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紅樓夢的女性形象
【摘要】
《紅樓夢》是一部穿越時空的巨著。它所塑造出的一批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以不同的性格類型構(gòu)成了豐富多彩的人物畫廊。林黛玉和薛寶釵就是其中代表了兩種文化價值取向的典型:一個鐘靈毓秀、冷傲清高、光芒畢露,是悲劇時代里的叛逆女性;一個知書達禮、隨分從時、抱拙守愚,是銅臭花香間的封建淑女。本文的任務(wù)即深入探討其主要性格及其背景、各自的愛情觀以及作者賦予的超出角色本身的社會象征意義。
【關(guān)鍵詞】 女性形象、性格背景、愛情觀、象征意義
【正文】
拙作之初,開宗明義。筆者認為,在《紅樓夢》(以下簡稱“本書”)形形色色的四百四十八個人物中,曹雪芹(以下簡稱“作者”)特意塑造出一組截然相反的女性形象:一種是以林黛玉為代表的反封建傳統(tǒng)禮教的女性,一種則是以薛寶釵為表率的封建傳統(tǒng)禮教的女性。就黛玉、寶釵而言:一個是世外仙姝,空靈出塵;一個為山中高士,積極入世。一個是表面時時在意,尖酸刻薄,實則善良重情,全無心機;一個為表面渾然不覺,大方賢良,實則處處留心,隨機應(yīng)變。一個對寶玉的感情是明爭,直取寶玉之心;一個則為暗斗,采用迂回策略,始得而終失。兩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與價值取向,在特定的環(huán)境與背景下產(chǎn)生了必然的命運走向,演出了世界文學史上驚天地、泣鬼神,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本文將圍繞她們說開去——
一、一組典型 涇渭分明——試析她們的主要性格及其背景
林黛玉,是曹雪芹把封建文人所擅長的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藝術(shù)經(jīng)驗加以調(diào)動所完成的一個全新、全美的藝術(shù)形象。她的性格中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種種富有魅力的特征以及歷代優(yōu)秀知識分子所追求的高尚精神境界,贏得了世間多少贊美的詩句和同情的淚水!薛寶釵,則是一個議題常新、經(jīng)久不衰、極具生命力的藝術(shù)形象,她不斷喚起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顯示出“任是無情也動人”的藝術(shù)魅力。我感嘆:她們信奉相反、性格迥異、歸宿不同,但命運卻同樣令人扼腕嘆息。我以為:殘酷的封建制度固然是造成這一悲劇的主要原因,而兩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也是造成各自不同結(jié)局的重要因素。
(一)風露清愁說黛玉
曹雪芹特別善于調(diào)動所有藝術(shù)手段來刻劃人物,特別在林黛玉身上,筆者認為傾注了更多的偏愛和心血:
第一,從形象塑造上來看,本書第三回黛玉一出場,曹雪芹就給了我們一個“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的驚喜。作者先借鳳姐的口提醒讀者:“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用“標致”二字來為下面工筆描寫黛玉形象作鋪墊;然后,濃墨重彩推出最具表現(xiàn)力的“寶黛初會”中那段對黛玉的特寫:“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寥寥數(shù)筆,便把一個傾國傾城、多愁善感的瀟湘仙子的嬌媚形象活脫脫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筆者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在黛玉天生麗質(zhì)、才貌雙全的描繪中,曹雪芹展示了黛玉的美與眾不同的個性:一是多愁,二是多病。
