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光明日報》“書評”版刊登評介《中國廉政史鑒》(歷史人物卷)的文章,有一篇題為《以史為鑒 資政育人》,作者是李洪峰先生。文章說:“ 《中國廉政史鑒》是以史為鑒、資政育人的生動教材。如何處理公和私的關(guān)系,對于從政者來說,是一個千古話題。中國歷史上燦若群星般的杰出人物,用實際行動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陜西漢中張良廟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dāng)S秦一椎’,下聯(lián)是‘辭漢萬戶’,橫批是‘知止’。這幅對聯(lián)是對西漢重臣張良一生的寫照。張良為漢朝建立立下的功勞,是盡人皆知的,但他不伐其功,不矜其能,以勇于自持知止而留下千古美名?!薄吨袊疯b》我沒讀過,不知道書中是怎樣寫張良的,沒有評論資格。但對李洪峰先生稱贊張良“以勇于自持知止而留下千古美名”的說法,不敢茍同,愿陳鄙見,以資商榷。
在楚漢戰(zhàn)爭中,張良每每為漢王劉邦籌劃奇謀良策,排憂解難,最終打敗西楚霸王項羽,創(chuàng)建漢室江山社稷。初登皇帝寶座的劉邦曾頗有自知之明地說:“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nbsp;漢高祖劉邦論功行賞,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dāng)三萬戶?!庇谑?,劉邦封張良為留侯。這就是上面援引李文所說的張良“不伐其功,不矝其能”,“辭漢萬戶”的依據(jù),講得有道理。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張良稱:“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強秦,天下振動(此指“擲秦一椎”)。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蹦藢W(xué)辟谷,道引輕身?!边@就是上面援引李文所說的“張良以勇于自持知止而留下千古美名”的依據(jù)。其實,張良在這里說的并非真心話,他的“退隱”,有難言的苦衷。
《史記·呂太后本紀(jì)》說:“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生孝惠帝,……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隠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guān)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shù)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在封建時代,廢立太子是關(guān)系國家安危興亡的大事。劉邦要廢太子,立如意,并不完全是因為后妃爭寵固位而引起的。劉邦深知太子“仁弱”,“不類我”,難以當(dāng)國,而“如意類我”,是理想的接班人,立如意對鞏固劉氏漢室江山社稷有利,這才是他屢次想易太子的主要原因。然而,中國古代維護世襲統(tǒng)治的傳統(tǒng)是由嫡長子繼位的宗法制。劉邦想廢太子、立如意,違背傳統(tǒng),所以遭到群臣反對,一時難以實現(xiàn)。
呂后為了保住自己兒子的太子地位,指使建成侯呂澤劫張良問計。張良告訴呂澤:“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眳魏笠烙嫸校埑錾躺剿臅壿o佐太子。
漢高祖十一年秋七月,黥布造反。劉邦染病在身,“欲使太子將,往擊之”。四皓聞訊,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于是他們對建成侯說:“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qū)⒗且玻圆豢蠟楸M力,其無功必矣。臣聞‘母愛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這席話揭穿了劉邦的心計。太子將兵平叛,有功則不過還當(dāng)太子,無功則成為廢太子的理由。太子統(tǒng)率的將領(lǐng),都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梟將,現(xiàn)在太子統(tǒng)率他們,就象讓羊指揮狼一樣,都不肯盡力,平叛肯定不能成功。到那時候,劉邦再提出廢太子,立如意,群臣就無法反對。劉邦的主意顯然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
