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代詩詞賞析:《王維篇》139首<101-120>
唐代詩詞賞析:
《王維篇》139首<101-120>
目360docflash_1_錄
101《送沈子福之江東》
102《雜詩三首(選一)》
103《辛夷塢》
104 《竹里館》
105《白石灘》
106 《鹿柴》
107《孟城坳》
108《積雨輞川莊作》
109《送梓州李使君》
110《使至塞上》
111 《過香積寺》
112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113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114 《答張五弟》
115《洛陽女兒行》
116 《桃源行》
117《老將行》
118《隴頭吟》
119 《山中》
120《息夫人》
101《送沈子福之江東》
楊柳渡頭行客稀,
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歸。
王維詩鑒賞
王維的送別詩,幾乎首首都有新意。這一首藝術(shù)構(gòu)思新巧縝密,想象大膽豐富,比喻自然貼切,感情深切濃郁。
首二句點出送別的時間、地點。楊柳渡頭是實寫春景、既為下面的別后相思伏筆,又渲染送行的環(huán)境氣氛。在楊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爛漫的時候,與朋友分手,心情尤為抑郁。這是以美景反襯離情。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xí)俗,“楊柳”的意象又暗示離別?!靶锌拖 保憩F(xiàn)別后渡頭岑寂之景。行客越來越稀少了,只有詩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著友人遠去。
這又是采用了反襯手法?!邦箮熓帢本湓偬硪还P:
連漁人也都搖著船槳,向著近水的曲岸邊蕩去準備歸家了。詩人卻忘了歸家,他的身心都被離去的友人帶走了。今人劉拜山云:“行客、罟師本屬局外,卻被牽入局中,借彼之漠不關(guān)心,形己之深情獨往。烘染無痕,妙不著力?!保ā肚滋迫私^句》。
后兩句,描寫友人已乘船遠去,詩人眺望大江兩岸,桃紅柳綠,碧草如氈,春光怡人,此時,他突發(fā)奇想,感到心中無限依戀惜別之情,就如同眼前無處不在、無邊無際的春色,從江南江北,一齊追隨友人歸去。這兩句詩,巧妙地同時運用比喻、象征、擬人、幻想等多種手法,將春色寫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濃郁、無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詩人惜別之情的深厚浩茫、纏綿悱惻、超越時空。相思之情是抽象無形的,詩人以春色來比喻,它也就變得生動具體,使人可見可觸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歸去的意象,新鮮獨創(chuàng),創(chuàng)造出一個深邃闊遠的意境。明人鐘惺《唐詩歸》評說:“相送之情,隨春色所至,何其濃至!末兩語情中生景,幻甚?!笨芍^深得其妙。
鐘惺所指出的這種以情中所生出之幻象、幻境抒寫離別的手法,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以及北宋詩人鄭文寶的詩句“不管煙波與風(fēng)雨,載將離恨過江南”(《柳枝詞》), 都明顯地受到王維這首詩的啟發(fā)。
102《雜詩三首(選一)》
君自故鄉(xiāng)來,
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王維詩鑒賞
《雜詩三首》,是王維擬江南樂府民歌風(fēng)格所作的一組抒寫男女別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絕句。第一首: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描寫閨人懷遠以及盼望音書的心情。第三首:
“已見寒梅發(fā),復(fù)聞啼鳥聲。愁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寫思婦給丈夫回信中的話。這里所選的第二首,則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鄉(xiāng)來人詢問家中情形的話。
三首詩之間有一定的意蘊聯(lián)系。它們都用口頭語,寫出一種纏綿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懷,都不事雕琢。正如宋人劉辰翁《王孟詩評》說:“三首皆淡中含情。”
這首詩通篇運用借問法,以第一人稱敘寫。四句都是游子向故鄉(xiāng)來人的詢問之辭。游子離家日久,不免思家懷內(nèi)。遇到故鄉(xiāng)來人,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中情事。他關(guān)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關(guān)心的顯然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問妻子的情況,也不問其他重大的事,卻問起窗前的那株寒梅開花了沒有,似乎不可思議。細細品味,這一問,確如前人所說,問得“淡絕妙絕”。窗前著一“綺”字,則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牽夢繞的佳人愛妻。清黃叔燦《唐詩箋評》說:“'綺窗前’三字,含情無限?!斌w味精妙。而這株亭亭玉立于綺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尋味。它或許是愛妻親手栽植,或許傾聽過他們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總之,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或象征。因此,游子對它有著深刻的印象和特別的感情。他不直接說思念故鄉(xiāng)、親人,而對寒梅開花沒有這一微小的卻又牽動著他情懷的事物表示關(guān)切,而把對故鄉(xiāng)和妻子的思念,對往事的回憶眷戀,表現(xiàn)得格外含蓄、濃烈、深厚。
王維深諳五言絕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見大、以少總多的藝術(shù)特點,將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點情懷,將他靈視中所映現(xiàn)出的故鄉(xiāng)種種景物意象盡量刪減,只留下窗前那一樹梅花,正是在這凈化得無法再凈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寫中,透露出無限情味,引人生出無窮遐想。清人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此詩:“以微物懸念,傳出件件關(guān)心,思家之切?!闭f得頗中肯。
羅宗強先生在論述盛唐詩人善于將情思和境界高度凈化時,將王維這首詩與初唐詩人王績《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詩作了比較。兩詩的題材內(nèi)容十分類似。
王績詩寫得質(zhì)樸自然,感情也真摯動人,但詩中寫自己遇到故鄉(xiāng)來人詢問故鄉(xiāng)情事,一連問了子侄、栽樹、建茅齋、植竹、種桷、水渠、石苔、果園、林花等一系列問題,“他把見到故鄉(xiāng)人那種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盤托出,沒有經(jīng)過刪汰,沒有加以凈化。因此,這許多問,也就沒有王維的一問所給人的印象深?!蓖ㄟ^這一比較,足以顯示出“王維是一位在意境創(chuàng)造中追求情思與景物的凈化的高手”(羅宗強《唐詩小史》)。
103《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
山中發(fā)紅萼。
澗戶寂無人,
紛紛開且落。
王維詩鑒賞
