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頭條』宋偉光專欄丨外象內質——說孟繼兵雕塑的視覺特質
有學者稱,藝術從來就沒有被確定過,這一判斷雖有失偏頗,但也道出了藝術現象是非恒常性的。對于藝術,并沒有普遍認同的定義,它始終處在變化的情形之中。對此,筆者認為,盡管不同時代藝術的觀念不同、功能不同,但始終離不開人們的審美體驗和意識反映。在中國當代雕塑領域中,有一位藝術家,他所呈現的視覺形態(tài)顯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 這種方式既不同于古典的寫實與唯美,也不同于當代雕塑的觀念與個性。他似乎是試圖在古典雕塑的樣式中進行觀念與形體上的對抗與掙脫,這個人就是孟繼兵。他的視覺方式恰好說明了當代藝術中的多重性特質。孟繼兵有專著《外象內形》,探討的是雕塑本體以及變革、雕塑轉型、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問題。他比較注重雕塑的形式與語言之間的關系,這一點從他的雕塑中,就可以明顯地感觸到。孟繼兵對于雕塑藝術的思考,關注于有關形式把握與藝術邏輯、情感體驗與審美活動之間的關系。因而,注重的是雕塑語言的內心傳達。一般而言,“象”是指事物的形態(tài)和由形態(tài)所傳達出的“氣象”,而“形”則多指事物所顯現出的具體形態(tài)或形狀。在藝術家手里“形”又是體現自我審美意志的外部呈現,因而,“象”與“形”是一種互為作用,互為表里的內外相諧的有機構成。具體到孟繼兵的雕塑藝術上,這種“象”與“形”呈現出一種內心情感試圖突破形的約束之視覺沖動。孟繼兵有著堅實的造型功力,但他并沒有拘執(zhí)于此。在他具有古典形態(tài)的的人體雕塑作品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那種有意制造局部隆起的“肌肉結構”。他的人體雕塑整體結構雖均歸其位,但在肌肉解剖的組織方面孟繼兵卻有意識地著意于將局部結構進行夸張或者說是強化。這種肌肉的隆起和筋腱的凸起,充滿對于觸覺的感知。在此,有必要對他的雕塑藝術加以理性的詮釋,以此加深對孟繼兵雕塑藝術的認識。這種具有觸覺肌理的視覺特性在他的《逐夢》系列中體現的最為顯著,他將“逐夢”這個主題分別體現在諸如“跡云”“御風”等篇章之中,似乎在陳述和體悟著對于御風而行的體驗和想象。如“跡云”之三,他塑造了一位卷曲著身子的人體,這種將身體急劇彎曲的造型,予人以強烈的心理刺激,這便是由這種大弧度造成的心理壓強。目睹著它,會感到這個將頭深埋于體內的人體具有象征性,他在極度壓抑中還擠出那種表達心理訴求的動作——一只手在指向蒼天。這一細節(jié),是藝術家的心理預設,也是表達心理預設的焦點。這種情形在“御風”中為之一變,雖然雕塑的頭部依然俯曲著,但他的腿似乎正處在慢慢站立的過程中。此刻,隆起的“肌肉結構”發(fā)出了一種無聲的振顫,似乎在支撐著他站立過程中的艱難,在其手臂朦朧地有所指向的頃刻,使受眾感受到他已經擺脫彎曲的壓抑在逐漸地、緩緩地在爭取著站立時的疏放。在這里不銹鋼的反射性,也對“逐夢”起到了審美上的深化作用。材料的反光性在表征著自身的內心世界,也在返照人世間變幻無定的“風景”。當孟繼兵的這種語言方式和形式構造展現于他的《英雄賦》時,則生發(fā)出一種與環(huán)境相生相合的視覺場域。此作,具有于環(huán)境空間中烘托主體的效能,渲染出一種悲劇性的精神,這種形式結構凸顯著孟繼兵的視覺特質,和由此帶來的視覺含義。孟繼兵作品《行者-義》《行者-拙》《行者-疾》 2010年沿著孟繼兵的這種視覺特征尋覓下去,當會發(fā)現他之前的雕塑是在具象與意象之間表達著對于象與形的認知。如《行者》系列,作者以“拙”“義”“疾”等系列來深化行者求道的過程?!白尽闭邩阍G,“義”者無畏,“疾”者匆匆……《行者》系列,對主體形象的處理是在一系列的動態(tài)中完成的,其敘意重心由“足下”而起,這種于靜態(tài)中體現出的動態(tài),恰與“行者”的主題相得益彰。孟繼兵把藝術構思的主體聚焦于“行”字上面,而這個“行”字,似乎正是他自我的代言或指喻。也正是因為這個“行”字,導致了他在形式塑造方面,自然地傾向于寫意性表達。在這里,孟繼兵幾乎不太注重于“形”,而側重對于“象”的抒情。因而,此作如同《逐夢》等作品凸顯出以形寫神的傳統(tǒng)美學之精神。孟繼兵的這種視覺方式,在其他雕塑作品中也嘗試著一種轉換,如《金剛制》他擷取了金剛力士傳統(tǒng)造像的樣式,變化為一種具有故事性的形象。孟繼兵謹慎地將泥塑中的彩塑手法,以及傳統(tǒng)造像的衣紋處理方式,統(tǒng)合于他的作品之中,且將金剛力士“適合于”他設定的構造之內。