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明年將開設(shè)臺灣中學語文教學專欄敬請關(guān)注。
文言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著某種尷尬:當教師努力落實語言因素時,教學往往變成了文言詞句與語法章法的分析課,隨之而來的是課堂氣氛的沉悶和師生雙方的疲憊;而當教師積極關(guān)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一層面時,教學又往往流于空疏浮泛乃至花哨,最終直接導致學生文言水平的迅速下滑。有人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概括這兩種極端。如何尋找兩個端點間的平衡呢?希望本期發(fā)表的課例以及浙江寧波萬里國際學校部分教師的評說,有助于大家的思考。
課例一
《詠雪》課例
湖南瀏陽市社港中學 周湘慧
【思路】
《詠雪》一文,篇幅不長,文字不深。但面對剛剛接觸文言的七年級學生,我首先引導學生認真弄清文中詞語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沒有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很容易流于空泛。然后,我努力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我設(shè)計了評價文章內(nèi)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最后,以文本為樣本,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設(shè)計了“仿寫”這一環(huán)節(jié)。
教學意圖很明顯:落實語言,超越語言,力求還原文本的原初狀態(tài),使文言文學習因此具有生命氣息。
【實錄】
師:同學們,我們來猜一個謎語。“頭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風空中舞”。
眾生(齊叫):雪。
師:對。謎面中介紹了雪的哪些特點?
生A:雪是六角形的,白色的,它出現(xiàn)在冷天,像白色花瓣在風中飄舞,我們又叫它雪花。
師:雪像白色花瓣在飄,說得真形象。同學們覺得那飄飄灑灑、漫天飛舞的雪像什么?用什么能恰當?shù)乇葦M它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古代的兩個少年是如何吟詠雪的。
一、走進文本
(要求同學們通讀課文5分鐘,對照注釋,有疑問請劃記下來。學生自由朗讀一陣后指名兩三個學生讀。)
師:讀得很熟了,再讓我們一起記一記這些詞語。有問題請?zhí)岢鰜怼?/span>
(教師投影顯示以下語句)
俄而雪驟 撒鹽空中差可擬
未若柳絮因風起 與兒女講論文義
白雪紛紛何所似
(學生獨立或合作做解釋練習,最后全部掌握。)
師:詞句意思基本掌握了,這則故事的基本內(nèi)容也該了解了吧?請一位同學把故事復述一遍。
(學生復述,同學評價,教師不發(fā)表意見。)
二、評析文本
師:文章讀了,詞語意思也了解了。那么,大家從故事里看出了什么呢?
生:我覺得謝太傅一家很愛學習。大家關(guān)系很好。
師:何以見得?
生:從“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公欣然曰,公大笑樂”等句子可以看出。
師:但這個故事就是要突出這一點嗎?
生:我覺得應(yīng)該是贊揚謝太傅與兄子、兄女的文才。
生:對,這樣才緊扣了“詠雪”。太傅問雪像什么,兄子說像撒鹽空中,兄女說不如比作柳絮隨風飄舞。一問一答中,我們可以看出,兄子和兄女都很聰明,太傅很和藹。這里還有太傅神情的描寫,“欣然”“大笑樂”。語言很傳神也很精練。
師:說得真好。文中對“白雪紛紛何所似”的兩個回答,同學們覺得哪個更好?說說理由。
生:“撒鹽空中”好。因為鹽是白色的。我看見過,雪又細又密的時候,就像天空中撒下鹽來。
生:“未若柳絮因風起”好。柳絮輕輕的,在風中飄蕩,跟下雪更像。
生:柳絮是怎樣的?我沒看見過。
生:我也沒注意過。
(大家求助似的看著老師)
師:對不起,老師也從來沒有注意過。以后,我們都留心觀察一下,好嗎?不過,柳絮是柳樹種子上的茸毛。既然把它比作雪,那么,就應(yīng)該是白色的,很細很輕盈,這樣,柳絮飄飄才會像雪舞。
師:同學們說兩個比喻都好。謝太傅這個裁判很難當噢。他是如何裁決的呢?
生:謝太傅沒有判斷誰好誰壞。只是大笑,樂。
師:謝太傅相當于兒女們的老師,他是不是沒有辨別好壞的能力?
生:我覺得謝太傅是個很好的老師。他不說誰好誰壞,不是不知道好壞,而是想讓兒女們自由表達,自然發(fā)展,不打擊他們的自信,不約束他們的思維。
生:對。謝太傅在與兒女們講論文義的時候,外面的雪更大了,他自己很高興,還讓兒女們看雪,詠雪。說明他有童心,又理解小孩子,有教育方法。
生:嗯,就像周老師。上次我們教室里飛來了一只大蜂。同學們課都不聽了,都去看蜂,周老師就讓我們仔細看。然后寫作文《教室里來了不速之客》。我們都寫得很好呢。
師:說得真好,還連帶著拍了周老師的馬屁。謝謝。(眾大笑)
三、模擬文本
師:漫天雪花,除了像“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之外,還像什么?
生:像片片蘆花風中舞。
生:像綿綿白糖從天降。
生:像朵朵棉花空中飛。
生:像瓣瓣梨花飛灑。
生:像降落傘飄飛。
生:像小精靈在跳舞。
……
師:大家說得這么好,我也要“大笑”了。我們把這些比喻用到作文中,文章就會生動起來。來,試著寫一個片段吧。
(學生寫片段,師巡視)
師:現(xiàn)在我們來聽聽同學們是如何寫雪的。
生:雪花飄舞,就像蝴蝶飄飛,那精靈般的雪花竟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從沒有過的晶瑩剔透。真美!
生:漫天的大雪,洋洋灑灑。它在風的催促下在空中飛舞,宛如一只跳舞的小鳥。
師:很生動。據(jù)天氣預報,過兩天會下雪。下雪了,同學們最想干什么?
眾生(大叫):堆雪人、打雪仗!
師:好。(屏幕顯示幾幅雪中活動圖)到時候,老師和大家一起去打雪仗,堆雪人。大家一定玩得高興,感覺愉快,那么,如果將我們的所見、所聞、所做一一流于筆端,肯定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這作為今天的作業(yè)吧。
這節(jié)課,同學們表現(xiàn)得都很棒,我們了解了詠雪的故事,同學們也詠了雪,寫了雪,比起謝家子弟來毫不遜色。同學們,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各種場合都可以學語文、用語文,一個問題可以有多個答案。大自然有無窮無盡的奧秘,生活中有無窮無盡的智慧,等待著我們?nèi)ヌ接?。謝謝大家,下課。
課例二
讓學生當一回鄒忌
浙江舟山普陀中學 董鷗
【思路】
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大多只重視知識的灌輸,不注意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另外,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水平通常不高,論證能力更是薄弱;而教材中為數(shù)不少的說理透徹、文質(zhì)兼美的文言篇章卻沒有發(fā)揮其寫作示范的作用——多少年來,我們的先人都是通過這些文章學會閱讀、學會寫作的。那么,我們今天能否結(jié)合文言教學幫助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同時學會論證呢?