第二,從環(huán)境設(shè)計上看,筆者以為,作者先從瀟湘館脫俗清幽的環(huán)境入筆,突顯其主人天生風雅的性格,烘托了黛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雅意境,讓她超脫世間所有平庸凡俗,像仙子一樣寄居在“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的瀟湘館中,寫詩、彈琴、看書、品茶或逗弄鸚鵡。用劉姥姥的話來說:“這哪像個小姐的繡房,竟比那上等的書房還好”(本書第四十回),無怪乎寶玉稱她是位“神仙似的妹妹”(本書第三回)。
第三,從氣質(zhì)描寫上看,曹雪芹毫不吝嗇地把大觀園中“文魁”的桂冠給了林黛玉,使得這個本來就嬌柔可愛的才女形象愈加光芒四射。筆者縱覽全書,總覺得黛玉的一篇篇絕美詩詞都洋溢著不凡才氣,而在“埋香冢飛燕泣殘紅”的第二十七回中,更把她那種浪漫唯美的文人性格發(fā)揮極致。筆者發(fā)現(xiàn),她欣賞李白、杜甫、陶潛等人詩句中那種樸素自然、淡而天成的清風雅韻,并把它兼收并蓄成自己的風格。請聽,一句“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便以哀怨纖細、低徊雅麗的風格而技壓群芳,一舉奪冠。筆者細細品來,她詩中所蘊含的那種淡淡哀愁、凄凄悲苦,又不知賺走讀者多少眼淚,這大概也是寶玉情魂獨寄黛玉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筆者需要指出,林黛玉的才氣是一種自然的流露、一種獨有的情韻。之所以那首膾炙人口的《葬花詞》能催人淚下、感人肺腑,這完全是她在自訴衷腸,哀曲世間;在用自己滴血的心吐露對這個世界的控訴和對自己身世的哀嘆;當然,這也是她高潔本質(zhì)、飄然超群的表白。不僅如此,黛玉對琴、棋、書、畫都造詣匪淺。她的韻曲琴詞,韻清意長,讓寶玉、妙玉聽得如癡如醉,暗自垂淚,其中所蘊含的才氣便不言而喻了。
第四,從性格刻劃上來看,首先,筆者認為曹雪芹在本書中很明白地告訴我們,林黛玉是一個感情纖細而豐富的人。這些可以從很多日常小事中體現(xiàn)出來。如瀟湘館屋檐有一窩燕子,她囑咐雪雁說:“看那大燕子回來,把簾子放下來,拿獅子倚住?!边@一“放”一“倚”中,足見她視燕如其人,恐燕成仃伶! 其次,林黛玉獨特的病態(tài)美,反映在性格上便是多愁善感。本書載,有一種風俗,剪斷風箏就能放掉晦氣,而唯獨黛玉不肯將風箏撒手而去。她說:“這一放雖有趣,只是不忍。”這是她自己覺得就像斷線風箏一樣,漂泊無助,孤獨甚苦,故不忍風箏遭受同一厄運而已!書中此類見物思悲、詠景傷感的描寫甚多。即使些微之事,都可以觸動她萬般情思、無盡遐想。再次,我以為,黛玉的任性執(zhí)拗來自于一種人格的尊嚴。她似乎不懂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幫助自己,反而處處刻薄別人。她固守秉性,愛說就說,愛惱就惱,不怕得罪任何人。她的靈心慧舌,卻容易給讀者造成了氣量狹小、尖酸刻薄的感覺,為此在書中生出了不少波瀾。
筆者有個觀點,認為在錯綜復(fù)雜的環(huán)境中,林黛玉的自尊實際上是對自己境遇的感傷和對環(huán)境的戒備。林如海死后,她便成了一葉浮萍,寄人籬下。在賈府最高統(tǒng)治者賈母眼中黛玉始終還是外人,地位并不高,處世自然艱難。如,寶黛都患重病,鳳姐獻計沖喜,賈母道:“自然是先給寶玉娶了親,然后給林丫頭說人家,再沒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所以,在此環(huán)境中,黛玉的清高、潔靜、自尊、敏感的性格,實際上是一種維護自我人格、與周圍自私冷漠排外的環(huán)境抗爭的武器,這便是我們有時覺得她狹隘多疑的緣由。
(二)艷冠群芳論寶釵
與凋零身世的林黛玉截然不同,薛寶釵出生于“珍珠如土金如鐵”的金陵皇商家庭。雖住賈府,但以薛家雄厚實力,在經(jīng)濟上完全可以不必依賴他人。我認為,這就使得她表現(xiàn)出與生于書香世家的黛玉截然不同的基本性格:天生的商人重利思想、注重現(xiàn)實的性格與八面玲瓏的交際手段。加之其母薛姨媽不僅是上位者王夫人的親姊妹,更是掌權(quán)者王熙鳳的親姑母,因此她的地位更高于黛玉。也正是由于這樣的背景,使薛寶釵在為人處世方面,勝過黛玉許多:她隨和端莊,容易相處,一副十足大家閨秀的模樣;為人寬厚,思慮周到;行事大方,知書達理;善于觀察,洞明世事,對待上者、權(quán)士和長輩更是能投其所好。這些特點,為她在賈府中贏得許多的掌聲與贊賞。
