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陵,目前應(yīng)該還有七座未被打開。
清皇陵并非集中在一處,而是位于三個不同的地方,按照建成的年代順序,分別是位于山海關(guān)外的盛京三陵、位于河北遵化的清東陵,以及位于河北易縣的清西陵。
其中,盛京三陵分別為埋葬清朝皇帝先祖的永陵、埋葬努爾哈赤本人以及其皇后葉赫那拉氏的福陵,和埋葬皇太極以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昭陵。
另外,清東陵則分別是埋葬順治皇帝的孝陵、埋葬康熙皇帝的景陵、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以及埋葬咸豐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還包括埋葬一幫后妃的陵寢,像慈安、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就在其中。
而清西陵,分別是埋葬雍正皇帝的泰陵、嘉慶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光緒皇帝的崇陵,以及埋葬一幫后妃的陵寢,至于末代皇帝溥儀,則未能葬入清皇陵,而是埋在了距清西陵不遠(yuǎn)的華龍皇家陵園中。
那么,除了溥儀墓之外,剩余的三處清皇陵中,還有哪幾座未被打開呢?
先說盛京三陵,盛京三陵是三處清皇陵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
前文提到,盛京三陵分別埋在了清朝皇帝的先祖,以及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而這其中,埋葬人數(shù)最多的當(dāng)屬永陵。
根據(jù)資料記載,永陵埋葬的人數(shù),僅男性就高達六人,分別是努爾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父、祖父以及父親,此外還有努爾哈赤的伯父、叔父均埋葬于此。
除了男性先祖之外,這里埋葬有努爾哈赤的四位女性先祖,即其六世祖、曾祖父、祖父以及父親的嫡福晉。
這么算下來的話,單是永陵就埋了至少十個人。
但在最早的時候,這座陵墓并不叫“永陵”,其興建時間為明萬歷年間,因此當(dāng)時只是努爾哈赤家族的一個家族墓地而已。
到了皇太極繼位之初,將這座家族墓地改稱為“興京陵”,直到清軍入關(guān),也就是順治時期,才正式開始使用“永陵”這個名字。
之所以用這個名字,主要是取“江山永固、帝業(yè)長久”之意。
而埋葬努爾哈赤的福陵,則是興建于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一直到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方才修建完畢。
并且,福陵最開始的名字叫做“先汗陵”,是在皇太極繼位后,才正式更名為“福陵”。
此外,埋葬皇太極的昭陵則是始建于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順治元年時,正式定名為“清昭陵”。
上述這三座皇陵,可以說是清朝的三處皇陵中最為完好的,除了永陵因為年久失修有些自然老化,以及努爾哈赤的福陵曾遭雷擊導(dǎo)致地面小部分建筑受損外,其他均保持大體完好,并沒有遭到比如盜掘等人為的破壞。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簡葬讓盛京三陵躲過了被人覬覦的可能。
永陵興建時,愛新覺羅家族還只是一個小勢力,因此當(dāng)時的墓地也相當(dāng)普通,加上女真人一般采取的是火葬,所以,墓地里除了骨灰盒之外,也沒有什么值錢的陪葬品。
而努爾哈赤的福陵雖說比永陵好一點,但基本也是簡葬,并且努爾哈赤去世后同樣也是火葬,所以,其墓中的情況和永陵基本差不多。
