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中描述了一家雜貨店,只要寫下煩惱投進店前的投信口,第二天就會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
都說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東野圭吾究竟有沒有進過這樣的雜貨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柳州的鐵道菜市口,就有家這樣的“解憂雜貨店”。
“哎,王奶奶來啦,你的東西還沒修好,你明天再來拿吧!”
“需要什么?買鎖嗎?這個,這個特別好用!”
魏師傅熟練地招呼著顧客,他的小店在菜市南門的公廁旁開了十幾年了,雖然周圍環(huán)境略有些雜亂,但魏師傅從來沒有想過換門面,憑著自己精湛的手藝和熱情的態(tài)度在這扎了根,頗有些陋室銘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風度。周圍鄰居幾乎全認識他,有事沒事都會來串個門。
別看魏師傅的小店經(jīng)營著家電制冷、鎖具維修、水電安裝等多種業(yè)務,但其實他的店最開始只是個配鑰匙的地方,魏師傅最精通的也是配鑰匙。
因鑰匙的種類各異,配一把鑰匙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同,魏師傅現(xiàn)在平均一分鐘就能配一把鑰匙,不管是單邊波浪齒鑰匙、葉片鎖鑰匙,還是房門鑰匙、汽車鑰匙,沒有魏師傅配不出來的,只要拿在手上細細觀察一番,一分鐘后,在機器的“嗡嗡”聲中,一把嶄新的鑰匙就配好了。
配鑰匙看似簡單,其實不然,這是一門需心、眼、手的高度一致的手藝。
每一把鑰匙都有自己獨特的“指紋”,首先要做的就是觀察并發(fā)現(xiàn)它的特點,充分掌握它的分布規(guī)律,接下來考驗的就是協(xié)調(diào)性——將需要配的鑰匙和鑰匙模板一左一右地放在機器上,雙手分別復刻鑰匙,刻一會兒就需要停下來確認紋路是否一致、機器有沒有歪斜,等到一切工序完成,小心地把新鑰匙取下,吹去上面的碎屑,再用銼子銼一銼,保證美感的同時又確保不割傷手。
一分鐘的時間說短也短,說長也長,看著魏師傅那專注的樣子,我也跟著提著心、捏著汗,每次他拿出鑰匙的時候我也湊上去,可并不能看出什么。而魏師傅只需要把眼鏡稍微往下推一推,用他那雙火眼金睛一看,就能發(fā)現(xiàn)問題和瑕疵。
“配鑰匙不能出一點差錯,錯一點就對不上了。”
魏師傅沒有拜過師學過藝,所有手藝都是自學而來。以前是為了賺錢,現(xiàn)在是為了符合社會變化,原來總覺得一門手藝走遍天下也不怕,可是這天下變化得太多也太快,曾經(jīng)騎個單車就能走街串巷地幫人配鑰匙的師傅們越來越少,反而多了那些開五金店、修理店的“兼職”師傅,于是魏師傅會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維修風扇、安裝水電……
“我這里反正有個門面,以后不想做了就換成別的,想賣什么就賣什么?!?/span>
時代在變,鑰匙鎖具也在變。從前總是喜歡聽鑰匙互相碰撞時發(fā)出的聲響,喜歡一圈圈旋轉(zhuǎn)著開門時的期待,喜歡聽那一聲聲清脆的開門聲??墒乾F(xiàn)在,開門進家變得更簡單更便捷,配門禁卡的小店和小攤也開始出現(xiàn),錢夾里、背包里多了許多卡,但又似乎少了些什么。
還有人抱怨現(xiàn)在配一把鑰匙太貴,寧愿換一把鎖。這各種各樣的原因壓得人喘不過氣,手藝似乎越來越不中用,只成為一個花架子。
魏師傅的工作臺上,三臺配鑰匙的機器孤零零地站著,如今只剩他們了……
解憂雜貨店,日復一日地解決著人們的苦惱。可是自己的苦惱呢,又有誰人能懂?機器無心,卻有意,陪魏師傅看看人群、聊聊家常,陪魏師傅一起老去、一起被遺忘。
老手藝,也許不需要傳承,只需要被銘記,它永遠不會失去存在的價值,依然能口耳相傳,在突然被用到的某一天,被贊為經(jīng)典。//
文案=熊文婷 | 攝影=夸夸 | 美編=象大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