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巨族,以潘姓為最,有富潘、貴潘兩派。然富者不必貴,而貴者乃兼富,” 此處所說的“貴潘”,就是指蘇州吳縣潘世恩家族。
蘇州潘世恩故居
潘世恩家族祖籍徽州歙縣北岸鎮(zhèn)大阜村,是徽州著名的商賈世家。明末清初,潘氏二十四世祖潘仲蘭(《大阜潘氏支譜》稱之為筠友公)在江淮之間經(jīng)營鹽業(yè),僑居蘇州。潘仲蘭之子潘景文(潘氏二十五世,譜稱其蔚公)后移居蘇州城廂黃鸝坊橋巷,成為大阜潘氏家族遷徙蘇州吳縣的始祖。
安徽歙縣北岸明代潘氏宗祠
蘇州潘世恩故居——紗帽廳
明清時期,蘇州的教育文化極為發(fā)達,不管是當?shù)厝诉€是外地人要想擠入蘇州的上流社會,離開了科舉考試是沒有其它道路可走的,對于當時剛剛移居蘇州的潘氏家族來說也是如此。潘景文考中秀才后,多次參加鄉(xiāng)試,屢躓場屋,遂絕意進取。
蘇州潘世恩故居——狀元博物館
潘景文之子潘兆鼎(字敷九,二十六世)二十歲時納捐為監(jiān)生,直到三十歲時才成為一名貢生。由于屢試不第,不得已只好重操祖業(yè),在蘇州經(jīng)營鹽業(yè)。
潘兆鼎之子潘暄為諸生,在康熙、乾隆年間曾經(jīng)先后十三次參加鄉(xiāng)試,耗費了30余年的光陰,也沒有考中舉人,直到67歲之后,才徹底斷了科舉入仕的念頭。從潘景文到潘暄祖孫三代數(shù)十年的努力,連個舉人都沒有考中,不僅使祖孫三代經(jīng)科舉入仕的美夢破滅,而且也使潘家蒙受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原本富裕的家庭幾乎已經(jīng)到了破產(chǎn)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下,潘暄及其妻子戴氏審時度勢,決定由他們的次子潘冕(潘氏二十八氏,譜稱貢湖公)棄儒經(jīng)商以重振家業(yè),這才使潘家的經(jīng)濟情況有了好轉(zhuǎn),從而為潘家在科舉上獲得成功奠定了堅實的經(jīng)濟基礎(chǔ)。
潘世恩故居
潘冕重操祖業(yè)后,以經(jīng)營鹽業(yè)致富,每到臘月中旬后,“取白金二三百兩,各稱小包,三五兩不等。身被舊褐衣,走鄉(xiāng)中僻巷,察其無計度歲者,量給與之,人不知為誰也。奉行《感應篇》,終身不倦,嘗獲吉壤,地師以為必發(fā)鼎元。翁乃語人以風水在心不在地,《感應篇》即風水書,奉而行之,無不可,期子孫昌大也?!?潘冕生有三子:長子潘奕雋、次子潘奕藻、三子潘奕基。潘奕雋三兄弟聰明好學,為諸生時已經(jīng)聞名遐邇。潘氏移居蘇州后,經(jīng)過整整五代人一百余年的努力,只是到了潘奕雋兄弟時,終于時來運轉(zhuǎn),改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
潘奕雋,潘冕長子,字守愚,號榕皋,一號水云漫士,晚號在松老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進士及第,據(jù)《明清進士題名碑錄》記載,籍貫為錢塘,后改入?yún)强h,其兄弟通籍后,先后改籍吳縣,潘氏家族遂占籍蘇州。潘奕雋一生官運不佳,只做過戶部主事這樣的低級官員,但他開啟了蘇州潘氏甲科留名之先河。潘奕雋善書法與寫意花卉,著有《三松堂集》傳世。
潘奕雋(1740-1830)
金匱縣人錢泳與潘奕雋為忘年交,對其知之甚深:
“吳縣潘榕皋先生名奕雋,字守愚,少聰穎,年十六以商籍補仁和縣學生。中乾隆壬午鄉(xiāng)榜,己丑成進士,及殿試名列第七,以引見不到降附三甲末,迨御試保和殿,欽定第十名,以內(nèi)閣中書用。補官十余年,除戶部主事,遂拂衣歸。自此林居四十余年,讀畫評詩,游心物外,怡然樂也。道光壬午歲,重赴鹿鳴。己丑歲,又將重赴瓊林,時年已九十矣。以兩江總督、大學士蔣公攸铦奏陳,奉旨加四品卿銜,著加恩免其進京,以示體恤耆儒之至意。是年適遇覃恩,胞侄世恩以所得一品封典封光祿大夫,先生生一子名世璜,中乙卯探花,亦授戶部主事,兩孫俱補博士弟子員。嘗賦《紀恩詩》十首,海內(nèi)名公卿和者甚眾,莫不榮之。所著有《三松堂詩文集》若干卷,行于世。泳自束發(fā)游吳門,與先生為忘年交,往還最密,相知亦最深。嗚呼!若先生者,可謂五福兼?zhèn)湔咭?。”?/p>
