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隋文帝楊堅的先世,《隋書》〈高祖紀〉載:弘農(nóng)華陰人也。漢太尉震八代孫鉉,仕燕為北平太守。鉉生元壽,后魏代為武川鎮(zhèn)司馬,子孫因家焉。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忠,忠即皇考也?;士紡闹芴嫫鹆x關(guān)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
以上世系《北史》〈隋高祖本紀〉的記載基本上相同,一般就是據(jù)此記載而說楊堅是弘農(nóng)華陰的漢族名門之后,但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隋室系譜記載則有所不同:
震-牧-統(tǒng)、奇、亮、孕(十世孫)、渠-鉉(十九世孫)-元壽-惠嘏-烈-禎-忠-堅
以上世系從楊震到楊鉉歷19 代,與《隋書》〈高祖紀〉所載只歷8 代不合,此點清代沈炳震在〈唐書宰相世系表訂偽〉已經(jīng)提出質(zhì)疑了。
近代以來亦有不少學者對上述隋氏系譜提出有力的懷疑。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王桐齡曾提出以下幾點質(zhì)疑,認為楊隋先世應非漢族:1.楊隋先世家于武川,其地為匈奴鮮卑人雜居之地;2.隋室自謂系出弘農(nóng),但其世系中斷,頗多曖昧不清之處;3.隋室之家族關(guān)系常與儒教道德倫理相抵觸,而與西北民族風俗習慣暗合;4.隋室好與外族通婚。
楊堅家族可確定的是自北魏初年楊元壽任武川鎮(zhèn)司馬以來,其子孫已有五代皆居于武川鎮(zhèn)。
據(jù)《周書》〈楊忠傳〉載,楊忠于北周保定3 年(563),率軍聯(lián)合突厥伐北齊時,曾“出武川,過故宅,祭先人,饗將士,席卷二十余鎮(zhèn)”,“過故宅”,可證前引《隋書》〈高祖紀〉載:北魏初年楊元壽“為武川鎮(zhèn)司馬,子孫因家焉”,“祭先人”則說明必有先人之墓地在武川,又《隋書》〈楊處綱傳〉載:“高祖族父也。生長北邊,少習騎射”, 所謂“北邊”應即指武川鎮(zhèn),此亦可視為是楊氏曾居武川的旁證。
總之,隋室先世確切的籍貫與族屬雖然難以考究,但出自弘農(nóng)華陰漢族名門之記載,應不足采信,雖然隋室先世亦有可能是出自山東漢人寒族,但自楊元壽以來已有五代居于北邊胡化之地的武川鎮(zhèn),因而其家族具有相當?shù)暮逦幕?,則應無疑慮。
北魏末年六鎮(zhèn)之亂,武川被攻陷,楊忠父楊禎避地中山,結(jié)義徒以討叛軍鮮于修禮,不幸戰(zhàn)死,史載楊忠“年十八,客游泰山”,可能就是當時楊忠流亡山東的諱筆。
不久,南朝梁軍來攻,楊忠被俘至江左5 年,梁武帝大通2 年(528年),楊忠隨從梁所扶持的北魏北海王元顥入洛陽,后來元顥軍敗,楊忠被俘,爾朱榮從弟爾朱度律召之為帳下統(tǒng)軍,立有戰(zhàn)功,此后即隸屬于獨孤信之下。及高歡取代爾朱氏掌權(quán),并壓迫北魏孝武帝,孝武帝西遷入關(guān)中(534年),楊忠與獨孤信追隨入關(guān)中,與東魏戰(zhàn)于穰城,戰(zhàn)事不利,楊忠與獨孤信奔梁,直到西魏大統(tǒng)3 年(537年),再入關(guān)中。此后即為宇文泰東征西討,屢建軍功。到大統(tǒng)16 年(550年)府兵組織系統(tǒng)成立時,獨孤信為八柱國大將軍之一,楊忠則為十二大將軍之一。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楊忠受賜姓普六如氏,直到北周末年皆以普六如氏為姓。