薛寶釵的容貌是非常美的:“臉若銀盆,眼同水杏;唇不點而含丹,眉不畫而橫翠”,“神彩飄逸,秀色奪人”,竟使得心心念念只牽掛黛玉的寶玉也曾為之動情(二十八回)。需要指出的是,薛寶釵的美中還有著一種超眾出俗的樸素美,“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的’ ,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一色半新不舊的,看去不覺奢華?!边@對于一個豪富家庭的小姐來說,也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薛寶釵出身于書香世家。在道德教育上,有著封建社會最完備的讀書經(jīng)歷,封建時代女孩子的啟蒙教科書與各類經(jīng)史子集,均融會貫通;詩詞歌賦,博收廣才。她懂得音樂、藥理,尤其繪畫方面簡直可稱得上行家:她的一大段“構(gòu)圖理論”,至今仍被不少丹青高手視為至論。如果說黛玉是“詩的專家”,而寶釵則可稱得上“雜學專家”,是唯一得到賈政青睞的人。她識得史湘云不知的冷字,她懂得寶玉不懂的《山門 》;同黛玉談禪時,能說出五祖弘忍傳六祖慧能的佛典來;與史湘云論詩時,她認為“只要頭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辭就不俗了”,并說:“我平生最不喜限韻,分明有好詩,何苦為韻所縛。”(三十七回)她還贊揚王安石和歐陽修的《詠昭君詩》 是“各出己見不與人同”, 提出“善翻古人之意”的主張(六十回)。她的這些藝術(shù)見解,有著尚清新、主獨創(chuàng)、反對形式主義和公式主義的意味。
薛寶釵受封建傳統(tǒng)文化熏陶頗深,最終目的是想以“賢孝才德”備選為“公主郡主”入學陪侍,這是封建女子的最高出路,也指導(dǎo)著她道德觀的形成。曹雪芹用大量筆墨寫了她的人情練達、善解人意,待人接物、有禮有節(jié);當然,這是一個受人歡迎的好品質(zhì);加之,寶釵從小留心家計,比別的女孩多一份運籌謀劃、理財治家的本領(lǐng)。而且,薛寶釵性格上的得意之處在于:想要做到八面玲瓏,僅僅有心是不夠的,還必須憑借自身的機敏靈動,加強對世事人情的洞察了解,在交往時不僅要明確對方是怎樣一個人,還要明確對方當時的精神狀態(tài)、情緒特征、心理需求,使自己言行進入對方的“預(yù)期視野”,并且做到自然大方,不使別人為之反感。她因為隨分順從和機敏靈動而深得賈母喜愛,竟要親自出資替她過生日。她討好賈母同王熙鳳不同。熙鳳在討好賈母時往往惹得旁人不滿.甚至引起邢、王二夫人這類高層的不快,而薛寶釵則面面俱到,這也正是她的高明之處。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才能夠使得她在這樣一個“烏眼雞般的環(huán)境里,生活的如魚得水?!?/p>
行文至此,筆者自然要強調(diào),在寶釵的“會做人”中,必然有著虛偽和丑惡的內(nèi)涵,這是由其生于斯、長于斯的階級實質(zhì)所決定的。如:金釧兒投井后,她竟稱頌王夫人“是慈善人”,說金釧兒或許是“失了腳’,也未可知多賞幾兩銀子,就盡了主仆之情了(好一個主仆之情!她的剝削階級的本來面目,只不過不像薛蟠表現(xiàn)得那么兇惡,而是隱藏在“溫婉賢淑”的大家風度后面罷了);寶玉挨打后她及時送去丸藥,減輕其肌膚之痛,實惠地得到公子的好感;她抓住對其十分警覺的黛玉病中倍感孤伶的機會,送去幾兩燕窩,就在安慰開導(dǎo)中輕而易舉地換取了對方赤誠之心。最能體現(xiàn)其善于避嫌遠禍、明哲保身是抄檢大觀園后她就借口搬出去住了,此后便從不多言,“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噫兮!她的這種“獨善其身”的處世哲學,難道不是封建思想的熏炙并深入到血液和靈魂的必然嗎?
