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球》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成名之作,小說以1870—1871年的普法戰(zhàn)爭為背景,講述了底層妓女“羊脂球”與幾個上流社會資本家之間的故事。
在17世紀70年代的普法戰(zhàn)爭中,面對西歐最強大的普魯士軍隊,法軍節(jié)節(jié)敗退,《羊脂球》的故事就發(fā)生在當時已經(jīng)被普魯士軍隊攻占的魯昂城。
普魯士軍隊占領了法國的這座城池后,主宰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在這樣的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羊脂球”與不同階級的人們發(fā)生了交集。冬日里的一個清晨,10個身份不同的法國人同乘一輛馬車,決定逃往另一個港口。
馬車上的10個人當中,有三對夫妻,兩個修女,一個民主專家和一個妓女,他們分別代表了不同階層的法國人。在三對夫妻中,鳥先生是個依靠倒賣葡萄酒發(fā)財?shù)募樯?;卡雷先生是一個大資本家,坐擁巨額社會財富;于貝爾伯爵則對他的貴族頭銜引以為傲。車上的三對夫妻身處法國社會的中上階層,組成了這群旅客的核心。
莫泊桑用充滿諷刺的筆調,講述了妓女“羊脂球”在旅途中為這些資本家,貴婦人們三次做出犧牲和奉獻,但是非但沒有得到任何回報,反而助長了人性之惡的故事。
在小說中,“羊脂球”是一個法國底層社會的妓女,毫無社會地位和背景。因此,在同行的10個人當中,其他人對她的態(tài)度全是歧視、鄙薄,視這個不潔的女人為洪水猛獸。然而,隨著一行人在旅途中遇見種種危機,需要“羊脂球”出面化解時,這些人立刻戴上另一幅道貌岸然的面孔,虛偽至極。
莫泊桑筆下的“羊脂球”與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有很多共同之處。她們都是天性善良、內心純粹的女性,因為環(huán)境所迫,才不得已淪落風塵,但是這樣的遭遇并未磨滅她們的一顆“赤子之心”,正如小說中的“羊脂球”明知他人對自己冷眼相待,卻還是報之以良善。
“羊脂球”雖然和一路人同行,但是車上的人卻不約而同地孤立了她。在車上的人看來,“羊脂球”的職業(yè)十足卑賤,那些貴婦太太們對她評頭論足,甚至高聲稱她是“社會恥辱”,男性中也有人用不正經(jīng)的眼光打量她,這一切讓“羊脂球”頗不自在。
車上的人第一次與“羊脂球”發(fā)生的交流是迫不得已的。當車行至半路上,處在一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尷尬境地時,所有人都饑腸轆轆??v觀一車的人,只有“羊脂球”帶了滿滿一籃子的食物。但好在“羊脂球”善良而熱情,面對這車子看不起她的人,她還是以德報怨,毫無保留地和所有人分享了自己的食物。
這是“羊脂球”所做的第一次奉獻,她以這種慷慨換取了人們短暫的和善與殷勤。但是隨著食物瓜分殆盡,人們對她又恢復了之前的冷淡。相比第一次主動奉獻,“羊脂球”所面臨的第二次“被奉獻”無疑悲哀而諷刺。
當一行人在途中遭遇普魯士軍隊的攔截后,“羊脂球”成了所有人平安離開的關鍵,因為普魯士軍官提出了要求“羊脂球”與他歡好的條件,而“羊脂球”斬釘截鐵的拒絕了。一開始,所有人都還裝模作樣地對“羊脂球”報以同情。但是沒有過去多久,他們假惺惺的同情很快化現(xiàn)實的作抱怨和憤怒。一行人私底下開始密謀,分別游說“羊脂球”前去獻身。
在眾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懇求下,善良的“羊脂球”不愿一行人遭難,于是強壓著自尊心,將自己獻身給了普魯士軍官??墒恰把蛑颉睕]想到,沒有一個人因為這件事情而感激或同情她,在她獻身過后,所有的人都對她避之不及。在回程的車上,這次輪到“羊脂球”沒有帶上任何食物,車上所有人都拿著自己的食物饕餮大嚼,根本沒有人理會饑腸轆轆的“羊脂球”。
這是一個諷刺十足又意味深長的結局?!把蛑颉敝浪腥说膼阂?,但是仍然以良善、慷慨之心待人。但是反觀這些 “上流社會”人士,他們永遠一副道德、體面的模樣,但是內心深處的人性早已被財富、權勢這些私欲所扭曲,沒了半點人情味。
