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歷節(jié)之病,皆內傷濕寒,而外感風邪者也。濕寒流關節(jié)而傷筋骨,則病歷節(jié);濕寒浸臟腑而淫經絡,則病中風。風為陽邪,其傷在上;濕為陰邪,其傷在下。中風未常不病足,然究竟足輕而手重;歷節(jié)則全在足而不在手。蓋中風之家,陽虛濕旺,上下表里,無處不傷,故手足皆病。歷節(jié)之家,中上二焦,猶可支持,寒濕獨甚于下,故足病而手無恙也。
中風之病,仲景未嘗立法,然苓桂術甘、茯苓四逆、八味腎氣之方,皆中風必須之法。即有上熱煩躁之證,而中下濕寒,則無不悉同。上部稍清,即宜大用溫燥,不可久服陰藥也。
先生此處釋文示其大略而已?!端氖バ脑础罚骸?/span>中風之證,因于土濕;土濕之故,原于水寒。寒水侮土,土敗不能行氣于四肢,一當七情內傷,八風外襲,則病中風。”[1]但是,由于“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氣而右降。氣分偏虛,則病于右;血分偏虛,則病于左。”左右用藥稍有不同。因此,先生在“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的根本思路上,示桂枝烏苓湯(桂枝、芍藥、甘草、首烏、茯苓、砂仁)以治左半偏枯;示黃芪姜苓湯(黃芪、人參、甘草、茯苓、半夏、生姜)以治右半偏枯。
中風一病,自古說法五花八門。晚清以來,王清任先生的補陽還五湯受到廣泛重視?!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張錫純)稱:“若遇脈之虛而無力者,用其方原可見效。若其脈象實而有力,其人腦中多患充血,而復用黃芪之溫而升補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兇危立見”。這個說法是有見地的。如果右路陽氣不降而壅塞于上,此時再用“黃芪之溫而升補”,確有大禍。但是,“黃芪之溫而升補”者,是炙黃芪。而補陽還五湯用的是生黃芪[2],且量大。這種生用、重用的用法,有斂降之功,只要不是痰瘀堵塞過重,是有作用的。當然,痰瘀堵塞過重,若無去痰降逆之藥,左路怎么升陽都無效果,并且還可能生大禍。
順帶說說王先生原方。如果是右路壅塞不重之左半偏枯,原方改用炙黃芪,效果當更好。左為陽升而右為陰降,指望用一張藥方通治左右不同之偏枯是不現實的。此外,王先生在補陽還五湯方后稱“若服此方愈后,藥不可斷,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將來得氣厥之癥。”這個說法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是,該方無法取得根本性作用的原因,王先生自己尚不清楚。實際上,原因在于補陽還五湯并非治本之法。中風之病,病本在中下濕寒。燥土暖水而達木才是標本兼治。
從臨床情況看,各種病癥,以黃元御先生之法為據,療效往往比較理想。曾治一病七八年之中風,三劑藥起其萎軟下垂之頸;又曾用中成藥桂枝茯苓丸+大山楂丸+理中丸治痛風,二日去其六七成之疾。用藥皆宗黃元御先生之法。
中風、歷節(jié)病相關內容可參《四圣心源·雜病解下》的《中風根原》《歷節(jié)根原》。
中風 三章
中風一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strong>
風之為病,或中于左,或中于右,手足偏枯,是謂半身不遂。
其初先覺麻木,麻木者,氣滯而不行也。肺主氣,而血中之溫氣,實為肺氣之根。右麻者,肺氣之不行。左麻者,肝氣之不行。麻之極,則為木。氣郁于經絡之中,阻滯不運,沖于汗孔,簌簌靡寧,狀如亂針微刺之象,是謂之麻。久而氣閉不通,肌肉頑廢,痛癢無覺,是謂之木。
《靈樞·決氣》: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物之潤澤,莫過于氣。筋膜之柔而不枯者,氣以煦之,血以濡之也。血隨氣動,氣梗則血瘀;氣血雙阻,筋膜失養(yǎng),一被外風乘襲,而內風感應,則病偏枯。內風者,厥陰風木之氣也。氣郁而血凝,血凝而木郁。風傷衛(wèi)氣,遏逼營血,木氣愈郁;木郁生風,津液耗傷,筋膜焦縮,故病偏枯。其在經絡,未嘗非燥;而在臟腑,則全是濕。緣濕土壅滿,肺金不得降斂,故氣阻而生麻;肝木不得升達,故血郁而生風。而土濕之由,全因腎水之寒。水寒土濕,此金木堙郁之原也。
