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決戰(zhàn)中途島》讓我挺失望的,平鋪直敘,中規(guī)中矩,重點不突出,高潮不迭起,情節(jié)不夠精彩,人物不夠豐滿。
它不算爛片,但有點過于普通了。
當然,這也可能是我自身的原因,可能是我的期待有點過高,也有可能是相關歷史我了解的太少。
所以,看完電影后,我趕緊回家惡補了一下,我發(fā)現,有我自身的原因,也有導演的原因。
影片中,導演對一些重要人物的出場沒有進行標識,觀眾只能憑對話去判斷,就算對歷史有相當了解的人,都很難一下子知道誰是誰,更別說像我這種一知半解的人了。
同時,影片對一些歷史關鍵事件都是一筆帶過,讓人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也不知道這些事件的重要性。
我覺得,先不論電影的好壞,如果能事先了解了這些事件,了解這些歷史人物,對影片的理解和觀感肯定會呈直線上升。
所以,我決定把影片涉及的相關歷史知識概括一下,希望能對想觀看影片的朋友有所幫助。
一、 中途島戰(zhàn)役簡介
1942年6月4日發(fā)生的中途島戰(zhàn)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重要戰(zhàn)役,也是美國海軍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有歷史學家認為,中途島戰(zhàn)役是太平洋戰(zhàn)場的關鍵轉折點。
二、 中途島地埋位置
中途島是一個陸地面積僅為4.7平方千米的圓形礁島,距美國舊金山和日本橫濱均相距2800海里,處于亞洲和北美之間太平洋航線的中途,故名中途島,是個戰(zhàn)略要地。
三、 中途島戰(zhàn)役前后事件
1941年12月7日,日本對美國珍珠港發(fā)動了空襲,1942年4月18日,美軍轟炸了日本首都東京,1942年5月4日,美日發(fā)生珊瑚海戰(zhàn)役,1942年6月4日,發(fā)生中途島戰(zhàn)役。
影片以日軍空襲珍珠港開場,以中途島戰(zhàn)役為中心展開,兩者相距半年時間,期間的轟炸東京和珊瑚海戰(zhàn)役都有提及,但都是一筆略過,僅在臺詞中出現。
四、 中途島戰(zhàn)役雙方力量對比
美國:航空母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15艘,潛艇19艘,艦載飛機233架,岸基飛機120架。
日本:航空母艦8艘,戰(zhàn)列艦11艘,巡洋艦22艘,驅逐艦65艘,潛艇21艘,艦載飛機約600架。
從兵力對比來看,日軍明顯處于優(yōu)勢。
五、 影片出現的重要歷史人物
1.美國總指揮官:切斯特·尼米茲海軍上將。
珍珠港事件后,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赫斯本德·金梅爾海軍上將被解職,由切斯特·尼米茲接任,尼米茲是一代海軍名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聲名赫赫。
1966年,尼米茲逝世,美國為紀念他,將其去世之后所建造的第一艘、也是當時最先進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2.美軍情報參謀:埃德溫·萊頓海軍中校,他吸取了珍珠港事件失敗的經驗,通過巧妙的情報分析,預測日本人將在中途島上采取更大的行動。
他的研究成果非常具體:“日軍的航母編隊主力將在6月4日早晨6點鐘進攻中途島,方向西北、方位325度,在距離中途島175海里位置發(fā)起進攻?!?/p>
面對華盛頓軍方的否定時,萊頓堅定不移地宣稱,“華盛頓是錯的”,指揮官尼米茲相信了他的推測,立刻著手艦隊進行準備,這改變了美國以及世界的命運。
事實證明,日軍的行動和萊頓分析的一模一樣,萊頓的預測誤差只有5海里、5度和5分鐘,完全可以用“精確”一詞來形容。
3.美軍夏威夷情報站站長:約瑟夫.羅徹福特中校,就是電影中那位身穿睡衣,腳穿拖鞋,衣冠不整的天才科學家。
羅徹福特手下大約有120人,包括一些語言天才和數學奇才,以及“加利福尼亞”號戰(zhàn)列艦沉沒之后,艦上樂隊的全體成員。
電影中他雖然只出現了幾個鏡頭,但卻是中途島戰(zhàn)役的關鍵人物,1985年,羅徹福特被追授“海軍杰出貢獻勛章”,此時,他去世已經9年。
