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算我譚延闿死了,你們把我抬出去葬了!”
譚延闿
隨著一聲大喊,譚延闿不顧眾人的阻攔,縱身一躍躺在了母親的棺材上。
這是件發(fā)生在譚延闿母親李氏葬禮上的故事,母親出殯的時候被族人們堵在了正門口,堅決不讓她的棺材從正門出去,只因母親妾室的身份。
任憑譚延闿如何向眾人解釋,固執(zhí)的他們始終不肯讓路,情急之下,出現(xiàn)了這一幕。
見此情景,堵在門口的族人們愣在了當場,他們怎么也不會想到譚延闿作出如此的舉動,趁著眾人還沒緩過神來,棺材從正門穩(wěn)穩(wěn)當當?shù)靥Я顺鋈ァ?/p>
此時躺在棺材上的譚延闿已經(jīng)淚流滿面,束縛母親一生的身份枷鎖,在這一刻才被徹底打破,他心中百感交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庶子的身份從小就壓得譚延闿喘不過氣,看著母親卑微的地位,執(zhí)著好強的他多次暗暗發(fā)誓一定要出人頭第,一定要給母親爭口氣。
封建社會,嫡庶是區(qū)分子女家庭地位的重要身份,嫡子、嫡女是正妻所生,庶子、庶女是妾室所生。
自古將繼承皇位太子首選是嫡子,即皇后的兒子,嫡子死了或者實在是不爭氣庶子才有資格被選為太子,為了爭奪皇位,斗得你死我活都是常事。
這些斗爭根本是嫡庶之爭,嫡庶尊卑的區(qū)別在榮耀無比的帝皇家都是如此,何況平民百姓。
譚鐘麟
在古代的家庭中無論男人有多少個妾,無論妾多么受寵,最有地位的仍是正妻,妾所生的庶子、庶女的地位遠不及正妻所生的嫡子、嫡女。
這也是為什么一個堂堂的朝堂大臣不顧身份不惜詛咒自己,也要給母親爭取最后體面的原因。
譚延闿的母親李氏,出身貧苦,身份低微,原是一位官宦人家的丫環(huán),因為出眾的容貌加上辦事伶俐,被常來做客的譚鐘麟,也就是譚延闿的父親一眼看中,跟朋友開口將其領(lǐng)回了家。
正是父親的這個做法改寫了母親李氏的一生,父親譚鐘麟當時是大清朝的一位封疆大史,是朝廷的重臣,家庭條件非常優(yōu)越。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父親譚鐘麟是非常孝順的一個人,聰明伶俐的李氏到了譚家,便被安排照顧他的母親。
經(jīng)常出入母親房間的譚鐘麟,對這位將母親打理得有條不紊的丫環(huán)的好感與日俱增。
一個身份顯赫、風(fēng)流倜儻,一個溫柔賢惠、容貌美麗,時間久了,兩人擦出愛情的火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當時的譚鐘麟除了正室,已經(jīng)有幾房妾室,因李氏的出身低微,雖然跟譚鐘麟已有夫妻之實,但還是以一個通房丫頭的身份,除了要干些端茶倒水的雜活,還要在正室和幾房妾室的臉色下討生活。
這種艱難的處境持續(xù)了多年,直到兒子譚延闿的到來,李氏的境況才一點一點好轉(zhuǎn)起來。
譚延闿
譚延闿出生的那晚,父親夢到當時朝堂一位聲望極高的大臣何凌漢到家中拜訪,這個夢讓父親覺得寓意非常好,認定兒子是大吉之相。
父親的這個夢確實也應(yīng)驗了,譚延闿后來在官場如魚得水、步步高升,為家族爭得無限榮耀。
兒子譚延闿剛出生時,雖然母親李氏的地位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像端茶倒水這樣的粗活再也不用干了,身份也由通房丫頭轉(zhuǎn)為妾室,伺候丈夫、正室夫人、養(yǎng)育孩子成了主要工作。
原本想著可以母憑子貴,可是連續(xù)生了三個兒子的李氏,并未如愿,在譚家的地位依然是很低,竟然連與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資格也沒有。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每次開飯,李氏依然在旁邊伺候,就算他們吃完的殘羹剩飯,她也沒資格坐下來吃,伺候妥當還得轉(zhuǎn)去偏殿就餐。
不僅吃飯如此,平時還要忍受那些妻妾的指手畫腳,故意刁難,老爺雖然并未虧待自己,但是對于自己的態(tài)度明顯不如其他夫人。
這些委屈,李氏關(guān)起門偷偷哭一場也就過去了,可是兒子因為庶子的身份時常被欺負,成了李氏心里的一根刺。
為此,李氏心底暗暗發(fā)誓,一定要將兒子培養(yǎng)得有出息,來徹底改變這種命運,于是除了日常事務(wù)之外,李氏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了培養(yǎng)兒子身上。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從小就備受冷落的譚延闿,仿佛讀懂了母親的心思,對學(xué)習(xí)表現(xiàn)出加倍的刻苦努力。