因此,這兩座陵墓內(nèi)部除了骨灰盒之外,沒有什么價值連城的陪葬品,所以就不會有盜墓賊對此感興趣。
至于皇太極的昭陵,他確實是仿照漢人采取了土葬,但當(dāng)時清朝尚未入關(guān),并且還在為入關(guān)努力,因此,埋葬皇太極時也不會太過奢侈。
說白了就是,這三座陵墓在盜墓賊眼里沒啥油水,不值得也沒必要去盜掘,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就躲過了被人惦記的可能。
第二個原因,是地方勢力的保護。
清朝還未滅亡時,對于盛京三陵自然是看管得極其嚴(yán)密,畢竟這里埋的都是他們的先祖,因此在此期間,是不可能有人敢盜掘盛京三陵的。
而到了清朝滅亡后,盛京三陵所處的東北一帶,已經(jīng)逐漸成為張作霖的地盤,張作霖在這里就儼然是“土皇帝”一般。
而張作霖這個人,不僅沒有對盛京三陵進行挖掘,反而還派人進行了保護,有了張作霖出面保護,自然更沒人敢動盛京三陵了。
至于為何張作霖不挖盛京三陵反而要保護,個人認(rèn)為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張作霖看不上挖墳得來的那點錢,二來則是他不愿背這個惡名。
畢竟他也知道盛京三陵沒啥太大的油水,但如果挖了就會惹來一身騷,到時候成為被聲討的對象,這樣就得不償失,與其如此,還不如出面保護起來,還能落一個名聲。
而最后一個原因,則是在張作霖死后,東北落入日本人手中,并在這里扶持了溥儀成為偽滿洲國的皇帝,既然都扶持溥儀了,自然就更不可能挖溥儀祖宗的墳?zāi)沽耍⑶覟榱苏疹欎邇x情緒,甚至還要更加妥善的進行保護。
這便是在盛京三陵即使經(jīng)歷了多個時期,但始終能大體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總結(jié)就是沒啥值錢的陪葬品,所以盜墓賊就不會對其惦記,而張作霖和日本人出于需要,又對其進行了保護,因此才得以讓盛京三陵保存的相對完好。
說完盛京三陵,我們再來說說清東陵。
清東陵中,一共埋了順治、康熙、乾隆以及咸豐、同治這四位皇帝,以及這幾人的一眾后妃,這其中,唯有順治的孝陵未曾打開,其余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1928年夏天,軍閥孫殿英以防范匪患的名義,打著“軍事演習(xí)”的旗號率軍進駐河北遵化一帶,隨后便展開了對清東陵的大規(guī)模盜掘。
其實早在孫殿英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人打起了清東陵的主意,這個人名叫王紹義,他的老家就在清東陵附近,并且他在年少時曾跟隨父親進入清東陵維修石器,因此對清東陵相當(dāng)熟悉。
之后王紹義勾結(jié)一個叫做馬福田的人,召集一幫土匪,準(zhǔn)備動手盜掘清東陵,但沒等他們動手,孫殿英趕來,最終雙方發(fā)生火并,馬福田被當(dāng)場打死,而王紹義逃走,至此,孫殿英便開始了洗劫清東陵。
遭到孫殿英嚴(yán)重破壞的,主要是乾隆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東陵,但他最開始的時候,是先對康熙的景陵動的手,只不過由于當(dāng)時景陵滲水嚴(yán)重,如果要盜掘就得大費周章的排水,而這顯然不符合孫殿英“速戰(zhàn)速決”的宗旨,因此他便放棄了景陵。
并且,由于裕陵和定東陵中的陪葬品實在太過“豐厚”,因此在盜掘完這兩座陵寢后,孫殿英心滿意足,加上當(dāng)時已經(jīng)走漏了消息,所以,才會放棄對清東陵的其他皇陵繼續(xù)盜挖。
但這些皇陵,雖說躲過了孫殿英,但依然沒有躲過別人的毒手。
前文提到的王紹義,在逃走的十七年后,也就是1945年,他糾集一幫曾經(jīng)當(dāng)過土匪的人,加上籠絡(luò)了一部分干部,因此得以開始對清東陵動手。