潘奕藻,字思質(zhì),號畏堂,潘冕仲子,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官刑部主事、刑部郎中、湖南鄉(xiāng)試主考官,因疾乞歸。潘奕藻善書法,現(xiàn)存有《聽雨樓詩稿》8卷。
潘世恩,潘冕孫,潘奕基次子,字芝軒,號槐堂(一作槐庭),傳說其誕生前一天晚上,其祖父潘冕夢見一只玉麒麟從天空降落在院子里,于是取置掌中,宛轉(zhuǎn)化為嬰兒,“比長,天姿聰穎,器宇端凝?!?當他參加蘇州知府李逢春所主持的童子試時,“端坐試席,風度凝重?!?李逢春異之,于是出了一副上聯(lián)“范文正以天下自任”,讓其聯(lián)句對下聯(lián),年幼的潘世恩脫口而出:“韓昌黎為百世之師。”李逢春忍不住擊節(jié)嘆賞,于是拔其為卷首,書其卷尾云:'此子早安排作狀元宰相矣?!朔渥R。
國寶檔案——狀元宰相潘世恩
潘世恩二十四歲時,中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第一甲第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擢侍讀學士,當時,權(quán)臣“和珅以其青年上第有才望,欲招致之,世恩謝不與通。以次當遷,和珅抑題本六閱月不上。仁宗親政,乃擢侍講學士。一歲三遷至內(nèi)閣學士,歷禮部、兵部、戶部、吏部侍郎,督云南、浙江、江西學政。十七年,擢工部尚書,調(diào)戶部。母憂歸,服除,以父老乞養(yǎng),會其子登鄉(xiāng)舉,具疏謝,坐未親詣京,降侍郎。帝鑒其孝思,仍允終養(yǎng),居家十載?!?道光七年(1827年),服父喪闋,補吏部侍郎,遷左都御史,再授工部尚書,調(diào)吏部尚書。道光十三年,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戶部,不久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后晉東閣大學士,調(diào)管工部。道光十八年(1838年),晉武英殿大學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文宗即位,致仕。咸豐四年(1854年),卒,謚文恭。
四朝元老潘世恩
潘世恩為相達二十三年,當時人對其所作所為不以為然,認為乏善可陳,但他的同鄉(xiāng)著名學者馮桂芬則有不同的看法。馮桂芬為其所撰寫的墓志銘,稱“公視學云南,革新生紅案銀,在江西絕替考之弊。時擔匪、邊錢會匪蹤跡出沒無已,公密疏以聞。在浙江,值海寇蔡牽、黃葵之亂,亦如之??倯舨孔罹茫邶埥瓕④娬堅龆紶柌┨亓?,公議地當游牧,開墾非利也,不可許。言官奏山東鹽課請歸地丁,公議山東場灶半毗連淮境,一歸地丁,聽民自運自銷,官私漫無稽核,必為兩淮引課之累,寢其奏??奠饔致劊汗罂忌贂r,和珅方執(zhí)政,屢招公,公不往。文宗登極,詔舉人才,公疏薦林文忠公、姚廉訪瑩、邵員外懿辰、馮中允桂芬,皆表表人望也。公之事業(yè),雖不知視古名相何如,亦足愧后之模棱伴食、壞國是于無形者。” 清人陳康祺評價他時,認為:“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瓊林者八人,狀元作宰相者八人,惟潘文恭公兼之。又大拜不階協(xié)辦,樞廷不始學習,皆異數(shù)也。富貴壽考,子孫繼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已。”
潘世榮,潘世恩胞兄,乾隆五十九年(1794)舉人,因伯父潘奕藻無子,嗣之。
潘世璜,潘奕雋獨子,潘世恩堂兄,字黼堂,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第一甲第三名進士賜進士及第,仕至戶部主事。
潘世璜(1765-1829)