這是王維田園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這組詩全是五絕,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fēng)物。作者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美,不僅以細致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huán)境氣氛和精神氣質(zhì)。
這首詩描繪深山幽澗中辛夷花自開自落的自然景色。前兩句,將辛夷花比作芙蓉花,寫它開得那樣猩紅艷麗,而且盛開在高高的樹梢,俯臨深澗,顯得那樣的高標傲世。詩人化用了《楚辭》句意,選取美的喻象并敷彩著色,展示出辛夷花的勃勃生機。后兩句,詩人筆鋒一轉(zhuǎn),把辛夷花置于一個山深人寂的環(huán)境之中,寫它熱烈地開放,使山野一片火紅;落時則毫無惋惜地謝落,令人想象花瓣如繽紛紅雨灑落深澗。它自開自落,順應(yīng)著自然的本性;它自滿自足,無人欣賞,也不企求有人欣賞。這絕無人跡、亙古寂靜的“澗戶”,正是詩人以“空寂”的禪心觀照世界的意象;然而,詩人又反對絕對的空無和死滅,因此他在這個空寂得發(fā)冷發(fā)白的澗戶中,卻又描繪出辛夷花猩紅的色彩與開落的動態(tài)聲息,使人感到空寂中仍有生命的存在。也許,他寫辛夷花僅僅為了說明宇宙自然雖有色而實空、雖動而常靜的佛禪義理,但我們卻在這空寂之境中,感受到了大自然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生命脈博的跳動,還有一種甘于寂寞、冷落超然的感情。
同是以空寂之心觀照山林,《鳥鳴澗》描寫桂花落、明月出、山鳥鳴,捕捉的是特定的春山靜夜之景,在空寂中透出生機,也透出一股恬美溫馨迷人的氣息,而這首《辛夷塢》僅寫辛夷花寂寞地在亙古寂靜的澗戶中自開自落,卻使人在這詩意的一瞬中仿佛經(jīng)歷了千載萬世,詩中涵蓋了無盡的時間,在空寂中更顯得冷清。同是以動寫靜,《鳥鳴澗》側(cè)重以聲寫靜,主要從聽覺感受方面捕捉自然界的聲息音響借以反襯靜境;《辛夷塢》則主要渲染視覺意象的花的色彩及其自開自落的動態(tài)。清人李锳《詩法簡易錄》稱這首詩“幽淡已極,卻饒遠韻”。如同以動襯靜一樣,詩人也巧妙地偏以艷筆反襯出幽淡之境。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認為,在創(chuàng)造清幽絕俗意境的天然渾成方面,《鹿柴》、《竹里館》與這首《辛夷塢》是王維輞川絕句中最妙的作品。近人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篇》說:“東坡《羅漢贊》:'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世稱妙語,亦即此詩之意境?!泵魅撕鷳?yīng)麟《詩藪》把此詩同《鳥鳴澗》稱作“入禪”之作,并說“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
104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fù)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王維詩鑒賞
《竹里館》描寫在遠離人煙的竹林深處詩人所感受到的天然樂趣。詩人獨自一人,盡情地彈琴,時而發(fā)出長嘯。在這幽靜的竹林里,沒有別人知道詩人的存在,只有天上的明月,將它皎潔的光輝透過竹葉射進來,灑落在詩人身上,給予詩人深情的慰藉。
這首詩也采用動靜相襯的手法寫景抒情。首句寫靜境,次句寫動境,三四句也是一靜一動,而愈見動中之靜。與《鹿柴》、《欒家瀨》等篇不同的是,本篇不著意寫景,側(cè)重寫人,而且是描繪詩人的自我形象。
詩中以具有典型特征的清幽的月夜竹林為背景,將外物—— 幽篁、深林、明月與人的活動—— 獨坐、彈琴、長嘯有機地融合起來,傳達出詩人超然物外、瀟灑絕塵、悠然自得的情懷。尤其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兩句,照應(yīng)首句“獨坐”二字,表現(xiàn)出了詩人與明月相親相愛、肝膽相照的關(guān)系,同時也反襯了人世的冷漠。詩人與自然身心交融,合為一體,這就啟迪我們:要擺脫塵憂俗慮,進入禪宗所推揚的“無念為宗”的心空之境,只能到清凈幽美的大自然中去尋。意蘊深奇,語言淺易,可以說是妙絕天成的佳句。
日本漢詩學(xué)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細地指出:
這首詩的前兩句,暗用了魏晉之際詩人阮籍聞“蘇門之嘯”的故事和阮籍《詠懷詩》中的“起坐彈鳴琴”句意。并指出:詩人王維獨坐幽篁里悠然彈琴,自得其樂,也很象陶潛。只不過陶潛彈的是無弦琴,而王維彈的則是有弦琴?!妒勒f新語·棲逸》載有阮籍訪蘇門山隱者孫登,驚聞孫登長嘯之聲震蕩山谷的故事。
詩中表達了王維對阮籍、陶潛的欽慕。他們還認為:
“結(jié)句還暗示著時間的變化過程。很可能詩人從白天就坐在竹林里享受那幽靜的樂趣,一直坐到日暮圓月升空以后。全詩二十個字,描繪了一個高深莫測的天地。”(《中國古詩名篇鑒賞辭典》),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diào)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
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魅力。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于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lǐng)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yīng)當(dāng)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nèi)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fēng)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105《白石灘》
清淺白石灘,
綠蒲向堪把。
家住水東西,
浣紗明月下。
王維詩鑒賞
這詩是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描寫白石灘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頗堪玩味。
白石灘,輞水邊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淺灘,是著名的輞川二十景之一。王維的山水詩很注意表現(xiàn)景物的光線和色彩,這首詩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寫月夜的光線。它通過刻畫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潔、明亮。如頭兩句“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寫灘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畫。何以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這不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嗎?唯其月明,照徹灘水,水才能見其“清”,灘才能顯其“淺”,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現(xiàn)其“白”。不僅如此,從那鋪滿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還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長其中的綠蒲,—— 它們長得又肥又嫩,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滿把地采摘了。這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個“綠”字:光線稍弱,綠色就會發(fā)暗;能見其綠,足見月光特別明亮。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綠,石之白,相映相襯,給人造成了極其鮮明的視覺感受。用筆都空靈、超妙。這正是司空圖所推崇的“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二十四詩品》)的高境。