例如,學生對類比論證比較陌生,而《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鄒忌所用的正是類比法。于是,筆者便嘗試讓學生疏通語言后,利用本文學習類比論證。
教學安排是:教學時間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疏通語句,把握內(nèi)容。第二課時,以課文為例,使學生基本掌握類比論證法。其中第二課時教學大體上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一、讓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自然掌握類比法,不把類比法神秘化、抽象化;二、選擇合適的題目讓學生運用此法;三、提醒學生注意類比法的使用。本課例為第二課時實錄。
【實錄】
一、歸納
師:古人言“伴君如伴虎”,可見臣子進諫之險,君主納諫之難。那么,鄒忌究竟靠什么說服了齊王納諫?
生:鄒忌從自己的遭遇推測出齊王可能的遭遇。
生:鄒忌講究進諫的藝術(shù),不是一味死諫。老師不也講過他鼓瑟進諫的故事嗎?現(xiàn)在,他拿自己的私生活開涮,不乏幽默,容易讓齊王接受。
生:我想做點補充。我認為鄒忌與齊王遭遇有很多相似,都容易被“私”畏被“求”,而這正是他說“王之蔽甚矣”的根據(jù),這樣的進諫很形象,有說服力。
生:我認為齊王肯定比鄒忌受到的蒙蔽要嚴重。因為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可見齊王受蒙蔽的可能性遠遠大于鄒忌。
……
我于是讓大家寫出鄒忌與齊王已知的相似點(也就是類比點),很快完成了下表(課件):
相似點A:妻私我/臣莫不私王
相似點B:妾畏我/臣莫不畏王
相似點C:客有求于我/莫不有求于王
結(jié)果相似:自以為美/齊王之蔽甚
接著,老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兩個結(jié)果,是不是都已成為事實了?
短暫的沉默、思索后,幾個學生先后站起來說:
“鄒忌的受騙是事實。他明明不如城北徐公美,可大伙都說他美,讓他受了騙,好在他自己有自知之明,發(fā)現(xiàn)自己受了騙?!?/span>
“‘王之蔽甚矣’,我覺得也是事實。正因為受到了很大的蒙蔽,才需要廣泛地納諫嘛!”
“‘王之蔽甚矣’,這也是鄒忌通過自己的遭遇和對齊王的分析作的一番推理。”
此時,我不失時機地亮出了“類比論證”這一概念(投影展示):
我們觀察到兩個或兩類事物在許多屬性上都相同,便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這就是類比法。用于推出結(jié)論就是類比推理,用于論證觀點就叫類比論證。這些已知的相似點可以稱為類比點,由類比點推出或論證的相同點就叫類比論證。
教師請大家反芻鄒忌的論證過程。學生再回顧前文表格,多有領(lǐng)會。
二、應(yīng)用
為使學生理解“類比論證”,我先給大家做了一個示范(投影):
上海是否會成為紐約、倫敦這樣的世界商都?我認為答案應(yīng)該是肯定的。為什么呢?因為上海和紐約、倫敦一樣具有成為世界商都的條件:它同樣處于沿海地帶,同樣有河流經(jīng)過,具有交通上的便利;同樣具有長期的工商業(yè)發(fā)展歷史和城市發(fā)展歷史,具有發(fā)展的基礎(chǔ)環(huán)境;同樣匯聚了一個國家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具有發(fā)展的人才條件;同樣享有國家政策的傾斜;更重要的是,上海還處在一個新世紀、一個最具發(fā)展?jié)摿Φ沫h(huán)太平洋經(jīng)濟區(qū),處在一個復興的國家——中國。
請大家分析老師的論證過程。
學生七嘴八舌后得出如下意見:
老師運用了類比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類比點是上海、紐約、倫敦之間在交通狀況、城市歷史、人才狀況、國家政策等方面的相似點。類比得出的結(jié)果是上海將和紐約、倫敦一樣成為世界商都。
三、操練
接著,我給學生一個任務(wù)(課件展示):
普通話應(yīng)該取代方言還是可與方言并存?請?zhí)岢鲎约旱挠^點,運用類比法證明自己的觀點并作書面準備。
經(jīng)過幾分鐘的準備,學生A首先站了起來:
我認為普通話代替方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因為它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就像當年秦始皇在歷史推動下統(tǒng)一度量衡和文字、貨幣一樣,方言勢必會被時代淘汰!因此,隨著地區(qū)間交流的日益頻繁,為了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便利,普通話將在真正意義上成為普通話。
學生B馬上站起來:我反對!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確實功不可沒,但現(xiàn)在的情況和當時已有很大不同,不能把兩件事混為一談。因為秦始皇統(tǒng)一的都是沒有多少年應(yīng)用歷史的各國貨幣、文字和度量衡,更重要的是,它們并不為廣大的普通民眾所掌握,消滅它們、統(tǒng)一它們并不難;而今天我國各地的方言,有的已經(jīng)存在了幾千年,為當?shù)氐陌傩账毡榻邮?,有些人并不識字,更不會講普通話,他們是靠方言進行交流。
生C挺身而出為A辯護:
我承認方言有悠久的歷史,并與很多地方文化尤其是地方戲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也承認普通話代替它會遇到重重阻力。但普通話代替方言還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當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不也引來一片反對之聲嗎?結(jié)果又怎樣?現(xiàn)在普及九年制義務(wù)教育,每個學生在學校學的不是普通話嗎?以小見大,整個社會普及普通話還不是時間問題?普通話取代方言,必然會像從前人們剪掉辮子、脫掉馬褂一樣成為大勢所趨。
生D:我認為普通話將不斷地得到普及,在人們的交流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方言也將繼續(xù)存在,尤其在地方文化中發(fā)揮它自己應(yīng)有的作用,它們兩者并非水火不容。
師(插話):類比呢?
