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落葉喬木,品種很多,性耐寒,葉子卵形,早春開花,花瓣五片,有白、紅、粉紅等顏色,味香。果實球形,青色,成熟的黃色,都可以吃,味酸。在古詩中,以梅為題的詩作很多,情感走向也是多方面的。
(一)借梅嘆國恨
古往今來,國家興亡,民族榮辱,百姓悲歡,最牽動文人墨客的情思,像梅花這種自然中最普通的植物,也成了抒發(fā)傷感之情的橋梁。南宋詩人劉因的《觀梅有感》就是這類題材的代表作。
東風吹落戰(zhàn)塵沙,夢想西湖處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
前兩句寫東風把戰(zhàn)場上的灰塵吹落了,意思是說南王朝已被元軍消滅,戰(zhàn)爭已經停息,作者想到了曾隱居杭州西湖的北宋文人林逋。因南宋的都城在杭州,作者實際懷念的是南宋朝廷。后兩句寫作者想象南宋滅亡后江南百姓的的不幸遭遇。江南水鄉(xiāng),自古聞名,蘇杭更是封建時代的繁華都市,晚唐詩人杜牧曾有“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的著名詩句。但現(xiàn)在國家已經滅亡,江南當年的繁華景象早已不在,江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戰(zhàn)爭所帶來的滿目瘡痍、生靈涂炭,使作者在再也沒有閑情逸致欣賞梅花了。
劉因是跨越宋元兩代的文人,他目睹了南宋興亡、江南興衰的過程,他在《觀梅有感》中,以梅為載體,抒發(fā)自己對江南的懷念和對南宋的悼念之情。
(二)以梅喻人格
王冕,元代著名詩人、畫家。幼年家境貧寒,自學成材,但懷才不遇,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屢屢落第。他一身傲骨,雖屢試不第,卻拒絕同鄉(xiāng)賢達的極力推薦,最后隱居深山,保持了一個封建文人的自尊。他輕視功名利祿,同情百姓疾苦。一生工于畫梅,也寫一些以梅為題材的詩歌,其中《墨梅》是他的傳世之作。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墨梅,即用單墨色畫的梅花。梅花在寒冬時節(jié),傲雪開放,清香四溢,古人常把它當著品格高尚、氣節(jié)堅韌的象征。自然界中的梅花有白色、紅色和粉紅色,墨梅極為罕見。詩題中的墨梅實際是作者墨畫之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從選材方面看,作者用心良苦,首先,和富貴的牡丹、艷麗的挑花和豐腴的海棠花相比,梅花顯得超凡脫俗;其次,與白色或紅色的梅花相比,墨梅更顯得與從不同。聯(lián)系作者的人生經歷,我們不難看出,詩中墨梅不以色媚俗、只求“清氣滿乾坤”的清高形象,正是作者高尚人格的象征。
(三)以梅寄閑情
和元代王冕相比,一樣是隱士,一樣是詠梅詩,北宋人林逋(世稱和靖先生)寫的《山園小梅》卻另有一番格調。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這首詠梅詩的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作者高招的寫梅藝術。詩的一、二句描寫這樣一組畫面:在靠山的花園里,百花由盛到衰,最后紛紛飄落,這時,園中的梅花卻依次開放,由少到多,由疏到密,最后獨占花園。這一幅連貫的畫面,很像影視藝術上的“滾動鏡頭”。
三、四句是寫梅的名句,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說這兩句“曲盡梅的體態(tài)”,作者是用“特寫鏡頭”寫梅:青山腳下,小園一角,有清泉一潭,水清見底,潭邊有梅一簇,梅枝橫斜水上,清瘦的身影倒影水中,梅下清水,水上疏梅,相影生輝。每當夜幕降臨,月灑青輝,晚風襲來,梅香四溢,滿園芬芳。
五、六句從側面寫梅:寒鳥棲息過無數(shù)樹枝,卻對橫斜水上的梅枝“偷眼”,粉蝶是花的使者,天天出沒在花叢中,哪種花沒見過,但如果她知道山園里的梅花,也會因此“斷魂”。在作者筆下,梅態(tài)、梅香、梅色,是如何的迷人,全由讀者去想象了。
最后兩句是直抒胸臆:我隱居山中,只要有園中小梅與做伴,粗俗的曲調、渾濁的土酒都是多余的了。作者對梅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四)借梅訴鄉(xiāng)情
“美不美,江中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人生在世,為生活奔波,少不了背井離鄉(xiāng),離鄉(xiāng)越遠,思鄉(xiāng)越切,離家愈久,念家愈急,這是人之常情。在古詩中,像李白寫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類借月抒情的“思鄉(xiāng)詩”比比皆是,借梅思鄉(xiāng)的詩歌,卻寥若晨星,清代詩人汪中的《梅花》,算是這類題材的珍品。
孤館寒梅發(fā),春風款款來;
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
“孤館”是詩人在外地傳道授業(yè)的地方,詩人從“孤館”寒梅萌發(fā),推知春風將緩緩到來。三、四句是詩人的聯(lián)想,由“孤館”想到“故園”既然“孤館”的“寒梅”已經萌發(fā),那么,“故園”的小河邊,梅花也該開放了,這首詩就是這樣,含蓄委婉地表達思鄉(xiāng)之情。
(五)以梅喻身世
晚唐詩人李商隱有一首題為《憶梅》的五言絕句: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定定”是四川俚語,死心踏地的意思?!疤煅摹敝歌髦荩ń袼拇ㄈ_)四川遠離都城長安,地處西南邊陲,稱之為“天涯”也不為過,況且作者是中原人氏(河南沁陽縣人),淪落四川,也算是天涯之客,從“定定”看來,作者遠在天涯,回家無望。第二句“依依”有留戀之意,作者遠在他鄉(xiāng),孤獨寂寞,自然尋找精神上的安慰,“向物華”不失為一種慰藉心靈的現(xiàn)實之舉?!拔锶A”原指樹的花,這里指美麗的春景。
一、二句寫出了作者的心境,是“憶花”的鋪墊。三、四句是全詩的轉折點,開始緊扣詩題。但出呼意料的是,作者并未寫自己對梅花的愛慕之情,而是寫出自己對梅花的痛恨之心。作者為什么要恨寒梅呢?最后一句揭開了謎底。在作者看來,寒梅雖春前開放,但在春回大地的時候,它卻凋謝了,不免有些遺憾,這種遺憾繼而轉化為怨恨,使全詩另有一番含義。梅為自然界中的普通植物,春去春回,花開花謝,自有它的規(guī)律,作者為什么對它如此懷恨在心呢?我們可以從作者的人生歷程中尋找其中的原因。
李商隱,812年出生,19歲因文才出眾而被牛黨令狐楚重用,25歲中進士,后又得到李黨王茂元的賞識,當時,牛、李兩黨爭斗激烈,牛黨執(zhí)政后,李商隱遭到排擠,一生困頓失意,最后潦倒至死。李商隱滿身有“寒梅的奇香”,卻趕不上美麗的春色,成為被人遺棄的“去年花”。不難看出,詩中的寒梅,正是詩人人生的縮影。
(文: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