若或但一臂不遂者,此為痹,非風也。痹者,風寒濕三者,合而痹其血脈也。若脈微而數,則中風使然矣。
風因虛中,是以脈微。風動而不息,是以脈數。風隨八節(jié),而居八方,冬至在北,夏至在南,春分在東,秋分在西,立春東北,立夏東南,立秋西南,立冬西北?!鹅`樞·九宮八風》:風從其所居之鄉(xiāng)來,為實風,主生,長養(yǎng)萬物。從其沖后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故圣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于風邪,則為擊仆偏枯矣?!稓q露論》: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
中風二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摶,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即吐涎?!?/strong>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摶,則邪在皮膚,而病中風。蓋緊者營血之寒,浮者營血之虛。肝木藏血而胎君火;火者,血中溫氣之所化也。溫氣不足,故營血虛寒,而脈見浮緊。血虛寒盛,則木郁風動,是以脈浮。
絡脈空虛,一被外風感襲,則內風郁發(fā),而為賊邪。賊邪不得外泄,或入于左,或入于右,隨其正氣之偏虛而中之,無一定也。邪氣之所在,氣留而血歸之,氣血去而正歸邪,則邪氣反緩,而正氣即急。正氣緊急,而引其邪氣,則邪處之筋長,正處之筋短,鼻口喎僻而不遂?!端貑枴た姶陶摗罚盒爸杏诮?,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是也。
邪氣淺在于絡,即肌膚痹著而不仁。邪氣次在于經,即身體遲重而不勝。邪氣內入于腑,則胃土上逆,濁氣熏蒸,化生痰涎,堵塞心竅,即昏憤不能識人。邪氣內入于臟,則脾土下陷,筋脈緊急,牽引舌本,即蹇澀不能言語。太陰脾脈,上連舌本。脾敗不以攝涎,即口角涎流。腑邪必歸于胃,臟邪必歸于脾,以胃敗而后邪侵于腑,脾敗而后邪侵于臟也。中風之病,由于土濕,土濕則木郁而風動。以風木而賊濕土,胃逆則神迷,脾陷則言拙,是皆中氣之敗也。
中風三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血亡,衛(wèi)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即胸滿而短氣?!?/strong>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氣血之寒,緩則為營衛(wèi)之虛。營緩則為里虛而亡血,衛(wèi)緩則為表虛而中風。邪氣中于經絡,風以泄之,而衛(wèi)氣愈斂,閉遏營血,不得外達,則身癢而生癮疹。癢者,氣欲行而血不行也。血郁為熱,發(fā)于汗孔之外,則成紅斑。衛(wèi)氣外斂,不能透發(fā),斑點隱見于皮膚之內,是為癮疹。營氣幽郁,不得暢泄,是以身癢。若心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中,壅遏宗氣,則胸膈脹滿而短氣不舒也。
歷節(jié) 六章
歷節(jié)一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jié)痛,黃汗出,故曰歷節(jié)?!?/strong>
寸口脈沉而弱,腎主骨而脈沉,故沉即主骨,肝主筋而脈弱,故弱即主筋。沉即為腎,骨屬于腎也。弱即為肝,筋屬于肝也。此緣汗出而入水中,如使水傷心氣,則水邪隨脈而注筋骨。以心主脈也。筋骨既傷,則歷節(jié)作痛,以諸筋皆屬于骨節(jié),而濕邪傳流于關節(jié)也。濕蒸皮毛,黃汗乃出,緣脾主肌肉,其色為黃;濕漬肌肉,木氣不達;木主五色,入土化黃也。