最后兩句,詩人在白石灘上繪上了一群少女。她們有的家住水東,有的家住水西,都趁著月明之夜,來到這淺灘上洗衣浣紗。不言而喻,正是這皎潔的明月,才把她們吸引過來的。這就又借人物的活動中再襯明月一筆。由于這群浣紗少女的出現(xiàn),幽靜明媚的白石灘月夜,頓時生出開朗活潑的氣氛,也帶來了溫馨甜美的生活氣息,整幅畫面都活起來了。富壽蓀先生評此詩:“寫白石灘浣紗女子,點綴以綠蒲明月,素雅絕塵?!保ā肚滋迫私^句》,此詩同《山居秋暝》意境類似,幽靜而有生氣,鄉(xiāng)村生活氣息頗濃,與《過香積寺》、《鹿柴》那一類詩的冷寂情調(diào)、意境是迥然有別的。
106 《鹿柴》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fù)照青苔上。
王維詩鑒賞
這是王維后期的山水詩代表作—— 五絕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寨),是輞川的地名。
詩里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王維似乎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里,它所表現(xiàn)的境界卻有區(qū)別?!翱丈讲灰娙恕保瑒t側(cè)重于表現(xiàn)山的空寂清冷。由于杳無人跡,這并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竟顯得空廊虛無,宛如太古之境了?!安灰娙恕?,把“空山”的意蘊具體化了。
“空山不見人”之后緊接“但聞人語響”,境界頓出?!暗劇倍诸H可玩味。通常情況下,寂靜的空山盡管“不見人”,卻非一片靜默死寂。啾啾鳥語,唧唧蟲鳴,瑟瑟風(fēng)聲,潺潺水響,相互交織,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現(xiàn)在這一切都杳無聲息,只是偶而傳來一陣人語聲,卻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這“人語響”, 似乎是破“寂”的,實際上是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展葌饕簦娍展戎?;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復(fù)歸于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寂靜與幽暗,雖分別訴之于聽覺與視覺,但幽與靜往往連類而及。按照常情,寫深林的幽暗,應(yīng)該著力描繪它不見陽光,這兩句卻特意寫返景射入深林,照映在青苔上。猛然一看,會覺得這一抹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一線光亮,給林間青苔帶來一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深林帶來一點生意。
但細加體味,就會感到,無論就作者的主觀意圖或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恰與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時反倒使人不覺其幽暗,而當(dāng)一抹余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gòu)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個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chuàng)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全詩用反襯手法。前兩句描寫山的空寂,卻給深山加進了隱隱約約的人語之聲,讓它打破空山之靜,這神秘的不知來處的人語聲,愈發(fā)襯托得山林寂靜。后兩句寫深林幽暗,反而給林中投射一束夕陽的余輝。這束冷淡的陽光艱難地透過密林的重重遮擋斜射進來,散成微弱的金黃光斑,灑落在冷得發(fā)青的斑駁青苔上,劃破深林中的陰暗,但隨著夕陽的沉沒,這一點亮光也將最終消失。
這樣,密林的幽暗就愈發(fā)可感。這樣的境界,這樣的寫法,可謂開前人所未有,顯示了王維寫景的驚人才能。清人李锳《詩法易簡錄》評論說:“人語響是有聲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寫空山不從無聲無色處寫,偏從有聲有色處寫,而愈見其空。嚴滄浪:所謂'玲瓏剔透’者,應(yīng)推此種。”
這首詩不拘泥于“鹿”的字面,從空山不見人而聞人語,深林中苔翠陰陰而反景照入,讓人想象這幽深冷僻之山林,定是麋鹿來往之場所。
詩人王維在《鹿柴》中創(chuàng)造如此幽深空寂的境界,究竟要說明什么呢?陳允杏先生說,這是“極力強調(diào)自然現(xiàn)象不過是瞬息即逝的幻覺”,即禪宗最為尊奉的《金剛般若經(jīng)》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參見《論王維山水詩中的禪宗思想》)。史雙元先生說,這首詩創(chuàng)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現(xiàn)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禪境畫意入詩情》,載《南京師院學(xué)報》1983年第1期)。詩中雖有禪意,卻并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禪宗要義在于當(dāng)下妙悟,必須不立文字,不落言銓,不涉理路,不作推闡。王維此詩表現(xiàn)禪意而不著痕跡,正是臻于禪趣之境的上乘佳作。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xiàn)出詩、畫、樂的結(jié)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而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
107《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
古木余衰柳。
來者復(fù)為誰,
空悲昔人有。
王維詩鑒賞
孟城坳:這是《輞川集》的第一首。王維隱居于輞川別業(yè)時,常與裴迪“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
(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二人同詠輞川孟城坳等二十景,各成五言詩二十首,由王維輯成《輞川集》,并撰寫序言云:“余別業(yè)在輞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沜、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里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與裴迪閑暇,各賦絕句云爾?!?div style="height:15px;">
孟城坳是輞川的第一景。原是初唐詩人宋之問的別墅。宋之問曾以文才出眾和阿附權(quán)貴而顯赫一時,后兩度貶謫,客死異鄉(xiāng),這所輞川別墅也就因此荒蕪了。王維搬入此處,眼望古木衰柳,很自然地想到別墅的舊主人,內(nèi)心油然生出一種昔盛今衰之感。詩人為“昔人”宋之問而悲哀,但想到以后的“來者”也會為自己而悲,又覺得今日自己的悲哀是徒然的。這種“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蘭亭集序》)