潘曾瑩,潘世恩次子,字星齋,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科進士,由翰林院編修升至工部左侍郎。其學有根柢,尤長于史學,著有《小鷗波館文鈔詩鈔詞鈔最》20卷、《畫識》3卷,《畫品》、《畫寄》、《墨綠小錄》各1卷。其 “畫以青藤白陽為宗,書則初學吳興,晚學襄陽,尤得其神髓。配陸夫人,亦知書,工書畫(按:夫人名韻梅,字琇卿,曩見侍郎《鸚鵡簾櫳詞鈔》有同夫人連句《清平樂·雨后坐月》一闋?!堕|閣詩鈔小傳》:'卿工畫花卉’)。同時女史汪小韞(端)鐫小印以贈,文曰潘江陸海。夫人性仁恕,每大雨初霽,聞門前瓜果者,曰:'清涼如此,誰與售者?徒赪其肩耳?!M買之。偶有兩甌墮地,一碎一否,顧諸子曰:'汝曹識之:薄者破,厚者完也。’晚年頗信佛法。光緒戊寅二月既望,夫人已示疾,猶誦經(jīng)禮佛如平時。時侍郎亦寢疾,與夫人異室而處,得南中所寄金橘,呼次公子使奉其母,夫人猶問汝父寢未。明日雞鳴時,夫人遽卒。侍郎未之知也。俄而曰:'天明耶?’公子祖同對曰:'尚早?!M飲,飲已復睡,日加巳,亦卒。侍郎生于嘉慶戊辰十一月,夫人生于是年七月,至是歲皆七十有一。生同年,死同日,士大夫以為美談?!?/p>
潘曾瑩(1808-1878)
潘祖蔭,為潘世恩第三子潘曾綬之子,字東鏞,又字鳳笙,號伯寅,又號鄭盦,別號龜盦,咸豐二年(1852年)壬子科第一甲第三名進士,授官翰林院編修,歷任侍讀學士、日講起居注官、大理寺少卿、光祿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與戶部侍郎、禮部右侍郎、工部與兵部尚書,官至工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事。
潘祖蔭(1830~1890)
潘祖蔭為官奉職為謹,清正廉潔,恪盡職守,當其任侍讀學士時,入值南書房,常常半夜就起身,“入內(nèi),內(nèi)侍為之然燭十余枝,坐而觀書。勤之一字,無愧也?!?/p>
潘祖蔭書法
據(jù)野史記載:當其為工部尚書時,從內(nèi)廷朝拜后即出視部,“天方黎明,告司員曰:'清晨辦公,精神清楚。皇上遵祖法,早起視朝,故無廢事。若部中俗例,秋、冬、春為晚衙門,夏日為早衙門,吾不謂苫。然亦須體恤人情,不便自行早來,或三日一到部,或四五日一到部,先一日預告部中,不敢使諸公虛候也。’尚書尚儉,不乘肩輿,一車而已。駕車白騾,已老矣。某歲伏雨過多,道涂泥濘,行至宣武門外,老騾陷于淖不能起。尚書告其仆曰:'前有一車,懸工部燈籠。急呼之,予附其車?!瘑栔?,果為工部司員,且門生也。是早為尚書堂期,故早起入署。急下車相讓。尚書曰:'此車為吾兄之車,吾兄入車內(nèi),予坐車前足矣。不允,予將徒行?!送嚩?。其白騾從此病憊,乃賃一轎,命仆人舁之。仆未練習,一日行至正陽門,雨后路滑,前二人仆,尚書亦仆于地,道旁觀者大笑。有識之者,曰:'此管理順天府事父母官也,奈何笑之?’尚書起立,曰:'本來可笑。’乃乘轎而歸。京師傳為笑柄。凡騾之青色者,年老則變白。潘府中騾多白,故京師人語云:'潘家一窩白,陳家一窩黑?!俗媸a喜飲酒,擅長書法與金石鑒賞,山東濰縣有裴三者,“得一漢洗,花紋古篆皆佳,尚書以三百金購之,極喜。裴三求書楹聯(lián),諾之,曰:'汝先歸店,我即令人送到。’乃鋪紙濡筆直書。書成一幅,命仆人往送。旋又寫成一幅,更命仆送去,蓋得一古器而興高也。有諸城縣拔貢尹祝年,講金石之學,入京朝考,自書門生帖謁尚書。尚書曰:'此非門生也,姑延入。’尹入見,即行師生禮,口稱老師。翌日,入南齋,告曹殿撰曰:'君同鄉(xiāng)尹祝年硬拜老師,似強奸也?!闭呒痹冎唬?強奸已成否?’相與大笑。內(nèi)侍急入曰:'皇上將登殿?!δ酥埂I袝轮?,出東華門,必至小合興酒館小飲,此館得其墨跡最多?!?/p>
潘祖蔭書法
光緒十六年(1890年),潘祖蔭卒,褒贈太子太傅,謚文勤。潘“祖蔭嗜學,通經(jīng)史,好收藏,儲金石甚富。先后數(shù)掌文衡,典會試二、鄉(xiāng)試三,所得多真士。時與翁同龢并稱翁潘云?!?著有《滂喜齋叢書》、《越三子集》7卷、《芬陀利室詞》1卷、《攀古樓彝器款識》2卷、《戶部則例》100卷、《滂喜齋宋元本書目》1卷、《滂喜齋藏書記》3卷。弟潘祖年,子潘樹孳。
