任。但是對國家(不是納粹)的義務又使得他們不得不投入到工作中去。不過他們心懷矛盾,消極怠工,并有意無意地夸大了制造的難度,因此在1942年使得高層相信原子彈并沒有實際意義。再加上外部環(huán)境的惡化使得實際制造成為不可能,這讓德國科學家松了一口氣,因為他們不必像悲劇中的安提戈涅,親自來作出這個道德上兩難的決定了。

這樣一來,德國人的科學優(yōu)勢得以保持,同時又捍衛(wèi)了一種道德地位。兩全其美。

這種說法惹火了古德施密特,他戰(zhàn)時是曼哈頓計劃的重要領導人,本來也是海森堡的好朋友。他認為說德國人和盟國一樣地清楚原子彈的技術原理和關鍵參數(shù)是胡說八道。1942年海森堡報告說難以短期制造出原子彈,那是因為德國人算錯了參數(shù),他們真的相信不可能造出它,而不是什么虛與委蛇,更沒有什么消極。古德施密特地位特殊,手里掌握著許多資料,包括德國自己的秘密報告,他很快寫出一本書叫做ALSOS,主要是介紹曼哈頓計劃的過程,但同時也匯報德國方面的情況。海森堡怎肯茍同,兩人在Nature雜志和報紙上公開辯論,斷斷續(xù)續(xù)地打了好多年筆仗,最后私下講和,不了了之。

雙方各有支持者?!都~約時報》的通訊記者Kaempffert為海森堡辯護,說了一句引起軒然大波的話:“說謊者得不了諾貝爾獎!”言下之意自然是說古德施密特說謊。這滋味對于后者肯定不好受,大家知道古德施密特是電子自旋的發(fā)現(xiàn)者之一,以如此偉大發(fā)現(xiàn)而終究未獲諾貝爾獎,很多人是鳴不平的。ALSOS的出版人舒曼(Schuman)當真寫信給愛因斯坦,問“諾貝爾得獎者真的不說謊?”愛因斯坦只好回信說:“說謊是得不了諾貝爾的,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幸運者會在壓力下在特定的場合可能說謊?!?/span>

愛因斯坦大概想起了勒納德和斯塔克,兩位貨真價實的諾貝爾得主,為了狂熱的納粹信仰而瘋狂攻擊他和相對論,這情景猶然在眼前呢?!?/span>

玩味一下海森堡的聲明是很有意思的:討厭納粹和希特勒,但忠實地執(zhí)行對祖國的義務,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來履行愛國的職責。這聽起來的確像一幅典型的德國式場景。服從,這是德國文化的一部分,在英語世界的人們看來,對付一個邪惡的政權,符合道德的方式是不與之合作甚至摧毀它,但對海森堡等人來說,符合道德的方式是服從它——正如他以后所說的那樣,雖然納粹占領全歐洲不是什么好事,但對一個德國人來說,也許要好過被別人占領,一戰(zhàn)后那種慘痛的景象已經(jīng)不堪回首。

原子彈,對于海森堡來說,是“本質(zhì)上”邪惡的,不管它是為希特勒服務,還是為別的什么人服務。戰(zhàn)后在西方科學家中有一種對海森堡的普遍憎惡情緒。當海森堡后來訪問洛斯阿拉莫斯時,那里的科學家拒絕同其握手,因為他是“為希特勒制造原子彈的人”。這在海森堡看來是天大的委屈,他不敢相信,那些“實際制造了原子彈的人”竟然拒絕與他握手!也許在他心中,盟軍的科學家比自己更加應該在道德上加以譴責。但顯然在后者看來,只有為希特勒制造原子彈才是邪惡,如果以消滅希特勒和法西斯為目的而研究這種武器,那是非常正義和道德的。

這種道德觀的差異普遍存在于雙方陣營之中。魏扎克曾經(jīng)激動地說:“歷史將見證,是美國人和英國人造出了一顆炸彈,而同時德國人--在希特勒政權下的德國人--只發(fā)展了鈾引擎動力的和平研究。”這在一個美國人看來,恐怕要噴飯。