的悲嘆,滲透了人生無常、萬事皆空之感,更顯得無比深沉。王維隱居輞川,是因為張九齡罷相,李林甫專權(quán),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而采取的一種不滿現(xiàn)實又逃避現(xiàn)實的行動,但他內(nèi)心的幽憤始終無法消除。
所以《輞川集》中的一部分篇章,在悠游山水中,不時透露出悲哀、憤郁的情緒。
《輞川集》絕句每首都以地點為題,都是選擇一地富于特征的或優(yōu)美明朗或暗淡清冷的景物,抒發(fā)詩人在隱居生活中的歡樂閑適或孤寂苦悶,滲透了詩人靜觀萬類或參禪過程中的某種了悟,使詩富于理趣和禪味,這就是它們比一般泛詠山水景物的小詩顯得意境深邃乃至幽玄之處。每首詩都是一個獨立的畫面,合起來又是一幅和諧的全景。詩人采取篇幅短小的五言絕句形式,更使這些作品以小見大,以一當(dāng)百,寫得精煉含蓄,耐人尋味。這一首《孟城坳》寫景僅一句“古木余衰柳”,借一片疏落的古木和枯萎的柳樹,顯示出孟城口衰敗零落的景象;又借一個“余”字寓無限感慨,使人由今之衰聯(lián)想到昔日古樹參天、楊柳依依掩映著精雅山間別墅的盛景,可謂畫一目而盡傳精神。一句“古木余疏柳”即形象鮮明如畫,三四句兼寫出今視昔之悲和后視今之嘆,從而使詩境包蘊了昔日、今天、未來的廣闊悠長時空。清人李锳評這首詩:“ 四句中無限曲折,含蓄不盡?!保ā对姺ㄒ缀嗕洝罚?洵非過譽。
108《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
蒸藜炊黍餉東葘。
漠漠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xí)靜觀朝槿,
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
海鷗何事更相疑。
王維詩鑒賞
王維的這首七律名篇,描寫山莊雨景和隱居心情。
全詩八句四聯(lián),首聯(lián)寫積雨天農(nóng)家生活。清人方東樹說:“此題命脈在積雨二字”(《唐宋詩舉要》引)。所以,詩人一下筆就點出積雨。因為連日陰雨,山林空濛一片,異常靜謐,空氣潮濕,炊煙梟梟地升起。在這雨天中,男人們一清早就到東邊田頭勞作了。女人們在家蒸藜炊黍,把飯菜弄好,然后趕緊送到田里去。
寥寥十四個字,不僅描繪出積雨天的山林景色、炊煙動態(tài),還展現(xiàn)了農(nóng)家早炊、餉田的生活畫面;既表現(xiàn)出詩人心境的閑逸,又體現(xiàn)田家生活忙碌而怡然自樂。
用筆異常精煉、濃縮,有辭簡意密之妙。
頸聯(lián)描寫自己隱居禪寂生活。詩人時常在山中靜參朝槿,領(lǐng)悟人生無常、奉佛有樂;又在松下采摘露葵,以供清齋素食,虔誠地實踐清心寡欲的佛教教義。
從藝術(shù)表現(xiàn)的角度看,這兩句寓禪理于寫景敘事之中,頗耐人尋味。
尾聯(lián),寫自己已經(jīng)盡去機心,絕去俗念,隨緣任遇,與世無爭。詩人把《莊子》和《列子》中的兩個典故結(jié)合起來,使詩增加了情趣和理趣,也增強了詩歌的張力?!肚f子·寓言》載:楊朱去見老子時,旅舍的人歡迎他,拿凳子給他坐,其他客人給他讓座。
他從老子處學(xué)了道理返回時,那里的人不再對他敬而遠之地讓座,甚至同他不拘禮節(jié)毫無隔閡地爭起坐位來了。這里比喻自己已擺脫了爭名求祿之心。罷:廢去?!昂x櫋本洌骸读凶印S帝》說,有人住在海邊,與歐鳥相親相習(xí)。他父親知道了,要他捉幾只回家。
他再到海邊,海鷗好象猜到他的心事,便不飛近他了。
這里意謂自己無機心欲望,鷗鳥不必相疑。
這兩句,可以理解為詩人用反詰語寫自己因悟道已達忘機境界而自欣自慰,也可以解釋為暗喻朝廷中仍有人嫉忌自己。意蘊豐富,妙趣橫生,曲折有致,耐人咀嚼。
這一聯(lián)的特色是色彩鮮麗豐富。詩人把白鷺,黃鸝,灰濛濛的廣闊水田,濃綠欲滴的幽深夏木這四種色彩、明暗、亮度不同的景物構(gòu)成一個畫面,使它們互相對比映襯。而飛翔的白鷺和鳴囀的黃鸝又給這幅色彩和諧的畫面增添了動態(tài)和聲音,從而將積雨的輞川山野描寫得畫意蔥蘢,幽雅迷人,悅耳悅目。朱叔重《鐵網(wǎng)珊瑚》評這一聯(lián)“即畫也”,魏慶之《詩人玉屑》把它與杜甫詩的佳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相提并論,認為都是“極盡寫物之工”。方東樹贊它“寫景極活現(xiàn)”(《唐宋詩舉要》引)。
“漠漠”畫出了水田在雨霧中蒼??臻煹那闋?,“陰陰”活現(xiàn)出夏天樹木濃綠茂盛的生機。加上這四個字,畫面就顯得開闊又幽深,十分逼真地再現(xiàn)了積雨天氣空、濛迷茫的色調(diào)和氣氛。宋人葉少蘊在《石林詩話》中說:“詩下雙字極難,須使七言五言之間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興致,全見于兩言,方為工妙。
唐人記'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為李嘉祐詩,王摩詰竊取之,非也。此兩句好處,正在漠漠陰陰四字,此乃摩詰為嘉祐點化,以自見其妙,如李光弼將郭子儀軍,一號令之,精彩數(shù)倍?!彼囊娊馐蔷?dāng)?shù)摹?div style="height:15px;">
就全詩說,這首七律藝術(shù)風(fēng)格淡雅幽寂,表現(xiàn)技法穩(wěn)切工妙。無怪乎有人評論說它可以作為唐人七律的壓卷之作之一。
109《送梓州李使君》
萬壑樹參天,
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半雨,
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
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
不敢倚先賢。
王維詩鑒賞
贈別之作,多從眼前景物寫起,即景生情,抒發(fā)惜別之意。王維此詩,立意則不在惜別,而在勸勉,因而一上來就從懸想著筆,遙寫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臺縣)的自然風(fēng)光,形象逼真,氣韻生動,令人神往。
開頭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其間,大有耳目應(yīng)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后世詩評家引為律詩工于發(fā)端的范例?!叭f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以如椽大筆,淋漓潑墨,勾勒出巴蜀層巒疊嶂的群山、無數(shù)險峻深邃的巖壑、高聳云天的林木,同時還有一片杜鵑熱鬧如沸的啼鳴,使萬壑千巖為之振響。如同展開一卷氣勢磅礴的山水畫,令人為之一振。緊接著的“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更扣緊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點,先描繪深山冥晦,千巖萬壑中晴雨參半的奇景,再繪出雨中山間道道飛泉,懸空而下。詩人遠遠望去,泉瀑就如同從樹梢上傾瀉下來似的。這里生動地表現(xiàn)出遠處景物互相重疊的錯覺。詩人以畫家的眼睛觀察景物,運用繪法入詩,將三維空間的景物疊合于平面畫幅的二維空間,若將最遠處、高處的泉瀑畫在稍近、稍低的樹梢上。
由此,就表現(xiàn)出山中景物的層次、縱深、高遠,使畫面富于立體感,把人帶入一個雄奇、壯闊而又幽深、秀麗的境界。這一聯(lián)的“山中”承首聯(lián)的“山”,“樹杪”承應(yīng)首聯(lián)的“樹”,連接緊湊,天然工巧。無怪乎清代詩人王士禛擊節(jié)稱贊這四句詩,“興來神來,天然入妙,不可湊泊?!保ā稁Ы?jīng)堂詩話》卷十八。)
