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中有如下一段論述:“凡諸郁滯,如氣、血、食、痰、風、濕、寒、熱,或表或里,或臟或腑,一有滯逆,皆為之郁,當各求其屬,分微甚而開之,自發(fā)不愈。氣郁者,宜木香、沉香、香附、烏藥、藿香、丁香、青皮、枳殼、茴香、厚樸、撫芎、檳榔、砂仁、皂角之類;血郁者,宜桃仁、紅花、蘇木、肉桂、延胡、五靈脂、牡丹皮、川芎、當歸、大黃、樸硝之類;食郁者,宜山楂、麥芽、神曲、枳實、三棱、蓬術(shù)、大蒜、蘿卜,或生韭飲之類;痰郁者,宜半夏、南星、海石、瓜蔞、前胡、貝母、陳皮、白芥子、玄明粉、海藻、皂角、牛黃、天竺黃、竹瀝之類;風郁者,宜麻黃、桂枝、柴胡、升麻、干葛、紫蘇、細辛、防風、荊芥、薄荷、生姜之類;濕郁者,宜蒼術(shù)、白術(shù)、茯苓、澤瀉、豬苓、羌活、獨活之類;寒郁者,宜干姜、肉桂、附子、吳茱萸、蓽撥、胡椒、花椒之類;熱郁者,宜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石膏、知母、龍膽草、地骨皮、石斛、連翹、天花粉、玄參、犀角、童便、綠豆之類。以上諸郁治法,皆所以治實邪也?!?/p>
此段論述,所論諸郁,較六郁為廣。治法用藥,仍不出越鞠丸法。學習這段文字,對我們臨證廣用、活用越鞠丸大有幫助。
每一病證都有虛、實之分,郁證也不例外。有因邪實而郁者,有因正虛而郁者。學習這段文字,我們可以更為清晰地知道,越鞠丸為“治實邪”之方。明確這一點,有助于我們臨證時對越鞠丸證與逍遙散證以及歸脾湯證等方證進行鑒別。
談到治實邪之郁者,筆者想到了“經(jīng)方”。張仲景是治療實邪致郁之大家。寒郁用麻黃、桂枝,甚或細辛、附子;熱郁用柴胡、黃芩,或石膏、知母;積滯用大黃、芒硝;氣滯用枳實、厚樸;血郁用桃仁、大黃;飲郁用桂枝、茯苓……如此想來,從越鞠丸方中,可以隱約感知到越鞠丸方與經(jīng)方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大而言之,我們似乎可以看出金元醫(yī)學對經(jīng)方醫(yī)學的傳承與發(fā)展。
朱丹溪把引起中焦痞悶脹滿的最常見的原因和證候分析透了,進而針對這些病因編制出來極其精煉的越鞠丸,最后把根據(jù)不同情況強化用藥的組合也和盤托出,普通醫(yī)生似乎按圖索驥就可以了。在醫(yī)藥條件落后、醫(yī)生水平不高的地區(qū),這種做法可以說是功德無量的。這就是有的醫(yī)家評論朱丹溪“圣人之心”的緣由。
遺憾的是,這樣一張優(yōu)秀的方劑,其現(xiàn)代研究非常貧乏,資料很少。目前雖有中成藥銷售,但銷量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很多中醫(yī)師對本方并不了解,并未將其作為治療脾胃病的基礎方。更有甚者,有人將本方片面地理解為疏肝解郁的方劑,由于疏肝系列中的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應用廣泛,本方未能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