何況在許多人看來,這種聲明純粹是馬后炮。要是德國人真的造得出來原子彈,恐怕倫敦已經(jīng)從地球上消失了,也不會羅里羅嗦地講這一大通風涼話。不錯,海森堡肯定在1940年就意識到鈾炸彈是可能的,但這不表明他確切地知道到底怎么去制造?。『Iぴ?942年意識到以德國的環(huán)境來說分離鈾235十分困難,但這不表明他確切地知道到底要分離“多少”鈾235??!事實上,許多證據(jù)表明,海森堡非常錯誤地估計了工程量,為了維持鏈式反應,必須至少要有一個最小量的鈾235才行,這個質(zhì)量叫做“臨界質(zhì)量”(critical mass),海森堡--不管他是真的算錯還是假裝不知--在1942年認為至少需要幾噸的鈾235才能造出原子彈!事實上,只要幾十千克就可以了。

誠然,即使只分離這么一點點鈾235也是非常困難的。美國動用了15000人,投資超過20億美元才完成整個曼哈頓計劃。而德國整個只有100多人在搞這事,總資金不過百萬馬克左右,這簡直是笑話。但這都不是關鍵,關鍵是,海森堡到底知不知道準確的數(shù)字?如果他的確有一個準確數(shù)字的概念,那么雖然這德國來說仍然是困難的,但至少不是那樣的遙不可及,難以克服。英國也同樣困難,但他們知道準確的臨界質(zhì)量數(shù)字,于是仍然上馬了原子彈計劃。

海森堡爭辯說,他對此非常清楚,他引用了許多證據(jù)說明在與斯佩爾會面前他的確知道準確的數(shù)字。可惜他的證據(jù)全都模糊不清,無法確定。德國的報告上的確說一個炸彈可能需要10-100千克,海森堡也描繪過一個“菠蘿”大小的炸彈,這被許多人看作證明。然而這些全都是指钚炸彈,而不是鈾235炸彈。這些數(shù)字不是證明出來的,而是猜測的,德國根本沒有反應堆來大量生產(chǎn)钚。德國科學家們在許多時候都流露出這樣的印象,鈾炸彈至少需要幾噸的鈾235。

不過當然你也可以從反方面去理解,海森堡故意隱瞞了數(shù)字,只有天知地知他一個人知。他一手造成夸大了的假相。

至于反應堆,其實石墨也可以做很好的減速劑,美國人就是用的石墨??墒钱敃r海森堡委派波特去做實驗,他的結(jié)果錯了好幾倍,顯示石墨不適合用在反應堆中,于是德國人只好在重水這一棵樹上吊死。這又是一個懸案,海森堡把責任推到波特身上,說他用的石墨不純,因此導致了整個計劃失敗。波特是非常有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后來也得了諾貝爾獎,這個黑鍋如何肯背。他給海森堡寫信,暗示說石墨是純的,而且和理論相符合!如果說實驗錯了,那還不如說理論錯了,理論可是海森堡負責的。在最初的聲明中海森堡被迫撤回了對波特的指責,但在以后的歲月中,他,魏扎克,沃茲等人仍然不斷地把波特拉進來頂罪。目前看來,德國人當年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驗上都錯了。

對這一公案的爭論逐漸激烈起來,最有影響的幾本著作有:Robert Jungk的《比一千個太陽更明亮》(Brighter Than a. Thousand Sunds,1956),此書贊揚了德國科學家那高尚的道義,在戰(zhàn)時不忘人類公德,雖然洞察原子彈的奧秘,卻不打開這潘多拉盒子。1967年David Irving出版了《德國原子彈計劃》(The German Atomic Bomb),此時德國當年的秘密武器報告已經(jīng)得見天日,給作品帶來了豐富的資料。Irving雖然不認為德國科學家有吹噓的那樣高尚的品德,但他仍然相信當年德國人是清楚原子彈技術的。然后是Margaret Gowing那本關于英國核計劃的歷史,里面考證說德國人當年在一些基本問題上錯得離譜,這讓海森堡本人非常惱火。他說:“(這本書)大錯特錯,每一句都是錯的,完全是胡說八道?!彼S后出版了著名的自傳《物理和物理之外》(Physics and Beyond),自然再次地強調(diào)了德國人的道德和科學水平。凡是當年和此事有點關系的人都紛紛發(fā)表評論意見,眾說紛紜,有如聚訟,誰也沒法說服對方。