作者以欣羨的筆調(diào)描繪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詩的后半首轉(zhuǎn)寫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婦女,按時向官府交納用橦(tóng童)木花織成的布匹;蜀地產(chǎn)芋,那里的人們又常常會為芋田發(fā)生訴訟?!皾h女”、“巴人”、“橦布”、“芋田”,處處緊扣蜀地特點,而征收賦稅,處理訟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職事,寫在詩里,非常貼切。最后兩句,運用有關(guān)治蜀的典故?!拔奈獭笔菨h景帝時的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xué)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漢書·循吏傳》。王維以此勉勵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賢原有的政績,泰然無為。聯(lián)系上文來看,既然蜀地環(huán)境如此之美,民情風(fēng)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當(dāng)刺史,自然更應(yīng)當(dāng)克盡職事,有所作為。寓勸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
《送梓州李使君》作為一首送別詩來看,它的藝術(shù)構(gòu)思新穎奇特。詩中沒有一句涉及送別之時、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繪巴蜀的山水、風(fēng)情和民事。
然而讀后深思,就會發(fā)覺此詩緊緊圍繞李氏即將赴任的梓州步步展開,層層深入,全詩融注著詩人對李氏欣羨、期望、勸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會貫通,結(jié)構(gòu)謹嚴縝密。前兩聯(lián)描繪巴蜀雄秀山川風(fēng)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詩人對梓州風(fēng)光的熱烈向往,對李氏即將前往赴任的無限欣羨。第三聯(lián)有極強的概括力,既表現(xiàn)了蜀地的物產(chǎn)、民風(fēng),也說明蜀地僻遠經(jīng)濟落后,人民窮困而且缺乏教化,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遠。這一聯(lián)還為尾聯(lián)埋下伏筆,使詩人勸勉李使君的話更顯得切實而不空洞。尾聯(lián)則順勢而下,勉勵李使君以漢代蜀郡太守文翁為榜樣,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圖。詩人以文翁來比李使君,用典貼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傳達出自己真誠、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謂用典妙筆。
詩寫送別,不寫離愁別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語,卻有對于國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關(guān)心。
在唐人送別詩中,堪稱是一首構(gòu)思別開生面,思想境界高遠,讀后令人振奮的佳作。
110《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王維詩鑒賞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希逸戰(zhàn)勝吐蕃。同年,對王維頗為賞識的開明政治家張九齡被貶遷荊州,王維也被排擠出朝廷,奉命以監(jiān)察御史身份前往涼州宣慰將士。這首詩就是赴河西節(jié)度幕途中所作。詩中描繪了塞外的荒涼景象、塞上的戰(zhàn)爭風(fēng)云、詩人的悲涼心情以及邊將的赫赫戰(zhàn)功。全詩感情沉郁,筆觸雄渾,畫面宏闊,格調(diào)蒼涼。是王維邊塞詩的杰作。
林東海先生認為,這首詩的特點是:詩中敘事虛中有實,其妙處在善于用事,基本上是借漢喻唐。全詩綴聯(lián)漢人與匈奴對抗的各種典故,包括物名、官名、地名、人物、事件等,( 如“單車”、“ 屬國”、“居延”、“漢塞”、“胡天”、“蕭關(guān)”、“燕然勒銘”)制造出一種寓于詩情畫意的境界,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詩中寫景,則是實中帶虛,其妙處在于善用比興?!罢髋睢?、“歸雁”,是塞上景物,但蓬草飛轉(zhuǎn)在秋天,鴻雁北歸在春天,二物實不可得兼。而詩人妙在實物虛寫,不受時空限制,意在融注他奉命出使飄泊在外的悲壯情懷?!按竽聼煛?,也是西北邊塞實景,但實中帶虛,景中寓事,詩人不僅以此闊大景象烘托悲壯的感情,更借以渲染戰(zhàn)爭的緊張氣氛,或一場戰(zhàn)爭剛剛結(jié)束?!伴L河落日”,也使人感受到戰(zhàn)爭結(jié)束的一種平靜氣氛。(袁行霈主編《歷代名篇賞析集成》書中林東海析《使至塞上》)。
然而,這首詩所以膾炙人口,主要在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聯(lián)寫景藝術(shù)的絕妙。短短十個字,抓住了塞外最典型的特征,又精心錘煉出“直”、“圓”這兩個形容詞,從而通俗自然而又有力地勾畫出塞外風(fēng)光的蒼莽、孤寂、奇麗、壯闊。在荒涼遼闊的茫茫沙漠之中,一道烽煙垂直升起;而在遙遠的地平線上,一條長河蜿蜒曲折地奔騰而來,河中倒映著一個渾圓的日影。邊疆沙漠,浩翰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影物的單調(diào),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xiàn)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 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已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清末文學(xué)家王國維稱譽此聯(lián)詩境為“千古壯觀”(《人間詞話》)。其中:“ 孤煙直”, 不必拘泥于它是狼糞燃得,“取其煙直而聚,雖風(fēng)吹之不斜”,更不必煞費苦心地去考證它是龍卷風(fēng),“其風(fēng)迅急,裊煙沙而直上?!蔽覀儜?yīng)該看作是詩人絕妙的藝術(shù)想象與天才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對此,曹雪芹可謂獨具慧眼,他在《紅樓夢》四十八回中借香菱之口評述說:“據(jù)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卻是有理有情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薄爸薄迸c“圓”
這兩個字,正是看似不合事理而實妙、似俗而實巧的一對詩眼,猶如畫家的畫龍點睛,把這一聯(lián)乃至全詩都點活了。
111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
數(shù)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
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禪制毒龍。
王維詩鑒賞
香積寺:唐佛寺名,在今陜西長安縣南神禾原上。
香積:佛教傳說眾香國的佛名。
王維的詩,不只是“詩中有畫”,而且往往“詩中有道”。特別是在他晚年,沉緬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詩中的“道”,即禪理、禪趣尤濃。這首詩描寫深山古寺環(huán)境景色:古木、云峰,渺無人跡的山徑,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聲,照在深蒼松林上的凄冷日色,還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蕭瑟暗淡、幽冷闃寂,給人以遠離世間塵囂之感。這既是詩人赴寺途中實見實聞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極出世的禪寂心境的寫照。
詩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領(lǐng)讀者進入他所企求的無煩擾的寂靜禪境。歷代的一些詩評家,從唐代的司空圖到清代的王士禛,稱王維為“詩佛”,竭力推崇王維的這一類詩,認為“字字入禪”,最有神韻。清人吳汝倫就稱贊這首詩“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唐宋詩舉要》引)。