北周時,楊忠位至柱國、大司空、隨國公,天和3 年(568年)薨,年62,葬太原蒙山,子楊堅嗣。
西魏大統(tǒng)7 年(541年),楊堅生于同州馮翊般若寺, 由智仙尼姑在佛寺養(yǎng)育,至13歲(553年)始還家,自幼信奉佛教。14 歲時,京兆尹薛善辟為功曹。15歲時,授儀同三司。16歲時,拜開府儀同三司。北周明帝即位(557年),授右小宮伯。武帝即位(560年)后,遷左小宮伯,出為隨州刺史,進位大將軍。以上楊堅年紀輕輕即任高官,當然是來自父親的庇蔭,但若與西魏北周的功臣子弟相比,其實并無特別突出之處,蓋北周初年功臣子弟位至州刺史、大將軍、中大夫以上者比比皆是,《周書》各列傳隨處可見。
楊堅地位逐漸突出,大致是在建德元年(572年)北周武帝親政之后,這可能是和楊忠、楊堅父子在北周初年的政治斗爭中不親附宇文護有關(guān)?!顿Y治通鑒》載:
(楊)堅為開府儀同三司、小宮伯,晉公(宇文)護欲引以為腹心。堅以白(楊)忠,忠曰:“兩姑之間難為婦,汝其勿往!”堅乃辭之。
《隋書.高祖紀》載:宇文護執(zhí)政,尤忌高祖(楊堅),屢將害焉。
《周書.楊忠傳》載保定3 年(563年)楊忠聯(lián)突厥伐齊回師:高祖(武帝宇文邕)將以忠為太傅,晉公護以其不附己,難之。蓋北周初年的政局,乃環(huán)繞著宇文泰諸子的周帝派(孝閔帝、明帝、武帝)與宇文泰侄兒宇文護派,兩派之間長達15 年的血腥斗爭,最后以武帝誅殺宇文護告終,在這長期斗爭中,楊忠、楊堅父子小心翼翼不得罪掌權(quán)的宇文護,但也不親附宇文護,而暗中傾向周帝派,因而受到宇文護的排斥,甚至幾乎遭到殺害。宇文護被誅后,武帝聘楊堅長女為皇太子妃,對楊堅才“益加禮重”。
不過,武帝親政時代,楊堅雖益加受到禮重,但尚不能說楊堅本人有太突出的勢力。舉例言之,武帝伐北齊之前(576年),楊堅還只是拜大將軍,但此時功臣子弟中拜柱國者,至少已超過十余人。武帝兩次伐齊之役,楊堅都受重任領軍從征,平齊之后,進位柱國,除定州總管,轉(zhuǎn)亳州總管,但此時不但柱國已不算尊崇,連拜授上柱國者,也已達十余人,而任州總管者也是為數(shù)眾多。因此,武帝時代,楊堅地位雖漸提升,但尚不能說十分突出?!端鍟贰锤咦婕o上〉載:
齊王憲言于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钡墼唬骸按酥箍蔀閷⒍!?/p>
按此句語意不甚清楚,或許可解做:楊堅因相貌非凡受到齊王宇文憲的猜忌,但在武帝眼里,并不認為他有何特殊之處,終究只能任一將領罷了,而這也說明直到武帝時代尚看不出楊堅有太突出的個人勢力。
《周書》卷16「史臣曰」載:
初,魏孝莊帝以爾朱榮有翊載之功,拜榮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榮敗后,此官遂廢。大統(tǒng)三年(537),魏文帝復以太祖(宇文泰)建中興之業(yè),始命為之。其后功參佐命,望實俱重者,亦居此職。自大統(tǒng)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總百揆,督中外軍。魏廣陵王欣,元氏懿戚,從容禁闈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將軍,分掌禁旅,當爪牙御侮之寄。當時榮盛,莫與為比。故今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家云。