1989年,楊振寧在上海交大演講的時候還說:“……很好的海森堡傳記至今還沒寫出,而已有的傳記對這件事是語焉不詳?shù)摹@是一段非常復雜的歷史,我相信將來有人會寫出重要的有關海森堡的傳記?!?/span>

幸運的是,從那時起到今天,事情總算是如其所愿,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海森堡本人于1976年去世了。在他死后兩年,英國人Jones出版了《高度機密戰(zhàn)爭:英國科學情報部門》(Most Secret War:British Scientific Intelligentce)一書,詳細地分析了海森堡當年在計算時犯下的令人咋舌的錯誤。但他的分析卻沒有被Mark Walker所采信,在資料詳細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及核力量的尋求》(German National Socialism and the Quest for Nubclear Power,1989年出版)中,Walker還是認為海森堡在1942年頭腦清楚,知道正確的事實。

到了1992年,Hofstra大學的戴維?卡西迪(David Cassidy)出版了著名的海森堡傳記《不確定性:海森堡傳》,這至今仍被認為是海森堡的標準傳記。他分析了整件事情,并最后站在了古德施密特等人的立場上,認為海森堡并沒有什么主觀的愿望去“摧毀”一個原子彈計劃,他當年確實算錯了。

但是很快到了1993年,戲劇性的情況又發(fā)生了。Thomas Powers寫出了巨著《海森堡的戰(zhàn)爭》(Heisenberg’s War)。Powers本是記者出身,非常了解如何使得作品具有可讀性。因此雖然這本厚書足有607頁,但文字奇巧,讀來引人入勝,很快成了暢銷作品。Powers言之鑿鑿地說,海森堡當年不僅僅是“消極”地對待原子彈計劃,他更是“積極”地破壞了這個計劃的成功實施。他繪聲繪色地向人們描繪了一幕幕陰謀、間諜、計劃,后來有人挪揄說,這本書的前半部分簡直就是一部間諜小說。不管怎么樣說,這本書在公眾中的反響是很大的,海森堡作為一個高尚的,富有機智和正義感的科學家形象也深入人心,更直接影響了后來的戲劇《哥本哈根》。從以上的描述可以見到,對這件事的看法在短短幾年中產(chǎn)生了多少極端不同的看法,這在科學史上幾乎獨一無二。

1992年披露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史料,那就是海森堡他們當初被囚在Farm Hall的竊聽錄音抄本。這個東東長期來是保密的,只能在幾個消息靈通者的著作中見到一星半點。1992年這份被稱為Farm Hall Transcript的文件解密,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出版,引起轟動。Powers就借助了這份新資料,寫出了他的著作。

《海森堡的戰(zhàn)爭》一書被英國記者兼劇作家Michael Frayn讀到,后者為其所深深吸引,不由產(chǎn)生了一個巧妙的戲劇構(gòu)思。在“海森堡之謎”的核心,有一幕非常神秘,長期為人們爭議不休的場景,那就是1941年他對玻爾的訪問。當時丹麥已被德國占領,納粹在全歐洲的攻勢勢如破竹。海森堡那時意識到了原子彈制造的可能性,他和魏扎克兩人急急地假借一個學術會議的名頭,跑到哥本哈根去會見當年的老師玻爾。這次會見的目的和談話內(nèi)容一直不為人所知,玻爾本人對此隱諱莫深,絕口不談。唯一能夠確定的就是當時兩人鬧得很不愉快,玻爾和海森堡之間原本情若父子,但這次見面后多年的情義一朝了斷,只剩下表面上的客氣。發(fā)生了什么事?