這首詩構(gòu)思精妙,寫景技巧高超。從構(gòu)思說,前四句寫赴寺道中山景。首聯(lián)寫他在云霧彌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數(shù)里,還不知道香積寺在哪里。落筆就以“不知”二字,表現(xiàn)出一種迷惘的心境。次聯(lián)寫只見古木夾道,寂無人跡,忽聞鐘聲自林靄傳來,卻仍不知寺在何處。這兩筆生動地表現(xiàn)出山的深幽?!昂翁帯奔扰c“無人”對偶,又遙應(yīng)開篇的“不知”,將一種幽遠深奧、縹渺莫測、令人迷惘訝異的意境氛圍渲染得越來越濃。因此清人趙殿成說:“此篇起句超忽,謂初不知有山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叢人跡罕到之區(qū),忽聞鐘聲,而始知之。四句一氣盤旋,滅盡針線之跡;非自盛唐,未易多靚?!保ā锻跤邑┘{注》五六句,再進一步借泉聲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遠離世間煙火、俗人難以接近的氛圍。結(jié)尾兩句才寫到寺,但仍然不寫寺中景物,而寫寺外清漂的空曠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禪入定。安禪:佛家語,指佛徒安靜地打坐,身心安然入于靜思凝慮萬念俱寂之境,制毒龍,佛家故事,說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條毒龍害人,被佛教高僧以無邊佛法制服,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雜念和妄想。由此可見,全詩寫寺,不從正面直接描繪,而只是由低處到高處、由遠處到近處地從各個側(cè)面烘托山寺的深幽。近人俞陛云說:“ 常建過破山寺,詠寺中靜處;此詠寺外幽景,皆不從本寺落筆?!保ā对娋硿\說》)正是借助于這種巧妙的構(gòu)思,詩人由淺及深地創(chuàng)造了超脫塵俗和忘我入禪兩個境界,使外在景物與內(nèi)蘊的禪境相互映照。
這首詩最精彩的一聯(lián)是:“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上句寫所聞,下句寫所見。山中危石聳立,流泉受到阻擋,只能緩慢地、時斷時續(xù)地流淌。它們在嶙峋的危石間艱難地穿行水流聲音變得細小了,低沉了,暗啞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極準確、生動、傳神。深山青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為受到陰暗的環(huán)境影響,而現(xiàn)出寒冷的色調(diào)。詩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絕妙。這十個字,把泉聲、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與泉聲的幽咽相互襯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趙殿成評論說:“下一'咽’字,則幽靜之狀恍然;著一'冷’字,則深僻之景若見。
昔人所謂詩眼是也。”(《詩境淺說》)
“日色冷青松”一句,還巧妙地運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視覺意象,詩人卻用觸覺感受的“冷”來形容它,使視覺向觸覺轉(zhuǎn)移,從而相互交通,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現(xiàn)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詩人中,王維是比較早地并且成功地將通感運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
112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寒更傳曉箭,
清鏡覽衰顏。
隔牖風(fēng)驚竹,
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
積素廣庭閑。
借問袁安舍,
翛然尚閉關(guān)。
王維詩鑒賞
王維這首《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就是一首抒寫雪中思友的詩,表達出對友人深切的關(guān)懷。胡居士:
名不詳。只知他家境清寒,信奉佛教,住處距王維不遠。王維有《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與胡居士皆病寄此兼示學(xué)人》等詩,從詩中可知胡居士賢而貧困,王維曾經(jīng)周濟過他。前六句寫山居的靜寂,雪景的清幽,結(jié)尾處的對雪懷人之情,就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自然地觸發(fā)出來。
中二聯(lián)是寫雪景的名句。一般人好用鵝毛柳絮、碎瓊亂玉等來寫雪景。王維寫雪,筆墨空靈,感覺細膩而有層次。詩人先從聽覺著筆,寫他夜里隔著窗子聽見風(fēng)吹動竹子的聲響;接著寫視覺所見:清晨開門一看,才發(fā)覺皚皚白雪已鋪滿了山頭。“風(fēng)聽竹”有聲,“雪滿山”有色,境界空闊,又緊扣著詩人隔窗“聽”和開門“看”的動作神態(tài),一驚一嘆的內(nèi)心感受,這就使人如臨其境。接下去的一聯(lián),“灑空”二字摹寫動態(tài),描繪雪花紛紛揚揚、漫空飛舞之態(tài);“積素”二字寫靜,表現(xiàn)給地面上已積起厚厚的一層白雪。
“深巷靜”、“廣庭閑”、則渲染雪夜里深巷、廣庭環(huán)境的清寂,傳達出詩人的心境。詩人通過“驚”、“滿”、“靜”、“閑”四個動詞和形容詞,細致地表現(xiàn)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緒變化。王維吸取了前人寫雪的藝術(shù)經(jīng)驗,同樣運用不粘滯于物象而純從感覺印象著以淡墨的表現(xiàn)方法,繪出一幅清寒、寂靜而又有聲息、光色、動感和生氣的夜雪圖。
這首詩的主題和藝術(shù)構(gòu)思,對大歷詩人韋應(yīng)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等名作,都有一定的影響。
113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zhuǎn)蒼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
臨風(fēng)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
墟里上孤煙。
復(fù)值接輿醉,
狂歌五柳前。
王維詩鑒賞
這首詩描繪輞川秋日傍晚的幽美風(fēng)光,抒寫了詩人的隱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畫出了一幅絕妙的“高士秋趣圖”,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名篇。輞川:
水名,在陜西藍田縣終南山下的輞谷川口。詩人晚年隱居于此。裴迪:唐詩人,關(guān)中人,王維的好友,天寶后官蜀州刺史、尚書省郎?!杜f唐書·王維傳》載,他常與王維在輞川“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div style="height:15px;">
首聯(lián)寫山中秋景。已是秋深山寒,本當(dāng)是一片蕭瑟,卻反而“顯蒼翠”,山泉也應(yīng)枯涸無聲,卻仍潺湲作響。竟日可聞。詩人這樣寫,是為了表現(xiàn)輞川這一帶山光水色特別幽美可愛,與其他的秋山秋水不同。
它們仿佛有性靈,有感情,為了使詩人心曠神怡,在寒秋里反而“轉(zhuǎn)蒼翠”、“日潺湲”。詩人對輞川山水的喜愛、迷戀之情,因此從這兩句詩中自然流露出來了?!稗D(zhuǎn)”字寫出了蒼翠的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寫出了色彩的流動感,并借著山色的運動變化,把靜止的山寫活了?!叭铡弊?,不僅表現(xiàn)山中溪泉每日每時都在流動喧響,而且令人感覺它是始終如一的。這樣,山泉也有了人的感情。而且,這種抱恒守一又使人感到它是靜的。這樣,流動的水卻同時有一種靜態(tài)美。聲色的結(jié)合,再加上動靜的轉(zhuǎn)換,一幅新奇美妙、情味盎然的山水風(fēng)景畫面便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了。