生E:(略一思忖)……正如西服和中山裝共存于我們這一時代一樣。
……
四、忠告
發(fā)現(xiàn)學生已經(jīng)能有意識地運用類比法,我舉例說明類比法也可能存在誤用:類比法是否一定可靠呢?(以下課件展示)
歷史上也有應(yīng)用類比法來證明荒謬理論的現(xiàn)象。例如,基督教神學就應(yīng)用類比法來證明上帝的存在。他們認為,宇宙是由許多部分構(gòu)成的一個和諧的整體,正如鐘表是由許多部分構(gòu)成的整體一樣,而鐘表有一個創(chuàng)造者,所以,宇宙也有一個創(chuàng)造者——上帝。這就是類比法的誤用。
學生思索錯誤的根源,討論后針對性地提出使用中的幾個注意事項(課件展示):
⒈所類比的應(yīng)屬于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列舉的事物越接近本質(zhì),結(jié)論就越可靠。
⒉類比法的可靠程度也決定于兩個或兩類事物的相同屬性與推出(或論證)的那個屬性之間的相關(guān)程度。如果相關(guān)程度越高,那么,類比的可靠性就越大。
⒊類比法的可靠程度也決定于相同屬性的數(shù)量。數(shù)量越多,可靠性相對也越大。
最后布置作業(yè),課外繼續(xù)運用類比法寫作議論文片段:(課件展示)
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能否在國人中普遍地養(yǎng)成?請寫個200字左右的議論片段,提出觀點,并用類比法論證自己的觀點。
【反思】
這是筆者自己結(jié)合文言文進行論證法學習這一系列作文教學嘗試中的一個,相似的嘗試還有結(jié)合《過秦論》學習排除法,結(jié)合《諫以妖人鄭普思為秘書監(jiān)書》(高中《語文讀本》第二冊)學習歸謬法。
這次嘗試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既加深了對《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進諫藝術(shù)的認識,也初步掌握了類比法這一論證和推理之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也體現(xiàn)得較充分,尤其是兩種觀點針鋒相對,產(chǎn)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發(fā)了對問題更深入的思考,也使雙方的論證更趨于嚴密;教師在學生充分發(fā)言的基礎(chǔ)上提出類比可靠性問題和注意事項,有利于學生將來更正確地使用此法。
課例三
《季氏將伐顓臾》課例
廣東深圳市紅嶺中學 吳良高
【思路】
《季氏將伐顓臾》被選入《語文讀本》第一冊。讀本中的文章如何教學?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既不能對之大包大攬,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于是,我嘗試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進行討論。但是選擇什么內(nèi)容作為學生進入文本的抓手呢?我絞盡腦汁想尋找一個恰當?shù)慕嵌取W詈?,一個個孤零零的“曰”字觸發(fā)了我的靈感:每一個人說話的情態(tài)、心態(tài)都各不相同,而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中的發(fā)言其心理、表情也多有差異。我何不利用讓學生為“曰”加修飾語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心理和文章脈絡(luò)呢?事實證明,這一方式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
【實錄】
師:《季氏將伐顓臾》是《論語》中的名篇,全文均由一組對話連綴而成。這些對話由六個“曰”字領(lǐng)起,大致可分為三個回合。大家能根據(jù)人物說話內(nèi)容體會出說話人當時的情態(tài)嗎?請同學們在每個“曰”字前面加上一個表示說話人情態(tài)的狀語并說說理由。
【第一回合】
生:我在第一個“曰”前加“恭敬地”。因為冉有、季路是在和他們的老師說話,他們對老師一定是尊敬的。
生:我在第一個“曰”字前加“含糊其辭地”。因為他們不是直截了當?shù)卣f“季氏將伐顓臾”,而是說“季氏將有事于顓臾”,故意把“伐”字輕描淡寫地說成“有事”,是想試探一下孔子。
生:我在第一個“曰”字前加“悄悄地”。因為這事屬于軍事機密。
師:大家最贊成哪一種?
經(jīng)過討論,學生大多贊同添加“含糊其辭地”,認為冉有等始終尊敬孔子,此時不必專門強調(diào)。而“悄悄地”則有“泄密”嫌疑?!昂滢o”既表現(xiàn)了冉有等贊成此事但又略覺不妥的矛盾心理。
(板書:含糊其辭、試探)
那么,且看孔子怎樣“曰”。
生:我加“旗幟鮮明地”。因為冉有、季路想試探一下孔子的口氣,而孔子則明確地表示反對。
生:前面用“含糊其辭地”,我就在這里用“毫不含糊地”,前后照應(yīng),使人物的性格互相映襯。
生:我加“理直氣壯地”??鬃臃磳臼戏ヮ咊?,理由非常充足:“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說的是顓臾受先王之封,是不可伐的;“且在邦域之內(nèi)矣”,是說顓臾在魯國境內(nèi),已是魯國的附庸國,是不必伐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說顓臾是魯國的臣屬,是不當伐的。
生:我用“勃然大怒地”。因為孔子是先責備,再陳述理由。文中用了一個感嘆號,可見孔子說話時的感情非常強烈。還有兩處反問句,這是明顯地表示孔子對季路和冉有的指責。
師(插話):標點是今人加的,古文沒有標點。不過,此處加感嘆號確實符合孔子的心理。
生:我用“義正辭嚴地”。對“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孔子是旗幟鮮明地表示反對;對學生的指責也是很嚴厲的,孔子不指責主謀季氏,而指責作為家臣的兩個學生,可見孔子對自己的學生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孔子擺出的理由也是無可爭辯、大義凜然的。
師:大家最贊賞哪種添加?
生:(齊聲)同意“義正辭嚴地”。
師:對“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孔子與兩個學生談話一開始就展開了矛盾沖突。
【第二回合】
生:我在第三個“曰”前加“頗感委屈地”。因為主張伐顓臾的主謀是季氏,孔子不指責他,卻指責作為家臣的兩個學生,所以,我想,這兩個學生心里感受到委屈,他們?yōu)樽约恨q解也是理所當然的。
生:我在第三個“曰”字前加“口是心非地”。冉有、季路是參與了“將伐顓臾”事件的策謀,他們對季氏的這一主張,不僅沒有反對,而且是贊同的。(師:何以見得?)如果他們表示強烈的反對,季氏也可能不會貿(mào)然作出伐顓臾的決定,他們是季氏的支持者;從后面冉有繼續(xù)為季氏辯護來看,他倆是認同了季氏伐顓臾的理由。他們?nèi)狈鬃幽菢拥恼x感。他們說“吾二臣皆不欲也”,其實是口是心非,只不過是想逃避老師的責備而已。
師;說得好。還有不同的添加嗎?
生:我加“不負責任地”。他們在強權(quán)面前不敢說“不”字,在輿論面前不敢承擔自己的責任。他們把責任全推給了季氏,忘了自己肩上的責任,缺乏一種敢于承擔責任的勇氣,這是很自私的。
生:我用“言不由衷地”。(師:與“口是心非地”一樣?)(生略一思考:是。)
生:我用“遮遮掩掩地”。他們想掩飾自己的過失,結(jié)果是欲蓋彌彰,所以孔子接著毫不客氣給他們指出來。
師:還有其他見解嗎?這些詞語中,大家喜歡哪一個?
(大多數(shù)學生表示喜歡“口是心非”)
生:我為第四個“曰”加“曉以大義地”。孔子以一個引用和兩個比喻論證方法來講道理,大義凜然,指出了季氏將伐顓臾,作為家臣,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生:我用“擲地有聲地”??鬃拥脑挘灾忚?,令兩位學生意識到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生:我用“語重心長地”。孔子對學生的表現(xiàn)是不滿的,孔子對他們的批評還是以理服人,這也體現(xiàn)了孔子大教育家的風范。用比喻和引用的方法,表現(xiàn)了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家的形象。
師:(插話)比喻句中,“虎兕”“龜玉”各指什么?