有人說,海森堡去警告玻爾讓他注意德國的計劃。有人說海森堡去試圖把玻爾也拉進他們的計劃中來。有人說海森堡想探聽盟軍在這方面的進展如何。有人說海森堡感到罪孽,要向玻爾這位“教皇”請求寬恕……

Michael Frayn著迷于Powers的說法,海森堡去到哥本哈根向玻爾求證盟軍在這方面的進展,并試圖達成協(xié)議,雙方一起“破壞”這個可怕的計劃。也就是說,任何一方的科學家都不要積極投入到原子彈這個領域中去,這樣大家扯平,人類也可以得救。這幾乎是一幕可遇而不可求的戲劇場景,種種復雜的環(huán)境和內(nèi)心沖突交織在一起,糾纏成千千情結(jié),組成精彩的高潮段落。一方面海森堡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服從性,他無法拒絕為德國服務的命令。但海森堡又掙扎于人類的責任感,感受到科學家的道德情懷。而且他又是那樣生怕盟軍也造出原子彈,給祖國造成永遠的傷痕。海森堡面對玻爾,那個偉大的老師玻爾,那個他當作父親一樣看待的玻爾,曾經(jīng)領導夢幻般哥本哈根派的玻爾,卻也是“敵人”玻爾,視德國為仇敵的玻爾,卻又教人如何開口,如何遣詞……少年的回憶,物理上的思索,敬愛的師長,現(xiàn)實的政治,祖國的感情,人類的道德責任,戰(zhàn)爭年代……這些融在一起會產(chǎn)生怎樣的語言和思緒?還有比這更杰出的戲劇題材嗎?

《哥本哈根》的第一幕中為海森堡安排了如此的臺詞:

“玻爾,我必須知道(盟軍的計劃)!我是那個能夠作出最后決定的人!如果盟軍也在制造炸彈,我正在為我的祖國作出怎樣的選擇?……要是一個人認為如果祖國做錯了,他就不應該愛她,那是錯誤的。德意志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是我長大成人的地方,她是我童年時的一張張面孔,是我跌倒時把我扶起的那雙雙大手,是鼓起我的勇氣支持我前進的那些聲音,是和我內(nèi)心直接對話的那些靈魂。德國是我孀居的母親和難纏的兄弟,德國是我的妻子,是我的孩子,我必須知道我正在為她作出怎樣的決定!是又一次的失?。坑忠粓鰫簤?,如同伴隨我成長起來的那個一樣的惡夢?玻爾,我在慕尼黑的童年結(jié)束在無政府和內(nèi)戰(zhàn)中,我們的孩子們是不是要再一次挨餓,就像我們當年那樣?他們是不是要像我那樣,在寒冷的冬夜里手腳并用地爬過敵人的封鎖線,在黑暗的掩護下于雪地中匍匐前進,只是為了給家里找來一些食物?他們是不是會像我17歲那年時,整個晚上守著驚恐的犯人,長夜里不停地和他們說話,因為他們一早就要被處決?”

這樣的殘酷的兩難,造成觀眾情感上的巨大沖擊,展示整個復雜的人性。戲劇本質(zhì)上便是一連串的沖突,如此精彩的題材,已經(jīng)注定了這是一出偉大的戲劇作品。但從歷史上來說,這樣的美妙景象卻是靠不住的。Michael Frayn后來說他認為Powers有道理,至少他掌握了以前人們沒有的資料,也就是Farm Hall Transcript,可惜他的這一寶似乎押錯了。

