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故宮的隆宗門上,有一支神秘的鐵箭頭,200多年間沒人敢拔出;
在北京西城區(qū),有一條北京最寬的胡同叫“靈境胡同”;
在清朝的12位皇帝中,有一位幸運兒,他就是道光皇帝。
這三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人和物,背后到底藏了些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這要從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說起。
嘉慶十八年,京城郊外大荒,百姓衣食無著,皆以草根樹皮糊口度日,地方官吏催科、派差,更加重了民眾的負擔,民間一片怨聲載道。
北京宛平縣,一位名叫林清的藥鋪學徒,長了一身的毒瘡后,被掌柜趕了出來。走投無路之下,流落江湖,以乞討要飯為生,后來結交了一位天理教的江湖好漢,不但治好了他的毒瘡,還傳授給他一身武藝。
林清回到老家后,見家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村中十室九空,而當官的只知道花天酒地作樂,不體恤民情,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百姓苦不堪言,朝不保夕,林清一氣之下決定拉隊伍,攜手窮苦老百姓一起反抗腐朽的清廷。
林清揭竿而起后,學當年闖王李自成,立起了'不納糧食,順天保民'的大旗。
九月十五日,嘉慶皇帝去承德木蘭圍場打獵去了,文武大臣,御林軍幾乎全跟去了,因為誰也想不到會有人攻打紫禁城。
林清得知紫禁城空虛的消息之后,決定起事,攻打紫禁城。
林清調集了所有的人馬力量,布置在北京周邊的縣城,伺機而動。自己親自率領一支由三百多武藝高強的小伙子組成的主力隊伍,以商販身份陸陸續(xù)續(xù)混進了北京城。
林清起義軍,以修繕西單靈濟宮為名,謝絕了任何來客,在這里秘密開會并且買通了宮里的小太監(jiān),計劃里應外合,殺清軍一個措手不及。
起義軍兵分兩路殺向了紫禁城,一路攻打到東華門,但是沒有成功,在東安門附近就被察覺了,另一路在小太監(jiān)的引領下,來到了隆宗門,如果順利打開隆宗門,當時的歷史就可以改寫了,在古代,沒有皇帝的命令,是不能跨越隆宗門的,因為隆宗門以內就是皇帝的內寢了,這里是皇后和后妃們居住生活的地方。
但是即使皇帝外出,紫禁城也不是那么能輕易打開的。恰巧,嘉慶皇帝的次子旻寧,也就是后來的道光皇帝,因為要處理政務,提前幾天從承德趕回來了,正在起義軍打不開隆宗門,準備翻墻而入的時候,旻寧收到消息,帶領侍衛(wèi),來到了隆宗門內,用鳥銃,把墻上的起義軍打退了,穩(wěn)住了局勢。
等大批的侍衛(wèi)趕到,三百多人的起義軍,很快就被剿滅了。
當時起義軍的首領林清,并沒有參加這次行動,而是在西單靈濟宮,等待援兵。
嘉慶得知宮里出事后,星夜趕了回來,清軍很快摸清了林清所在位置,派出大隊人馬將林清生擒活捉。
嘉慶在親自審問林清之后,將其滿門抄斬。但林清也在歷史上留下名號,靈濟宮叫成了林清宮,靈境胡同也叫林清胡同。
起義軍攻打紫禁城,雖然沒有帶來實際的破壞,但是起義軍在射箭的時候,一支箭不偏不倚射到了隆宗門的匾額上。
嘉慶皇帝下了一道《遇變罪己詔》,罪己詔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這次事件,雖然沒有引起特別嚴重的后果,但性質惡劣,漢唐宋明,知所未有,鐵箭頭留在匾額上,時時刻刻提醒愛新覺羅的子孫們,居安思危!
旻寧因為在此次消滅起義軍中的出色表現(xiàn),被封為碩智親王,所用的鳥銃,也被賜了響當當?shù)拇竺巴摇薄?br>
此后旻寧被皇帝老爹嘉慶看中,越看越喜歡,七年之后,順風順水地接了嘉慶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