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shí),他被封于畢(今陜西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 春秋時(shí),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亦皆稱之為王家。 7、張姓正宗始祖--張揮 張出自黃帝之后代揮。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庇纱丝芍?,曾經(jīng)是重要武器弓箭的發(fā)明者揮,其后以張為姓氏。 在當(dāng)時(shí)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fā)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黃帝封揮為專門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8、孔氏正宗始祖--孔父嘉 商朝滅亡后,其末帝紂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繼續(xù)奉祀商湯香火。微子去世后,職位由胞弟仲衍繼承。仲衍曾孫宋閔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閔公去世后繼位為宋厲公。弗父何有曾孫名正考父,歷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父嘉,任大司馬,后因故被權(quán)臣華督所殺。這時(shí)他的兒子木金父年紀(jì)尚小,由家人抱著逃亡魯國。等他長大以后,為紀(jì)念生父,便以父親字中的“孔”為姓。木金父的子孫在魯國又傳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9、徐氏正宗始祖--徐若木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在論功行賞時(shí),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國。 徐若木傳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時(shí),由于他愛護(hù)百姓,施行仁政,結(jié)果不僅徐國,連周圍三十幾個(gè)諸侯國都非常擁戴他。周天子獲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為感觸,于是便讓偃王之子繼續(xù)治理徐國。因若木首封徐國,其后代便以國為氏,稱為徐氏。 10、靖氏正宗始祖--單靖公 靖氏,單靖公之后,以謚為氏,一云,齊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保ā稄V韻》四十《靜》,《通志?氏族略》) 在兩周歷史上,單氏族可謂大名鼎鼎!依據(jù)史料記載,從西周到東周這一家族就出了二位“伯”和八位“公”,數(shù)百年間二十幾代先后為官,單氏族居然長期不倒,權(quán)傾一朝。在西周時(shí)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為西周官制的建設(shè),提供了嚴(yán)格的品位基礎(chǔ)。單氏族就成了這一品位制度的典型代表。這八位“公”,他們是單襄公、單傾公、單靖公、單獻(xiàn)公、單成公、單穆公、單武公、單平公。 11、魏姓正宗始祖--畢萬 據(jù)《元和姓纂》、《史記?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關(guān)資料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于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攻滅后,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后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 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后,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12、韓姓正宗始祖--韓流 《世本》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顓頊?!渡胶=?jīng)》記載:昌意后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 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生子顓頊。顓頊?zhǔn)俏宓壑?。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gè)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chǎn)生。 13、席氏正宗始祖--席師 據(jù)《萬姓宗譜》的記載,堯?yàn)椴柯涫最I(lǐng)的時(shí)候,遇到一個(gè)自稱為席氏的老翁,擊壤(古代一種投擲的游戲)而歌。堯聽了以后很佩服,于是拜他為師。席師就是席氏的始祖。 14、周氏正宗始祖--周赧王 周氏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lǐng)族人自邰遷徙至陜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fā),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lián)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shí),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dāng)?shù)厝朔Q其為周家,于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15、姚氏正宗始祖--仲敬 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 據(jù)傳,四岳曾向堯推薦過陶唐氏,舜繼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兩個(gè)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武王滅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媯滿。傳至年仲敬時(shí)因避王莽亂居于吳郡,改姓為媯。傳五世后,復(fù)改為姚姓。 16、閻氏正宗始祖--仲奕 商末時(shí),周太王)有三個(gè)子:太(泰)伯、仲雍和季歷。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頗得太王歡心,并說:“我世當(dāng)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為了讓父親的愿望實(shí)現(xiàn),就逃避于三吳一帶。 周武王滅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吳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孫仲奕封在閻鄉(xiāng),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為氏,奉仲奕為閻姓的得姓始祖 17、董姓正宗始祖--飂叔安 黃帝的子孫中有個(gè)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縣),稱為飂叔安。飂叔安的兒子董父,為帝舜馴養(yǎng)龍,被舜賜姓為董,任為豢龍氏,他的后代便以董為姓。 18、楊姓正宗始祖--伯僑 據(jù)《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出公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以國為氏?!苯⒘藯顕?。即晉武公時(shí)封次子伯僑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于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 ,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19、宗姓正宗始祖--宗伯 四岳之后,以職官命氏。四岳,堯時(shí)官名,司掌四時(shí)、方岳 。四岳的后代,在周朝時(shí),有人為宗伯官,掌握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也稱太宗、上宗,相當(dāng)于后來的禮部尚書。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六卿之首。故其子孫以祖上官職命姓,稱為宗氏。 20、褚姓正宗始祖--褚?guī)熡?br> 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師,號曰褚?guī)?,因而命氏?!痹?000年以前的春秋時(shí)代,是褚候各自為政的局面。那時(shí)候,許多諸侯的轄下都設(shè)有一種叫做“褚?guī)煛钡墓俾殻毼幌喈?dāng)于現(xiàn)在的縣市長。其中,當(dāng)時(shí)為諸侯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兒子右當(dāng)褚?guī)煟谑邱規(guī)熡业暮蟠鸵择覟槭狭?