生:“虎兕”指季氏,“龜玉”指顓臾。
生:我用“義憤填膺地”。孔子沒想到自己的學生說話這樣不負責任,我感到孔子對學生的批評是很嚴厲的。
生:我用“大義凜然地”??鬃訄猿衷瓌t,決不姑息,語氣非常嚴厲。
(經(jīng)討論,學生大多認為“大義凜然”較好)
生:(補充)我還有一個詞語,我用“不依不饒地”。對冉有、季路為自己推脫責任的做法,孔子是十分不滿的,孔子堅持原則,對他們的批評指責也是十分嚴厲的,這又推動矛盾沖突的發(fā)展。(很多學生點頭認同)
【第三回合】
生:第五個“曰”字前,我用“強詞奪理地”。侵略者把發(fā)動戰(zhàn)爭的責任推給受害的弱者,這是強盜邏輯,冉有居然還在孔子面前振振有詞,真是顛倒黑白。
生:我用“無中生有地”。顓臾的城墻堅固,應(yīng)是出于自衛(wèi)的需要;雖“近于費”也不會對季氏構(gòu)成威脅,因為它只是一個附庸的小國,勢力強大的季氏說它“后必為子孫憂”,完全是在找借口。
生:我用“固執(zhí)己見地”。我覺得,經(jīng)孔子的批評之后,冉有、季路可能意識到自己有責任,但他們沒有識破季氏的陰謀;他們在師長面前是不敢強詞奪理的,他們也不是那種無中生有別有用心的人,他們也是受了季氏的欺騙;當然,也說明他們不能站在孔子的高度來看問題,沒有孔子那樣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和敏銳的洞察力。
生:他們既然意識到自己的失職,說明他們也認識到伐顓臾是非正義的,他們還要固執(zhí)強辯,那應(yīng)是自欺欺人的狡辯。
師:那最后一個“曰”呢?
生:我用“一針見血地”??鬃邮紫戎赋觯f“后必為子孫憂”的說法是在找借口,這種做法是令人深惡痛絕的,這就揭穿了季氏、冉有他們自欺欺人的陰謀;接著,孔子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再指責學生的失職;最后,揭露了季氏的陰謀,說明季氏認為顓臾“后必為子孫憂”是假的,他的目的是:消滅顓臾,擴大自己的地盤,削弱魯君的勢力。這一番話,孔子說得針鋒相對,一針見血。
學生對于這一回合中添加的各類詞語看法不一,爭論激烈。教師要求學生暫停爭論,課后通過小作文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接著,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
【總結(jié)】
師:三個回合分析完了,請大家對全文主要內(nèi)容和體會最深的一點做一小結(jié)。
生:談話是由“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而引起,內(nèi)容是圍繞著孔子的仁政主張而展開的。
生:人物對話的矛盾沖突推動了談話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伏有致。
生: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了人物性格,人物刻畫個性突出,栩栩如生。
生:篇幅雖短,但內(nèi)容豐富,情節(jié)生動。
……
師:今天的課上得很好,同學們積極參與,思維活躍,發(fā)言也很精彩。(下課)
課例四
《竇娥冤》典故魅力探求
浙江寧波市效實中學 張悅
【思路】
對于高二學生而言,元雜劇是個陌生的領(lǐng)域,走進鑒賞元雜劇的通道在哪里?
教學前,曾發(fā)放課堂預習問卷。問題之一是:你在閱讀中遇到的最大路障是什么?學生的回答驚人一致——典故。有一個女生甚至寫道:文縐縐的典故,不看注釋不知道什么意思,讀了注釋不知道它要表達什么……
《竇娥冤》是元雜劇中的成熟作品,大量運用典故是該劇的一大特點,而這些典故在推展情節(jié)、烘托人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jù)調(diào)查,典故又是學生閱讀的難點所在。因此,《竇娥冤》的教學,是否可以以典故為突破口呢?
于是,我根據(jù)這一思路設(shè)計了如下教學方案。并且,在課堂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實錄】
1.釋其義——復典故之原貌
師:竇娥臨刑前發(fā)了三樁誓愿,其間涉及了哪幾個典故?
生:萇弘化碧、望帝啼鵑、六月飛霜、東海孝婦等四個典故。
師:竇娥的唱詞只截取了典故中的某些信息,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能將內(nèi)容加以擴充具體說一說典故涉及的人或事嗎?
〔學生依托于課文注釋,作了一些拓展〕
生:“萇弘化碧”這個典故出自《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沉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span>
生:“望帝啼鵑”這個典故很熟悉的,我們在《杜鵑枝上杜鶻啼》和李商隱的《錦瑟》中都接觸過。
生:“六月飛霜”這個典故出自《太平御覽》:“鄒衍事燕惠王,左右譖之王,王系之獄。仰天哭,夏五月為之下霜。”
生:《漢書·于定國傳》中則記載了“東海孝婦”的故事:“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養(yǎng)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謂鄰人曰:‘孝婦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壯,奈何?’其后,姑自經(jīng)死,姑女告吏:‘婦殺我母?!舨缎D。孝婦辭不殺姑,吏驗治,孝婦自誣服。具獄上府,于公以為此婦養(yǎng)姑十余年,以孝聞,必不殺也。太守不聽,于公爭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獄,哭于府上,因辭疾去。太守竟論殺孝婦??ぶ锌莺等辍!?/span>
2.解其旨——析典故之精義
師:四個典故中的人物命運有什么共同之處?
生:命運多舛。不是被殺,就是被囚、被逐。
生: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信任危機的受害者。
生:有冤無處申,呼天天不應(yīng),喊地地不靈。
生:還是驚天動地的。萇弘鮮血化為美玉,老天也為鄒衍動容,五月飛霜,孝婦被殺,更是驚天地,泣鬼神——“郡中枯旱三年”。
生:這說明人性之美終究是泯滅不了的,冤屈終有昭雪的一天。
生:那望帝啼鵑與冤屈有何干系?課文中注釋“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死后化為杜鵑,日夜悲鳴,啼到血出才停止?!边@不足以說明冤屈嗎?
生:是的,書上的注釋無法讓人明白它竟也是一個表冤屈的典故。
師:剛才同學說,這個典故熟得很,我就沒有多講,想不到還是碰到難題了!典故的生命其實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綻放的。
生:那么請老師說一說望帝啼鵑究竟冤在哪里?
師:袁珂先生編著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第189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明確寫道:岷江上游有惡龍,常發(fā)洪水為害人民。龍妹乃赴下游決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惡龍閉之五虎山鐵籠中。有獵者名杜宇,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贈以竹杖,并囑其往救龍妹。杜宇持竹杖與惡龍戰(zhàn),大敗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龍妹。龍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擁戴為王。杜宇有賊臣,昔日之獵友也,常羨杜宇既得艷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一日獵山中,遇惡龍,遂與密謀,詭稱惡龍欲與杜宇夫妻和,乃誘杜宇至山中而囚之。賊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龍妹為妻,龍妹不從,亦囚之。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鳥,返故宮,繞其妻而飛,曰:“歸汶陽!歸汶陽!”汶陽者,汶水之陽,即《蜀王本紀》所謂“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其妻龍妹聞其聲,亦悲慟而死,魂亦化鳥,與夫偕去。
生:這說明對同一個人物,古籍記載與神話傳說還是不完全一致的。
師:從《蜀王本紀》的記載中,我們看不到杜宇的冤屈,可從民間神話中,我們獲得的信息卻是杜宇冤屈無疑,他化鳥,悲啼的因果關(guān)系才得以成立,“望帝啼鵑”典故的含義也才得以貫通。
生:我認為課文的解釋有明顯的疏漏。
師:關(guān)漢卿可能是從杜宇神話中截取要義的,而編者則從古籍記載中截錄了要義,看來殊途有時是無法同歸的。
3.求其同——典故實現(xiàn)的時空跨越
師:用典常常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那么,劇中竇娥借這四個歷史人物的酒杯,想倒進去哪一種酒呢?
