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茶與名人(四)
 
 
孫中山先生是醫(yī)生,他知茶愛茶
 
     孫中山先生是醫(yī)生,他知茶愛茶,他認為“茶是最合衛(wèi)生最優(yōu)美之人類飲料”。他說:“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日衛(wèi)生家所考得為最有養(yǎng)生者也,故中國窮鄉(xiāng)僻壤,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

   但是,由于清廷腐敗,茶葉市場為外侵奪,他說:“種茶、制茶為中國最重要工業(yè)之一,前此中國曾為經銷茶葉供給全世界之唯一國家,今則中國茶葉商業(yè)己為印度、日本所奪。唯中國茶葉之品質,仍非其他各國所能及”。“中國之所以失去茶葉商業(yè)者,因其生產費過高。生產費過高之故,在厘金及出口稅。又在種植及制造方法太舊”。他在“計劃”中也提出了一些措施。但是,他提出的一些措施,直到解放后在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政府才實現。

   五十年代初,毛澤東同志到杭州,曾關心龍井茶葉的生產;他對梅家塢茶山的印象很深,所以后來他在安徽農村考察時,一次指著一荒山野嶺向當地群眾說,這里水土條件都很好,如果能在山坡上象杭州西湖邊上那樣開辟茶園,既可以富了自己,也為國家增加農產品。

   從51年春天起至57周恩來五次到梅家視察,對龍井茶業(yè)“作了多次指示,提高產量,改良質量。這在他給夫人鄧穎超的信中,可以看到他對茶的研究精神。信中說:“西湖五多,我獨選其茶多,如能將植茶、采茶、制作全套生產過程探得,你才稱得起茶王,否則不過是茶壺而已。”

   痛心的事是前年在某些賓館、大飯店的宴會中,用龍井茶洗手,用洋茶葉泡茶,這真是“國恥”。為什么崇洋媚外到此深度?(羅家慶)

  陳毅元帥與茶
   陳毅元帥1964年路過峨眉山萬年寺,老僧捧出香茶,他連啜三口,連稱“好茶”。問僧茶名,僧說正待將軍賜名。陳毅元帥說:“我是俗人俗口俗語,登不得大雅之堂!我看這茶形如竹葉,清秀悅目,就叫‘竹葉青’吧!”由此鼓勵下,萬年寺眾僧善種精加工,在1985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第24屆食品評選會上,獲金獎。

  宋朝名人與茶
  ①范仲淹的《斗茶歌》是詠武夷茶的第一名篇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寫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膾灸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園地里占有一席之地,這首斗茶歌說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在閑適的茗飲中采取的一種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詩品)和煮茶技藝的高低。這種方式在宋代文士茗飲活動中頗具代表性,從他的詩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極品、也是作為斗茶的茶品。同時寫出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況。其詩為: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fā)何處,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斗草,贏得珠璣滿斗歸?

  ②古代茶學家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興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宋代著名書法家。官至端明殿學士,慶歷年間(1041-1048)為福建轉運使。他是北宋著名貢茶——小龍團的創(chuàng)始人,并精于品茗、鑒茶,也是一位嗜茶如命的茶博士。據說蔡襄揮亳作書必以茶為伴。對這樣一位十分喜愛茶葉,尤其是對福建茶業(yè)有過重要貢獻的朝廷命官,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古代的茶學家。

   蔡襄的《茶錄》以記述茶事為基礎,分上下兩篇。上篇茶證:“論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 盞、點茶”;下篇器論:“論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恫桎洝纷钤缬浭鲋谱餍↓垐F參入香料的情況,提出了品評茶葉色、香、味的內容,介紹了品飲茶葉的方法。是繼唐代陸羽《茶經》之后最有影響的茶書。

