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趙向陽(原創(chuàng))
《周易》是帶著傳達天道的胎記問世的!在它成為官學之前,各國卿大夫早已在傳誦和研習了。
《左傳》頗多記載,如“晉師救鄭”,知莊子引用《周易·師卦》:“師出以律,否臧兇”,并評論說“此師殆哉!”
又昭公元年“晉侯求醫(yī)于秦,秦伯使醫(yī)和視之”,引《周易·蠱卦》:“女惑男,風落山?!?/span>
當時,幾乎所有的易學家都在講陰陽災異,如董仲舒《春秋陰陽》、劉向《洪范五行》;以及《齊詩》中“四始五際”,《禮記》中“明堂陰陽”;孟喜、京房卦氣說更是出眾,它能作出一種計算,把陰陽災異說得毫厘不爽。
為什么大家不顧《易經(jīng)》中占主導地位的哲理,而特別看中象數(shù)呢?因為那個特定的時代,人們需要陰陽災異思想來指導生活,特別是對王權(quán)進行調(diào)節(jié)。
但是僅僅作為一部占筮書,《易經(jīng)》已無法適應時代發(fā)展了。
三易中,周易獨存,根本原因在于周人將筮道哲理化而著《易象》。
《左傳》昭公二年,韓宣子聘魯而見《易象》,嘆曰:“周禮盡在魯矣”。
孔子整理《易象》為十翼,附諸《周易》,恰恰迎合了諸子百家尋覓理論根源的客觀需要,所以《連山》、《歸藏》相繼亡佚,《周易》則因與“十翼”合并而托庇傳世。
當時人們認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吉、兇、悔、吝四種判斷,都失之于粗糙、模糊!
人們要求給予詳盡解釋,要求說出極深研幾的道理;要求從知道是什么?躍升到知道為什么?要求從盲目信仰進步到理性思考!
于是孔子歸納、提煉的哲理,在淡忘中重新得到重視!
其實,《易經(jīng)》有著兩付面孔:一付是占筮的,“秦燔書,而《易》為卜筮之事,傳者不絕?!保ā稘h書·藝文志》)
另一付是哲理的,“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漢書·儒林傳》)
《周易》的哲學思想,被稱為義理。一般義指卦名、卦辭、爻辭的含義、意義;理,指《易經(jīng)》的原理、道理。
義含有理的成份,理又是義的展示,所以本書合而論之,統(tǒng)稱為理。以下范疇,人們闡述得最多:
太極、太虛、有無、虛實、乾坤、陰陽、天·地·人、時位、道器、理氣、物、體用、顯微、剛?cè)?、動靜、神化、感應、始終、往復、常變、名實、知行、性情、綱常、德誠、中正、教化、政治等等。
這就包括了關于世界本原、天人之學、自然哲學、人文科學、占筮之學五個方面內(nèi)容,形成了一個整體的易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