生:用萇弘之典,想說自己也是個好人。
生:萇弘無辜被殺,他的血三年之后變成美玉,竇娥以此來說明自己死后天地間的奇異現(xiàn)象會證明自己的無辜。
生:望帝被賊臣篡位,隱居山中,死后化為杜鵑,日夜悲鳴,啼到出血才停止。竇娥以此表明自己死后也會用某種形式表白自己的冤屈。
生:飛霜六月——戰(zhàn)國時鄒衍對燕王很忠心,燕王卻聽信讒言把他囚禁起來,他入獄時仰天大哭,正值夏天,竟然下起霜來。竇娥借此來表明自己的冤情也會驚天動地。
師:萇弘、望帝、鄒衍這三個人的身份,不是明君,就是賢臣,竇娥為什么要選這些人作為和自己進行比較的對象?
生:旨在表明自己同樣具有美好的節(jié)操、德行。
師:那么,東海孝婦的故事呢?
生:與竇娥的性別、身份、經(jīng)歷有更大的共同性。
生:孝婦因為孝而被害。竇娥也是因為善良和孝道而認了罪?!吧啤迸c“孝”本來是封建社會所弘揚的女子美德,為什么在這兒反成了被殺的緣由?
師:這個問題有價值。善良而恪守孝道的竇娥本應(yīng)受到禮贊與標榜,卻葬送在鍘刀下。這是對“無心正法”的官吏的諷刺,是對不合理、不公平的社會的抨擊:一個社會,如果它無法實現(xiàn)執(zhí)法為民,那么,它只能受到老百姓的控訴、上天的懲罰。竇娥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清濁不分、善惡不分、好歹不分、賢愚不分的污濁社會!
生:看來竇娥想倒進去的是一杯控訴的酒。
生:這酒的成分是一個弱女子直面人生的冤屈的呼號。
4.感其情——典故創(chuàng)造的人性張力
師:竇娥是在發(fā)那三樁誓愿時聯(lián)系這些人物故事的。誓愿的應(yīng)驗與典故似乎沒有必然聯(lián)系。那么,試著去掉這些典故,又會怎么樣?
生:不能去掉。典故在這兒有很重要的作用。
師:想聽聽具體的闡述。
生:這些典故體現(xiàn)了竇娥冤情不淺。
生:典故中的人物充滿了美心、美德,卻遭受如此不公的對待,能讓人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
師:是的,產(chǎn)生靠近作品與典故中人物對話的愿望,悲憫之情油然而生。
生:竇娥本身就被典故中的人物命運深深打動,并將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典故中的人物身上。
生:我們又被竇娥的不幸深深打動著。
師:當讀者的心被主人公牽引的時候,我們理應(yīng)關(guān)注主人公所關(guān)注的那個世界。典故,不僅成為竇娥抒發(fā)冤情的手段,而且也為我們走進竇娥的內(nèi)心世界,聆聽她的怨憤、憤恨打通了情感之路。典故,不是一個個冷冰冰的故事,它是用人性之美澆灌的情感之花。
生:如果直接寫竇娥發(fā)了三樁誓愿,并一一應(yīng)驗,就沒有這么強大的情感力度。
生:竇娥的社會地位雖然不能同萇弘、杜宇、鄒衍相比,但她敢于拿自己與他們進行比較,從中也可以看出竇娥的確是無罪蒙冤,她敢對自己的清白負責。
師:更確切地說,社會地位的尊貴和卑微與人格的高貴和低賤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竇娥那高貴的人格并沒有因為其社會地位的卑微受到絲毫的影響,反而將其洗濯得更有光華。
5.悟其理——典故運用的方略
師:要用好典故,首先需要把握典故的確鑿內(nèi)涵。典故的運用增添了作品的文學性和情感內(nèi)涵。怎樣才能用好典故呢?
生:讀到典故,恢復典故的原貌,找到原典,決不以訛傳訛。
生:還要考慮使用的語境
生:尤其要考慮自己所要表達的感情。
生:典故的內(nèi)容具有豐富性,我覺得我們不能斷章取義。
師: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是典故運用中的功利主義。
生:我在學習中碰到的尷尬是:胸中無典故,腹內(nèi)一片草莽。(生笑)
師:有辦法。那就是勤讀書,勤積累。從擅長典故運用的作家那兒學些技巧。辛棄疾、杜牧、王實甫、關(guān)漢卿,都是一流的用典高手,眾里尋它千百度,典故臥身書叢中。
【反思】
典故是古典文學作品教學繞不開的話題。典故凝結(jié)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厚底蘊,是古典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之一。典故生動、形象具有強烈的情感說服力,并使得作品語言凝練簡潔。因此,語文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掌握解讀典故的鑰匙,感受典故的精髓。
《竇娥冤》中的典故,就是一種值得一說的言語形式。本課教學重點放在典故這種言語形式的獨特性上,通過感悟、品味、理解典故,使學生的語言感受力、理解力有一定的提升。
在設(shè)計中,筆者始終關(guān)注學生對典故理解的語感圖式,設(shè)置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教學過程,將典故的學習分解為五個步驟進行,然后以討論典故的運用策略為中心話題,讓學生完成由感悟典故到理解典故再到使用典故的語感的飛躍。
課例點評
袁湛江 桂維誠等
桂維誠:這堂課,充分調(diào)動了孩子們的情緒,發(fā)揮了他們的自主性,可以稱得上一堂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好課。
教師十分注重設(shè)置(或曰還原)課文的情境,無論是以謎語導入的設(shè)計,還是通過學生復述課文時的點撥,都使學生得到了如身歷其境般的感受。
讓學生當堂仿寫的設(shè)計更是亮點所在。孩子們富有想象的回答可圈可點,比喻貼切而充滿童趣。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在文言文的教學中也不該把二者完全割裂開來。傳統(tǒng)蒙學中“對課”的做法,就是讀寫結(jié)合的范例。周老師雖然沒有刻意讓學生仿照謝家兒女們的格式來寫,但也不妨可以試試看,讓他們用“××××差可擬”“未若×××××”或者七言詩句的格式來仿寫,說不定學生們會更加興趣盎然,整理后湊在一起,就是一首大家共同創(chuàng)作的詠雪詩了。
陳玲:我對仿寫卻有不同看法。也許是為了學以致用,周老師設(shè)計了仿寫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這也不是特例,長期以來,“學什么仿什么”幾乎成了一些老師的癖好。我對此不太贊同。閱讀和寫作是完全不同的兩套系統(tǒng)兩種能力。尤其是詩詞等文學作品,“學以致用”往往很難立刻奏效。仿寫不是依樣畫葫蘆,不是造幾個比喻句就大功告成了,它建立在對生活的形象感知和深刻體驗上。
我想,是否可以將仿寫改為背誦一些詠雪名句,讓學生在名句營造的氛圍中得到熏陶,從而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呢?