  ③蘇東坡茶墨結緣傳美談:
   蘇軾(公元1037-1101年),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一位品茶、烹茶、種茶樣樣都內行的大詩人,創(chuàng)作出許多千古茶詩、詞。然有關他的故事也被傳為美談。有一天,蘇東坡、司馬光等一批墨人騷客斗茶取樂,蘇東坡的白茶取勝,免不了樂滋滋的。當時茶湯尚白。司馬光便有意難為他,笑著說:
“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君何以同時愛此二物?”
蘇東坡想了想,從容回答說:
“奇茶妙墨俱香,公以為然否?”
司馬光問得妙,蘇東坡答得巧,眾皆稱善。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④朱熹的茶詩:
   朱熹(1130-1200年),宋代著名理學家,婺源(今江西)人,也是一位嗜茶愛茶之人。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興建武夷精舍,授徒講學,聚友著述,斗茶品茗,以茶促人,以茶論道,他寫的《詠武夷茶》、《茶灶》、《茶坂》等詩后,使武夷茶名聲大振。據說,朱熹在寓居武夷山時,親自攜簍去茶園采茶,并引之為樂事。

  有詩云:
  攜贏北嶺西,采擷供名飲。
  一啜夜心寒,羝跌謝蠹影。
  題名為《茶坂》
  此外朱熹的《詠武夷茶》也一直流傳至今。

  其詩曰:
  武夷高處是蓬萊,采取靈芽于自栽。
  地僻芳菲鎮(zhèn)長在,谷寒彩蝶未全來。
  紅裳似欲留人醉,錦幛何妨為客開。
  咀罷醒心何處所,近山重疊翠成堆。


  陸羽鑒水  
   茶圣不僅在茶的歷史、生產和鑒賞上有獨特的功夫,而且,對于烹茶用水也十分講究,對水的品鑒十分精到。唐代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中記述了鑒水的一段故事。

   唐代宗時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維揚(就是今天的揚州)與相逢。李季卿一向傾慕,很高興,便說: “陸君善于品茶,天下聞名,這里的揚子江南零水又特別好,二妙相遇,千載難逢”。因而命令軍士執(zhí)瓶操舟,到江中去取南零水。趁軍士取水的時間,把各種品茶器具一一放置停頓。不一會,水送到了。用杓在水面一揚說:“這水倒是揚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好象是臨岸之水”。軍士說:“我乘舟深入南零,有許多人看見,不敢虛報”。陸羽一言不發(fā),端起水瓶,倒去一半水,又用水杓一看,說:“這才是南零水”。軍士大驚,急忙認罪說:“我自南零取水回來,到岸邊時由于船身晃蕩,把水晃出了半瓶,害怕不夠用,便用岸邊之水加滿,不想處士之鑒如此神明。”李季卿與來賓數十人都十分驚奇鑒水之技,便向討教各種水的優(yōu)劣,并用筆一一記了下來。
清照角茶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詩詞清麗婉約,飽含著豐富的情感。他的丈夫趙明誠,是個金石學家,兩人情意甚篤,相敬如賓。趙明誠去世后,留下了一部《金石錄》著作的“后序”是李清照所作。在“后序”中對丈夫生前的事跡和兩人以茶助興共同學習的往事作了動人的回顧。其中的一件生活趣事,描寫得極為傳神:
  “每獲一書,即同共校勘,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夫婦治學嚴謹,博聞強記,青燈黃卷之中,孜孜以求,相互激勵,一杯清茶,成了他們辛勤為學的見證,一杯清茶,為的一生平添了一段清奇的風韻。
 
 
古今名人與茶文化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和飲茶的國家,是茶文化的發(fā)祥地。我國飲茶,素有喝茶和品茶之分。所謂品茶是以茶為對象的品飲活動,是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高度統(tǒng)一的生活藝術。從唐代開始,我國古人已用細煎慢品代替了解渴式的粗放吞飲,并有意識地把品茶作為能顯示高雅素養(yǎng)、寄托感情和表現自我的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品茶是人們運用審關美觀對茶葉進行鑒評和欣賞,是中華民族純潔清雅風尚的一種體現。

