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節(jié)目,我們說到了董卓的滔天權(quán)勢,在未央宮北掖門的門洞里,挨了呂布一矛之后,便煙消云散,當然,這也旁證了呂布在馬上作戰(zhàn)時,使用的武器并不是方天畫戟,而是長矛。
董卓死后,王允和呂布開始共同掌管國政,呂布在外領軍,王允在內(nèi)主政,分工挺明白的,但是,在面對董卓部曲的處置上,兩人出現(xiàn)了明顯的分歧,并最終導致了本來一紙赦免詔書能夠解決的涼州兵,轉(zhuǎn)頭攻向了長安。
那么,王允為什么會干出這樣的蠢事呢?難道他真的是個書呆子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根本就不蠢。
王允一系列選擇出發(fā)點,只是不允許死了一個董卓之后,再冒出來一個董卓罷了。
也就是說,他在防備呂布勢力的膨脹。
之前的節(jié)目我們說到了,李肅雖然是呂布的同郡人,也就是五原郡老鄉(xiāng),軍職已經(jīng)是騎都尉,只比呂布的中郎將差一格,他的后臺老板實則是王允,也就是王允在軍將中傾心接納的大同鄉(xiāng)之一。
那么,在董卓死后,王允一方控制軍隊的部下其實有兩個并州人,一個呂布,一個李肅,李肅完全可以對呂布形成牽制,然而,呂布對他的使用,卻是讓他帶著詔命到陜縣去討伐牛輔的數(shù)萬大軍,結(jié)果,不出意料地戰(zhàn)敗了。
敗逃回弘農(nóng)郡的李肅被呂布誅殺,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呂布應該駐扎在弘農(nóng)郡,并借機拔掉了王允埋下的釘子。
與此同時,王允命皇甫嵩領兵攻克董氏老巢郿塢,將董家老小盡數(shù)誅殺,也就是說,以長安為中心的軍事布局里,王允居內(nèi),皇甫嵩在西,呂布在東,比較穩(wěn)定。
然而,皇甫嵩之后的身體應該越來越差,沒過倆月,李傕作亂時皇甫嵩就病死了。
在他活著時,關中各地的屯兵,有很多是他的老部下或是聽說過他的威名,并不敢怎么樣,比如董卓的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人,當時就在關中,應該就處于擁兵自守的狀態(tài),對于董家的遭遇,作壁上觀。
也就是說,王允的軍中“三駕馬車”,就剩了呂布這么一個。
而呂布反復勸說王允赦免董卓部曲,要么在剛剛誅殺董卓之時,要么就在牛輔大軍潰散之后,否則無從與王允交流意見。
那么,呂布多次要求赦免董卓部曲和涼州人,是心眼好嗎?
當然不是,《三國志·呂布傳》很明確地說:
布自殺卓后,畏惡涼州人,涼州人皆怨。
翻譯過來,就是呂布在殺死董卓之后,又怕又厭惡涼州人,所以涼州人怨恨不已,他又要求府庫出財物來賞賜公卿、軍將,只能是為了收買人心。
王允對于他的小心思可謂洞若觀火,《后漢書·王允傳》里提到他聽到呂布多次勸說赦免董卓部曲的時候,反應就是“疑曰”,也就是質(zhì)疑呂布的建議,他的說法大義是:
這些人沒有罪責,他們只是跟隨自己的主官罷了,現(xiàn)在要是讓他們背負逆賊的罪名而予以特赦,只能讓他們心生疑慮,覺得朝廷是權(quán)宜之計,不是讓他們安分順服的辦法。
簡單地說,王允認為,涼州諸將根本就沒罪,赦免什么?干脆該干嘛干嘛,讓他們安心之后,聽從朝廷的調(diào)度就完事兒了。
他的策略是直接走程序,讓涼州諸將解散各自的募兵軍隊,逐步回歸正常,對于從陳留等地退回陜縣的李傕、郭汜等人請求的赦免書,他也以一年之內(nèi)不可以再赦為由拒絕。
之后,又派出了涼州人胡文才、楊整修去與李傕、郭汜等人聯(lián)絡,胡文才就是曾經(jīng)統(tǒng)帥呂布打過孫堅的陳郡太守胡軫,楊整修則是日后任后將軍的楊定,從官職來看,地位要比李傕、郭汜、張濟、賈詡這幾個校尉要高不少。
問題是,胡軫和楊定都與王允關系很差,他們出使,能說王允的好話嗎?