兒子的勤奮,令父親十分高興,也參與了教育培養(yǎng)的當中,譚鐘麟給兒子定下了許多的學(xué)習(xí)計劃,譚延闿在母親的督導(dǎo)下,每次都超額完成,并且完成得很出色。
看到自己被父親夸贊后,母親臉上的笑容,譚延闿覺得自己終于能為母親爭取一點點面子了。
然而庶出的這個身份像個影子一樣無時無刻追隨著他們,望著經(jīng)常被罵的兒子,李氏鄭重對兒子說,你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將來有一番作為,才能徹底改變這種狀態(tài)。
翁同龢
此后的譚延闿仿佛一夜之間長大,當別的小伙伴都在外面奔跑玩耍的時候,他躲在書房里刻苦的學(xué)習(xí)。
天資聰慧加上后天的努力,譚延闿取得了一些好成績,11歲時學(xué)習(xí)八股文,被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稱為“奇才”,13歲時參加童子試,成了秀才。
看著兒子取得的成績,李氏露出難以掩飾的興奮,譚鐘麟也開始對這個兒子刮目相看了。
母親身份的真正提高,是在譚延闿考取會元那天,以三十五名位列二等的成績考中,母親終于坐上了譚家的飯桌。
譚延闿參加的是清末最后一次科舉,他考取的這個“會元”打破了湖南在清朝200余年空白的紀錄,可見為母親爭取的這份權(quán)利,他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譚延闿
“坐下一起吃飯吧!”對著正準備盛飯的李氏譚鐘麟說道,短短的一句話,李氏熱淚盈眶,這一句話她等了二十多年,這場豐盛的晚餐也是父親為奪取功名的兒子專門備下的。
二十多年的苦楚只有李氏自己心里清楚,忍辱多年的她這一刻沒有再隱忍,讓淚水無聲地宣泄著,那頓飯她是和著淚水咽下的。
李氏雖然出身低微,但是思想境界絕非普通人可比,兒子的階段性成功,讓李氏看到了希望,因此更加堅定地督促兒子學(xué)習(xí)。
譚延闿后來所取得的成就和李氏循序善誘教導(dǎo)有著不可磨滅的關(guān)系,發(fā)憤圖強的譚延闿也終于沒有辜負母親的良苦用心,成為了大清朝的一位高官。
譚延闿
此后,李氏在譚家的地位隨著兒子的步步高升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對譚延闿來講,他覺得沒有母親的督促,就沒有今日的成就,因為看過母親早年的辛酸,譚延闿格外的孝順,每次吃飯為了不假他人之手給母親夾菜,他總是坐在母親的旁邊。
不僅自己對待母親如此,還囑咐妻子方氏用心照顧他的母親,甚至外出做官時還不放心特意把妻子留下照顧母親。
譚延闿對妻子方氏十分敬重,方氏是一位非常識大體且賢惠溫婉的女人,將養(yǎng)育子女和照顧婆婆作為她的首要任務(wù)。
李氏病重時,因為時局動蕩,方氏怕在外做官的丈夫分心,并未及時相告,所以譚延闿沒能見到母親最后一面。
聽到母親病逝的消息,譚延闿忍著強大的痛苦趕回來,他決定要為母親辦一場體面的葬禮。
可是母親出殯的時候,一件事又觸動了譚延闿的內(nèi)心,撥動了那根刺,按照常理母親妾室的身份,棺材是不能走正門的。
當時的譚延闿已經(jīng)是一個革命家,身份加上母親年輕時的屈辱,此刻全部涌上心頭,于是也就出現(xiàn)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已經(jīng)地位顯要的譚延闿不顧一切拼盡全力也要為母親爭取這份權(quán)利,可見在當時嫡庶之分給世人造成多大的陰影。
譚延闿
身份的卑微并不妨礙李氏成為一位偉大的母親,在李氏的教導(dǎo)下,譚延闿從年幼時就彬彬有禮,雖然父親的那些妻妾對母親不曾仁慈過,但是譚延闿對她們一直孝順有禮。
與兄弟們的相處也總是謙讓大過于爭搶,在為人處世方面,他更是吸取了母親身上的全部優(yōu)點,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以化解矛盾為主,從不鋒芒畢露。
在國家大事上譚延闿也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在寧漢矛盾激烈之時,機智巧妙的化解了危機,促成史上有名的“寧漢合流”。
對于妻子,他更是始終如一,像他那樣的身份,在妻子方氏38歲去世后,連孫中山親自提親的宋美齡都拒之門外,終身未娶,這份真心感動天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