  乾隆與茶 乾隆皇帝嗜茶成癖,朝野人士皆知。當他85高壽時,向御前一位老中醫(yī)透露了隱退之意,老中醫(yī)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聽后哈哈大笑,風趣地說:“君不可一日無茶。”乾隆是中國帝王中長壽者之一。他高壽的原因很多,其中經常飲茶是一個重要因素。乾隆不僅飲茶成癖,且嘗遍神州名茶,尋遍各地名泉。有一次,朝中一位大臣呈獻一份名茶,乾隆嘗后,覺得此茶非同尋常,其味甘醇爽滑,具有特殊的濃郁蘭花之天然香氣,他便問誰知該茶產于何地。一位大臣奏上:“此茶發(fā)現于福建安溪南巖觀音石下,其色褐綠,身重似鐵,氣香形美賽觀音。”乾隆據此賜其茶名曰“南巖鐵觀音。”

  乾隆飲茶用水也十分考究。他遍嘗北京各處的井水和泉水后,最后選中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賜名為“天下第一泉”。乾隆游江南時,隨從專門用車拉著玉泉水供乾隆沏茶飲用??墒峭窘洕蠒r,無意間品嘗到趵突泉水,覺得其甘冽勝過玉泉水,就把帶來的玉泉水倒掉,全部換為趵突泉水,并親筆題“激湍”兩字勒石于泉邊。

  孫中山以茶代酒 孫中山先生一向倡導“以茶代酒”,他生前多次到杭州,登六和塔,嘗虎跑泉,掬泉品茗,留下千古名言:“味真甘美,天之待浙何其厚也!”他十分關心興旺祖國茶葉,為此,他頗有興趣地寫道:“譬如就飲料一項說,中國人發(fā)明茶葉,至今為世界之一大需要,文明各國皆爭用之……”

  魯迅飲茶著迷 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喜歡飲茶,而且還頗有研究,曾是昔日廣州陶居、陸園、北園、妙奇香等茶樓的座上客。他品茗還有獨特功夫,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種清福,首先必須有功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感覺。”

  老舍視喝茶為藝術 著名作家老舍生前曾多次說過:“喝茶本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的前面了。”老舍對祖國茶藝術之落后不無遺憾。

 
 