怎么應(yīng)對呢?四晧告訴建成侯呂澤: “何不急請呂后承間為上泣言:‘ 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qū)⒗悄蠟橛?,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 。上雖病,強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強?!谑菂螡闪⒁挂妳魏?,呂后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眲盥时鴸|征,“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強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愿上無與楚人爭鋒?!蛘f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jiān)關(guān)中兵?!显唬骸臃侩m病,強臥而傅太子?!菚r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本瓦@樣,張良配合四晧暫時化解了太子的危機。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劉邦與黥布戰(zhàn)于蘄西,黥布敗逃。劉邦中流矢,令別將追擊。黥布被長沙王臣誘而誅之。十一月,劉邦回到長安,病情加重,更想易太子。張良勸諫,劉邦不聽,張良稱病不再赴職管事。叔孫通“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
不久,劉邦“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晧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対,各言姓名,曰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 :‘吾求公數(shù)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diào)護太子?!娜藶閴垡旬?,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莘蛉似?,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dāng)可奈何!雖有矰繳,尙安所施!’ 歌數(shù)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币陨纤?nbsp;,就是張良退隱的背景。
劉邦想易太子,首先考慮的是太子“為人仁弱”,“不類我”,說白了,就是太子沒有當(dāng)皇帝的能力;其次是擔(dān)心太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預(yù)見到自己死后,太子繼位,呂后會專權(quán),漢室江山有改姓的危險。劉邦有遠(yuǎn)見卓識,而且有主意、有辦法。為了防止呂氏篡漢,他與心腹重臣,刑馬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歷史證明,孝惠帝無能,呂后專權(quán),毒死趙王如意,殘害戚夫人為“人彘”;呂后駕崩,諸呂陰謀篡漢危劉氏,卒賴陳平、周勃鏟除諸呂,保住劉氏漢室江山社稷。劉邦真可謂料事如神,他想易太子主要是從國家前途命運著眼的。
在封建時代,做臣子的所謂“處理公和私的關(guān)系”,就是為鞏固一家一姓的江山社禝出主意,想辦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還是投機鉆營,專為個人謀私利的問題。張良足智多謀,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奇功。令人不解的是,太子的無能,呂后的專橫,難道他一點都沒看出來嗎?對呂氏篡漢的危險一點都沒有預(yù)料嗎?另外,在廢立太子的問題上,重能力總比尊傳統(tǒng),由嫡長子繼位更合理,以張良的智力,難道對此毫無認(rèn)識嗎?然而在太子的廢立上,張良竭力維護傳統(tǒng)的嫡長子繼承制,將漢室江山社稷置于危險中,沒有盡心于君國,這難道是為“公”嗎?當(dāng)四晧保住太子職位后,張良向漢高祖提出退隱,他所說的“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純屬假話;“乃學(xué)辟谷,道引輕身”,是制造假象。張良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深知劉邦喉下有逆鱗,觸動不得;倘若劉邦得知招引四晧護太子是自己的主意,就會引來殺身之禍。張良這種擔(dān)心是有理由的。在劉邦病重時,有人說:大將樊噲黨于呂氏,一旦皇上晏駕,欲以兵誅趙王如意。劉邦大怒,立刻召絳侯周勃受詔床下,曰:“陳平馳傳載勃代噲將,至軍,即斬噲頭?!痹缭谂婵h起義之前,樊噲與劉邦就是狗肉朋友,鴻門宴上樊噲有護駕之功,他跟劉邦又是連襟,劉邦對樊噲下手之狠,令人驚訝!而張良與劉邦一不沾親,二不帶故,假使劉邦知道招來四皓護太子是張良的主意,其結(jié)果是可想而知的。張良的退隱,歷來被稱贊為“勇于自持知止”典范,而實際上卻是為個人利益,明哲保身的一種策略。張良不是馳騁疆場,沖鋒陷陣的猛將,而是運籌幃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在太子廢立上,張良處理不當(dāng),君臣意見分歧,關(guān)系出現(xiàn)裂痕,為保護個人性命,采取退隱的策略,使自己的智慧不能繼續(xù)為國家服務(wù),這樣的結(jié)局是一幕悲劇,當(dāng)不起什么“知止”的“美名”。幸運的是,張良退隱不久,漢高祖劉邦駕崩。“呂后德留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又重食人間煙火,活了八年之久。在此期間,閉門不出,不問國事。假設(shè)劉邦能夠活得再長久些,得知招引四皓護太子是張良的主意,張良還能享受安逸平靜的生活嗎?在處理公和私的關(guān)系上,張良的做法難稱典范,不值得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