更何況,王允讓胡軫和楊定帶的話,本來也不是好話,史書原話是:
關東鼠子欲何為乎?卿往曉之。
翻譯過來,那群在關東的鼠輩們到底想干嘛?你們?nèi)枂枺f明白。
李傕、郭汜他們都造反了,你還想怎么明白?
王允希望能夠在朝廷的制度框架內(nèi)解決內(nèi)戰(zhàn),回歸正常,但是他漏算了一個重要的點兒,那就是當時的民意輿論。
由于涼州叛亂和董卓執(zhí)政,涼州軍對地方動輒搶掠、搜殺,三輔百姓對涼州人早已深惡痛絕,所以,民間一直訛傳,朝廷要把所有涼州人都殺掉,這就導致了關中區(qū)域內(nèi)的大批涼州軍將(注意,是涼州將,而非涼州兵)控制的雇傭兵,都處于一個緊張狀態(tài),開始聚兵自守。
涼州諸將們,對于董卓之死或許根本不放在心上,但如果朝廷執(zhí)政者本身因為私仇,要打地圖炮,對涼州人下手,這就是跟所有人有關的問題了。
尤其是,胡軫和呂布的關系更惡劣,當年他帶兵出征,揚言要斬一個“青綬”,“青綬”按規(guī)制為比二千石以上官佩戴,指的就是呂布,而呂布也處處下絆子,讓胡軫大敗而回。
所以,無論王允的主觀意愿如何,關中境內(nèi)遍布的涼州兵將也無從得知,他們只知道,厭惡涼州人的呂布當權(quán)了,王允也不愿意赦免自己,給一張免死符,這就意味著,“盡誅涼州人”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哪怕王允不殺自己,當軍隊解散之后,仇恨深重的三輔豪強呢?從洛陽西遷的長安百姓呢?
所以,賈詡說的很清楚:
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束君矣。
翻譯一下就是,聽說長安城中議論要把涼州人都殺光,你們這些軍將,要是把部隊扔掉,獨自逃亡,就算是一個亭長也足夠把你綁送官府的了。
直白地說,沒有兵,你們什么抗風險能力都沒有,還不如造反呢!
而造成這個結(jié)果的核心原因,就是王允絕不希望有任何一個武將去收攏涼州兵,呂布、皇甫嵩、李肅,還是胡軫、楊定都不被允許,唯有讓他們勢分力弱,朝廷的詔命才有威懾力,否則,就是廢紙一張。
問題在于,正是由于“民心”與“軍心”的根本矛盾,制造出了殺光涼州人的謠言,而這個謠言又促使了涼州兵的結(jié)盟,一旦形成新的中心,需要的只是一次勝利,就算把旗子立起來了。
而王允對呂布的不信任,又驅(qū)使著他在得知李傕、郭汜的數(shù)千兵馬晝夜西進時,只派出了董卓舊將徐榮和胡軫抵抗,在新豐會戰(zhàn),結(jié)果徐榮戰(zhàn)死,胡軫帶兵投降,這說明什么?
說明,王允一直在將呂布與董卓舊將分割開來,或者說,要提拔、栽培位望更高的董卓舊將來分呂布的軍權(quán),只是沒有想到,人家根本不領你的情,弄死老家在遼東玄菟郡的徐榮之后,一群涼州人還是要奔著長安來的。
所以,王允并不是傻,或是呆,而是被董卓嚇壞了,決不允許自己手里養(yǎng)出新的董卓,只是他根本想不到,城墻高到“不可攻”的長安有數(shù)萬大軍鎮(zhèn)守,最后竟因為蜀兵內(nèi)應而陷落。
那么,這次短暫的政變,到底給東漢王朝帶來了什么?又給呂布留下了什么呢?
答案到底是什么,請聽下回分解。
End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