西魏大統(tǒng)16 年時的八柱國,除宇文泰之外,分別是:李虎、元欣、李弼、獨孤信、趙貴、于謹、侯莫陳崇。這些人物可謂西魏政權(quán)的權(quán)力核心人物,所謂“當時榮盛,莫與為比”。在此八柱國之下,有十二大將軍,分別是:元贊、元育、元廓、宇文導、侯莫陳順、達奚武、李遠、豆盧寧、宇文貴、賀蘭祥、楊忠、王雄。一般據(jù)此,認為楊忠為十二大將軍之一,亦為當時之權(quán)力核心家族。然而,以上情形在北周時代已有相當?shù)淖兓?/p>
北周初年宇文護專權(quán),西魏元老武將有的被誅除,有的被排擠,有的年老凋謝,以上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家族尚能維持權(quán)勢者已所剩無幾,如孝閔帝元年(557)2 月趙貴謀反事件,趙貴被誅,獨孤信被賜死,其家族勢力皆遭鏟除;同年10 月,李遠因子李植涉及孝閔帝謀誅宇文護事件,被逼自殺,家族勢力亦大受打擊;侯莫陳崇亦于武帝保定3 年,得罪宇文護被逼死。而如前所述,楊忠、楊堅父子亦因不附宇文護而被排擠,幾遭殺害。因此,以上《周書》史臣所言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家族之權(quán)勢,在宇文護專權(quán)時代已完全改觀。
楊忠有五子:楊堅、楊整、楊瓚(慧)、楊嵩、楊爽。楊堅為長子,楊嵩早卒,楊整在北周武帝建德年間拜開府,陳留郡公,從征北齊,歿于并州。
楊瓚娶武帝妹順陽公主,自右中侍上士遷御伯中大夫。保定4 年(564),改為納言,授儀同,甚受武帝親愛,卻與楊堅不合,宣帝時遷吏部中大夫,加上儀同,后來楊堅矯詔執(zhí)政,楊瓚甚至反對他說:“作隋國公恐不能保,何乃更為族滅事邪”,恐為家禍,陰有圖楊堅之計未成。楊爽6 歲而楊忠卒,為楊堅妻獨孤氏所鞠養(yǎng),因此在楊堅諸弟中最受寵愛,北周末17 歲為內(nèi)史上士??傊?,楊堅諸弟有的早卒,有的年幼,只有楊瓚任中級官吏,但卻與楊堅不協(xié),反對楊堅掌權(quán),甚至要圖謀楊堅,由此可見楊堅在北周末年的崛起過程,并沒有得到多少家族勢力的奧援。
說完了楊堅的家世,捋捋楊堅作為外戚是怎樣篡位當了皇帝?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帶兵消滅了北齊,終于戰(zhàn)勝了多年的勁敵。消滅北齊之后,北周的疆域和人口都大大增加,實力上升了一大截,在周邊勢力中脫穎而出,已經(jīng)有了統(tǒng)一天下的底子。
下一步,北周北面的突厥成了宇文邕新的目標。
這時柔然已經(jīng)衰落,突厥成了草原新的霸主,宇文邕在消滅北齊之前,由于實力有限,不得不對突厥采取了忍讓的態(tài)度。吞并了北齊的地盤之后,北周兵力大增,宇文邕很快率軍北上,打算痛擊突厥。
按照他這個趨勢,他很可能帶領北周統(tǒng)一天下。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在進軍路上,宇文邕突發(fā)疾病,不得不下令撤軍,回來之后不久就病死了,年僅三十六歲,皇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宇文赟。
這個宇文赟可比他父親差遠了。
和喜歡奮斗的宇文邕不同,宇文赟喜歡享樂,特別愛喝酒,由于他毫無節(jié)制,宇文邕氣得下了一道命令∶誰都不準把酒送到宇文赟的住處。