歷節(jié)二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自汗出。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摶,即疼痛如掣?!?/strong>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陽盛而谷氣實,浮則氣蒸而自汗出。少陰脈浮而弱,弱則為營血之不足,浮則為風邪之外中。風邪與血虛相合,即筋骨疼痛如掣。趺陽,胃脈;少陰,腎脈。腎水溫升,則生肝木而化營血;水寒不能生木,是以血虛。血中溫氣,實胎君火;血虛則溫氣不足,最易感召陰邪。水冷血寒,郁格陽明,胃氣不得下行,故谷氣蒸泄,自汗常出。水濕之邪,入于汗孔,流注關節(jié)之中,內與肝腎之寒,合傷筋骨;復得風邪外閉,寒濕郁發(fā),即筋骨掣痛,而病歷節(jié)。水暖血溫,不作此病也。
開體表之閉,溫肝腎之寒,去經臟之濕,行經絡之氣,是歷節(jié)病正治之法。參下文桂枝芍藥知母湯。
歷節(jié)三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jié)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也?!?/strong>
肥盛之人,營衛(wèi)本盛旺,忽而脈候澀小,短氣自汗,歷節(jié)疼痛,不可伸屈,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感襲皮毛所致。風性疏泄,故自汗出;風泄而衛(wèi)閉,故脈澀小。經脈閉塞,肺氣不得下達,故氣道短促?!端貑枴罚猴嬀浦酗L,則為漏風。以酒行經絡,血蒸汗出,益以風邪疏泄,自汗常流,是為漏風。汗孔不闔,水濕易入,此歷節(jié)傷痛之根也。
歷節(jié)四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摶,名曰斷泄。營氣不通,衛(wèi)不獨行;營衛(wèi)俱微,三焦無所仰;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fā)熱,便為歷節(jié)也?!?/strong>
肝主筋,其味酸;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弱不振,其名曰泄。腎主骨,其味咸;味咸則傷骨,骨傷則痿軟不堅,其名曰枯??菪瓜嗪希罟蔷悴?,名曰斷泄,言其真氣斷絕于內而疏泄于外也。筋骨者,營衛(wèi)之所滋養(yǎng)。營虛血澀,經脈不通,則衛(wèi)氣不能獨行。營衛(wèi)俱微,無以充灌三焦;三焦無所仰賴,以致四肢失秉,斷絕不通,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而脛自冷;假令發(fā)熱,便是歷節(jié)也。黃汗之病,兩脛自冷,以其內熱不能外發(fā)也(熱郁于內,故外冷。但黃汗之病并非全見外冷。后文“水氣二”:“黃汗其脈沉遲,身發(fā)熱……”);歷節(jié)之病,兩脛發(fā)熱,以其內寒郁格陽氣也(內寒格熱于外,故外熱。指“兩脛”之熱)。
此條涉及黃汗與歷節(jié)的區(qū)分。實際上,歷節(jié)亦有黃汗的癥狀。如“歷節(jié)一”:“……歷節(jié)痛,黃汗出,故曰歷節(jié)?!钡S汗之病卻不是歷節(jié)之病。
黃汗病是“無內寒”之證。其“熱”表現為營血之熱或木郁之熱。《長沙藥解·黃芪·黃芪芍藥桂酒湯》:“以汗出入水……衛(wèi)氣不行,遏其營血,郁而為熱?!炙?、苦酒,瀉營熱而清風木也。”又“水氣五”釋文:“黃汗者,土濕木郁,而生下熱。”(詳參后文,卷十“水氣”。)
歷節(jié)病是“有內寒”之證。其“熱”亦表現為營血之熱或木郁之熱。《四圣心源·雜病解下·歷節(jié)根原》:“凡腿上諸病,雖或木郁而生下熱,然熱在經絡,不在骨髓……”但是,該病主要是有內寒。如《四圣心源》該章示:“……其骨髓之內,則是濕寒。”下文“歷節(jié)六”治用烏頭湯亦可見其內寒。《四圣心源》該章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法治歷節(jié)病,并示:“一切膝風、腳氣諸證,不外此法。”臨證審其內寒外熱之輕重,隨證治之可也。
歷節(jié)五
【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strong>