/span>。 21、朱氏正宗始祖--邾子挾 朱氏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后裔。顓頊帝有個(gè)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gè)兒子。其中,第5個(gè)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后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稱邾子挾,附庸于魯國鄒縣。 春秋時(shí),邾子挾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于齊,進(jìn)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zhàn)國時(shí),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22、詹氏正宗始祖--詹文侯 詹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時(shí),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國,為侯爵,史稱詹文侯,其后世襲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始祖。 23、寧氏正宗始祖--季亹 寧氏的遠(yuǎn)祖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姓姬名封,因他初封于康,后人稱他為康叔。周武王滅商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圍地區(qū)分封給他,國號“衛(wèi)”,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 衛(wèi)康叔傳至衛(wèi)成公時(shí),其子姬季亹分封于寧邑(今河南省修武縣),后來他以邑為姓氏,其后裔世代相傳姓寧,這便是寧姓的來源。 24、蔡氏正宗始祖--蔡叔度 據(jù)《史記?管蔡世家》載,公元前11世紀(jì),周武王姬發(fā)滅商后,將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國,與兄管叔鮮、弟霍叔處共同監(jiān)督被封在商朝舊都的殷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管理殷商遺民,史稱”三監(jiān)”。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誦繼位,管叔、蔡叔對此不滿,聯(lián)合武庚及東方夷族進(jìn)行反叛。后被鎮(zhèn)壓,武庚、管叔被殺,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遷所。 其子胡,能夠與父親的反叛行為決裂,遵守文王的德訓(xùn),與人為善周公奏請成王,復(fù)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為蔡仲。其子孫就以國為姓。 25、靳氏正宗始祖--靳尚 靳出自羋姓,以邑名為氏。戰(zhàn)國時(shí)候,楚國有個(gè)大夫叫作“尚”,為人隨和,很得楚懷王和王后的寵愛。后來尚被分封到靳,采食于靳水,稱為靳尚。靳尚死后,他的后代以封地作為姓氏,稱作靳氏。 26、許氏正宗始祖--許由 許由,生于公元前2155年,堯舜時(shí)期的高士賢人。堯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讓給他,他固辭不受,隱居箕山,農(nóng)耕而食。許由活動于潁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后世許國之地,故后世許氏多以他為始祖。 27、夏姓正宗始祖--夏啟 大禹治水,還領(lǐng)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后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 夏禹死后,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gè)奴隸制國家--夏朝。后來,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8、胡姓正宗始祖--胡公滿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滿受封于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后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jù)《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媯姓后裔。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 29、潘氏正宗始祖--潘崇 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后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shí),封其后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 據(jù)《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其后代子孫以祖名為姓,稱為潘氏。 30、季氏正宗始祖--季札 季札,春秋時(shí)吳國公族。為吳王壽夢四子,諸樊(后襲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蘇常州)、州來(今安徽鳳臺),史稱延陵季子或延州來季子。 因他遠(yuǎn)見卓識,賢明仁德,后世子孫以其排行次第為姓,以別他族,稱季姓。他們尊季札為季姓的得姓始祖。 31、馬姓正宗始祖--趙奢 戰(zhàn)國時(shí)趙國大將趙奢于公元前270年率軍在秦、趙瘀氏之戰(zhàn)中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并賜其號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等。趙奢的子孫后代便以“馬服”為姓,后又改為單姓“馬”。 此后,馬家后代又在西漢武帝時(shí)期從馬服遷到了當(dāng)時(shí)的右扶風(fēng)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定居下來,所以《姓譜》一書中記載說,“馬”姓的發(fā)源地是扶風(fēng)。 32、步姓正宗始祖--步揚(yáng) 春秋時(shí)期,晉國公族大夫谷豹有個(gè)三子:稱,芮,義。義之子孫子名揚(yáng),他的封邑在一個(gè)叫步的地方(今山東省臨汾縣),因此又被稱為步揚(yáng),后代就改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揚(yáng)為步姓的得姓始祖。 33、魯姓正宗始祖--周公旦 周初,周武王大封諸侯,周公姬旦被封魯國(都城在今山東省曲阜),為天下最富饒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輔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魯國。魯頃公時(shí),魯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魯姓。他們尊姬旦為魯姓的得姓始祖。 34、蘇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顓頊之裔陸終長子。據(jù) 《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蘇,建立蘇國。后遷都于溫。其后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蘇氏。 35、汪氏正宗始祖--汪騏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 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fēng)所改,防風(fēng)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fēng)氏因?yàn)橥淼剑挥須㈩^。進(jìn)入商朝,防風(fēng)氏的后代就改為單字汪氏秋。 魯哀公時(shí),后裔汪騏和齊國軍隊(duì)?wèi)?zhàn)于郎而死,魯人因?yàn)樗烙趪拢园凑粘扇酥Y來安葬。尊為汪氏始祖。 36、尹氏正宗始祖--伊尹 據(jù)《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所載,少昊為古代東夷族的首領(lǐng),號金天氏。東夷族以鳥為圖騰,相傳他曾以鳥名為官名,設(shè)有工正和農(nóng)正。管理手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少昊之子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稱尹殷。 商湯時(shí)有伊摯為尹,周宣王時(shí)有兮伯吉莆為尹,他們的后代中都有以尹為姓的,稱為尹氏。周朝時(shí)尹氏子孫的封地一直在尹這個(gè)地方。是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