為了把宇文赟培養(yǎng)成合格的接班人,宇文邕對他嚴加管束,一旦宇文赟犯了什么過錯,宇文邕都會對他嚴加懲罰,所以后來宇文赟在父親面前表現(xiàn)得很乖。
但這其實只是宇文赟的偽裝,他的內(nèi)心并沒有任何悔改之意,宇文邕去世之后,宇文赟立即原形畢露,大肆在宮中淫亂。為了方便自己玩樂,宇文赟在公元579年把皇位傳給了兒子宇文闡,自己當上了太上皇,從此名正言順地不理政務,大肆玩樂。
宇文赟這么胡鬧,有人就有想法了,有想法的不是別人,正是宇文赟本人的岳父———楊堅。
楊堅的女兒楊麗華是宇文赟的皇后,楊堅本人又是北周重要將領,戰(zhàn)功赫赫,在朝廷里有很大影響力。在宇文赟不理政務的情況下,楊堅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想辦這種大事,光靠楊堅自己是不行的,他很快就找了兩個得力幫手∶劉昉和鄭譯。
劉昉的父親在北周擔任高官,劉昉因此得以進入朝廷,成了宇文赟的親信,由于善于察言觀色,劉防很快成了宇文赟身邊的紅人。
鄭譯也是很早就跟隨宇文赟,當時宇文赟還是太子,由于他行為不端,當時很多大臣都勸宇文邕廢了太子,改立其他的兒子,這讓宇文赟每天都過得提心吊膽。在那段煎熬的日子里,鄭譯總是不斷鼓勵和安慰宇文赟,宇文赟感激不已。所以后來宇文赟當上皇帝之后,立即重用鄭譯,把很多政務都交給他處理。
一朝權(quán)在手,便把令來行。鄭譯很快就得意忘形了,有一次竟然把朝廷的木材拿去給自己蓋房子。這件事被揭發(fā)之后,鄭譯丟了官職。好在劉昉和他關(guān)系不錯,多次在宇文赟面前說他的好話,宇文赟不久之后又重新起用了鄭譯。
那么他們和楊堅是怎么搭上線的呢?
原來,鄭譯和楊堅以前在一起讀書,很早就認識,楊堅能力過人,鄭譯一直都很看重他,由于宇文赟天天以享樂為主,身體越來越差,鄭譯和劉昉想換個靠山。
于是在朝廷里有很大影響力的楊堅成了他們投靠的對象,三人迅速結(jié)成同盟。
鄭譯和劉昉給楊堅幫了不少忙,尤其是在楊堅遇到困難的時候。當時由于楊堅戰(zhàn)功赫赫,宇文赟有些猜忌他,有可能要對他下毒手。楊堅察覺到了危險,他立即找到了宇文赟身邊的紅人鄭譯,請他為自己在宇文赟面前美言幾句,把自己調(diào)離都城以避禍,鄭譯答應了。
不久之后,機會來了。
宇文赟打算攻打南陳,讓鄭譯參與此事,鄭譯借機提議讓楊堅隨軍出征,宇文赟同意了。
結(jié)果他們剛走到半路,沉溺酒色的宇文赟病倒了!
劉昉知道這是關(guān)鍵時刻,立即派人通知鄭譯,讓他和楊堅火速趕回都城,準備讓楊堅當輔政大臣。
可是想當輔政大臣的可不止楊堅一個人。
將領宇文仲也想當輔政大臣,并得到了宇文赟親信顏之儀的支持。顏之儀得知宇文赟病危,立刻通知宇文仲入宮。如果讓宇文仲搶了先,那就沒楊堅什么事了,鄭譯在楊堅身上的所有投入將沒有回報,他絕不允許這樣的事發(fā)生。
所以鄭譯第一時間叫劉昉帶人趕了過來。
宇文仲興沖沖地進了皇宮,以為能撈個輔政大臣當當,卻只看到了殺氣騰騰的鄭譯等人,宇文仲心知不妙,轉(zhuǎn)身想溜,結(jié)果被抓了起來。
然后鄭譯和劉昉篡改詔書,宣布楊堅為輔政大臣,負責管理百官,輔佐宇文赟的幼子宇文闡。不久之后,宇文赟病死了。不過這只是第一步,楊堅面前還有一個阻礙。宇文赟的弟弟宇文贊天天待在皇宮里,和楊堅一起辦公,不把他弄走,楊堅很多事都不好辦。
但是宇文贊畢竟是宇文赟的親弟弟,留在都城名正言順,來硬的肯定不行。
這時輪到劉昉出手了,他對付宇文贊的辦法是∶投其所好。
宇文贊好色,劉昉就送了很多美女給他,宇文贊很開心,把劉昉當成了好友。