《哥本哈根》一劇于1998年5月21日于倫敦皇家劇院首演,隨后進軍法國和百老匯,引起轟動,囊括了包括英國標準晚報獎(Evening Standard),法國莫里哀戲劇獎和美國東尼獎等一系列殊榮。劇本描寫玻爾和夫人瑪格麗特,還有海森堡三人在死后重聚在某個時空,不斷地回首前塵往世,追尋1941年會面的前因后果。時空維度的錯亂,從各個角度對前生的探尋,簡潔卻富予深意的對話,平淡到極點的布景,把氣氛塑造得迷離惝恍,如夢如幻,從戲劇角度說極其出色,得到好評如潮。后來PBS又把它改編成電視劇播出,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但Thomas Powers《海森堡的戰(zhàn)爭》一書的命運卻大相徑庭。甚至早在《哥》劇大紅大紫之前,它便開始被許多歷史學家所批評,一時間在各種學術期刊上幾乎成為眾矢之的。因為對Farm Hall Transcript稍加深入的研究很快就表明事實完全和Powers說的不一樣。海森堡的主要傳記作者Cassidy在為Nature雜志寫的書評里說:“……該作者在研究中過于膚淺,對材料的處理又過于帶有偏見,以致于他的精心論證一點也不令人信服。(Nature V363)”而Science雜志的評論則說:“這本書,就像鈾的臨界質(zhì)量一樣,需要特別小心地對待。(Science V259)”紐約大學的Paul Forman在《美國歷史評論》雜志上說:“(這本書)更適合做一本小說,而不是學術著作?!彼y(tǒng)計說在英美的評論者中,大約3/5的人完全不相信Powers的話,1/5的人認為他不那么具有說服力,只有1/5傾向于贊同他的說法。

而在1998年出版的《海森堡與納粹原子彈計劃》一書中,歷史學家Paul Rose大約是過于義憤填膺,用了許多在學者中少見的尖刻詞語來評價Powers的這本書,諸如“徹頭徹尾虛假的(entirely bogus)”、‘幻想(fantasy)”、“學術上的災難(scholarly disaster)”、“臃腫的(elephantine)”……等等。

OK,不管人們怎么說,我們還是回過頭來看看海森堡宣稱的一切。首先非常明顯可以感受到的就是他對于德國物理學的一種極其的自負,這種態(tài)度是如此明顯,以致后來一位德國教授評論時都說:“我真不敢相信他們竟能有如此傲慢的態(tài)度?!焙Iご蠹s是死也不肯承認德國人在理論上“技不如人”的了,他說直到1942年雙方的進展還“基本相當”,這本身就很奇怪。盟國方面在1942年已經(jīng)對原子彈的制造有了非常清楚的概念,他們明確地知道正確的臨界質(zhì)量參數(shù),他們已經(jīng)做了大量的實驗得到了充分的相關數(shù)據(jù)。到了1942年12月,費米已經(jīng)在芝加哥大學的網(wǎng)球場房里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可控反應堆,而德國直到戰(zhàn)爭結(jié)束也只在這方面得到了有限的進展。一旦萬事具備,曼哈頓計劃啟動,在盟國方面整個工程就可以順利地上馬進行,而德國方面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海森堡的這種驕傲心理是明顯的,當然這不是什么壞事,但似乎能夠使我們更好地揣摩他的心理。當廣島的消息傳來,眾人都陷入震驚。沒心計的哈恩對海森堡說:“你只是一個二流人物,不如卷鋪蓋回家吧?!倍摇昂笳f了兩次。海森堡要是可以容忍“二流”,那也不是海森堡了。

早在1938年,海森堡因為不肯放棄教授所謂“猶太物理學”而被黨衛(wèi)軍報紙稱為“白猶太人”,他馬上通過私人關系找到希姆萊要求澄清,甚至做好了離國的準備。海森堡對索末菲說:“你知道離開德國對我來說是痛苦的事情,不是萬不得已我不會這樣做。但是,我也沒有興趣在這里做一個二等公民?!焙I€人榮譽還是很看重的。

但是,一流的海森堡卻在計算中犯了一個末流,甚至不入流的錯誤,直接導致了德國對臨界質(zhì)量的夸大估計。這個低級錯誤實在令人吃驚,至今無法理解為何如此,或許,一些偶然的事件真的能夠改變歷史吧?

(摘自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力學史話》 曹天元 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納粹德國為什么沒研制出原子彈?
《原子彈秘史》:從科學理論到超級武器
海森堡之謎:德國為何沒能造出原子彈? - 鄭偉的日志 - 網(wǎng)易博客
效力納粹,罪不可??;海森堡與布勞恩的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內(nèi)幕真相:(3)前所未聞的核計劃(上)
軍事實力強大的德國為什么不使用核武器?科學家一句話揭開謎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