當(dāng)年9月23日,王紹義正式行動,他的第一個目標(biāo)是咸豐皇帝的定陵,當(dāng)時他為了掩人耳目,派出一部分人在定陵西邊用炸藥、雷管打石頭,靠著制造聲音來掩蓋他的行動,而他則帶著另一波人開挖。
最終,定陵里的陪葬品基本被洗劫一空,包括一些珍珠瑪瑙翡翠等小玩意兒,也被參與盜掘的當(dāng)?shù)卮迕衲米摺?/p>
之后,王紹義又先后將慈安太后的定東陵,以及同治皇帝惠陵洗劫了一遍,這兩座陵墓中的陪葬品,均沒有逃過這些人的黑手,而墓主的棺槨和尸骨,盡皆遭到嚴(yán)重毀壞。
而在不斷盜掘上述陵墓的同時,王紹義的膽子越來越大,他當(dāng)年因為孫殿英的橫插一杠導(dǎo)致沒有盜掘乾隆的陵墓,因此,他就將目光轉(zhuǎn)向康熙的景陵,決定要對景陵動手。
當(dāng)年12月月末,王紹義正式開挖景陵,資料記載,他帶了三百多號人在景陵里折騰了三天三夜,最終成功得手。
用他后來的話就是,景陵里的寶貝,絲毫不次于慈禧、乾隆墓中的陪葬品。
不過,王紹義也沒得意多久,最終他被相關(guān)部門抓獲,并被槍決,其余案犯大部分都受到嚴(yán)懲,但可惜的是,他們盜掘出來的那些文物,大部分都已經(jīng)不知所蹤。
這么一算下來的話,整個清東陵幾乎全軍覆沒,唯有順治皇帝的孝陵幸免于難。
而孝陵之所以能幸免于難,說白了就是其是一個“窮陵”,也就是坊間一直有傳言這孝陵里面沒啥陪葬品,并且民間也有說法說是順治出家當(dāng)了和尚,陵墓里面其實是空的。
雖說這些說法并沒有什么事實依據(jù),但確實為孝陵擋了一災(zāi),并且,順治皇帝陵墓前有一塊康熙手書的石碑,上面碑文的大致意思也是說明這墓中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這些都是造成孫殿英等放過孝陵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據(jù)說當(dāng)時孫殿英曾嘗試著對孝陵下手,但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再加上上述傳言和說法,就讓孫殿英覺得與其花大力氣炸開一個不知道有沒有寶貝的孝陵,還不如趕緊開挖乾隆和慈禧的墓劃得來,所以也就放棄了孝陵。
包括后來的王紹義也是如此,他在正式開挖之前,也是跳過了順治的孝陵,因此,孝陵才會最終得以逃過浩劫。
最后再來說說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縣的永寧山下,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乃是雍正皇帝親自為自己選的陵址。
按理說,雍正是康熙的兒子,理應(yīng)是隨父而葬,埋在清東陵才對,但他為何又單獨找了一處墓地呢?
關(guān)于這其中的緣由,歷來說法甚多,比較流行的一種,是說雍正能繼位是使用了非常規(guī)手段,因此,他有愧于康熙,所以才不敢把自己葬在康熙身邊。
實際上并非如此,史料上有過記載,最開始雍正為自己選的墓地地址,正是清東陵附近的九風(fēng)朝陽山,但之后雍正派人經(jīng)過堪輿發(fā)現(xiàn),這里卻存在很大的問題。
“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guī)模雖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帶砂石,實不可用?!?--雍正廢掉九風(fēng)朝陽山墓址的詔書
也就是說,之所以沒有葬在清東陵附近,是由于原來的墓址“形局末全”,并且“土又帶砂石”,這才讓雍正不得不另選墓址。
最終,河北易縣永寧山下就成了雍正的新墓址,而這里除了建有雍正的泰陵之外,還有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此外,還包括埋有9個皇后,56個妃嬪以及部分王公、公主的陵墓。