1986年,里根總統(tǒng)向羅徹福特追授了“總統(tǒng)自由勛章”,這是和平時期給軍人的最高榮譽,2000年,羅徹福特的名字被刻進了美國國家安全局名人廳。
4.“企業(yè)號”航空母艦飛行大隊長:韋德·麥克拉斯基,中途島戰(zhàn)役中,原本應該返航的麥克拉斯基沒有立即返航,而是繼續(xù)飛行了幾分鐘,正是這幾分鐘,讓他發(fā)現了日軍“嵐”號驅逐艦,并通過跟蹤發(fā)現了南云忠一的航母編隊。
他于1956年7月退役,戰(zhàn)后主要充當幕僚,為紀念他在二戰(zhàn)中的行動,最終他獲得少將軍銜,于1976年逝世。
5.飛行中隊VB-6指揮官理查德·貝斯特,貝斯特隸屬于麥克勞斯基指揮的企業(yè)號飛行大隊,他在中途島戰(zhàn)役中一天內摧毀了兩艘敵軍航母,立下大功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難以打破的記錄。
由于肺部吸入了煙氣,貝斯特于1942年6月24日在珍珠港進入醫(yī)院,在經歷了32個月的治療后,1944年不得不退役。
多年來,這位英雄一直很少對他人談及當年的顯赫功勞,當面對媒體采訪時,他只是說,真正的英雄是那些葬身中途島戰(zhàn)場的人。
2001年10月28日,91歲高齡的貝斯特在加州的家中去世,小布什總統(tǒng)為表彰這位英豪,親自下令美國海軍在隆重的葬禮儀式后,將貝斯特安葬到了比鄰白宮的阿靈頓公墓。
6.日本總指揮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偷襲美軍珍珠港和發(fā)動中途島海戰(zhàn)的策劃者。
山本五十六從1939年起任聯合艦隊總司令,他主張大力建設航空兵,為提高艦載飛機的作戰(zhàn)能力和發(fā)展海軍航空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途島戰(zhàn)役失敗后的1943年4月,山本五十六不顧屬下的反對,執(zhí)意乘專機飛臨日軍前線視察,美軍截獲電報后立刻安排了對山本五十六的狙殺。
當山本五十六的專機飛到臨布爾干維爾島上空時,靜候多時的美機立即出擊,山本五十六的座機被擊毀。
7.日本第一航空艦隊司令官:南云忠一海軍中將
南云忠一因率領艦隊參與偷襲珍珠港及中途島海戰(zhàn)而聞名于世,他的綽號特別有意思,被戲稱為日本的“抗日名將”。
這是因為,他在指揮偷襲珍珠港之戰(zhàn)時,放棄轟炸美軍油庫,導致美國很快恢復反擊能力,在指揮中途島海戰(zhàn)時優(yōu)柔寡斷,錯失時機,導致日本4艘航母被美軍全部擊沉,太平洋戰(zhàn)爭從此逆轉。
有人認為,正是因為南云忠一的昏庸指揮,最后才使日本遭受了失敗,盟軍贏得了勝利,他間接地起到了抗日的作用,所以稱他為“抗日名將”。
不過這點也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南云忠一畢業(yè)于海軍兵學校第36期,在同期的191人里排名第7,先后在多艘戰(zhàn)艦上服役,平步青云,不可能是個沒能力的人,更不可能是庸才。
偷襲珍珠港,他放棄對油庫的攻擊,只是想保存實力,中途島戰(zhàn)役因為他的親自掌舵,連續(xù)數次躲過了美軍魚雷的攻擊,他最后的失敗,關鍵在于突然出現的美軍俯沖轟炸機,是運氣問題。
1944年6月,南云忠一率軍駐守在塞班島,隨后美軍開始進攻塞班島,戰(zhàn)斗中一萬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員幾乎全部陣亡,南云忠一則在最后時刻選擇了剖腹自殺。
8.日本第二航空戰(zhàn)隊司令官:山口多聞海軍中將
山口多聞是二戰(zhàn)時期日本海軍高級將領,以第二名的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海軍兵學校第40期,并于隔年升任少尉,后成為當時日本屈指可數的海軍指揮官之一。
1942年6月6日,山口多聞所在的航空母艦飛龍?zhí)栐谥型緧u戰(zhàn)役中遭受重創(chuàng),山口多聞與艦長加來止男兩人,拒絕同僚換乘艦撤退的要求,選擇與飛龍?zhí)栆煌寥牒5?,影片也展現了這點。
六 、 中途島戰(zhàn)役的幾個關鍵點
1.AF是那個島?