劉防趁機對宇文贊說∶"您是先帝的弟弟,威望很高,宇文闡年幼成不了事,但是現(xiàn)在先帝離世不久,局勢還不穩(wěn)定,您不如先回到封地,等形勢穩(wěn)定之后再回來當皇帝。"宇文贊沒什么見識,覺得劉昉說得有道理,就主動離開了皇宮,楊堅輕輕松松就打發(fā)走了一個潛在對手。但是這時候楊堅依然面臨一個問題∶宇文家族有多人鎮(zhèn)守各地,如果楊堅奪取皇位,他們肯定會一起發(fā)難,到時楊堅是吃不了兜著走。
為了把這些王爺集中到都城加以控制,楊堅想了一個點子。他以趙王宇文招的女兒要出嫁為名,讓各位王爺來都城慶賀。這個理由看起來很正當,王爺們沒有想那么多,都來到了都城,落入了楊堅的控制之中。
楊堅控制朝廷的跡象越來越明顯,終于激怒了一個老將——尉遲迥。尉遲迥當時擔任相州總管(今天的河南安陽一帶,北周設置的總管指的是一個地方的軍事指揮官),楊堅怕尉遲迥給自己添亂,下令由韋孝寬代替尉遲迥出任相州總管,但尉遲迥拒不接受這個調(diào)令,這下子雙方陷入了僵局。尉遲迥覺得楊堅圖謀不軌,而楊堅則認為尉遲迥是要準備造反。
雙方的判斷都是正確的。
楊堅做事很果斷,還沒等尉遲迥起兵,他就先出手了。
他派使者前往尉遲迥那里,假裝和尉遲迥談判,實際上讓使者偷偷拉攏尉遲迥的部下,準備干掉尉遲迥。
不過尉遲迥也不是這么容易對付的,他很快發(fā)覺了使者的陰謀,殺死了楊堅的使者。
然后尉遲迥召集部下們,對他們說:"楊堅不過是個平庸的人,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想通過控制小皇帝來號令天下,他謀權(quán)篡位的跡象已經(jīng)很明顯了,現(xiàn)在我準備率領你們打敗他,拯救國家!"士兵們紛紛表示愿意追隨尉遲迥。
尉遲迥的兒子尉遲惇、族人尉遲勤等人紛紛帶兵來支援尉遲洞,尉遲迥的兵力達到了幾十萬,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
楊堅不敢怠慢,立即派韋孝寬帶兵去平叛。
韋孝寬,就是當年在玉壁大戰(zhàn)中擊敗高歡的那個名將,他這一次出征,也沒有讓楊堅失望。
首先和韋孝寬對戰(zhàn)的,是尉遲迥的兒子尉遲惇,雙方長時間隔河對峙,楊堅等得不耐煩,又派大將高穎前來督戰(zhàn)。
高頻的到來給韋孝寬帶來了好運,不久之后,尉遲惇就出了一個昏招。
尉遲惇打算讓韋孝寬部隊過河,在對方一半人馬過河的時候,來一個"半渡而擊",因此尉遲惇下令軍隊后撤。
生搬硬套兵法是不行的,尉遲惇犯了和當年苻堅一樣的錯誤。部隊在后撤的時候,很容易失去陣型。韋孝寬經(jīng)驗豐富,一看對方后退,立即下令全軍出擊,官軍迅速沖過河,一舉打敗了尉遲惇的人馬,殺到了尉遲迥的大本營鄴城(今天的河南安陽附近)。
尉遲迥這時候年紀已經(jīng)不小了,但是依然親自上陣,這次他在城外聚集了十三萬人馬。
戰(zhàn)斗打響之后,尉遲迥率軍猛攻,他的士兵大多能征善戰(zhàn),而且跟隨尉遲迥多年,十分拼命,打得官軍連連敗退。
高穎眼看官軍失利,十分焦急,這時他注意到鄴城百姓們都在旁邊觀戰(zhàn),于是心生一計,派兵攻擊這些圍觀的老百姓。
老百姓們被嚇得四處狂奔,一下子把尉遲迥部隊的陣型沖亂了!官軍抓住機會,發(fā)起猛攻,把尉遲迥的人馬打得大敗,尉遲迥眼看走投無路,自殺而死。
尉遲迥是地方實力派,他的死讓都城里的王爺們膽戰(zhàn)心驚,他們意識到了楊堅的威脅。
為了保住江山,干掉楊堅,趙王宇文招想了一個辦法;請楊堅到自己的府上吃飯,派人干掉楊堅。
這個計劃很簡單,那么楊堅會來嗎?