小說《羊脂球》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批判金錢社會、鞭撻薄涼人性的悲劇。在整篇小說中,主人公“羊脂球”最大的悲劇其實就是活在一個道德標準模糊的社會中。當時社會大環(huán)境的風氣其實就是“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至上的浮華。社會的話語權全部掌握在“上層階級”手中,所謂的道德標準自然也由他們制定,因此小說開篇便出現(xiàn)了十分滑稽的一幕。
馬車中的10個人都想逃往勒阿弗爾港,但是眾人的目的卻不盡相同。其中,鳥先生等三對夫婦的目的都心照不宣。一方面,他們此行是為了轉移財產(chǎn),另一方面,他們希望普魯士軍隊打來時,自己能夠更迅速地轉移到英國;民主黨人科爾尼代強調此行是“為國效勞”,其實不過也是為了逃命;兩位修女明明是為了躲避戰(zhàn)禍,卻冠冕堂皇地聲稱是去救死扶傷。
在出逃的10個人當中,其實誰都不如“羊脂球”勇敢。國難當頭,這些資本家們一個個都不顧國家的命運,要么想著如何發(fā)國難財,要么想著如何逃命,沒有絲毫的民族氣節(jié),只有“羊脂球”的出走是因為她勇敢地襲擊了普魯士士兵,才不得已離開。
除此之外,當一行人面對普魯士軍隊的攔截時,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也截然不同。當馬車停下時,一行人的反應是“好像害怕一出車門就會遭屠殺似的”、“張張面孔全部驚恐萬狀”。面對普魯士軍官的命令,兩個修女“馴順服從”,鳥先生謹小慎微地招呼:“你好! 先生!”,科爾尼代嚇得雙手顫抖,只有“羊脂球”一個人面無懼色,“顯得更有自尊心”。
當無恥的普魯士軍官提出要求“羊脂球”陪她過夜時,“羊脂球”并不理睬,甚至破口大罵。“羊脂球”雖然是一個底層妓女,曾經(jīng)萬不得已出賣自己的身體,但是在這種關頭,她卻能明辨是非,表現(xiàn)出凜然的民族大義。
反觀那幾位高貴的太太,她們不但完全沒有這種民族觀念和愛國情懷,甚至對普魯士軍官的相貌和身段大加贊賞,抱怨自己沒有被看中。面對敵人的一次次脅迫,他們對“羊脂球”的遭遇沒有絲毫同情心,甚至盼望將她早日“送入虎口”,以便讓一干人等脫險。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句話用在這里再恰當不過。
這一輛小小的馬車其實就是一面放大鏡,照見了當時法國社會的眾生相。在蕓蕓眾生之中,莫泊桑匠心獨運,塑造了十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分別代表了商界、政界、資產(chǎn)階級、宗教和貴族,揭示了戰(zhàn)爭背景下,國民缺乏信仰和凝聚力的悲哀。
同時,莫泊桑通過這篇小說,也在狹義上表現(xiàn)了對人性之惡的思考。在“羊脂球”被奉獻的悲劇中,如果說諸如鳥先生這種面目可憎的始作俑者令人悲哀,那么那些在集體同化下淪為幫兇的人才徹底教人感到絕望,馬車上的兩個修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在小說中,兩個修女其實在一開始最先接受了“羊脂球”的恩惠,不過她們心中依然沒有完全摒棄對“羊脂球”的偏見,因此對她只是盡可能地漠視。然而,到了眾人一致要求“羊脂球”獻身時,兩個修女也加入了他們的陣營,從束手旁觀的看客變成“羊脂球”命運悲劇的推手。及至小說的最后,當所有的人大嚼食物而刻意遺忘“羊脂球”時,這兩個修女也儼然在列。
莫泊桑的《羊脂球》其實也從這些細微的側面告訴我們,人性深處的惡意雖然并非與生俱來,卻能在一定環(huán)境下被催生,相互影響、同化。莫泊桑這樣寫道“羊脂球”最后的遭遇:
沒有人看她一眼,也沒有人想到她。她感到自己已被淹沒在這些衣冠禽獸的輕蔑里,這些家伙先是把她當作祭品獻給普魯士人,而后又把她當作一件無用而骯臟的東西拋棄掉。
對于一個民族而言,這是麻木不仁的悲哀;對于這個可憐的女人而言,最深層的悲劇是,她的善良,缺了一點兒鋒芒。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賬號@曉讀夜話,記得點贊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