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日期:2012年12月05日
【字體:
大 中 小】
今年的10月26日是古爾邦節(jié),這是我國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盛大節(jié)日。每到這一天,新疆青河縣國稅局副局長、哈薩克族稅務人員馬丁別克·木拉提漢,都會收到一個特殊群體的節(jié)日祝?!@是近20年來被馬丁別克救助過的異族同胞發(fā)來的。這些通過電話或手機短信發(fā)來的祝福,來自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等多個民族,每一條祝福,都是馬丁別克用超越民族的大愛踐行民族團結(jié)的見證。
“哥哥,過節(jié)好喲!”
“哥哥,過節(jié)好喲!你全家過節(jié)好噻……”10月25日下午5時許,馬丁別克的手機響了。電話那端熱情的四川口音把馬丁別克的思緒帶到了17年前……
1995年11月29日下午,馬丁別克被父親叫到了富蘊縣醫(yī)院。原來,父親在荒山雪嶺公路邊救起一個暈倒的少年,正在縣醫(yī)院急救。
趕到醫(yī)院,馬丁別克見父親正在給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漢族男孩喂馕(新疆少數(shù)民族群眾愛吃的面餅)、喝水。一旁的醫(yī)生說,幸虧送得及時,不然這孩子就沒命了。
經(jīng)過緊急救治,孩子轉(zhuǎn)危為安。這孩子叫王勇,15歲。馬丁別克父子準備送他回家。一聽到“家”這個字,王勇突然痛哭失聲:“家?我哪有家呀!”
原來,王勇是四川人,是被嗜酒如命的繼父當勞力賣到新疆來的。年幼的他在一家礦山干活兒,經(jīng)常挨打挨餓,被逼無奈,小王勇夜里逃了出來……
“大叔、哥哥,我沒有家了!救救我吧!”看著孩子乞求的眼神,馬丁別克父子決定收養(yǎng)小王勇,讓孩子隨馬丁別克父親到牧場放牧。于是,流落異鄉(xiāng)的王勇有了一個溫暖的家,還有了一個哈薩克族名字——四川別克。
4年后,馬丁別克父親心臟病突發(fā)。臨終前,他拉著馬丁別克的手,要他照顧好這個弟弟。父親去世后,馬丁別克把四川別克弟弟接到富蘊縣城,經(jīng)過努力幫他在縣里找到了工作。
可過慣了放馬揚鞭的牧區(qū)生活的四川別克,怎能適應城里朝九晚五8小時工作節(jié)奏?
于是,他開始上班遲到、早退、酗酒……有一天他對馬丁別克說:“葉列西爸爸(馬丁別克父親)不在了,我沒有家了!我想四川的媽媽和外婆!”說完這句話,四川別克惴惴地看著馬丁別克,害怕大哥生氣。
馬丁別克沒有生氣,他想到了父親的囑托。他開始托人在四川王勇老家打聽他家人的線索。老天不負有心人,終于找到了王勇的母親和外婆。王勇得知,他走后,外婆天天以淚洗面,現(xiàn)已雙目失明,重病在床,唯一的心愿就是在臨終前再見王勇一面。
就這樣,四川別克回四川了。臨走時,馬丁別克給他添了新衣服,又塞給他幾百元零花錢,說:“弟弟,別忘了新疆有你的親人,你的家!”
這以后,電話就成了王勇和馬丁別克交流的橋梁。
“2008年,四川汶川發(fā)生大地震時,四川別克就在災區(qū)一帶打工,我立即打電話找四川別克。可是所有的電話都打不通?!瘪R丁別克說,當時他天天吃不香,睡不好,惦記著四川別克的安危。直到兩個星期后,他才接到四川別克報平安的電話。四川別克在電話里說,四川的親人都在地震中罹難,他目前住在政府搭建的抗震板房里,天天吃救濟的方便面和餅干。
“哥哥噢,我又沒有親人、沒有家了……”
聽著王勇無助的嗚咽,馬丁別克在電話這一端安慰道:“四川的家沒有了,你新疆的親人和家還在啊,回富蘊吧!”
馬丁別克給四川別克寄去了路費。2008年6月5日下午,四川別克回到了新疆的家。四川別克又有家了!