他來了,為了穩(wěn)住這些王爺、楊堅當時還沒有和他們撕破臉。當然,楊堅不會一個人來,他帶了一些侍衛(wèi),其中有個人叫元胄。元胄是北魏皇室的后代,武藝過人,起初跟著大將宇文憲一起出去打仗,立下了很多功勞。
后來幾經(jīng)輾轉(zhuǎn),元胄成了楊堅的親信,對楊堅忠心耿耿,楊堅對他也十分信任,把他當成了自己的貼身護衛(wèi),這次去赴宴也帶上了他。
這個舉動救了楊堅一命。
宇文招看到楊堅來了,心中竊喜,為了盡量減少楊堅身邊的侍衛(wèi)數(shù)量,好方便自己的人下手,宇文招特意把楊堅引到了內(nèi)室。
由于那是宇文招的內(nèi)室,很多侍衛(wèi)就沒有跟過去,但是元胄不管這些,就守在內(nèi)室門口。楊堅不知有詐,喝酒喝得很開心,宇文招很自然地拿出佩刀來切水果,準備趁楊堅不注意的時候,一刀殺死他。
元胄警惕性很高,他看到這一幕,覺得不對勁,估計宇文招想害楊堅。于是他不顧一切地沖了進去,對楊堅說∶"您府上出事了,請趕緊回去!"但楊堅沒有意識到危險,不肯立即離開。
宇文招沒想到來了個攪局的,心中大怒,大聲斥責元胄,想把他趕出去。元胄根本不理他,在內(nèi)室里面就是不走。
宇文招見來硬的不行,立即改變策略,安撫元胃,賞酒給他喝,對他說∶"我沒有惡意,不用懷疑我。"
元胄沒有相信這些鬼話,依然緊盯著宇文招。宇文招在附近埋伏了人手,準備叫他們殺進來,但是宇文招又怕自己在里面受傷,所以他站了起來,打算從小門溜走。元胄一直盯著他,看到他想溜,元胄立即攔住他,把他按回了座位。
雙方就這么耗著,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宇文招怕楊堅要走,偷偷暗示下屬做好準備。
這時,元胄聽到了隔壁有動兵器的聲音。
這下子元胄再也不在這耗著了,他對楊堅說∶"您府上有緊急的事情,不能再留在這里了!"拉起楊堅就往外走。宇文招趕緊追上去,元胄讓楊堅先走,自己堵在門口,硬是攔住了宇文招。
就這樣,楊堅虎口脫險,宇文招始終也沒有找到合適的下手機會。不久之后,楊堅知道了宇文招的陰謀,下令處死了留在都城的這些王爺,重賞保護自己的元胄。
楊堅在外干掉了尉遲迥,在內(nèi)干掉了趙王宇文招等人,北周已經(jīng)沒有人可以再阻止他奪取皇位。
當時的北周君主是年僅八歲的宇文闡,楊堅是他的姥爺,而且控制了朝廷,改朝換代只是時間問題。
公元581年,楊堅經(jīng)過周密的安排之后,迫使宇文闡把皇位讓給自己,楊堅把國號由"周"改成了"隋",隋朝由此建立,楊堅就是隋文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