1942年4月至5月之間,日本聯合艦隊的密碼電報異常頻繁起來,引起了美軍情報站負責人羅徹福特的高度警覺和指揮官尼米茲的極大關注。
這預示著日本聯合艦隊將有大動作,雖然日軍的行動計劃通過破譯的密碼,已全部掌握在尼米茲的手里,但進攻地點卻是一個未知數,只用兩個字母“AF”代替。
盡管羅徹福特很快斷定“AF”就是中途島,但并不能讓人完全信服,畢竟這是關系到太平洋艦隊戰(zhàn)略部署的大事,絕不能出現任何偏差。
羅徹福特手下的情報分析員賈斯柏想出了一個試探日軍的主意,羅徹福特覺得非常不錯,于是讓情報參謀萊頓用明碼電報通知中途島:島上淡水設施壞了。
兩天后,截獲的日軍電報上稱:“AF”缺少淡水,證明了AF就是中途島,整個情報站歡聲雀躍,可惜這么精彩的情節(jié),影片卻通過尼米茲和萊頓的對話一筆帶過。
2.換魚雷還是換炸彈?
影片中有一個情節(jié),南云忠一一下子命令飛機換魚雷,一下子又命令換炸彈,讓人莫名其妙,不明就里,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簡單來說,就是攻擊陸地目標要用炸彈,而攻擊水上目標則要用魚雷,很多人都認為,南云忠一這一反復無常的命令,是中途島戰(zhàn)役失敗的一個關鍵原因。
1942年6月4日清晨,中途島戰(zhàn)役開啟,南云忠一命令首批108架艦載飛機突擊中途島。
由于美國巡邏機提前發(fā)現了空情,島上各類飛機為避免損失全部升空,所以,雖然日機將美軍機場炸成一片焦土,但美軍飛機并沒有被消滅在地面上。
南云忠一認為,必須實施第二次攻擊,但麻煩的是,留在艦上的第二批轟炸機上掛的是魚雷,這是用來攻擊美國軍艦的,要去攻擊機場,就要換上炸彈。
當時換裝武器需要花很長時間,萬一裝上炸彈后美國軍艦又突然出現,那后果不堪設想,事到臨頭方覺難,一向處事果斷的南云中將,此時也拿不定主意。
正在此時,從中途島飛來的美軍轟炸機在天空出現了,雖然它們最終被艦上高炮和“零”式戰(zhàn)斗機打退,并未對日本艦隊造成創(chuàng)傷,但卻勾起了南云心中的怒火。
由于他派出的偵察機連美國艦隊的影子都沒有看到,于是南云忠一決定下達命令:“卸下魚雷,換裝炸彈,對中途島實施第二次攻擊!”