在朋友的幫助下,馬丁別克在一家工廠為四川別克找到了一份技術工作。馬丁別克為他的漢族兄弟籌劃著未來——攢錢、買房、娶親成家……
“賽拜諾!我最親愛的阿哈(大哥)!”
“賽拜諾(蒙古族語:你好)!我最親愛的阿哈(蒙古族語:大哥),在古爾邦節(jié)到來之際,我沒有什么可以給您寄過去的。只有代表全家給您拜個早年,祝您全家幸福安康!我一定好好學習報答您!回報社會!”
今年20歲的蒙古族姑娘善多告訴記者,坐在中央民族大學的電教室里發(fā)這條短信時,她心里暖暖的,全是對馬丁別克——這位哈薩克族大哥及其家人的感激和思念。
“當年要是沒有大哥的無私相助,就不會有我這個蒙古族牧民姑娘的今天!”善多說,她家住在富蘊縣鐵買克鄉(xiāng),10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和哥哥都體弱多病,家里只好把幾十畝地租給別人耕種,供自己上學。勉強支撐到初三,媽媽大病后臥床不起,托人帶話到她就讀的富蘊縣高級中學,讓她回家。當時,善多哭得像個淚人。
“這孩子學習成績這么好,不上學太可惜了!”一天,去學校開家長會的馬丁別克無意中從校長口中得知了善多的情況,引起了他深深的同情。
幾天后,他和愛人來到善多家,送去了善多的學費,沒想到被善多媽媽拒絕了:“謝謝你們的好意,因為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她在病床上絕望地說:“我們世世代代是牧民,認命吧!不上了,就算將來考上了大學也上不起!”
原來,善多的學費都是靠媽媽省下的買藥錢支付的,現(xiàn)在媽媽被拖垮了,她17歲的哥哥拼命干活也累出了一身的病,不得已,家里才讓善多退學。
“馬丁別克大哥四處奔走,為媽媽申請到了低保,又為我申請到了助學金。再加上大哥一家長達四五年的鼓勵和資助,我才能順利讀完高中又考上了大學。”
記者了解到,多年來,馬丁別克共拿出1.58萬元,先后資助富蘊縣高級中學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4個民族的10名優(yōu)秀貧困學生。每年古爾邦節(jié),他們都會向恩人馬丁別克大哥發(fā)送祝福短信,表達謝意。
“薩拉姆!尕兒子(我的好兒子)!”
“薩拉姆(維吾爾族祝福語)!尕兒子(家里最受疼愛的小兒子)!我代表大家給你和你們?nèi)野輦€年!”10月26日一大早,富蘊縣敬老院維吾爾族、回族、漢族等7個民族的60余位孤寡老人,推舉院里最年長、今年89歲的維吾爾族老人牙生為代表,給馬丁別克拜年。他們怎么也忘不了,2012年春節(jié),是馬丁別克帶領全家陪大家吃團圓飯,讓每位老人都感受到了家的溫馨和美好。
龍年春節(jié)的大年初一格外冷,但敬老院各族老人的心卻很熱。這天中午,馬丁別克攜全家人來到富蘊縣敬老院。按照漢族人過春節(jié)的傳統(tǒng),他們一家人熬夜包了1000多個餃子;又以哈薩克族過節(jié)的風俗,宰殺了一只肥羊,和老人一起吃團圓飯。當漢族人的餃子和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回族等民族的手抓肉,以及蒙古族的馬奶酒端上桌時,各族老人都像孩子般開心地笑了——各民族的老人各得其所,都在這節(jié)日里享受到了屬于自己民族的節(jié)日圣餐。
今年古爾邦節(jié),富蘊縣杜熱鄉(xiāng)的哈薩克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各族牧民們,不會發(fā)短信,也沒有打電話,卻托人捎來了一麻袋自己種植的哈薩洋芋(土豆)給馬丁別克,作為節(jié)日的祝?!?div style="height:15px;">
2009年底、2010年初,杜熱鄉(xiāng)遭受60年不遇的暴風雪,上千戶牧民及牲畜缺糧斷草。富蘊縣國稅局派馬丁別克帶領稅務人員前往救援。
杜熱鄉(xiāng)黨委副書記熱哈提說,馬丁別克率救援小組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每次車陷到雪窩里,都身先士卒下車奮力挖雪推車。為了提高救援速度,馬丁別克提議并找人修好了一輛幾乎報廢的鏟雪車疏通道路,使救災進程至少加快了一個星期。為受災群眾運送了500余噸糧食飼料,為貧困家庭送去慰問品和慰問金。其間,馬丁別克和救災人員頂著“白毛風”步行3小時,輪流背因高血壓昏迷的牧民巴合提找醫(yī)生,并替他支付了230元的藥費,幫他找回了在風雪中失散的200多只羊。
完成救災任務后返程時,馬丁別克拿出自己的1000元錢遞到杜熱鄉(xiāng)領導的手中說:錢不多,給這次雪災中沒去的兩個村的各族牧民買點兒藥品吧。隨后,在獲得阿勒泰地委行署授予的“民族團結(jié)進步模范個人”稱號后,馬丁別克將2000元獎金寄到杜熱鄉(xiāng)大壩村,幫助他們修建在雪災中被大雪毀壞的文化室。
扎河特村黨支部書記吐爾森別克說,大災面前,正是有了無數(shù)像馬丁別克這樣的救援隊員,才讓身陷困境的群眾切實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鼓起了災區(qū)農(nóng)牧抗擊災難、重建家園的勇氣和信心。
“過年好啊!馬丁別克!”