潘祖同為潘曾瑩長子,字桐生,號譜琴,咸豐六年(1856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
潘遵祁,潘世璜子,潘奕雋孫,字順之,道光二十五年(1845男)乙巳科進士,翰林院編修。潘遵祁淡于仕進,授官不久即退隱林下,秉承祖父潘奕雋與父親潘世璜之遺命,捐田千畝,經(jīng)叔父潘世恩同意,設立“松麟義莊”,“宏規(guī)細目,皆其手定。吳中大水,倡議拯災黎,親至各鄉(xiāng),稽查戶口,又糾合同志,設廠質(zhì)牛,農(nóng)事得無廢?!碧杰娬碱I(lǐng)蘇州,避居上海,主講蕊珠書院,晚年主講蘇州紫陽書院二十年,“造就尤廣”。
潘遵祁(1808-1892)
潘尚志,潘景文裔孫,字心存,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進士。
從乾隆中期的1769年至光緒中期的1889年,在整整一百二十年的時間內(nèi),蘇州潘氏先后有三十五人考中舉人,其中九人連捷進士及第。在九名進士中,產(chǎn)生了一名狀元和兩名探花,難怪在同治年間,李鴻章巡撫江蘇時,為潘氏題匾曰:“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
潘世恩家族在科舉考試中所取得的佳績與其家族重視科舉教育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在清代時人把其家族的成功歸因于潘氏先祖積德的因果報應,有的甚至賦予其神話色彩,據(jù)與潘世恩同時代的錢泳記載:
吳縣潘大冢宰世恩,其先世歙人,上祖某居鄉(xiāng)有盛德。嘗以除夜人定后,秉炬至廳事,見一人蒲伏黑暗中,迫視之,鄰子也。呼而詢之,良久始言曰:“某不肖,好樗蒲,家盡落,且負人累累。今除夜,索逋者甚亟,不得已,欲為胠篋之行。素習公家,門戶甚熟,故乘夜至此。今猝遇公,有死而已?!蔽淘唬骸叭甑萌舾煽闪酥T負?”曰:“須十金?!蔽淘唬骸笆鹗虏浑y,何不早告?”命之坐,出二十金予之,曰:“十金償負者,十金權(quán)子母作小經(jīng)紀,勿再蹈故智,我亦誓不以向者之事告人也?!逼淙烁衅殿^去。隔十余年,翁入山卜地,得一吉壤,而未知主其地者為誰。因就一村店飲,有男女兩少年,見翁至,羅拜于前,諦視之,即除夜贈金之鄰子也。蓋其人得金后,為旗亭業(yè),居數(shù)年,頗獲利,娶婦且生子矣。翁大喜。其人款洽倍至,殺雞炊黍,留翁宿其家。翁詢以向所卜地,其人曰:“此我所買欲以葬先人者,今大恩人以為佳兆,請獻之?!蔽滩豢?,其人再三懇,始立券,仍厚給其直。遠近地師相度之,皆以為此鼎元地也。數(shù)世后,遷吳。冢宰伯父農(nóng)部奕雋、比部奕藻先后成進士。冢宰暨其從兄編修世璜,俱得鼎甲。古語云“吉地非遙,根于心地”,良不誣也。
清人葛虛存也有類似的記載,不過主人翁不是潘冕而是其子潘奕基:
“吳縣潘相國之封翁,性好善,喜施舍,人有婚喪事,以緩急告者無弗應,闔城以善人稱之。一日閑步郊外,見涼亭中有一老者飲泣,解帶將自經(jīng),翁遽前止之。詢其故,其人曰:'數(shù)日間將為子娶婦,貸于戚友得三十金,今日進城市衣裙,為剪綹賊掏摸去,無顏見家人,故覓死耳?!淘唬?此小事,吾償爾金以成其美,毋遽輕生也?!氤牵蛩斓赇伡偃鹩柚?,其人感泣叩謝,問翁姓名,不告而去。后數(shù)年,翁為先人覓葬地,久之不得,偶偕地師至光福鎮(zhèn),見水中有一墩,左右環(huán)以兩堤,若二龍搶珠狀,地師詫曰:'此吉壤也,葬之,后必有大魁而位登宰輔者?!櫉o從得主者姓氏,姑至一酒肆訪之。坐定,見當爐一叟,似即向所贈金者。叟見翁喜曰:'吾恩人也,奚為而至此?’翁告之故。叟益喜曰:'此某之廢地。曩承拯救,厚施久不忘,欲報無由,惟朝夕焚香,祝公福壽。今以是地為可用,謹以奉貽?!滩豢?,與議值,叟不肯受,推讓至再,即以前所贈三十金署券歸之。既葬,相國之顯達,果如地師言。識者曰:“此所謂陰地不如心地也。心地善,則陰地隨之矣?!?/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