 
名人與茶逸事多多
 
 
1、陸羽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季疵,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陸羽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于世,因被后人稱為"茶圣"。 陸羽原來是個被遺棄的孤兒。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一天清晨在西湖之濱散步,忽然聽到一陣雁叫,轉身望去,不遠處有一群大雁圍在一起,他匆匆趕去,只見一個棄兒卷縮在大雁羽翼下,瑟瑟發(fā)抖,智積禪師念一聲阿彌陀佛,快步把它抱回了寺廟里。隨后,智積禪師為給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辭,"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于是就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用"鴻漸"為字。 陸羽在智積禪師的扶育下,學文識字,習誦佛經,并為積公煮茶伺湯。但就是不肯削發(fā)為僧。智積為使陸羽聽話,就用雜務來磨煉他,每天讓他打掃寺院,清潔廁所,或練泥糊墻,負瓦蓋屋,直至放牛一百二十頭。陸羽雖然備受勞役,但就是不肯就范。到了十一歲時,他乘人不備,逃出了寺院,到一個戲班子里作了"優(yōu)伶"。陸羽非常詼諧善辯,雖其貌不揚,而且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在戲劇中演的丑角幽默機智,常常受到觀眾的歡迎。陸羽在演出實踐中還編寫了名為《謔談》的三卷笑話書籍。 唐天寶五年,即公元746年,河南群李齊物被貶,到竟陵來當太字,縣令為太守接塵,便讓戲班子來演出,太守看完后,對陸羽很賞識,于是召見他,贈以詩書,并介紹他到天門西北的火門山鄒夫子那里去讀書。讀書之余,陸羽也常為鄒夫子煮茶烹茗。 在陸羽二十多歲時,便出游到河南的義陽和巴山峽川,耳聞目睹了蜀地彭州、綿州、蜀州、邛州、雅州、瀘州、漢州、眉州的茶葉生產情況,后來又轉道宜昌,品嘗了峽州茶和蛤蟆泉水。公元755年夏天,陸羽回到竟陵定居在東岡村。公元756年,由于安史之亂,關中難民蜂擁南下,陸羽也隨之過江。在此后的生活中,他采集了不少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葉資料。 公元760年,他來到浙江湖州與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結成忘年之交。同時又結識了靈澈、李冶、孟郊、張志和、劉長卿等名僧高士,此間,他一面交游,一面著述,對以往收集到的茶葉歷史和生產資料進行匯集和研究。 公元765年,陸羽終于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在《茶經》初稿寫成之后,陸羽繼續(xù)在江浙一帶訪茶,制茶,并對《茶經》不斷進行訂正、補充修改,到公元755年,《茶經》最后定稿?!恫杞洝肥翘拼吞拼郧坝嘘P茶葉科學和文化的系統(tǒng)總結,《茶經》是中國茶葉生產、茶葉文化歷史的里程碑。宋代陳師道在《茶經序》中評論:"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于茶者也"。 陸羽不僅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上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身體力行,善于發(fā)現好茶,善于精鑒水品。如浙江長興顧渚紫筍茶,經陸羽品評為上品而成為貢茶,名重京華。又如對義興的陽羨茶,他品飲后認為,芬香甘冽,冠于他境,并直接推薦為貢茶。陸羽又能辨水,同一江中之水,能區(qū)分不同水段的品質,他還對所經之處的江河泉水,加以排列高下,分為二十等。對后世影響也很大。 陸羽逝世后不久,他在茶業(yè)界的地位就漸漸突出了起來,不僅在生產、品鑒等方面,就在茶葉貿易中,人們也把陸羽奉為神明,凡做茶葉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陸羽像,供在家里,認為這有利于茶葉貿易。 陸羽開創(chuàng)的茶葉學術研究,歷經千年,研究的門類更加齊全,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進,研究的成果更是豐盛,茶葉文化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fā)展。陸羽的貢獻也日益為中國和世界所認識。

  2、盧仝

  盧仝(約795-835),號玉川子,濟源(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 盧仝好茶成癖,詩風浪漫,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之吟,最為燴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茶的功效,和盧代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

  3、皎然

  皎然,俗姓謝,字清晝,湖州(今浙江吳興)人,是南朝大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顒佑谔粕显霖懺觊g760-840)。 皎然是唐代著名詩僧,與陸羽友善、詩文唱和,論茶品味,在詩中對茶飲的功效,地方名茶的特點和與陸羽的交游,都有詳盡的記載,特別是與陸羽的交往記載,對后來研究陸羽的生平有莫大的幫助。皎然尋訪、送別陸羽和聚會的詩作、聯(lián)句,僅《全唐詩》就載有20首。在唐代詩人中無出其右。這是他的《訪陸處士羽》詩:   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何山嘗春茗,何處弄春泉。 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4、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祖籍為太原(今屬山西),后來遷居陜西境內 (今陜西渭南東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對自己的愛茶、烹茶技藝十分自信,他在《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中吟到:"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這在他所作的其他詩作中也可得到印證。詩中還多處提到茶與酒、琴的關系。如"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陽中。伴老琴長在,迎春酒不空"。"醉對數叢紅芍藥,渴嘗一碗綠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詩,在對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的同時,也為茶史留下了一條重要的資料:"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北,由此可見唐代已是一個茶葉集散地了。 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兩年任內,他迷戀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與靈隱韜光禪師汲泉烹茗的佳話。白居易以茶邀禪師入城"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而韜光禪師則不肯屈從,以詩簽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詩中婉然帶諷,白居易則豁然大度,親自上山與禪師一起品茗。杭州靈隱韜光寺的烹茗井,相傳就是白居易與韜光的烹茗處。