二、一根紅線 “木石”、“金玉”——略論她們的愛情觀
寶黛的愛情悲劇,是貫穿《紅樓夢》全文的一根紅線。雖然曹雪芹沒有把這個悲劇寫完,但在其第五回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時所見十二支曲中《終身誤》里面,就點出了其不幸結(jié)局:“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縱然是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這樣結(jié)局的形成,我認為是有其創(chuàng)作背景的。曹雪芹一直鞭撻以前愛情小說“千部共出一套”,最多是些“偷玉竊香”、“暗約私奔”,“并不曾將兒女真情發(fā)泄一二”。所以,他大膽革新,另辟蹊徑,采用“先內(nèi)后外、先下后上、先基礎(chǔ)后效果”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逐步深入、引人入彀、層層剝筍、波瀾曲折”的寫作方法,把這根主線表達、烘托、渲染、深化得筆酣墨暢、跌宕有味。
魯迅說:“憤怒出詩人”。我們研讀林詩便不難看出,在黛玉的詩中始終表現(xiàn)出一種對人世的恐懼和譏諷、對賈府的憤怒和抗爭。極端痛苦中,她唯一聊以自慰甚至籍以生存的只有木石前盟的愛情生命,所以她把整顆心都用在愛情的維系上。金玉良緣之說,成為她心中始終無法解開的死結(jié),而這又關(guān)系其整個命運,她必須從一而終甚至以死抗爭。因此,“木石”、“金玉”的對抗,可以: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一個來自情海愛天的“木石前盟”與一個人工苦心營造的“金玉姻緣”的對立;在實質(zhì)上,卻不僅僅是其在爭奪寶玉的感情,而是反映了要寶玉在封建社會制度的制約環(huán)境中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問題。
(一)世外仙姝寂寞林:林黛玉的成敗
1、愛情之樹,“扎根原在破崖中”。寶黛之間的愛情幾乎是從他們初次相識時就已開始,用寶玉當時的話來說就是:“雖沒見過,卻看著面善,心里倒象是久別重逢的一般”(第三回)。正當寶黛親密關(guān)系已與別的姊妹不同時,“不想今日忽然來了一個品格端方、容貌豐美”的薛寶釵,而“不免一時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所以,當黛玉看見寶釵以“養(yǎng)生之道”勸寶玉不要飲冷酒而寶玉言聽計從時,便頓生嫉妒,且借題發(fā)揮,譏刺二人。黛玉“小心眼”的開始,卻拉開了寶黛愛情的序幕?!皭厶?,容易看見傷痕”,大概除了在第十九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中曾出現(xiàn)“樂融融”的場景外,寶黛很少有不口角的。傳統(tǒng)意識和偌大權(quán)勢強加給他們的“金玉良緣”,始終困擾著這對生活在賈府破巢中的愛鳥,不斷引起種種矛盾并派生出大大小小的風波來,讓他們永遠不得安寧。
2、感情之深,“歷盡滄桑不改容?!痹跔栍菸以p、勾心斗角的榮國府中,希望能保持一片純真玉潔之心的黛玉,并不認為寶玉給自己的太少,只是認為寶玉給別人的太多了。她生怕別人會突然奪走寶玉所給予她的那一份愛,而時常陷入因警惕而引起的痛苦之中。因此,當寶玉受《西廂記》啟發(fā)要引用其中的曲詞來試探黛玉的內(nèi)心世界時,黛玉指責寶玉說:“把這些淫詞艷曲弄了來,說這些混帳話欺負我!”寶黛之間開始出現(xiàn)了內(nèi)心與形跡、思維與表達之間相矛盾的痛苦,正如第三十四回所言:“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錯里錯以錯勸哥哥”,這正是在嚴酷的封建禮教下人性被扭曲的表現(xiàn)。筆者通讀全書,情感跌宕起伏,時常潸然淚下:寶黛愛情被社會環(huán)境壓抑著、包圍著,他們只能擁有無聲的渴望,而又不能直接地表達。這種感情的折磨,必然表現(xiàn)為過敏的猜疑和無休止的爭吵。“癡情女情重愈斟情”,最終爆發(fā)了本書第二十九回中的大沖突,以至于寶玉砸玉,兩人都受到了極嚴重創(chuàng)傷。一個在怡紅院對月長嘆、一個在瀟湘館臨風灑淚,彼此都產(chǎn)生了對自己的悔恨和對對方的憐恤之情。在經(jīng)歷此次大爭吵后,他們的關(guān)系更推進了一步,在飽嘗愛情酸甜苦辣的同時,卻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戀愛的高潮期。