而在清西陵的這一片陵寢中,只有光緒皇帝的崇陵遭到了盜掘。
崇陵始建于宣統(tǒng)元年(1908年),即光緒皇帝去世后的第二年(1909年),根據(jù)資料記載,崇陵所在之處金龍峪,原是一塊風(fēng)水中的寶地,但卻在清朝歷史上遭到四次遺棄。
第一次是在乾隆年間,當(dāng)時乾隆的嫡子永璉早夭后,乾隆就選中金龍峪(當(dāng)時叫魏家溝)作為永璉的墓地,但隨后不久不知為何放棄了這里,而是另選墓址。
第二次是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最開始是想把這里當(dāng)做自己墓地的,但最終也是放棄。
而第三次則是在咸豐年間,當(dāng)時咸豐皇帝在金龍峪和龍泉峪兩個地方進行挑選,結(jié)果最后挑中了龍泉峪。
第四次是在同治帝去世后,慈禧太后也是在金龍峪和雙山峪選擇,而最終選中了雙山峪,放棄了金龍峪。
而到光緒死后,當(dāng)時清朝已經(jīng)日暮西山,沒有太多精力和能力為他挑選上好的風(fēng)水寶地,所以,就把金龍峪這個地方塞給了光緒。
并且,由于光緒死后不久,清朝便宣告滅亡,因此,他的崇陵拖拖拉拉一直到民國二年(1913年)方才大致完工,也就是在同一年,光緒皇帝被葬于此。
但在1938年,光緒帝的崇陵卻遭到了一伙身份不明之人的盜挖,而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記載,這伙人對于盜墓十分在行,手法也很專業(yè),完全不像孫殿英那樣只會拿著炸藥炸,而是探明地宮所在位置后,通過挖掘盜洞進入陵墓之內(nèi)。
最終,這伙人將崇陵洗劫一空,光緒的遺骨也被拖了出來隨意丟棄在地上,基本上所有陪葬品均被盜走,不僅如此,光緒的皇后隆裕,其棺槨也遭到破壞,里面的玉冊和寶璽也被拿走。
至于這伙人是誰,到現(xiàn)在一直是個謎團,不過民間有傳言說他們是軍隊的人,證據(jù)就是這伙人在盜墓成功后,把那些陪葬品賣給了八國教會,換取了幾百套棉軍裝。
但是真是假,已經(jīng)無法確認(rèn),總之清西陵中,光緒的崇陵是唯一一個遭到盜掘破壞的陵寢。
而清西陵的其他陵墓基本上都保存完好,之所以盜墓賊不打這幾座陵寢的主意,大致的原因有兩點:
首先就是清西陵埋葬的皇帝較少,前后也就是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這四位,而這四位中,雍正是出了名的簡樸,剩余三個基本也是如此。
嘉慶就不用說了,他登基時清朝已經(jīng)開始走下坡路,加上他的父親乾隆把錢都霍霍光了,雖說他也抄了和珅的家,但奈何杯水車薪,因此他就不得不簡樸。
而道光更是簡樸到了極致,史料上說他衣服上都是補丁,這樣的皇帝自然不愿意把錢鋪張浪費到自己的陵墓上。
至于光緒,他倒是不想簡樸,但奈何有慈禧壓著,所以一輩子過的憋屈的很,加上他死后不久清朝滅亡,所以陵墓就只能草草修建。
這樣一來,整個清西陵都沒有“富墓”,所以盜墓賊也就提不起興趣。
其次就是清西陵地處偏遠(yuǎn),如果盜墓賊想盜挖這里的話,人數(shù)少了根本不夠用,只能像是孫殿英或者王紹義那樣有組織的勢力才有能力盜挖這里。
但人數(shù)多了,這里又是個“窮墓”,大費周章地挖一通后說不定還會賠本,這賬一劃拉下來,盜墓則發(fā)現(xiàn)得不償失,因此就放棄了盜挖清西陵。
所以,清西陵除光緒的崇陵外,剩余陵墓就是因為“窮”名在外,才幸運地躲過了盜墓賊的黑手。
因此,刨除上述幾座被挖開的清朝皇陵后,剩余未被打開的有盛京三陵、順治的孝陵、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和道光的慕陵,合計七座清皇陵,盛京三陵是由于地處東北,清朝滅亡后受到了一定保護,而順治孝陵則是因為出家疑云和墓葬簡樸,另外清西陵中的泰陵、昌陵和慕陵,是因為“窮名在外”,所以才會沒有被盜掘破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