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劉曉林
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笔侵^:行無行,攘無臂,執(zhí)無兵,扔無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字意雙解:
在軍事上有(類似)這樣的話:“我不敢輕易主動進攻,而是使自己靜守;不敢貿然進攻寸地,而是可以(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后退數(shù)尺。”這正是:若行若止,若進若退??v使大敵當前,仍然貌似無敵一樣。禍患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們的一切。所以對陣兩軍實力相當時,悲痛的一方??梢垣@得勝利。
旁注:
“行無行,攘無臂,執(zhí)無兵,扔無敵。”不少人解釋為: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以執(zhí)握一樣。雖然講得通但流于表面,尤其是“行無行”中的“行”在此處做xing(進退、行動)講比做hang(行列、陣勢)講更確切。
人類很大的弱性是不自知,不自知的重要方面則是高估自己,于是輕視其他隨之而來。輕視與失敗緊密相連。為什么“抗兵相若哀者勝”?只有哀者才可以孤注一擲、才可以竭盡全能。哀必須是沒有“心死”的哀才行,否則會是另外一種局面:“抗兵相若哀者敗”。
解老子《道德經》第七十章
劉曉林
原文: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字意雙解:
我的話(原本)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實施。而天下竟沒有人能理解,沒有人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jù)。正由于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也無法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加難得。原因在于,得道的人常穿著粗布衣服而懷里揣著美玉。(大美在內?。。?/strong>
旁注:
在老子看來自己的所思所論非常好理解,沒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事實上《道德經》在存世的數(shù)千年間被人們誤解、偏解了不少!為什么?世間的人確實存在差異的,在你我看來簡單至極的事情,在他人看來可能要困惑多時。反之,同樣。社會的管理者、社會上的大眾不理解原本高深而自己卻不認為高深的老子是很正常的。一般來說,在某個領域所取成就越大的人,其知音越少。道深則知者少、道深則隱幽是符合規(guī)律的。真正得道的人會更加注重內在之美,而通常大眾則多被絢麗的表象所吸引。
有一點需要指出,得道的過程是漫長的、有階段性的。因此,不同程度的得道者要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也要考慮外在的環(huán)境從而確定自己對內外所實施的比例大小。白話,你的才能已經被社會足夠認可時,你可以最大限度的加強自身對內在的修養(yǎng)。你的才能剛被社會足夠認可甚至還沒被認可時,你對外在的關注則不能一概省略。因為,你生活在社會中!
注:解老子《道德經》的版本為劉曉林九天居士30歲左右所寫,未做任何改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