3、真情之至,“人生難得一知己?!睂氂裨凇都t樓夢》中的思想性格是在不斷發(fā)展的。他雜學旁收,思索人生,在悲慘現(xiàn)實教育下,經(jīng)過黛玉的不斷感化,對愛情的態(tài)度越來越嚴肅、感情越來越專一、意念也越來越堅強。究其原因,我認為其中有二:一是秦可卿姐弟的死,使寶玉認識到愛情原有腐朽與純潔之分,從中領(lǐng)悟到戀愛自由同封建婚姻的對立關(guān)系;二是寶釵、襲人之流的百般規(guī)勸,也促其反思猛醒,使他意識到自己與她們之間原來橫著一條不可逾越的思想鴻溝。所以,終于知道了黛玉從不勸他去“立身揚名”的原由,并且在靈魂深處把黛玉視為真正的知己和情感的歸宿。在第三十二回“訴肺腑心迷活寶玉”中,寶黛之間的一番表白,使黛玉“如轟雷掣電,細細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來的還覺懇切,竟有萬句言語,滿心要說,只是半個字也不能吐出”。這時,前嫌盡釋,云開月朗,寶黛之間就再也沒有口角了。經(jīng)歷了“金玉良緣”的沖擊和考驗,寶黛愛情更加穩(wěn)固堅定。
筆者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黛玉所追求的是一種“心靈的愛戀”,是一個在思想和個性上與她無比契合的人。也正因為這一點,她過于單純和天真,恃才傲物,容易忽視客觀現(xiàn)實生活,無視傳統(tǒng)勢力和世俗人心的圍剿,這是她重要的悲劇成因。從這點上來說,黛玉只能是個失敗者——她是封建社會的戰(zhàn)敗者,是悲劇的女主角之一。然而,黛玉率直純真的性格,卻在“木石”與“金玉”的愛的角逐中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盡管她的生命被葬送在可愛與清純之中,但她卻以最珍貴的真情,贏得了寶玉的心,從而成為這場壯烈的愛情沖突中的贏家,從這點上來說,黛玉又是愛情和道義上的勝利者。
(二)山中高士晶瑩雪:薛寶釵的得失。
依筆者之見,相比于黛玉的“心靈之愛”而言,寶釵的愛只能是一種“功利之求”。為什么呢?
首先,從背景和動機上來講,寶釵原本是為了要應(yīng)選才女方與母兄入京投奔賈府的。嚴格地講,寶玉并不是她理想中的丈夫,她理想中的意中人應(yīng)該是能光宗耀祖、有所作為的。但是,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是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三位一體的大剝削集團,他們之間“皆連絡(luò)有親”,互相扶持遮掩。若賈薛聯(lián)姻,則雙方有利,可以用聯(lián)姻來挽救行將衰敗的局面。所以,賈府統(tǒng)治者及元妃都選中了思想上從禮守節(jié)、又有著經(jīng)濟后盾的寶釵做寶二奶奶。寶釵當然也很清楚寶黛間的感情并不是她能取代的,但鳳姐不也有個賈璉這樣沒用丈夫,但仍以她在賈府中的地位一樣呼風喚雨嗎?這樣的例子何嘗不讓寶釵心動?加之,寶玉在賈府中是賈母和王夫人這兩個權(quán)力核心人物心目中的一塊寶貝,雖然她已無法入宮,但至少也要爬上“寶二奶奶”這個位子——這才是她對“金玉良緣”的興趣所在。
其次,寶釵對寶玉的追求,自然與單純率直的黛玉有著形式與內(nèi)涵的不同。她始終把握著現(xiàn)實,適應(yīng)著社會的法則,竭力以“禮”與“理”克制自己,把這份感情深藏著,從而表現(xiàn)得十分含蓄隱晦。寶釵常找寶玉聊天以便聯(lián)絡(luò)感情,但其舉止又要合乎禮節(jié)、合乎修養(yǎng),以在同寶玉接觸過程中,好展示自己“女子以貞靜為主”、“四德兼?zhèn)洹钡男蜗螅凰€時時要寶玉把功名放在心上,并一直勸戒寶玉讀書明理。在元妃省親寶玉奉諭作詩時,寶釵提醒寶玉詩中要避開元春不喜歡的“綠玉”一詞而改用“綠蠟”的典故,以順遂貴妃的心意。這豈止是在學識上點化寶玉,簡直是在教他怎么做人、怎么為臣的絕竅了。
再者,在信仰和操守上,寶釵也有著典型的個性。她忠實信奉封建正統(tǒng)思想,并嚴格按照其所規(guī)定的那些道德規(guī)范來要求和約束自己。在她身上表現(xiàn)出封建主義自身的虛偽,并決定了其性格中的復(fù)雜性和多面性。比如,在愛情上,她雖然對寶黛的親密耿耿于懷,卻認定“金玉良緣”之說是命中注定、成事在天,故而裝做看不見。她所恪守的“貞靜”,即自己以禮自守,而惟恐有非禮之念、越軌之行,所以時時以理智壓服感情、以禮義節(jié)制感情,以致產(chǎn)生了許多表里不一的矛盾。在她看來,女兒家婚事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不可有任何私心雜念;否則,就是不貞、不重,這正是寶釵所深深引以為恥的。第三十六回“繡鴛鴦夢兆絳云軒”中,寶釵聽見寶玉在夢中喊罵:“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前緣”時,不覺怔住了,方知寶玉并不愛她。此后,她在行跡上更為謹慎,更不露任何私情。她的這種貞靜操守,從禮合節(jié),與黛玉形成鮮明對比,更得賈母等人歡心。
