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實考:人文豐原之長豐凹村實考
村名實考:人文豐原之長豐凹村實考
文/丁百林
災難的部落, 新生的村莊!長豐凹村(三聯(lián)村七組 )實考。
長豐凹村位于長壽塬中北部,隸屬臨渭區(qū)豐原鎮(zhèn)三聯(lián)村管轄。該村地勢低凹,地下水位12~15米,土地面積約廿百四十余畝,現(xiàn)常駐30余戶,在籍人口130余人。
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軍閥混戰(zhàn),旱澇頻繁,民不堪生,災荒四起。長豐凹這塊沃土基本荒蕪,凹地北臨南關(豐原),南靠昝王,東西分別和徹底、黨家接壤。由于土地荒蕪,遇到連陰雨,四周雨水合流而下,途經(jīng)這塊凹地繪入尤河川,天長日久,形成了村西、村中兩條旱河,野生蘆葦繁榮叢生,到是一條美麗的凹地景觀。
一九一零年前后,本鎮(zhèn)呂家村呂達三(曾任民國政府陜西副督軍)看中這塊地沃水淺的風水寶地,在現(xiàn)村址南1000米建起“呂記燒酒作”~燒鍋,用凹地生產(chǎn)的高梁燒出的美酒名揚寶雞、咸陽、渭北各地,由于高梁酒甘、醇、香、甜,回味天窮,口傳至今。景盛時期作坊工人,居民三、五十人,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還有常駐二十余人,由此形成了該村的“南凹”。
佛堂,又名同心堂,在該村村史上小有名氣,名楊宗教佛派,和華山佛教同承一脈。在上個世紀初,婦女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本區(qū)花園人李登云,生父先世,其母為了不受宗族岐視,變賣家產(chǎn),托兒帶女,受盡艱辛,在村西旱河邊沿,以兒李登云名義建起同心堂(佛堂、姑姑俺),收留喪偶、受欺婦女,一九五零年前后,姑姑、傭人、勞工約廿余人,一九五八年初被政府取蒂,這也是該村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上所述,同一時期由于災荒,從我省商縣、藍田 等各地逃荒的村民也先后來到這里安家落戶,最早來到這里的是羅姓災民,安家
于佛堂東250米處。當時這片土地基本蕪 ,有木劉村一富裕家庭在此耕作,搭建 莊稼作務、晾曬、看護臨時房幾間,成了逃荒災民暫時落腳之地。本區(qū)河西鄉(xiāng)張志高,家大人多,在此和木劉村莊戶 淡妥置地,由此張姓也成了該村較早村民。
解放后土改時期,逃荒來到這里的災民約十余戶,解放前這個零散的災民部落行政管轄多變,曾劃歸過從寧鎮(zhèn)的昝王村、豐原鎮(zhèn)的豐原村、黨家村……。村名多稱:羅莊、北凹、凹底、溝東……。土改時期,土改工作隊有名現(xiàn)役軍人女隊員王勤進駐該村,面對上百雙期待從生的眼睛,激動的說:你們翻身了,你們解放了,你們獲得了新生,可連個村名都沒有,現(xiàn)在就叫“長豐凹”吧,從此陜西版圖才有了“長豐凹”這個新村,后劃歸為豐原鎮(zhèn)三聯(lián)村。
大躍進、總路線、人民公社時,在這塊貧劣的土地上掀起了大辦農(nóng)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熱潮,幾百畝平坦的土地上紅旗招展,人頭涌動,人工打井30余眼,從寧人民公社(大公社,相當一個小縣)遷到此地為公,數(shù)家商店分布工地,形成了當時“大牛拉水車小牛拉麼”的勞動景觀,雖然有點冒進,但對當時農(nóng)民思想守舊、靠天吃飯是一次跨躍式的改變。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農(nóng)田基奪建設”的逐步推進,土地得到了根的治理,二條旱河基底成了肥沃的良田。逐著國民經(jīng)濟的好轉(zhuǎn),徹底的打破了“人活七十稀,糧食過石〈擔〉不容易”的歷史定律,糧食上綱要(400斤/畝產(chǎn))、跨黃河(500斤/畝產(chǎn))、過長江(600斤/畝產(chǎn))己成歷史,如今,年畝產(chǎn)噸糧的農(nóng)戶不為稀見,人們的生存條件、生活水平得到了質(zhì)的改善和提升。
時過境遷,長豐凹村三十余戶村民換然一新,水泥村道寬敞整潔 ,兩邊花草綠艷映目,晚間太陽能路燈美景迷人,戶戶家院靚麗宜居,多戶城里有房,私家小車隨處可見,80%的學令兒童進城就讀。從村中走出多名大學生、公職人員、私企老板。每當金秋到來,機器轟嗚聲、果園說笑聲、田野嘻鬧聲,繪成了倉滿屯溢果艷豐的美麗畫卷。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三賢文苑
臨渭區(qū)作家協(xié)會平臺
歡迎關注 期待投稿
投稿郵箱:
LWQWYCZS@163.com
514895427@qq.com
1259020912@qq.com
汗滴化雨伴筆耕
文學交流的平臺
文友聚會的樂園
搜索關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斷 精彩?,F(xiàn)
喜歡就關注我
讀者贊賞作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臺維護費用,七成發(fā)給原創(chuàng)作者!
贊賞金額系統(tǒng)設定七日到賬,到賬后及時發(fā)放
投稿郵箱:524522468@qq.com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