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婆(外婆)是個一生操心的苦命人,也是家族中最樂觀、最長壽的老人之一。這個曾經(jīng)給予我太多關(guān)愛的老人,一晃辭世快十年了。我常常想起家婆種種的好,和母親聊起我不知情的晚年的她,心生無限感慨。
1.家婆的大名叫劉冬香,1928年冬月出生的。每年那一天,母親都要回娘屋,趕老太太的生日,所以我記得清楚。家婆走的那一年,母親說剛好80歲,也算是高壽了。
家婆是巴河望天湖畔劉家大塆的女兒。因為家里窮,兄弟多,她從小送給張姓人家抱養(yǎng)了。本來聽說要做“黃毛媳婦”(童養(yǎng)媳)的,后來成人之后,張家當(dāng)女兒出嫁了。于是,她有了兩個“娘屋的”(娘家),兩邊的親戚都走。
特別是,她自家的兄弟們后來搬遷到浠水縣巴河鎮(zhèn),緊挨著長江,家家做起了建筑黃沙生意。一家?guī)讞l運(yùn)沙的大水泥駁船,往來武漢、南京、上海等大碼頭。
巴河的黃沙有黃金般的顏色,也有黃金般的價格,在長江邊上堆積如山,是搶手的建筑材料。每天在黃金水道上穿梭的貨船,煙囪里冒著燒柴油的黑煙,負(fù)重拉走的是一船船的黃沙,換回大把大把的紅的綠的鈔票。
不消說,改革開放之后,家婆的兄弟和侄兒們,也就是我叫舅爹和表叔的,日子都過得相當(dāng)寬裕。他們都格外敬重家婆,像是要補(bǔ)償過去虧欠她的。
然而,家婆的日子從來過得不輕松,這得怪家爹吧。印象中,家爹話不多,沉默寡言。只要一開口,據(jù)說動不動很“嗆人”,或者叫“筑人”,也就是不中聽。不過,他對我說過話,沒有不好聽的,這就是“隔代親”吧。
要不是傳說當(dāng)年要搬家到巴河鎮(zhèn),不種田,大舅肯定是討不上如花似玉的老婆。大舅媽一娶進(jìn)門,和家爹就好像是天敵,彼此不大“對光”(順眼),很少坐在一個桌子上吃飯,更別說交流了。家爹極有個性,脾氣死倔,從來不怕氣走闊氣人家的女兒。這點,大舅無可奈何,兩頭都惹不起,只好隱忍吧。
家爹有姐妹八人,像大觀園中的賈寶玉,他除了脾氣火暴之外,女性氣質(zhì)似乎更多一些,木訥,不愛與人交往。家爹是個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沒有學(xué)什么“道路”(手藝),也不是那種勤扒苦做的男人,安于現(xiàn)狀,得過且過。
這種情況下,家婆就被生活逼著強(qiáng)勢起來,既要當(dāng)家主事,還要對付“在野黨”家爹的反對聲浪,一輩子操心的命。父親說,剛一提親,就曉得對方家庭是“大袖子”(女人)當(dāng)家。雖說家爹一輩子寵愛著大女兒,總順著母親。但是,決定女兒終身大事的還是家婆。
據(jù)說,家婆收拾打扮利索,當(dāng)年專門提前來看了看人家,也就是“考察”未來的女婿家。眼前是幾間低矮的泥巴屋,親家是兩個“病福色”(病人),長期睏到床上,天天咳咳咔咔。按說,一無是處,但是家婆眼睛很毒,相中了父親。父親說,結(jié)婚那天還是借的一身好衣服……
家爹的三個女兒和大兒子的婚事,全是家婆一手操辦的,可以說勞神又費(fèi)力。唯獨(dú)他們的小兒子,也就是我的細(xì)舅,人長得“光燙”(帥氣),哄女人的油嘴兒不曉得幾甜,所以相當(dāng)有女人緣。別說他接(娶)一個媳婦,要是落在舊社會,肯定是妻妾成群。人家說,外甥像舅,在這一點上,有人說我“撿著他的腳跡”,我只好苦笑一下,那是沒有辦法比呀!