“過年好?。●R丁別克!”10月26日下午,記者從烏魯木齊打電話給馬丁別克。記者談到了連日來從各民族采訪對象那里感受到的他們對馬丁別克的感激之情,也談到了2010年12月,他入選中國文明網(wǎng)“中國好人榜”,被評為“助人為樂”好人時網(wǎng)友的留言:“你真是各族人民團結(jié)的榜樣!”“您是哈薩克人的驕傲!頂你!”
聽到這些,馬丁別克卻說:“比起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對我的深情厚誼,我做得還太少了。”
他說,新疆有13個世居民族、47個民族,自古以來各民族像一家人一樣聚居在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同繁榮進步,共同創(chuàng)造了新疆輝煌的歷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維吾爾”就是“團結(jié)”、“聯(lián)合”之意。
他說,他的父親是一名孤兒,從小就受到過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和回族同胞的救助。父親成家立業(yè)后,因收留、養(yǎng)育過俄羅斯族、哈薩克族、回族、漢族的流浪青少年,而成為富蘊縣遠近聞名的“慈祥之父”。自己小時候兄弟姊妹多,生活貧困,從小就穿過蒙古族阿媽縫制的皮袍,吃過維吾爾族大嬸做的抓飯。家里揭不開鍋時,是從湖北來的漢族叔叔楊朋儀扛來了糧食。自己因交不上學費想退學時,還是楊叔叔來家里做父親的工作,鼓勵他繼續(xù)上學……
他告訴記者,富蘊縣草原上的各族農(nóng)牧民淳樸善良,對稅收工作非常支持。一次,他下牧區(qū)收稅時高燒昏迷,是素不相識的維吾爾族老牧民日夜守候在他身邊,用土法為他降溫,并請來了醫(yī)生,才讓他轉(zhuǎn)危為安。還有一次,他騎馬到放牧點收稅,晚上住在蒙古族牧民家,可第二天起床后,發(fā)現(xiàn)放出去吃草的馬跑了。“那時,在方圓幾百公里的牧區(qū)收稅,沒有馬寸步難行,何況自己還隨身攜帶著稅款呢?!瘪R丁別克說,而恰巧這個放牧點這天一大早要轉(zhuǎn)場,正是牧民忙得自顧不暇的時候。怎么辦?“正在我急得不知所措時,牧民說他們已經(jīng)派人幫我找馬去了,并慷慨地給我拉過來一匹馬:公家的事重要,不能耽誤?!?div style="height:15px;">
“是這片土地養(yǎng)育了我,是黨和各族人民培育了我,理應回報社會,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瘪R丁別克說,其實,愛是不分民族的。自己在幫助別人時,從來就沒有考慮過對方是什么民族,就像當年幫助自己的那些人也從來沒有考慮我是哪個民族一樣。
記者了解到,目前,馬丁別克正在各處奔忙,準備以自己的部分收入和從親友處募集到的錢為基礎,設立一個“馬丁別克基金”,讓更多的人投身到愛心救助行列中來,為各族群眾送去溫暖,播撒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