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們常說,養(yǎng)父母的心最重要的不是給父母花多少錢,而是你離開家走向社會在與人相處時,你的德行你的人品你的為人你的能力你的境界是否能讓父母安心,這是養(yǎng)父母心的最柔和的因素,也是能讓家庭和睦幸福昌盛的必要原素。
你有了養(yǎng)父母心的意識,你會逐漸把父母不贊成的壞習慣改掉,當你因為不明理做一件不道德的事兒時你會考慮對家族的影響,你會相信頭上三尺有神明,不會輕舉妄動,給自己造業(yè),讓父母不安。
當我們做的不夠時,我想我們先要喚回養(yǎng)父母心的意識,當你讀到這里時,請先冷靜三分鐘,關照下自己,是否需要放下手中的活兒問問父母當下是否安康,父母當下是否快樂,父母當下是否安心?
現(xiàn)在我會常常去陪父親說說話,在公園散散步,送給父親愛看的書,和他談論書中的智慧,即使不能去看望父親,也常常給父親掛個電話,聽到父親的聲音:"我剛從公園鍛煉回來,正要做飯啊...爸爸你吃啥飯呢,今天要做什么菜,營養(yǎng)需要均衡的啊...我剛吃過早飯,先抄會書,太陽出來后出門鍛煉去啊...你姐讓我去她家吃飯呢,我剛回來,準備休息會...我去你弟家吃飯了,剛進家...你別做多了,我鍛煉完后就過去了...是不是太平常的話語,是不是太煙火氣的對話,其實,細細地想一想父母哪里需要我們和他們談論高深的理論啊,他們需要的是一日三餐的問候,生活起居的關照,他們是怎么拉我們長大,我們最起碼應該怎么樣養(yǎng)他們到老吧。
母親在世時,那時我的心情會寫在臉上,母親看見我的臉色就知道我今天是高興還是不高興,那時不懂得在父母面前報喜不報憂,不會控制情緒,讓父母操了很多心,現(xiàn)在想來很慚愧。
母親的生養(yǎng)之恩即便我們頭著地腳朝天繞地球三圈也無法報母親的生養(yǎng)之恩的,記得經典上說:佛陀和他的弟子阿難一起南行的時候,看見了兩堆枯骨,佛陀對枯骨五體投拜,弟子阿難就問佛:"您是世尊,怎么去拜兩堆枯骨?"佛陀淌著眼淚說:"這兩堆枯骨就是生養(yǎng)我們的父母。男人因在外經商,經常有時間出入寺院,廣種福田,所以去世以后'骨色白且重'骨頭是潔白的而且非常重。女人要生育子女,孩子在母親體內的時候,以血為肉,以髓為骨,靠母親的骨髓和血來養(yǎng)身體,所以女人去世以后,'骨現(xiàn)黑色,其量也輕。'骨頭的顏色發(fā)暗而且很輕。"
聽到這個經典故事,我想起了已經躺在郊野墳墓里的母親,她生養(yǎng)我們姊妹弟兄五個,她的枯骨一定也是黑色的,我們怎么報母親的恩都不為過,幸運的是父親健在,是我們的福氣啊!父親給我們子女們一個報恩的機會,感恩蒼天!
家庭團結一心,現(xiàn)在父親就是我們大家庭的主心骨,家有老人就是一寶,姐妹弟兄之間互相愛護幫助,常回家看看父親,讓父親晚年無憂,沒有掛礙的煩心事,看見父親的氣色紅里透著亮,是我們做子女的福報啊!愿天下父母幸福安康,壽長延綿!
母親是一位活色生香的東方女性,她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她后來通過父親陪她讀報紙,認識了不少字,她寫自己的名字如果不知道的人是不會看出她沒文化的。
我之所以說母親是活色生香的女性,是從她善于經營家庭這方面說的,她活著時,我們三個女兒已經結婚,她把女婿當兒子對待,沒有分別,而且每周我們一定有一次由母親操持的家庭聚會,既融洽了父母和孩子們的關系又理順了孩子們和她婆婆家的關系,?;ハ鄦柡蚓劬?省去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和矛盾。
母親去世時,女婿和兒子一起抬著棺木,都要爭著送母親最后一程。后來每年的清明十五我們一起去給母親掃墓,當父親手捧鮮花獻給故去的母親時,我看見父親是眼中帶笑的,我想父親對我們子女們的和睦共處是心安的,父親安心,母親的靈魂也會有安住的地方。
我永遠記得母親的音容笑貌,在母親去世后,
我堅韌地挺起脊梁,化悲傷為動力,把母親傳承的善良而堅毅的品格繼承了下來,滿了母親對我的期望之愿。
母親在世時就曾多次對我說:"媽媽沒有文化,你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和拓展自己的眼界,將來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母親的教誨我永記在心,我沒有間斷過對人生的追求,一直在尋覓著追尋著,希望找到一個契合點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近期,由于在寫公眾號,結實了一些關注我文章的朋友們,她們誠心的鼓勵和中肯的反饋讓我倍受鼓舞。
我在用心寫一段段文字,這些文字首先是打動我的心的,我寫出來,希望讀到它的朋友們也能從中受到良性的影響,期望他們在我的文字的帶動下如太極的一呼一吸一陰一陽一合氣之間讓能量穿透皮、毛、骨、肉、筋、絡、氣、血、五臟六腑...把捆綁自己心性的枷鎖不知不覺地解開,還心性本來該有的妙自在。
我想我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從開始寫到現(xiàn)在從未間斷,即使有幾次時間不夠充裕,我感覺不能讓等待我文字的忠實讀者失望,哪怕是出于心靈深處的一首詩,我也要呈現(xiàn)給他們,我才心安,我想這就是在滿關注我的朋友們的愿,更是在滿母親的愿。母親教給我善良而堅毅的品性,讀者讓我學會以誠心對誠心,這都是在養(yǎng)心吧。
我深深地意識到讀我文字的朋友們他們的為人,他們的眼界和學識都在我之上的,所以每寫一篇都不敢造次,浪費讀者的寶貴時間,我的心也過意不去。
養(yǎng)父母的心,讓父母樂在其中,是我們活著的根,根固穩(wěn)了,厚實了,煩惱不見了,指日可待。
(本幅作品是張秀峰老師的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