倪志成:教師很善于激趣,充分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興趣,也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但其中一個關(guān)鍵問題沒有解決:“撒鹽空中”和“未若柳絮”這兩句優(yōu)劣高下之分非常明顯,教師為什么不引導學生去體味辨析呢?這是多么好的培養(yǎng)語言感覺的機會??!可惜了。
任師賢:我同意陳老師的看法。閱讀與寫作確實有很大不同。這一課例在學生還沒有讀懂文章時就匆匆要求學生仿寫,我是不認同的。
倪老師所言極是。老師對“撒鹽空中差可擬”和“未若柳絮因風起”兩詩的優(yōu)劣缺少評判能力,還贊同學生“讓‘兒女’們自由表達,自然的發(fā)展,不打擊他們的自信,不約束他們的思維”的觀點。這兩句詩確實是有優(yōu)劣的?!把E”點明雪下的突然并且很大,“撒鹽”者,小雪也;故公曰“白雪紛紛”,也就是雪花飛舞?!傲跻蝻L起”觀察細致,比喻很貼切。而“撒鹽”只能比喻碎細的小雪或雪霰,兄子才華遜色多矣。其實文中傾向性已十分明顯。
尚未真正讀通文本就匆匆仿寫,究竟效果如何?我表示懷疑。
彭林虹:確實。謝太傅對兩種比喻雖然沒有分個高下優(yōu)劣,但作者有沒有明顯的傾向呢?仔細閱讀后發(fā)現(xiàn)是有的,文章結(jié)尾用了15個字介紹了兄女謝道韞,幾乎占了全文的1/5,是閑筆嗎?非也,作者意在突出謝道韞,顯然作者認為后者比喻更精彩。當然這是文本的傾向,老師為了不束縛學生的思維可以對此不發(fā)表意見,但文本的傾向應(yīng)讓學生明白。
袁湛江:說到仿寫,我還有看法。
周老師舉了兩個學生仿寫的例子:①“雪花飄舞,就像蝴蝶飄飛,那精靈般的雪花竟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從沒有過的晶瑩剔透。真美!”②“漫天的大雪,洋洋灑灑。它在風的催促下在空中飛舞,宛如一只跳舞的小鳥?!边@里至少有兩個地方值得商榷:第一個例子中,“雪花飄飛”必然是陰天,不可能在“藍天”的映襯下,有誰看到過蔚藍的天空中雪花飄飛呢?這點生活常識錯誤語文教師應(yīng)予以指出;第二個例子中“催促”一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運用得不妥,“在風的催促下”有被動之意,與后文中的“宛如一只小鳥”“在空中飛舞”的那種靈動顯然不夠協(xié)調(diào),況且“漫天的大雪”也不應(yīng)該用“一只”小鳥來形容,至少應(yīng)該是“一群”吧。當然,現(xiàn)場指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精雕細刻,但教師應(yīng)該盡力促使學生表達上講究準確性。
在學生基本把握文本意義后,適當做一些仿寫是可以的。讀寫固然不是一回事,但也不是毫無關(guān)涉的。不是不可以進行仿寫,關(guān)鍵是要有一個度。
說到“度”,我倒想舉個例子。我對課堂上的一個細節(jié)十分欣賞。同學們由于缺少生活經(jīng)驗,對謝家女用柳絮詠雪表示不解,教師備課中顯然沒有預料到這一點。教學過程中發(fā)生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是很常態(tài)的情況,未必是壞事,很多教學機智的生成正緣于此。周老師是這樣處理的,他采取了一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不起,周老師也從來沒有注意過?!比绻痛舜蜃。疃嘁仓荒苷f周老師是一個老實人,接下來周老師還說了下面的話:“以后,我們都留心觀察一下,好嗎?不過,柳絮是柳種子上的茸毛。那么,柳絮應(yīng)該是白色的,很細很輕盈,那樣,柳絮飄飄才會像雪舞?!边@段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對生活積累提出一種建議,我相信,這一建議在此情此景之下很容易被同學接受;二是對未知的事情做一種判斷和分析,這對幫助同學們越過思維的障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鄒忌諷齊王納諫》課例點評】
倪志成:利用這篇文言文進行類比論證的教學是否特別有效?如果用其他方式其效果會受影響嗎?如果執(zhí)教者無法給予肯定的回答,我要說:文言文教學,首先還是要引導學生疏通語言文字,要通過對文字語句的體會去了解鄒忌的睿智,要讓學生在探索文字的過程中逐漸明白鄒忌的機智、果敢。
桂維誠:董老師試圖幫助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同時學會論證,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探索。
中學文言文的教學目的,首先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并以此為基礎(chǔ)更深層次地理解現(xiàn)代詞匯,加強積累,在語言能力上得到提高。當然,學生在閱讀文言詩文的同時,必定會受到文學作品從內(nèi)容到形式方面的美的感染和熏陶,在思維質(zhì)量、審美情趣和寫作能力上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但這些都建立在讀懂作品、理解意義的基礎(chǔ)之上。
董老師首先讓學生寫出鄒忌與齊王的相似點(也就是類比點),這還是建立在讀懂讀透文本的基礎(chǔ)上的。但后面直接引出“類比論證”這一概念,進行應(yīng)用、操練和忠告就近乎作文輔導了,基本上與文言文教學無關(guān)了。
彭林虹:這堂課就是單純的作文訓練課。我想:語文課程既然安排了文言文學習,就說明文言文承載了與白話文教學不一樣的教學任務(wù)。呂叔湘說過“如果把白話文和文言一樣看待,教白話的時候忘了它是現(xiàn)代漢語,教文言的時候又忘了它不是現(xiàn)代漢語,這樣的教法,用之于白話,用之于文言,都是不恰當?shù)摹!鄙线@樣的課文,應(yīng)該著力引導學生去品一品人物語言的魅力,在朗讀中體會同一人物不同的語氣與情感,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語氣與情感。當然,不是說在文言文教學中不可以拓展,只是這種以寫作訓練為主的教學不必非在文言文學習中進行,否則文言文的文本只成了訓練的由頭,文言本身的學習反而被沖淡了。學生學習文言的時間本來就不多,為什么還要將這有限的時間挪作他用呢?