山中秋景如此清幽秀麗,閑居的詩人不禁要走出來盡情欣賞。頷聯(lián)寫詩人的自我形象?!安耖T”,表現(xiàn)他的隱居生活和田園風(fēng)味;“倚杖”,足見他年事頗高和意態(tài)安閑。年邁的詩人站在柴門之外,倚著拐杖,迎著拂拂的秋風(fēng),聽晚樹鳴蟬,看青山流泉。這使我們自然想起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
頸聯(lián)“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描寫原野和山村暮色。詩人的視線從蒼翠山色、高樹鳴蟬移向原野和村落。只見遠處輞川的渡口那邊,一輪紅日正緩緩地降落水面;近處的村落人家,一縷炊煙正裊裊地升上天空。“余”和“上”兩個動詞用得自然樸素而生動傳神,表現(xiàn)出落日將盡未盡和孤煙悠然直升的動態(tài)。一落一上,相互對照,情味悠長,也暗示詩人對落日、孤煙深情注目的神態(tài)。這兩句,顯然是從陶淵明的“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歸園田居》其一)點化而來。陶詩是以擬人手法表現(xiàn)遠處村落上方炊煙緩緩飄動依依不舍的情味,王維這兩句卻以白描手法分寫夕陽和炊煙一落一上的意趣;陶詩憑“暖暖”、“依依”兩個疊字形容詞傳情,王詩以“余”、“上”兩個動詞繪態(tài)寫意;陶詩畫面意象疏淡,具有朦朧美,王詩畫面意象集中,境界較為壯闊。都是借日常景物描寫寄寓他們對純樸寧靜而又充滿情趣的田園的喜愛。
最后一聯(lián):“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泵枥L在這炊煙升起的傍晚,詩人又碰到狂放的友人裴迪喝醉了,一路放聲高歌來到他的面前。接輿,春秋楚國的隱士陸通,字接輿,躬耕而食,佯狂不止,曾當(dāng)面狂歌嘲笑孔子,人稱“楚狂”。五柳,晉代詩人陶淵明曾寫《五柳先生傳》一文以自況,這里詩人以五柳比自己。詩人把醉酒狂歌的友人裴迪比為“鳳歌笑孔丘”(李白《廬山謠》詩句)的楚狂接輿,是對這位有志于隱居的年輕詩友的贊許。詩中通過’醉酒”和“狂歌”兩個細節(jié),生動地刻畫了裴迪豪放不羈的“狂士”性格。字里行間洋溢著詩人對他由衷的好感,也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他們之間脫略不拘的友情。
這首詩是詩、畫、音樂完美的結(jié)合。蔥翠的山色、渡頭的落日、墟里的孤煙、同潺湲作響的山泉、在晚風(fēng)中飄蕩的蟬聲,和諧地、有層次地組合成一幅有色彩、音響、動態(tài)的天然圖畫。同時,畫中有人物,有詩人和裴迪這兩位年齡和個性不同的隱士倚杖、臨風(fēng)、醉酒、狂歌種種動作與神態(tài)。山村風(fēng)光,歷歷在目;田園隱士,栩栩傳神。風(fēng)光人物相映成趣,不僅構(gòu)成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也使詩篇流溢出濃郁的生活情趣。全篇寫一個“樂”字,即詩人的閑居之樂,但并沒有一個表示歡樂的字眼,而詩人悠然自得的歡愉之情,卻滲透全篇。
從格律看,律詩首聯(lián)不要求對仗,這首詩的一二句卻對得很工;頷聯(lián)要求對仗,這首詩的三四句中的“柴門外”和“聽暮蟬”卻不成對。這種對仗法,前人把它叫做“偷春格”,意思是象梅花偷春色而先開。
114 《答張五弟》
終南有茅屋,
前對終南山。
終年無客長閉關(guān),
終日無心長自閑。
不妨飲酒復(fù)垂釣,
君但能來相往還。
王維詩鑒賞
這是詩人中年以后隱居終南山期間寫的一首贈答友人的小詩。張五弟,即張湮,唐代書畫家,官至刑部員外郎,與王維友好。因排行第五,故稱張五弟。
此時,詩人仍在朝延任職,但由于對李林甫把持下的黑暗政治不滿,不愿同流合污,又不能與他們決裂,因而采取了半官半隱的方式,時常住在終南山中,在清寂的林泉中尋求精神寄托。這首小詩表現(xiàn)了詩人在隱居中寂靜安閑的生活情趣,又表達了對志趣相投的友人的真熱感情。
詩的主旨是要引起友人的興致,招致他來相聚共樂。詩人首先描寫他的隱居之所的清幽。雖是幾間茅屋草舍,但面對著巍峨深邃、蒼翠欲滴的終南山,開門即可觀賞山色。頭兩句娓娓道來,不加絲毫藻飾,意在引起友人的聯(lián)想。三、四句進而寫自己的隱居生活情趣。從早到晚,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無人打擾,更無機心雜念,煞是悠閑。為了吸引友人到來,又有意寫自己終年無客,門雖設(shè)而長關(guān),流露出幾份寂寞。
思念友人前來相伴之意不言而喻。最后兩句,又以飲酒、垂釣等賞心樂事相招,直率地表達希望友人能經(jīng)常來聚會的心愿。全篇以詩代書,寫得樸實、自然、親切。
為使友人從字里行間就能體會出自己孤寂而清幽的心境,詩中有意采用重復(fù)的字眼和相同的句式。首二句連用兩個“終南”,使友人加深印象;突出出門面山的優(yōu)勢。三四句又巧妙地把終南山的“終”字移用來創(chuàng)造給人以悠長、緩慢之感的時間意象。一個“終年”再疊加一個“終日”,兩個同一結(jié)構(gòu)的詩句重復(fù)、排比,用以烘托寂寞、清閑的心態(tài),使人感到詩人在山中就這么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地靜靜生活下去,對世事不聞不問,甚至不管歲月的流逝,惟一遺憾的是不能與張湮朝夕相處。四個“終字”,兩個“長”
字的疊用,詩句節(jié)奏顯得非常緩慢。只有心地十分散淡、安閑的人,才能寫出如此散淡、安閑的詩。
115《洛陽女兒行》
洛陽女兒對門居,
才可容顏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驄馬,
侍女金盤膾鯉魚。
畫閣朱樓盡相望,
紅桃綠柳垂檐向。
羅幃送上七香車,
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
意氣驕奢劇季倫。
自憐碧玉親教舞,
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
九微片片飛花瑣。
戲罷曾無理曲時,
妝成只是薰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
日夜經(jīng)過趙李家。
誰憐越女顏如玉,
貧賤江頭自浣紗。
王維詩鑒賞
洛陽女兒:指莫愁。梁武帝蕭衍《河中之水歌》中有:“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這里借莫愁泛指唐代貴族婦女。
這首詩,題下原注:“時年十六”,是王維青少年時在洛陽生活期間所作。當(dāng)時,東都洛陽非常富庶繁華,比京師長安有過之而無不及。王維生活在大都市中,與豪門貴戚和貧寒有志之士都有交往,目睹了繁富豪華背后掩蓋著的日趨腐化的社會現(xiàn)象,對權(quán)貴的驕奢淫逸和貧寒才士的坎坷困頓感觸很深,激發(fā)他寫出一些較有思想意義的作品,《洛陽女兒行》即是其一。
這首詩的思想意蘊相當(dāng)豐富。詩中描寫了兩個女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境況,揭露了貧富懸殊的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實,借貧時西施江頭浣紗卻無人理會,寄托了貧寒志士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正如清人沈德潛所說:
“結(jié)意況君子不遇也?!保ā短圃妱e裁集》)圍繞著這一主題,詩人抨擊了東都豪門大戶驕奢淫逸的生活,譴責(zé)了一個花天酒地的青年權(quán)貴。他雖然也“自憐碧玉親教舞”,但并不懂得真正的愛情,無非是將“洛陽女兒”當(dāng)作消遣的玩物。詩人還渲染“洛陽女兒”成為貴族少婦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香車代步,寶扇送歸,十分豪華闊綽。然而,她終日“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只是薰香坐”,生活無聊、空虛。