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濕傷關節(jié),則生疼痛;營衛(wèi)不行,則肌肉瘦削;濁陰阻格,陽不下根,則生眩暈;氣不降斂,則苦短促;胃氣上逆,則欲嘔吐。桂枝芍藥知母湯,術、甘,培土以敵陰邪;附子暖水而驅寒濕;知母、生姜,清肺而降濁氣;芍、桂、麻、防,通經而開痹塞也。(《四圣心源·雜病解下·歷節(jié)根原》:“術、甘培土,麻、桂通經,知母、芍藥,瀉熱而清風,防風、附子,去濕而溫寒?!保?/p>
◎桂枝芍藥知母湯三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麻黃二兩 防風四兩 甘草二兩 白術二兩 生姜五兩 知母四兩 附子二兩,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歷節(jié)風證,《四圣心源·雜病解下·歷節(jié)根原》示:“其經絡之中,則是濕熱;其骨髓之內,則是濕寒。”因此,桂、麻通經而瀉濕,芍藥息風清經熱,附子暖水驅寒濕,均為要藥。方用生姜五兩以降濁,亦要藥。先生并示:“若其病劇,不能捷效,加黃芪以行經絡,烏頭以驅濕寒,無有不愈。”即桂枝芍藥知母湯與烏頭湯(下條)合用。此亦示人《金匱》原方,宜隨證加減,不可拘泥膠執(zhí)也。知母功在清肺除煩,治其“溫溫欲吐”之證。但知母“甚敗脾胃而瀉大腸”(《長沙藥解·知母》),以浙貝母或百合、天花粉代之,似更善;并可加茯苓去濕,防己行經去濕,人參補中氣。
桂枝芍藥知母湯法,可治歷節(jié)病而見黃汗癥狀者,不可治黃汗?。S汗病治法參“水氣二十九”之黃芪芍藥桂酒湯和“水氣三十”之桂枝加黃芪湯)。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引文(魏):“案歷節(jié),即痹論所謂行痹痛痹之類。后世呼為痛風。”
歷節(jié)六
【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strong>
濕寒傷其筋骨,則疼痛不可屈伸(一般表現為痛處寒重)。烏頭湯,甘草、芍藥,培土而滋肝(《長沙藥解·烏頭》釋:“芍藥清肝”。依理,應即“息肝風”之意。癥見“不可屈伸”,乃風燥之象);黃芪、麻黃,通經而瀉濕(《長沙藥解·烏頭》:“黃芪行其衛(wèi)氣,麻黃通其經脈?!逼渲新辄S之用,近于俗謂之“開經隧”之意。此用,《傷寒》《金匱》不多見);烏頭開痹而逐寒也。
◎烏頭湯四
烏頭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半,出烏頭;甘草三兩,炙;芍藥三兩 黃芪三兩 麻黃三兩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重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亦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音府,嚼也。
附方
◎《千金》礬石湯一 治腳氣沖心。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崔氏八味丸二 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方在消渴。
按:中風之病,仲景未嘗立方,其證與八味甚合。崔氏以之治歷節(jié)腳氣,若以治中風,則妙甚矣。
此處先生雖稱八味丸“若以治中風,則妙甚”。實際上,該方含地黃一藥,其性“滋潤寒涼,最滑大便”“至于內傷吐衄……以及種種外熱煩蒸……久服地黃,無有不死。”[3]此意,先生于卷十“水氣”卷首語中亦強調,稱以“加減八味之法”治水氣之病,“輕者偶服可愈;重病而久服之,以濕土而得地黃,未有不死者。”先生并稱:“八味之方,制于仲景。使其可以治水,仲景何以不用,而待下士加減乎!”簡言之,以地黃施于土濕之病,即便不是水氣之病,亦宜慎之又慎。
[1] 《四圣心源·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此段注文引文均出于該章。筆者注。
[2] 王清任先生出生于1768年,1790年前后開始懸壺,其時黃元御先生已去世30余年,但《四圣心源》等著作尚未大行于世,補陽還五湯用黃芪與黃芪姜苓湯用黃芪(均生用),二者應當沒有繼承衍生關系。筆者注。
[3] 此處及本段前文引文,未言出處者,均出自《長沙藥解·地黃》。筆者注。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