最后,可以從教化和結(jié)果上來論證:由于寶釵受到嚴格而完備的封建教育,不免染有封建的虛偽性和市儈性。這種道德修養(yǎng)與城府內(nèi)涵,使她表現(xiàn)出一種冷漠、冷酷和自私。當金釧投井、三姐飲劍、湘蓮出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發(fā)生時,她的表現(xiàn)異常冷靜和理智。她只考慮現(xiàn)實中的人和事,很少有正義和激情。這種冷酷無情的性格與寶玉的多情和好事,是完全對立的。寶釵最初之所以吸引寶玉,僅在于她的容貌。當寶玉逐漸成長成熟后,便認定黛玉是紅顏知己,于是與寶釵分道揚鑣。當寶釵勸戒寶玉“立身揚名”、走仕途之道時,卻被寶玉罵作“釣名沽譽”、“祿鬼國賊”。所以,雖然寶釵當了寶二奶奶,終于得到其想得,但寶玉卻毫無興趣。寶釵雖然得到婚姻卻得不到愛情,縱然婚后是如何善待寶玉,但最終寶玉仍然以絕望而出家,這也是對寶釵金鎖上的“不離不棄、芳齡永繼”最大的諷刺。
三、一個主題個性解放——芻議她們的社會象征意義
這里筆者需要聲明,林黛玉與薛寶釵不僅不同性格、不同志趣,而且也各自選擇了不同的道德標準和生活道路。在薛寶釵身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倫理人格精神的表現(xiàn);而在林黛玉身上,我們看到更多的則是對自主人格的極力維護,對個性解放的執(zhí)著追求。我以為,作為表現(xiàn)曹雪芹思想與情感的載體,這一組典型形象在小說中具有具體和抽象的雙重意義:在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她們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作品的整體構(gòu)思中,她們又具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義。這種象征意義,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這兩個貴族少女自身的地位、遭遇和命運,具有一種跨越時空的思想上的普遍性和共同性,體現(xiàn)著作者對人類社會制度、人生目的以及典型形象存在方式等高層次的思考與選擇。
(一)林黛玉:追求獨立人格理想化的典型
在《 紅樓夢》中,能夠被主人公賈寶玉在精神上引為知己的,唯黛王而已!筆者曾憑心而論,林黛玉在其所處的時代,并不是什么深刻的思想家,也不是一個有意識的造反者。她只是崇尚自然,追求個性得到尊重、發(fā)展乃至解放;她厭惡封建勢力的圍城及其中一切虛偽的東西;她的良知使得與她所生活的封建環(huán)境格格不入。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她才會和寶玉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形成認識上的同一、達到精神上的默契、實現(xiàn)感情上的融合。在賈府禮教森嚴的險惡環(huán)境中,他們沒有屈從、沒有逢迎,更沒有把靈魂交出來任人宰割,而是恣情任性,我行我素。一言以蔽之,他們不僅是戀愛上的叛逆者,而且還是叛逆者的戀愛。唯獨有此,曹雪芹筆下的那個“多愁善感、弱不禁風、愛流眼淚、愛使小性子”的林黛玉,才能成為千古萬人所鐘愛的不朽的藝術(shù)典型。
筆者拜讀本書,發(fā)現(xiàn)林黛玉初到賈府時,還能記著母親的教誨,處處小心謹慎做人,但曾幾何時,就“本性難移”——依舊愛說就說,愛惱就惱。至于“該不該得罪、能不能得罪誰”等這些問題,她似乎就從來沒有考慮過。我以為,對于賈府上下錯綜復(fù)雜的利害關(guān)系,以她的聰明靈性未必看不出,只是不屑于卷入其中罷了。誒!她給人留下的只是“孤高自許、目下無塵”的印象和“尖刻”、“刀子嘴”的名聲而已!所幸的是,現(xiàn)實終于使她從感性繼而理性地認識到了環(huán)境的險惡和人性的殘忍。可以說,雖然在物質(zhì)上她仍然享受著主子的待遇,但是她的心卻異常孤獨。筆者至此需要特別指出,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的孤獨,決不是古代小說中常見的少女傷春的孤獨,而是一種生命意義的孤獨、人性的孤獨。請聽——“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葬花詞》中所表現(xiàn)的深沉感嘆,正是她獨特個體的存在與其生存環(huán)境嚴重脫節(jié)或?qū)α⒌慕Y(jié)果。筆者此處要提醒,這同古人所謂“賢者孤恃自傷”,屈子所謂“終危獨以離異兮”、“幽獨處乎山中”,陳子昂所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等等,都是互震共鳴,異曲同工,只不過到了曹雪芹筆下,這種孤獨之感則染上了更為濃郁的悲傷色彩而已!