這樣的教學實質(zhì)上是不明確文言教學的目的!最后的結(jié)果很可能是文言沒有學好,作文也不上不下。
任師賢:恕我直言,從這一課例中我看不出有什么文言文教學的特點。
許雷鳴:不過,如果用得好,古文中有些篇章作為寫作范本還是很有價值的。
其實以寫作為目的,選編一些文言佳作來給學生學習,早有人為之,已非新創(chuàng)。清人李扶九所編《古文筆法百篇》,就有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就題目中的一“愚”生發(fā)開去以抒情懷的“題字生情法”,劉禹錫的《陋室銘》就一“陋”字立下全篇主旨的“一字生骨法”,還有賈誼的《過秦論》是“波瀾縱橫法”,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起筆不平法”,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小中見大法”,陶潛的《桃花源記》是“無中生有法”,王勃的《滕王閣序》是“華麗法”等等,皆現(xiàn)成可用。為什么今天的語文課就不能這樣做呢?凡事不可絕對化。關(guān)鍵看效果。
陳玲:我以為,如果一定要把這篇文章作為寫作范本,那至少得緊緊抓住本文的主要特點。但從課例看,教師并沒有抓住本文“以小喻大”類比論證的特點。鄒忌諷齊王(觸龍說太后也是)是以小喻大,從身邊、從自己談起,將心比心,給人以親近感,這才由逆耳變順耳繳了齊王的械。這種“家長里短”式的談話,充滿了生活機智。如果能對學生進行以小見大——以大觀小的互逆類比、故事類比,可能訓練的就不僅是類比法,而是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了。遺憾的是,課例從示范到操練,與本文的寫作特征關(guān)系其實并不大。
袁湛江:這堂課結(jié)合文言文教學進行作文指導,未嘗不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我想從教學設(shè)計藝術(shù)層面對本課例加以點評。
教學過程中的第一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巧妙,尤其是類比論證的引出鋪墊有術(shù),水到渠成。
問題出現(xiàn)在第三和第四個環(huán)節(jié)上。經(jīng)過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示范”之后,高中學生應(yīng)該基本掌握類比論證的要領(lǐng),這個時候正是充分發(fā)揮學生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好機會,教師應(yīng)該不失時機地把學生的心中所想引出來,課堂才可能成為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具有生成性的課堂。一切按照老師設(shè)計好的去做,看起來井然有序,實際上缺少生機,知識和方法可能掌握了,但是人文性卻失掉了,我以為不是上策。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忠告”的設(shè)計比較典型地體現(xiàn)了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居高臨下,未卜先知。事情還沒做,先要規(guī)定框子:哪里是禁區(qū),哪里有危險,然后就期待著孩子們按照我們設(shè)計好的路線一路走來。然而很多孩子偏偏不照我們設(shè)計的路線走。所以,我并不認為“忠告”是一種最好的辦法。如果能從學生的寫作訓練實際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加以及時的指導,既有針對性,又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豈不是一舉多得嗎?
【《季氏將伐顓臾》課例點評】
程凡:最欣賞本課例中精到的提問。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shù),一個好的問題,能開啟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同學參與課堂討論的熱情,吳良高老師在講授《季氏將伐顓臾》一課時,“請同學們在每個‘曰’字前面加上一個表示說話人情態(tài)的狀語并說說理由”,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理解層面上進行回答,但從選擇的表示情態(tài)的狀語上,老師又能看出學生對課文人物心理把握的準確程度,既給學生留有足夠的空間,又可以及時準確把握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第一個回合,到第三個回合,學生的發(fā)言是多么熱烈!
梁玉萍:教無定法。面對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學生,選取合適的角度切入,是教學成功的保證?!都臼蠈⒎ヮ咊А芬宰寣W生揣測說話者心理的方式解讀課文,切入點新,既可以概括、補充文本內(nèi)容,又有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力、想像力、表達能力,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激活了他們的思維,這比什么都重要!
當然,不同的方法適合不同的學生。我以為吳老師的這種教法對語文能力強的學生適用,對語文能力差的學生未必適用。另外,文言文教學中的語言知識點該如何落實?這是不能小覷的問題,教學過程中能有所體現(xiàn)就好了。
陳玲:雖沒有親歷課堂,但從教例中分明能感受到流動的思緒,飛揚的情感,鮮活的人物。不過,整個課堂能夠感受到學生對文意的理解不存在障礙,想是預習工作做得很到位,不然有幾個句子還是要落實的。
許雷鳴:陳老師說得比較委婉。我覺得本課例在語句上還需要多下工夫。
文言文傳統(tǒng)教學講究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篇不離中心,而對中心的把握亦離不開對關(guān)鍵詞語的透徹分析。這種傳統(tǒng)自有它的合理性。此案中有些學生在為人物說話加修飾語時不是字斟句酌,對人物的語言、對課文的內(nèi)容作深入全面的分析理解,只是想當然或依據(jù)片言只語,妄下斷語。詞語、句式未見掌握,對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則明顯失之偏頗了。其實教師在加修飾語前可以先讓學生學習冉有和孔子的對話,弄清楚關(guān)鍵語句的意思,然后展開討論,這樣學生就不至于脫離文本信口開河了。
袁湛江:這節(jié)課堪稱上品。
一是從教學設(shè)計來看,這種原汁原味原生態(tài)的教學其實源于作者的一次靈感的爆發(fā),教師從一個“曰”字,找到了突破口??此坪唵危瑢崉t巧妙,看似偶然,實則體現(xiàn)了吳老師深入研讀文本的深刻而獨到的體會。
二是從教學效果來看,充分開發(fā)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由于設(shè)計的問題——請同學們在每個“曰”字前面加上一個表示說話人情態(tài)的狀語并說說理由,難易度適中,空間大,角度小而且新,每個學生都有效地挖掘了文本資源,有話可說,再加上老師引導得法,學生基礎(chǔ)又不錯,所以可以看出學生躍躍欲試的興奮狀態(tài)以及妙語連珠的精彩效果。
三是老師的角色把握準確,整堂課中,教師的語言不多,作用不小,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可以預見,長期在這種課堂氛圍中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他們的人文素質(zhì)和科學精神肯定與眾不同。
桂維誠:如果說這堂課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沒有讓學生根據(jù)他們的理解來進行誦讀體驗。
學生通過誦讀可以直接、完整地感受文言文的語言形式,有利于深入到課文之中,縮小與古人的距離。吳老師讓學生為“曰”加的修飾語,就使文中的人物語言像有了“舞臺提示”一樣,成為學生進行表情誦讀的津梁。這時如果順理成章地讓學生來誦讀一番,一定會使他們有更深的體驗。
【《竇娥冤》課例點評】
袁湛江:這節(jié)課從設(shè)計到實施給我們帶來兩點啟示:
