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章繼續(xù)講“道”的作用。芻狗就是祭祀的時候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這個東西很重要,祭祀的時候把它擺在重要的位置,但祭祀之后隨手就丟掉,毫不珍惜。槖籥就是風箱。虛而不屈,屈是枯竭。動而愈出,越拉動它風就越多。老子拿風箱作比喻,風箱中空的,但是卻好像沒有枯竭,越撥動它風就越多。
這里老子仍然是從天地而引申到人,用兩個比喻來說明無為的道理。天地并沒有特別的“仁”,所以萬物都是芻狗,當用則用,當棄則棄,自生自滅。圣人治國,同樣是“不仁”,對百姓沒有特殊的“仁”,說是特別的重視誰,不重視誰,或者特別的照顧誰。而是任百姓自生自滅,當用則用,當棄則棄,讓百姓自己按自己的命運生活。
所以他舉了個例子,天地之間就好像是一個大風箱一樣,它是中空的空虛的,但是它卻是不窮盡的,你越撥動風就越多。所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多言數窮指政令頻出。政令頻出就難免會互相矛盾,就難免會越說越與真正的道理相違背。所以,多言數窮的時候,不如守中。守中就是守沖,就是守空虛,守虛明空凈的道的本體。
這一章可以和儒家思想相參照。儒家思想是講仁,是講君王愛民等等。而老子的思想則是指出,即無所謂愛,也無所謂不愛。大家注意,不仁,不是就要殘忍的意思,而是不刻意的去仁愛。在中國的道法智慧里頭,仁愛或者不仁愛,這個是“兩末之法”。也就是說,執(zhí)著事物的兩邊都是不對的,而要執(zhí)行中虛空明的中道。儒家也講中庸,其實中庸在當時是一個智慧的觀點,并不是只有儒家在講。
老子很明確的反對刻意的去“仁”,所以說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佛教在思想層次上講得比較清楚,就可以把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參照梳理了。佛家的思想在初期的安樂道,是很講要為善仁愛,不要為惡的。等到更高一個層次,解脫道的時候,就已經講到善惡都是虛妄的,應該歸于空寂。而到最高的層次,到最高的實相印的時候,則明確指出,空有同時,空有不礙,這是不二法門。所有這些都是因緣分別,所有的萬法都圓融無礙。
可見在哲學的高妙處,老子的道和佛家的實相印是相通的,“不二法門”和“無為無不為”妙處相應。當然講這些是有層次問題的,對于第一個層次,不管儒家還是佛家,都是要講行善,“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老子的《道德經》對應的是佛法最高的實相印的哲學層次。
舉兩個社會的例子就可以明白。父慈子孝,父母愛兒女,竭盡全力。但是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去規(guī)劃兒女的生活,并不一定是對兒女最好的。而是父母給孩子慈愛的心,同時做好基礎的保障,剩下的讓孩子自己按著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其實反倒是最好的方式。同樣,管理公司,我們把每個員工的個人激情調動起來,給他們提供發(fā)展的機會,同時不用限制員工每天的時間表,讓他們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和職業(yè)方向,可能是企業(yè)和員工都能最大受益的。
這種思想就是無為而治的思想,就是這里頭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好,我們下面把這一章再讀一遍: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好,今天的國學經典每天讀就到這里,大家明天見。
(溫馨提示:由于我和徐老師第一次合作發(fā)布這種音頻作品,難免在剪輯、調音上出現不盡如人意之地,盼見諒。微信公號“丹陽論道”自即日起開放投稿,文章言之成理者皆有薄酬,另:文章贊賞全部歸原作者所有)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