詩中先寫貴族婦女的驕奢空虛生活,運用工筆重彩,細致入微又帶點藝術(shù)夸張地鋪排、渲染,描寫她服飾的奢華,住所的富麗,迎娶的排場,丈夫的驕恣,戲娛的無度,交際的頻繁。詞藻耀艷華彩、富麗堂皇,語言形成與其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高度和諧?!翱穹颉币韵滤木?,巧妙地使事用典,比類合宜,更發(fā)人深思。詩人將自己憤懣不平之情,諷刺譴責(zé)之意,融注于刻意的藻飾、渲染之中,只在“戲罷”兩句委婉含蓄地點出,卻使諷刺揭露的效果更為強烈,可謂入骨三分。
結(jié)尾寫貧賤婦女雖美麗而無人憐愛,江頭獨自浣紗,雖然僅只淡淡點染兩筆,卻由于以鮮明的事實,與前面貴族婦女的驕奢生活構(gòu)成了強烈的對比,顯出筆鋒犀利,筆力沉厚,猶如異峰突起,振聾發(fā)聵,發(fā)人深省。
116 《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
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
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
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
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
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
薄幕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
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
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
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
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
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dāng)時只記入山深,
青溪幾度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處尋。
王維詩鑒賞
詩取材于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桃花源記》寫一位漁人因捕魚,進入桃源世界,見到秦時避亂來居的村民,饒有無為而治的純樸古風(fēng)。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兵災(zāi)戰(zhàn)亂剝削壓迫的理想社會。
王維《桃源行》的內(nèi)容梗概與《桃花源記》大體相同,但他卻將陶淵明所描繪的逃避現(xiàn)實的世外桃源,描寫成了一個帶有虛無縹緲色彩的神仙境界,其中滲透著詩人所虔誠奉信的佛家思想。詩中的“靈境”,有云樹、花、竹、雞犬、房舍以及閭巷、田園,桃源人也同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對待來客淳樸、熱情、親切,詩中洋溢著人間田園生活的氣息。它反映出青年王維對田園樂趣的追求,對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
詩人舍去了一些純粹交代事件的細節(jié),將原作的故事情節(jié)予以精簡、濃縮,并加以抒情,使之詩化。
例如,詩一起筆就展現(xiàn)“兩岸桃花夾去津”的春景,改變了原作開頭的“晉太陵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的敘述文字。在散文中,先寫“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后寫“忽逢桃花林”。詩中則濃縮為一句“坐看紅樹不知遠”,把忘路之遠近與欣賞桃花緊密聯(lián)系,從而突出了桃源景色之迷人。又如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一段文字,在詩中濃縮成了“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兩句,就將桃源的來由交代清楚了。
詩人還在敘事中夾入情韻悠長的詠嘆,如“峽里誰知有人事,世間遙望空云山”。尤其是原文結(jié)尾:“(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蔽淖趾啙?,但基本上是敘事。而在詩中,則使情、景、事水乳交融,抒寫出漁人離開桃源、懷念桃源、再尋桃源之“事”,峰壑變幻、青溪曲折、云林恍惚之“景”,以及漁人遍尋不得、無限悵惘之“情”。此外,還在字里行間傳達出詩人對漁人輕易離開“靈境”的惋惜,對云山路杳的“仙源”的向往,詩意比散文濃了。為了開拓詩境,加濃詩意,王維充分發(fā)揮想象,在詩中相繼展現(xiàn)出一幅幅流動變幻的形象畫面。詩的開篇四句,描繪遠山近水,紅樹青溪,一葉漁舟,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這幅“漁舟逐水”的畫面,色彩明麗,景致清幽,春意盎然,把人引入優(yōu)美的詩境之中?!斑b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兩句,描繪遠處高大的樹木仿佛攢聚在藍天白云間,近處滿眼是遍生于千百戶人家的繁花、茂竹。畫面由遠及近,由高到低,云、樹、花、竹歷歷在目,相映成趣,緩緩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一聯(lián),寫桃源夜景,月光、松影、房櫳沉寂,一片恬和靜謐氣氛;寫桃源晨景,朝陽,云彩,雞鳴犬吠,則是一片喧鬧,生機勃勃。寫生活情景的“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以“驚”、“聞”、“爭”、“集”、“競、“引”、“問”等一連串動詞,逼真?zhèn)魃竦乇憩F(xiàn)出桃源人待客的純樸、熱情和對故土的關(guān)心,同樣蕩漾著詩情畫意。結(jié)尾“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兩句,與開頭遙相呼應(yīng),融情入景,以景結(jié)情,渲染出迷茫意境,令人惋惜感喟不已,回味無窮。整首詩的意境,美麗、靜謐、閑適、虛幻、奇妙,非常迷人。
這首長篇七言歌行,全詩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換韻,韻腳平仄相間,轉(zhuǎn)換自然有致。起、結(jié)及中間抒情濃郁的地方均用悠揚悅耳的平聲韻。全篇音節(jié)和諧,韻致清新,語言婉轉(zhuǎn)流暢,易于上口成誦。很明顯,王維吸收了正在發(fā)展中的今體詩格律,受駢偶化影響較大,詩中有不少符合今體格律的句子,這就是前人所謂的“運律入古”。同時又發(fā)揮古體詩的長處,形式比較靈活,駢散相間,自由轉(zhuǎn)韻,時而用典,采用比較淺近而又華美的語言,帶有清新活潑的民歌風(fēng)味。這種七言歌行,上承“初唐四杰”、劉希夷、張若虛之風(fēng),下開中唐白居易、元稹敘事歌行體之先河。前人贊揚說:“王維之作,如上林春曉,芳樹微烘,百囀流鶯,宮商迭奏。..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矧逎辭情閑暢,音調(diào)雅馴,至今人師之誦之,為楷式焉?!保ㄚw殿成《王右丞集箋注》附錄二引《史鑒類編》。
清人王士禛對這首詩評價很高,他說:“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維)、韓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保ā冻乇迸颊劇罚?div style="height:15px;">
翁方綱更盛贊說:“ 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極?!?(《石洲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