  5、陸龜蒙和皮日休

  陸龜蒙(?-約881年),字魯望,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號天隨子,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唐代文學家,早年舉進士不中,后隱居甫里。陸龜蒙喜愛茶,在顧渚山下辟一茶園,每年收取新茶為租稅,用以品鑒。日積月累,編成《品第書》,可惜今已不存。 皮日休(約834-883年,字襲美,一字逸少,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襄陽(今屬湖北)人。唐代文學家,登進士第,隨即東游至蘇州,咸通十年為蘇州的刺史從事,其后又入京為太常博士,出為毗陵(今江蘇常州副使。后參加黃巢起義軍,任翰林學士。 皮日休在蘇州與陸龜蒙相識,兩人詩歌唱和,評茶鑒水,是一對親密的詩友和茶友。世以"皮陸"相稱。在他們的詩歌唱和中,皮日休的《茶中雜詠》和陸龜蒙的《奉和襲美茶具十詠》最令人注目。 皮日休在《茶中雜詠》詩的序中,對茶葉的飲用歷史作了簡要的回顧,并認為歷代包括《茶經》在內的文獻中,對茶葉的各方面的記述都已是無所遺漏,但在自己的詩歌中卻沒有得到反映實在引以為憾。這也就是他創(chuàng)作《茶葉雜詠》的緣由。 皮日休將詩送呈陸龜蒙后,便得到了陸龜蒙的唱和。他們的唱和詩內容包括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十題。幾乎涵蓋了茶葉制造和品飲的全部,他們以詩人的靈感、豐富的詞藻,藝術、系統(tǒng)、形象地描繪了唐代茶事,對茶葉文化和茶葉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6、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論茶的詩文不算多,但卻很精彩。例如,他特別推崇修水的雙井茶,有《雙井茶》詩,詳盡述及了雙井茶的品質特點和茶與人品的關系: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yǎng)一兩芽。 寶云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 群不見,建溪龍鳳團, 不改舊時香味色。 歐陽修對蔡襄創(chuàng)制的"小龍團"十分關注,他在為蔡襄《茶錄》所作的后序中論述到當時人們對小龍團茶的珍視,已成為后人研究宋代貢茶的寶貴資料。 "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錄序所謂上品龍茶是也。蓋自君謨始造而歲供焉。仁宗尤所珍異,雖輔相之臣,未嘗輒賜。惟南郊大禮致齋之夕,中書樞密院各四人共賜一餅,宮人翦為龍鳳花草貼其上,兩府八家分割以歸,不敢碾試,相家藏以為寶,時有佳客,出而傳玩爾。至嘉祐七年,親享明堂,齋夕,始人賜一餅,余亦忝預,至今藏之。" 《大明水記》是歐陽修論烹茶之水的專文。他在文中對唐代陸羽《茶經》和張又新《煎茶水記》的比較和批判,顯示出了一個學者獨立思考,不隨人后的本色。

  7、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先后任大理寺評事、福建路轉運使、三司使等職,并曾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端明殿學士出任開封、泉州、杭州知府。故人稱蔡端明,卒后謚忠惠。蔡襄是宋代茶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 宋代最著名的為龍鳳茶,有"始于丁謂,成于蔡襄"之說。開始時,一斤八餅,后來,慶歷年間,蔡襄任福建轉運使時,開始改造成小團,一斤有二十餅,名曰"上品龍茶"。其珍貴程度,歐陽修已有生動的敘述。 蔡襄的另一個杰出之作,是撰寫了《茶錄》。其文雖不長,但自成系統(tǒng)。全書分為兩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上篇中對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盞、點茶作了簡明扼要的論述,在下篇中,對制茶用具和烹茶用具的選擇,均有獨到的見解。值得注意的是,全書各條均是圍繞著"斗試"這一內容的,其上篇各條,與下篇各條均成一一對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因而,《茶錄》應是一部重要的茶藝專著。

  8、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蘇東坡是中國宋代杰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而且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 他創(chuàng)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 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溫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后來,人們將蘇東坡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輯成一聯(lián),陳列到茶館之中,成為一副名聯(lián)。 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認為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tài)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 蘇東坡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
 
 
 
名人與茶
 
 
 
