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樣一個現(xiàn)象:在朋友圈里面,人緣最不好的往往是兩種人:一種是能力特別突出的,大家都會排擠他;一種是能力特別弱的,大家都會欺負他。在事業(yè)單位里面也是一樣,能力特別強和能力特別弱的兩種人最容易被邊緣化。什么好事都輪不到他們,一旦有下崗的指標,就是這兩種人最先被淘汰出局。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事情呢?應(yīng)該怎樣來規(guī)避這種風險呢?我們來看一下先哲大賢莊子的觀點。
有一次莊子去爬山,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莊子問他們是什么原因,他們說:“這棵樹沒有什么用處?!鼻f子總結(jié):“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莊子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興,叫童仆殺鵝款待他。童仆問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請問殺哪一只呢?”主人說:“殺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遇見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終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鵝,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掉。先生你將怎樣對待呢?”莊子笑道:“我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
莊子繼續(xù)說:“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沒有贊譽也就沒有詆毀。因為處于大眾之間,所以可以像龍一樣騰飛,也可以像蛇一樣蜇伏;可以進取也可以退縮;一切以順和作為度量,優(yōu)游自得地生活在外物之中。能夠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所役使;怎么會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勞累呢?人類的傳習,就不是這樣的。有聚合也就有離析;有成功也就有毀?。焕饨卿J利就會受到挫折;尊顯就會受到傾覆;有為就會受到虧損;賢能就會受到謀算;而無能也會受到欺侮;怎么可以偏滯于某一方面呢?”
這是莊子很有名的處世哲學。在莊子看來,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處世不易,世事多患,很難找到一條萬全之路。無論是材與不材,都是十分危險的,山木不成材所以保全了自己,鵝不能鳴卻被殺。所以莊子最終下了個結(jié)論:不做有用的“人才”,也不做無用的“蠢才”,凡事要歸于“道德之鄉(xiāng)”,也就是順其自然。
“道德之鄉(xiāng)”其實就是“中庸之道”。在一個集體里面,一個集體的道德就是整個集體的自然體現(xiàn)。一個人的能力要符合集體的需求和層次才算是順其自然?!澳拘阌诹诛L必摧之”,能力太強就會招來大家的嫉妒,從而受到排擠;相反能力太弱則就像森林里面的苔蘚一樣,不但會處于最底層,而且會被人們踐踏和欺負。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隨眾:不做最強的,也不做最弱的;不激進也不保守;不先進也不落后;不高調(diào)也不消沉。凡事中規(guī)中矩,順應(yīng)大勢,服從大局,保持中立才是完美的處世之道。
乾訸書苑 每日不同
周一 易經(jīng) 周二 儒家
周三 道家 周四 兒童蒙學
周五 詩詞天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