筆者完全可以斷言,林黛玉這一形象具有一種難以替代的獨特的典型表現(xiàn)形式。上升到歷史的高度,在《紅樓夢》中,無論是她的恣情任性、孤高自傲,還是她的內(nèi)心化、情感化的生存方式,以及環(huán)繞著這一形象的濃郁的藝術(shù)氛圍,都不僅是一種純粹的個人的氣質(zhì)和特點,而凝聚成為一種超越形象自身的文化精神。我認為甚至可以說,林黛玉這一形象中獨特的審美價值,不僅在于她是封建時代名門閨秀悲劇命運的歷史縮影,而且也是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人所熱衷的個體內(nèi)心自覺與自主人格精神相統(tǒng)一的寫照。從本質(zhì)上講,林黛玉這一成功、獨特的藝術(shù)形象,是古代志士仁人如屈原、陶潛、李白等追求個性解放精神的繼續(xù);而她那種內(nèi)心化、情感化的生存方式,更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了相當一部分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人共同的心靈歷程。歷史如煙如水,筆者由衷感嘆——是啊,包括林黛玉在內(nèi)的那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用自身力量同世俗社會抗衡、較量,而又不肯喪失良知、放棄理想的人們,正是通過內(nèi)心化、情感化的途徑,在漫漫的歷史長夜、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夾縫中生存、吶喊與奮斗!這里我還要說明的是,如果說林黛玉以其自身獨特生存方式的選擇,完成了她對自主人格的追求;那么通過林黛玉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曹雪芹也完成了他本人對自主人格理想的追求,完成了他對人的生存方式的肯定與選擇。
(二)薛寶釵:奉行倫理人格現(xiàn)實化的代表
正如筆者前文已及,在薛寶釵身上,無論是她的自甘淡泊、寬以待人、善解人意,還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以退為進、可退可進,都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會做人”。但是,她所表現(xiàn)出的這些為人處世之道,已經(jīng)遠遠不是封建正統(tǒng)規(guī)范所能概括的。應(yīng)該說,她這一典型自身的復(fù)雜性,在于她凝聚著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積淀;同時,這一形象的塑造,也是作者對現(xiàn)實人生的深刻分析總結(jié)和概括升化的結(jié)果。
筆者認為,在一定社會形態(tài)中生活的一定人群,都有其生存的意識形態(tài)的“土壤”,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社會規(guī)范、倫理道德的影響和約束。傳統(tǒng)教育力量之強大,以至于人們只有與其相適應(yīng),才能被社會所承認和接受。封建社會對女子則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其一舉一動都有嚴格的規(guī)范,使得許多女子都在這種嚴格的禁錮中終其一生。薛寶釵的成長也并不是一開始就合乎當時社會規(guī)范的。從本書第四十二回中我們就可得知:她從小“也是個淘氣的”、“夠人纏的”、“都怕看正經(jīng)書”的人,偷背大人看了許多諸如《西廂》 、《 琵琶》 以及《 元人百種》等“雜書”,后經(jīng)大人“打的打,罵的罵,燒的燒”,“才移回性情”。因此可見,寶釵之所以成為一個舉止得體、事事周到的封建淑女,是受到強制的、完備的封建道德教育后,才逐漸被納入封建道德軌道并成為其信守者的。如果沒有強大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規(guī)范教育,她也有可能變成另一個林黛玉式的追求個性自由的女性。