日本航空母艦上忙成了一片,地勤人員把裝好魚雷的飛機拖回下面的機庫甲板,卸下魚雷,裝上炸彈,可就在換炸彈的時候,日本偵察機發(fā)現了目標,距中途島只有300余千米處有10艘美國軍艦迎面駛來。
南云大吃了一驚,當發(fā)現有美國航空母艦時,他急令各航空母艦:再將炸彈卸掉換裝魚雷。
這時飛機都裝好炸彈了,又要換裝魚雷,地面人員又急又煩,有人不禁口出怨言,軍械員索性將炸彈胡亂地堆放在甲板上,此舉釀成了后來的大禍。
3.俯沖轟炸機的絕地反擊
美國第16特混艦隊駛至距日艦240千米處,艦隊指揮官斯普魯恩斯一個命令,“企業(yè)號”和“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的俯沖轟炸機、魚雷攻擊機和戰(zhàn)斗機直撲日艦而來。
不過,由于日本“零”式戰(zhàn)斗機的空戰(zhàn)能力相當強悍,加上艦上高炮火力施威,任憑美國飛行員以死相拼,仍對日艦奈何不得。
第一批出動的15架美國魚雷攻擊機全被擊落,第2批26架被擊落20架,所投的炸彈和魚雷無一命中。
日軍大獲全勝,從上到下無不歡欣鼓舞,但此時甲板上到處是胡堆亂放的炸彈、魚雷和加油管,一架飛機也無法起飛。
正當水兵們想清理雜物,讓飛機升空作戰(zhàn)時,大禍終于臨頭了,美國的數十架“無畏式”俯沖轟炸機,呼嘯著直向“赤城”和“加賀”號航空母艦撲來。
此時的日本戰(zhàn)斗機正在低空攔截美國魚雷攻擊機,艦上的高炮也在攻擊魚雷攻擊機,艦隊上空“門戶大開”,美軍俯沖轟炸機乘虛而入,對日本航空母艦實施了猛烈的攻擊。
2顆重磅炸彈落到了“赤城”號上,當時正有40余架日本飛機在甲板上加油,炸彈引爆了堆得亂七八糟的炸彈、魚雷和汽油,“赤城號”上一片火海,然后緩緩沉入了海底。
“加賀”號也被4顆重磅炸彈擊中,甲板上加滿油的日本飛機頃刻間爆炸,整條艦船都是濃煙烈焰,在天崩地裂的爆炸聲中,與“赤城號”一起做伴去了。
“蒼龍”號也未能幸免于難,17架俯沖轟炸機朝它發(fā)動了猛攻,3顆重磅炸彈準確地落在“蒼龍?zhí)枴鄙?,全艦大火遍布、愈燒愈烈,眼看難逃覆滅的命運。
此時殘存的“飛龍”號航空母艦集合了艦上全部力量拼死攻擊,雖然它最終重創(chuàng)了美艦“約克城”號,但自身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山本五十六眼見大勢已去,不得不向聯合艦隊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從此,太平洋戰(zhàn)爭的形勢發(fā)生了轉折,日軍開始走下坡路了。
七、 中途島戰(zhàn)役結果及意義
美軍以損失一艘航母“約克城”號的代價,擊沉日本“飛龍”、“蒼龍”、“赤城”、“加賀”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艦,取得初步扭轉太平洋戰(zhàn)局的勝利。
這場戰(zhàn)役改變了美日雙方在太平洋地區(qū)的海軍實力,日本損失了好幾艘航空母艦,實力大減,從此在太平洋戰(zhàn)場處于被動局面。
八、 影片彩蛋
日本戰(zhàn)犯東條英機,日本皇牌飛行員友永丈市,“轟炸東京”指揮官杜立特等都在影片出現過,但他們鏡頭不多,有些甚至一閃而過,在此不再細說,只說其中一個關于好萊塢導演約翰·福特的彩蛋。
日軍攻擊中途島時,約翰·福特正在島上,他不懼危險拍下了珍貴的影像,1976版《中途島》中采用了他掛彩拍攝的紀錄片,《決戰(zhàn)中途島》中用了幾個鏡頭向這位勇敢的名導表示致敬!
九、 影片個人點評
實話實說,個人覺得《決戰(zhàn)中途島》很一般,人物刻畫不夠全面,戰(zhàn)爭場面不夠驚艷,就連故事都講得云淡風輕,波瀾不驚。
它沒有給人一種戰(zhàn)爭片應該有的熱血沸騰的感覺,與同類型的《最長的一天》、《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戰(zhàn)鋼鋸嶺》等經典電影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不過,它也并不算爛片,喜歡爆米花電影的朋友可以用它來打發(fā)時間,順便還可以了解一些歷史知識,最重要的是,它票價不高,絕對良心,可以一看。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