2.外婆的面相生得好,慈眉善目,像是觀音菩薩。然而,卻是吃了一輩子苦,也硬氣了一輩子。
母親是長女,在娘家格外受寵。七八個姑姑一回娘家,她的小嘴里整天斷不了糖果,以致母親的牙齒不好,很早就敗了。沾著母親的光,我也成了受寵的對象。加之,哥哥因為醫(yī)療事故兒時致聾,傳宗接代的任務(wù)就指望我了,大人們就更偏心一些。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過年穿過一件大紅的燈芯絨的新衣服,格外引人注目。有人還故意撩我,這是個女孩吧?我馬上還嘴罵出臟話。腦后蓄著一撮小辮(過十歲生日當(dāng)天才剃),聰明調(diào)皮,好挺著肚子啖人(罵人),是鄉(xiāng)親們對我兒時“惡少”形象的評價。
兒時,最幸福的記憶之一,就是給家爹家婆拜年,我總是“喜得嘰”。每年正月初一初二,出門拜的第一個年,就是走十幾里路遠(yuǎn)的家婆家。
好像有心電感應(yīng),父親帶著我們?nèi)膫€孩子,剛爬上蔣家樓的山崗上,家婆就老遠(yuǎn)望見了。快到門口,家爹或者舅舅點著一掛長長的鞭炮,掛在門口樹枝上,噼里啪啦炸開來,頓時硝煙彌漫。我趕緊捂著耳朵,飛奔進(jìn)屋去了。
“快給家爹家婆拜年!”父親的話還沒有說完,我早就撲通一聲跪在堂屋的泥巴地上,麻利地磕頭大拜。家婆急著一把彎下腰牽起來,嘴里不停地說:“嗐,嗐,嗐!我的哈巴孫,來了就是年,來了就是年!快起來,莫把新衣裳搞糊了(弄臟)!”拍完我“腳塞頭”(膝蓋)上的灰塵,她還要在我的小肉臉上打幾個“?!保ㄓH吻)。
接著,家婆麻利地沖好大洋瓷碗的紅砂糖加米泡茶,熱乎乎地遞給我們。然后,她招呼家爹陪我們說話,自己又進(jìn)了廚房忙碌。不大一會兒,堆積如小山丘的包面、雞胯子、荷包蛋、瘦肉等大碗大碗地端上來,那叫“過暗”(上午加餐)的一頓。家婆臉上幸福得如一朵盛開的花兒,嘴里還不停空地說:快來吃,快來吃,沒么事吃的,哈(全)吃干凈,莫剩到!