此作的造型手法,雖異于上述《逐夢》等系列作品,但在藝術思想方面可謂是同出一轍,也是對于壓抑與抗爭、矛盾與沖突之心理的宣泄,因而,其作便具備了當代性。而《無相制》則似乎是這種抗爭之后的殘存。其造型方式一脫之前的“具象與意象”而進入“意象與抽象”的表達。他的這種探索為藝術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線索。孟繼兵這種視覺方式,在他近年創(chuàng)作的《北疆衛(wèi)士》中有見別樣。若隱若現的觸感肌理,隱含于整體的造型之中,它一方面繼續(xù)著他自己的視覺手法;一方面這種視覺手法又恰與作品的主題相適合,使得人物形象平添了幾分巋然與凝重。有作為的藝術家其藝術思想和表現手法各有特點,因而,其作品才有存在的價值。表現主義藝術家保羅·克利說:“藝術不是復制可見之物,確切的說,它是創(chuàng)造了可見性”。依此觀點來審視孟繼兵的雕塑藝術,其“可見性”主要體現在觸感肌理方面。他的這種帶有憤怒、恐懼、占有、愛意、自信等意味的觸覺肌理,是帶有情感性和審美判斷的心理透射。他的觸覺肌理存儲于他的內心世界里面,反映在客觀的實體之中。孟繼兵的這種對于材料的觸覺感知是形成視覺感受的先決條件,他的這種手法,不能單純地將其視作一種造型手段。這種帶有“痙攣”般的“肌肉”似乎在傾訴著什么,它向人們傳達著試圖跳躍出“既定范式”的藝術追求。他有意打破“范式”,創(chuàng)造“樣式”,他對于材料的觸擊,希冀喚醒“材質精神”,他的這些探索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是具有個案價值的。當代藝術觀念和手法具有多元性,這種特性糾合在一起顯現出多重性的特征。孟繼兵的雕塑藝術具有一定程度的復合狀態(tài),他試圖在古典雕塑的恒定性尋找矛盾點,以此作為伸張個性的突破點。他的雕塑藝術處在尋找與突破的邏輯之中。他以自我的視角或視點來制造語境,這里面有對于即成樣式的肯定或否定,也有對于當代觀念的運用與反思。沿著對孟繼兵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的軌跡來進一步歸納他的藝術方式,就會認識到他的雕塑藝術的幾個節(jié)點和轉化,正是中國當代藝術所處的時代背景使然;他的這種視覺方式或者說視覺偏好也正是他的審美理念的物化。由此形成了“外象內形”,而這個“形”更是由心理的“質”所決定。這個“質”的外化形態(tài)就是雕塑家的自我語言和由語言構成的語境,這種具有個性的語言特質屬于藝術家個體,屬于雕塑藝術家——孟繼兵。1979年生于陜西省西安市。2004年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F為大連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雕塑專業(yè)帶頭人。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遼寧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省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大連分會雕塑分會秘書長,大連市雕塑家協(xié)會理事,大連市雕塑藝委會副會長,金州區(qū)(金普新區(qū))第八屆政協(xié)常委,民建大連藝術學院支部副主委。美術史論家。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教授、陶瓷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生導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霸裆氐袼芩囆g獎學金”評審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最終學位論文答辯評審委員。安徽師范大學教授、碩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央視《奮斗》欄目觀察員。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委員會咨詢專家。國家大劇院咨詢專家等。2016年獲“中國雕塑史論獎”。主要著作有美術史論方面的《追問》;文化人類學方面的《考古學的發(fā)展脈絡及東西方聯系》;美學與詩論方面《遲讀陰翳》《遲讀拾遺》等。在《新華社每日電訊》、國家核刊、報紙等重要媒體上,發(fā)表藝術理論與藝術評論文章已逾百萬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