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大賽獲獎作品展播
《“不愿打招呼”引發(fā)的思考》
陳穎、劉月軒
遼寧省大連市
銘銘是個乖巧、懂事,可愛又聰明的小男孩,是班里的小明星,老師的小幫手,名副其實的“好孩子”。
有這樣的寶貝,銘銘媽媽為之自豪,令人羨慕不已。然而,最近她卻有了煩惱……
“我發(fā)現(xiàn)銘銘現(xiàn)在不愿跟人打招呼,三歲之前不管是去串門還是家中有客,他都熱情、興奮,在游樂場遇到不認(rèn)識的小朋友也會笑臉相迎,看到叔叔阿姨也愿意打招呼。最近,銘銘話少了,也沒那么熱情了,很羞澀,性格有問題?”她描述了兩有個鏡頭。
鏡頭一:姥姥家來親戚了
前幾天,姥姥帶他回老家,親戚來看他。姥姥說,“銘銘跟大家問個好”,他站在那里,先是環(huán)看了一周后低下了頭,一言不發(fā)。姥姥連忙說,“快問好呀”,他紋絲不動,小手不停的擺弄著褲子。姥姥有些尷尬,“這孩子怎么回事,快點問好,不問好的話一會兒別玩小汽車了?!痹捯魟偮洌戙懕恪巴邸钡囊宦?,大哭起來。
鏡頭二:巧遇鄰居
一次,我?guī)с戙?/span>在小區(qū)散步,鄰居看到銘銘說,“小帥哥!”銘銘瞅著他,一臉嚴(yán)肅,不說話,“見到叔叔怎么不打招呼啊,多不禮貌啊,快說叔叔好!”讓我意外的是,我越是著急,他越是不給面子,最后干脆轉(zhuǎn)身走了。小時候讓他跟鄰居打招呼,他都會說的,今天是怎么了?去問銘銘,他一臉的淡定,來了句“那叔叔長得太丑了!”我頓時無語,難道是因為那個叔叔帶了一個深色太陽鏡的緣故?
聽著銘銘媽媽略顯激動的描述,我若有所思。孩子不愿打招呼,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羞怯;二是不懂得打招呼是禮貌行為;三,可能是受過人為的驚嚇。在姥姥家見到親戚時,需要同時招呼幾個人,銘銘沒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不知如何應(yīng)對,況且打招呼是姥姥讓做的,非其主觀意愿,索性就不打招呼了。于此年齡的孩子,若成人體態(tài)彪悍、面相不善或粗門大嗓,易使之望而生畏,唯恐避之不及,還會問好?那位鄰居帶著墨鏡可能讓銘銘心生畏懼,他又不知道“打招呼”的意義,不打招呼也是正常的。
3—4歲是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此時,他們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并逐漸增強,漸漸的懂得說“不”,這時孩子獨立性開始發(fā)展,“為什么”是他們常用語,這是孩子成長的特質(zhì),也是必經(jīng)階段。就像銘銘之前“很聽話”,只是單純的機械模仿,現(xiàn)在,他開始用“腦”思考問題,不再無限順從,開始根據(jù)自己的思考、判斷去面對事務(wù),于是就出現(xiàn)了家長眼中的“不聽話”。
大人們常常重視結(jié)果而忽視過程,而孩子的成長猶如一顆幼小的樹苗,需要重視過程,亦要時間的磨礪。其實從“不愿問好”到“主動問好,就是孩子身心發(fā)展的一次重要蛻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