到中飯時候,家婆又像變戲法一樣,巧手準(zhǔn)備了異常豐盛的一頓酒菜。家爹陪父親先喝點浠水高粱酒,我們小孩子上桌就是吃菜吃飯。鄂東農(nóng)村所謂拜年,也叫做“喝年酒”。當(dāng)然,如果親戚多,拜年任務(wù)重,也可以“拜跑年”,糖包(拜年的禮物)一放,喝口茶就走。不過,如果到貴客家,決不可以隨性的。
飯后,家婆又要忙著收拾完碗筷。春節(jié)期間,快活的是走親戚的男人們,天天可以走村串戶,甚至酒氣熏天。而家庭主婦們則是在家留守著,負(fù)責(zé)迎來送往,一天要做“一百二十回”(極言其多)的飯菜,那簡直比六月“雙搶”(搶收搶種)還要忙。
溫馨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約摸下午三四點鐘,我們要起身回家了。家婆又端出炒熟的紅苕馃兒、蠶豆兒、豌豆兒、米泡兒等等,把我背糖包的黃布書包必定塞得滿滿的。有時還會要我們提上幾枝帶泥的新鮮蓮藕,回家炒著或者燉著“咽飯”(下飯)。
出門之前,家婆還非要給我們每個孩子塞上一塊兩塊的“壓驚錢”(壓歲錢),父親打賴(堅決)不要,因為家爹家婆一家經(jīng)濟(jì)并不寬裕。這時候,家爹不緊不慢地開腔了:給伢的,不要再扯了,一年一度,就是果個(這么)事兒……
然后,送我們出門,家婆一路上的囑咐不斷,家爹就陪著走路。我們走過一條水渠邊,穿過一個打稻場。父親請二老留步,于是又停下來拉扯半天。末了,家爹家婆一一摸著我們的“細(xì)頭殼”(小腦袋),反復(fù)說著那幾句話:要聽大人的話,好好讀書,考大學(xué),做大官……
等我們一行揮手走遠(yuǎn)了,兩位老人才戀戀不舍地轉(zhuǎn)身回家。
這樣的拜年故事,從我記事開始,到我大學(xué)畢業(yè)為止,年年如此。家爹家婆用眼睛記錄了我們的成長,幾個孩子像楊柳越長越高了,最后和父親一般高了。我們也見證了家爹家婆隨時光漸老,像從夏到秋的樹葉,綠色、黃色、紅色,然后在北風(fēng)中無助地?fù)u曳。
1994年7月,我遠(yuǎn)離了故土。后來,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就不再年年春節(jié)回老家了。等我有了孩子之后,滿懷希望地再去看望家婆。她的臉上爬滿歲月的溝壑,如層層的梯田,滿口沒有一顆牙了,說話和吃東西時一癟一癟的,我不忍細(xì)看……
3.自從父親過世之后,我就再也冇見過家婆。直到她離世,身邊人都隱瞞了父親不在的消息。是啊,風(fēng)燭殘年的老人,再也經(jīng)不起雨打風(fēng)吹。
據(jù)說,每到冬天,她都盼望著大女婿來,給她送熰(ou)烘爐(烤火取暖的陶器)的木炭,送她愛吃的大塊糍粑,陪她答嘴兒(聊天)。望眼欲穿,總不見人來,她喃喃自語:我伢兒么還不來?他真年(今年)么搞忘了呀……
父親走后,很長一段時間,我沒有緩過神來,失魂落魄的。我變得格外脆弱,夜里睡得恍恍惚惚,頭發(fā)大把大把地掉在枕上。
以前,總是父親領(lǐng)著我們,走一二十里路,去給家婆拜年,說說笑笑的。父親不在了,我如何面對年邁的家婆?我害怕無法面對,更怕情緒失控,會以淚洗面,嚎啕大哭……
父親走后三年,家婆也過世了,我狠心沒有趕回老家為她送別。我怕農(nóng)村喪事的百般喧鬧,更怕請來和尚道士搞那一套繁文縟節(jié)的“法事”。母親寬容了我的缺席,我也只好心中默默地向家婆“請假”了……
幾年前的清明節(jié),聽母親興奮地在電話那頭說,兩個舅舅給家爹家婆豎起了大理石碑石,在山頭上很顯眼。我淡淡地應(yīng)了一句:哦,那蠻好!
今年借著西方的母親節(jié),我和母親通了電話。我說,該找時間去墳前看看家爹家婆。母親有點激動地回應(yīng)說,那當(dāng)然好呀,要提前做點準(zhǔn)備,準(zhǔn)備燒的往生錢(冥幣),準(zhǔn)備兩個大煙花……
是啊,我欠家爹家婆太多了,尤其是欠他們一個正式的告別。家爹是1987年走的,家婆是2008年走的,漂泊在外的我,竟然殘忍地缺席了他們的葬禮。這是我多年的一塊心病,也是我欠下的一筆感情債,該找個機(jī)會償還了!
否則,我何以心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