江南多茶。山岡上、小路邊到處都是茶樹。陽春三月,煙雨迷蒙,正值采茶的最佳時景,眾多采茶姑娘踏著清晨的雨露,挎著別致的竹籃,似輕盈的蝴蝶穿梭于茶林之間。面對此時此景,仿佛一縷淡淡的茶香撲鼻而來。

  第一個嗅到這縷茶香的應該是神龍氏,人稱“茶圣”的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已被發(fā)現,并由藥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品。

  把茶大量移入詩中,使茶酒在詩中并駕齊驅的是白居易。白嗜茶,《唐才子傳》說他“茶鐺酒杓不相離”,白喜歡邊品茶邊吟詩:“閑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陵遠到茶”。白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詩人,對茶與激發(fā)詩興的作用他說的很實在:“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這些是說茶助文思,茶助詩興,以茶醒腦。反過來,吟著詩,品茶也更有味道。
詩仙李白也是一個評茶行家。相傳,他常獨坐安徽敬亭山飲茶作詩,曾經寫下這樣一首詩:“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散芳津,采服澗肌骨。從老卷綠葉,枝枝相連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廖廖數語,把茶葉的生長環(huán)境、藥用功用、制作方法描繪得淋漓盡致。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歐陽修也是一位嗜茶愛茶之人,他沉宦四十年,上下往返,竄斥流離。晚年他作詩自述,欲借詠茶感嘆世路之崎嶇,卻也透露了他仍不失早年革新政治之志。當然,這里更直接的是述說了他一生飲茶的癖好,至老亦未有衰減。

  蘇軾嗜茶成性。他認為晚上辦事要喝茶:“簿書鞭撲晝填委,煮茗燒栗宜宵征”;創(chuàng)作詩文要喝茶:“皓色生甌面,堪稱雪見差;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罷巾冠快晚涼,睡余齒頰帶茶香”。由于長期的貶謫生活,使他足跡遍及各地,為他品嘗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機會。其中:“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是杭州所產的“白云茶”;“千金買斷顧渚春,借民越人降日注”是湖州產的“顧渚紫筍茶”;“未辦報群青玉案,建溪新餅截云腴”是“月兔茶”;“浮石已士霜后水,焦坑閑試雨前茶”是“焦坑茶”。

  宋代愛國詩人陸游一生寫詩近萬首,內容涉及茶的就有近二百首。并且他還諳熟茶的烹飲之道,他總是以自己動手烹茶為樂事,一再在詩中自述:“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名泉不負吾兒意,一掬丁坑手自煎”,“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前”。

  袁枚也是品茗高手,他最喜歡家鄉(xiāng)的龍井,每次品到其他茶,都愛和龍井作比較,如他這樣評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 味較龍井略濃”,對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 采掇最少。”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以一幅墨竹圖而家喻戶曉,他也是一個愛茶者,茶是他創(chuàng)作的伴侶,“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他的一首“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jié)柯。最愛晚涼佳客至, 一壺新茗泡松蘿”,得到了不知多少文人的共鳴。

  曹雪芹也是個品茶好手,他善于把自己的詩情與茶意相融合,在《紅樓夢》中,有不少關于茶的妙句, 如寫夏夜的:“倦鄉(xiāng)佳人幽夢長, 金籠鸚鵡喚茶湯 ”;寫秋夜的:“ 靜夜不眠因酒渴,沉煙重撥索烹茶”;寫冬夜的:“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

  魯迅先生對飲茶也頗有研究,曾寫作《喝茶》一文,無情地剖析著那些無病呻吟的文人們。題雖為《喝茶》,而其茶卻別有一番滋味,魯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種追求真實自然的“粗茶淡飯”, 而決不是斤斤于百般細膩的所謂“工夫”。而這種“茶味”,恰恰是茶飲在最高層次的體驗:崇尚自然和質樸。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茶人
名人說茶
唐詩茶趣:藏在詩中的茶經|唐詩中的茶事之旅
這幾位古代著名茶癡,你知道幾位?
史上八大茶癡 你知道幾位?
史上的十大茶癡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