第一,一節(jié)好課的關(guān)注點不宜太多,要敢于放棄?!陡]娥冤》這一課,按照傳統(tǒng)的教法,需要講的東西太多了:元雜劇的常識,作者在文學史尤其是戲劇史中的地位,竇娥形象的審美價值和社會意義……看起來都很重要,哪個也舍不得丟,結(jié)果是面面俱到,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歷史課、藝術(shù)課,而屬于語文的東西卻得不到凸現(xiàn)和挖掘。張老師幾乎放棄了所有那些對我們語文教師很有誘惑的點,只抓住了典故,但是這里的典故既有深度又有廣度,通過五個層面對典故的解讀,逐步把學生引入佳境。
第二,老師抓住的點還要有輻射作用,這樣點就不僅僅是點,可能是線,可能是面,還可能是體。
程凡:這堂課的設(shè)計也值得肯定。
張老師在課前通過發(fā)放預習問卷的方式,了解到了學生共同的疑問,應(yīng)該說這時的疑問是淺層次的,并沒有多少思維的含量,只是單純的不理解(疑惑)而已。教師的高明之處在于她能夠設(shè)法開啟學生思維的機器,從簡單的問題的解決,進入到更深層次問題的探討。
張老師在學生通過閱讀注釋解決了四個典故的基本意思后,不失時機地提出:“四個典故中的人物命運有什么共同之處?”把“是什么”的問題引向了歸納概括的層次,于是很自然地產(chǎn)生了“望帝啼鵑”并無冤屈的疑惑。只有學生真正產(chǎn)生疑問的時候,老師的適時點撥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張老師是深諳此中道理的。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張老師一個個問題的提出,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從而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梁玉萍:把理解典故作為《竇娥冤》的突破口來設(shè)計教學,恐怕未必妥當。
閱讀時的難點未必就是整個文本理解上的難點。任何古典作品,今人讀它,都會或多或少存在字詞、用典理解上的障礙?!陡]娥冤》也不例外。但這些都只是表層的,借助資料就能解決的。而文本理解上的難點應(yīng)該包括兩個方面:文本內(nèi)容上的;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和手法上的。顯而易見《竇娥冤》的故事內(nèi)容,學生閱讀時,大體都能了解。但情節(jié)并不復雜的《竇娥冤》何以被稱作元雜劇的經(jīng)典作品?它超越時空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卻未必能被今天的學生意識到、所接受,如何設(shè)計教學,達到這一目的,才是教學這篇文章的難點所在。在現(xiàn)行語文課改注重形式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或偏移了對文本實質(zhì)內(nèi)容的把握。
陳玲:王榮生先生把課文分為四大類:“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從課例來看,張老師是把這篇課文處理成“例子”的。但我覺得無論從《竇娥冤》本身的經(jīng)典價值,還是它在單元編排中的開篇地位,教師還是將它處理成“定篇”更恰當。
當然,為了掃除典故理解障礙,不妨在預習時教師下發(fā)典故原貌、典故釋義材料或?qū)W生自查資料解決。如果想涉及典故的魅力,可以在想象、夸張的浪漫手法和雅俗共賞的本色語言中略加體味。
我覺得,把這樣一篇絕美的經(jīng)典劇作處理為“探究典故”實在可惜了。
桂維誠:執(zhí)教者張老師是全國賽課一等獎得主。她的課是很受學生歡迎的,她在教學中感情充沛,有一種優(yōu)雅的感性之美。不過,這一課例卻具有一種理性化的特點。整個教學過程思路縝密——釋其義,解其旨,求其同,感其情,悟其理——儼然就像一篇論文提綱。這也許是張老師的新嘗試吧。
本教例以課堂預習問卷調(diào)查的難點為依據(jù),為此,教師引導學生對典故進行了一番深入探究。在教學中教師、學生大膽質(zhì)疑,廣泛探討,查閱資料,歸類總結(jié),取得了非??上驳某煽?。
查閱資料是探究式教學的必經(jīng)階段,遇到疑難或產(chǎn)生懷疑的時候,查閱資料就是一個驗證的過程,是得出新結(jié)論的依據(jù)。這節(jié)課對“望帝啼鵑”這個典故精義的探究,顯然是重點之一。不過,在具體操作方法上我有點不同看法:張老師在學生提出疑問后,就直接用袁珂先生編著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里的解釋作了闡釋。是否可以讓學生在預習時自己去查閱資料呢?這個過程也許比結(jié)論更有意義。
【綜合點評】
梁玉萍:討論文言文教學,首先得弄清兩個問題:第一,為什么要教文言文?第二,語文的內(nèi)核是什么?這些問題論者多有闡釋,茲不贅述。
就現(xiàn)狀而言,我以為文言文教法有兩種比較極端的傾向:一種是純粹的字詞句串講,一種是架空的分析鑒賞旁征博引。
現(xiàn)在,第一種傾向已經(jīng)沒有多少市場了,至少在公開課上教師會有意回避;而第二種傾向當下卻十分盛行,目前不少教師似乎已經(jīng)不屑于在語言層面上進行文言教學了。本期幾個課例也有此跡象,當然教師處理得都不錯,不過如果稍微過頭,就非常危險。這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警惕。
彭林虹:文言文教學還必須高度重視喚起學生的人生體驗。
其實,任何文學作品的閱讀都是閱讀者一次跨越時空的生活體驗。而文言課文由于語言的障礙,理解愈發(fā)困難。教師在教學中就應(yīng)該根據(jù)文本設(shè)計喚起、喚醒學生情感,使之進入情境,換位思考主人公的心境、際遇,明白造成這種命運的原因,這樣學生才算真正讀進去了。
因此,目前不少人大力宣揚的讀讀、背背文言學習法,我并不完全贊同。文言需要背誦,但是單純的背誦并不能保證文言學習的效果。因為,脫離學生人生體驗、不顧學生生活積累的學習注定是低效甚至是負效的。
桂維誠:文言教學尤其要注意三點:
一、以語言為主體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寓所?!蔽难哉Z體以其不同于白話語體的存在,蘊含著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精神。所以離開文言語體,拋棄文言文本,也許這一切就會消失殆盡了。任何人不可能根據(jù)所用詞語的理性含義和范疇,或者相關(guān)句法規(guī)則來理解和生成句子;而主要憑借語感的同化、順應(yīng)作用來理解文本。
二、以語感為核心
語文能力的核心因素是語感。語感作為一個人對語言的直覺的感知判斷,是對語言感知、領(lǐng)悟、把握的一種能力、方式和結(jié)構(gòu)。它作為一種直覺思維而非邏輯思維,左右著語文教學中的讀、寫、聽、說等言語活動的質(zhì)量和效率,在言語話動中起關(guān)鍵作用。所以,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在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感素質(zhì)上。
三、以誦讀為基礎(chǔ)
文言文,是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沉淀,無論其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應(yīng)多讓學生自己去感知。而對于學生來說,要體味千百年前古人的情感,與千百年前的古人進行溝通,最好的方法就是誦讀。
袁湛江:萬里國際學校語文教研組曾經(jīng)用一個學期的時間精心研究文言文教學,后來根據(jù)文言教學的現(xiàn)狀及規(guī)律總結(jié)出一個基本教學規(guī)程(見下表),現(xiàn)展示出來作為本次點評的結(jié)束語并希望能夠與全國同仁交流。
中學文言文教學基本規(guī)程
一、避免兩大弊端:死于章句,廢于清議。
二、文言文教學總體框架
1.降低門檻、趣味領(lǐng)先。
2.集中教學、分步推進、螺旋上升:
初一高一背誦積累,初二高二系統(tǒng)深化,初三高三強化應(yīng)試。
3.目標量化、彈性管理。
三、文言文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1.先讀后講,先學后練。
2.把握三點:疑點、考點、亮點。
四、文言教學基本原則
1.文道統(tǒng)一。
2.以文為主。
(原載《中學語文教學》2006年第1期)
(敬請關(guān)注本刊公眾號:zhongxueyuwenjiaoxue)
歡迎訂閱2016年《中學語文教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