筆者不難發(fā)現(xiàn),在薛寶釵這一人物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氣質(zhì)和生存方式,正是儒家傳統(tǒng)的倫理人格所要求的內(nèi)容,其模式是一個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guī)范的獨特的結(jié)構(gòu)體系。而其中的“仁”,講的正是如何處理人際之間的關(guān)系;其中的個體修養(yǎng),乃是整個社會安定和諧最根本的保證。只有達到個人的“誠意”、“正心”、“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不難看出,薛寶釵性格中的安分守己、隨份從緣,識大局、顧大體的特點,以及為人處事中的理智、冷靜和自覺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的才能,正是儒家倫理人格的具體化、市俗化的體現(xiàn),也是薛寶釵自覺追求儒家倫理人格的必然結(jié)果。因此,筆者斷言,薛寶釵這一形象的獨特價值,就在于她是以一種感性的、多維的方式實踐了倫理人格,同時也就具備了這種倫理人格的全部復(fù)雜性。
如果說,“會做人”并自覺地以儒家倫理原則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還僅僅只是薛寶釵這一典型人物表象層次特點的話;那么,這一形象最本質(zhì)的特征,則是對現(xiàn)實社會中倫理原則的自覺認同。我以為,對于傳統(tǒng)的倫理原則、現(xiàn)實社會的秩序以及現(xiàn)存的人際關(guān)系,薛寶釵都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同者。本來,她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然而,當自然人性與倫理原則發(fā)生沖突時,她總是自覺地依附原則而壓抑感情,這就是她的生活準則。長期的封建正統(tǒng)教育和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已經(jīng)使抽象的倫理原則變?yōu)檫@個貴族少女的自覺行動,而使她逐漸失去了一個少女的天真、稚氣和單純。青春的熱情正在她的身上萎縮,而退卻為一種與其年齡極不對稱的成年人的穩(wěn)重和世故。
至此,筆者亮出觀點——薛寶釵這一形象的社會象征意義在于,在她身上所體現(xiàn)的倫理人格精神,正是中國封建社會傳統(tǒng)和正統(tǒng)的生存方式。在這一形象的塑造中,凝聚著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冷峻的審視和深刻的反思。
凡此種種,概而言之:以薛寶釵為代表的倫理人格的存在,具有儒家文化實踐理性的鮮明色彩,是群體意識的產(chǎn)物;以林黛玉為代表的自主人格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獨立人格理想的傳統(tǒng),是個體意識的產(chǎn)物。當然,在這兩個人物身上,也必然寄托著曹雪芹對現(xiàn)實世界的探索和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宏篇巨制的《紅樓夢》,是一部充滿著詩意與悲哀、青春與深情的交響樂,本文所闡述的兩個女性藝術(shù)典型,則是其中最強、最靚的音符。她們以古今中外所罕見的藝術(shù)力量,描繪了豐富復(fù)雜、天然渾成的封建社會生活畫面,揭示了封建制度的丑惡腐敗和虛偽殘酷,歌頌了愛情的美麗與偉大!讓我們在那個社會黑沉沉的夜空,看到了點點星光;在賈府這樣陰森森的壁壘,聞到了縷縷花香……從中領(lǐng)略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和巨大魅力!
參考文獻:
1、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2、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三聯(lián)書店,1983年第1版
3、孔子:《倫語*顏淵》、《倫語*子路》
4、李受珉:《封建淑女的理想與世俗化》,紅樓夢學刊,2001年
5、張愛玲:《紅樓夢魘》,皇冠出版社,1983年出版
注:文首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謝謝原作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