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從洞中出來,沿著東坡向北走,先是看到一個佛龕內有一尊元代阿彌陀佛像,兩手平放于前面,盤腿打坐在蓮花寶座上。接著便到了一座塔前,塔緊靠山腳,二層處題有“理公之塔”四個紅字。此塔又名“靈鷲塔”,為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瘞骨處。始建年代無考,宋開寶八年(975)重建,明萬歷十八年(1590)僧如通主持重修。塔為石砌,六面七層,二層上刻有塔銘,三層上刻的是《金剛經(jīng)》、“光明凈域”等,四層以上皆雕刻佛像,為杭州僅存的明塔。
往前走,一座重檐方形涼亭橫跨在一座橋上,此橋叫“回龍橋”,亭上懸掛題有“春淙亭”的牌匾,兩側方柱上有對聯(lián)“山水多奇蹤二澗春淙一靈鷲,天地無凋換百頃西湖十里源”,上聯(lián)前有題款“中華民國廿三年秋日,太白、東坡句”,下聯(lián)后題款是“隴右黃文中集聯(lián)并書”。這副對聯(lián)共有四句,其實是從太白、東坡還有蘇轍三人的詩中集成的。第一句出自李白《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詩:“我聞隱靜寺,山水多奇蹤。巖種朗公橘,門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錫還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彪[靜寺在安徽繁昌縣,始于晉,比靈隱寺略早一些,也以奇山怪石、松林桂花著稱。第二句出自蘇軾《聞林夫當徙靈隱寺寓居戲作靈隱前一首》:“靈隱前,天竺后,兩澗春淙一靈鷲。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無情有意兩莫測,肯向冷泉亭下相縈回。我在錢塘六百日,山中暫來不暖席。今君欲作靈隱居,葛衣草履隨僧蔬。能與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書中書。”第三句出自李白《對酒行》:“松子棲金華,安期入蓬海。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浮生速流電,倏忽變光彩。天地無凋換,容顏有遷改。對酒不肯飲,含情欲誰待。”第四句則出自蘇轍《癸丑二月重到汝陰寄子瞻二首其一》:“憶赴錢塘九月秋,同來潁尾一扁舟。退居尚有三師在,好事須為十日留。傾瀉向人懷抱盡,忠誠為國始終憂。重來東閣皆塵土,淚滴春風自不收。百頃西湖十里源,近依城郭帶川原。古臺駊騀先臨水,野寺參差半掩門。遠泛便成終日醉,幽尋不盡數(shù)家園。錢塘未到能先說,更著青山兩岸屯?!蹦軐⒐湃说脑娋浼扇绱饲擅畹膶β?lián),亦實屬不簡單呢。
往南看去,只見山體巖石上到處是佛像,有元代的菩薩像、金剛手菩薩像等好多好多,姿式多樣,神態(tài)端莊。其中還有高僧取經(jīng)故事組雕,雕鑿于宋代(10—13世紀),全長6.7米,由三個不同時代、內容各異的“高僧取經(jīng)”故事組成。第一組是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白馬馱經(jīng)故事(1世紀)。第二組是三國魏(220—265)穎川人朱士行取經(jīng)故事,他是我國內陸最早去西域求法的僧人。浮雕三個人牽著兩匹馬作闊步行進狀,可惜頭部已經(jīng)殘損。第三組是大家熟悉的唐僧(玄奘)取經(jīng)的故事(7世紀),像高1.03米,面相溫文靜雅,神態(tài)矜持虔誠,袈裟垂袖,雙手合十,表現(xiàn)出唐僧寬厚慈悲的氣度。
這個洞叫“龍泓洞”,又名通天洞、觀音洞,我倆走了進去。起初非?;璋?,善財童子像看不真切。抬頭向北看去,透過巖頂?shù)氖?,可見微露一線天光,這就是著名的“一線天”。這點光線倒是挺管用的,照得洞內明亮了些,佛像也看得清楚了。洞內面積約為253平方米,布滿歷代題刻及大大小小的造像,共計27龕,造像43尊。主要是元代的造像,還有宋代和明代的造像。比較重要的有寶藏神、水月觀音、金輪熾盛光佛、彌勒、數(shù)珠手觀音等。題刻有“知足長樂”“洞天福地”等。
山下有一條大致呈東西向的溪澗,名為“冷泉溪”。里面有許多比較大的紅的、黃的、花的錦鯉在游來游去;還有許多大小的烏龜,有的在游動,有的趴在水中石上曬太陽,在一塊石上就有五只烏龜。這些烏龜應該是放生進去的吧。
冷泉溪沿岸,依據(jù)懸?guī)r峭壁的自然之勢,開龕造像,共有37龕72尊。澗水流玉,畫壁流青,這里是山之極盛處,造像從山下一直延伸到極高處。瞧,這一龕內,有好多造像,其中最大的一尊挺著大肚子,笑得兩眼都瞇成了一條縫,這就是布袋彌勒佛。此龕雕鑿于南宋(1127-1279),佛龕呈弧形,長9.9米,中高3.3米,兩側高1.5米,為飛來峰造像中最大的佛像龕,也是這一時期造像的代表作。大肚彌勒佛高1.9米,肥頭豐頰,跣足屈膝,袒腹踞坐,左手執(zhí)念珠,右手按布袋。雕造者運用適度的夸張,把布袋彌勒嬉笑自若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充分突顯了其包容天下、以眾生之樂為樂的崇高境界,正所謂“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其笑容已成杭州飛來峰之標志。兩側的十八羅漢就其山而雕之,姿態(tài)各異。
往前走,看到在高處一個佛龕前還建有石涼亭。沿著臺階走上去,只見正面上方刻有“多寶天王”四個紅字,兩側柱上刻有“秉教統(tǒng)領諸天大千世界,以寶善施眾地不二法門”的對聯(lián)。龕內多寶天王頭戴寶冠,身披甲胄,寬大的衣袖向兩邊飄起,右手持寶棒,左手捉持能變吐無盡寶藏的吐寶鼠,騎在一只白獅上。多寶天王又叫毗沙門天,是四大護法天神之一,因其職責是維護如來道場,因此有很多機會聽聞如來說法,所以又被稱為多聞天王。多聞天王還兼職司財,是掌管財寶富貴、護持佛法的善神,西藏密宗中,更把他尊奉為“財神”。又因他能賜予眾生以福慧與利益,所以被奉為“七福神”之一,在四大天王中信徒最多。多聞天王居住在須彌山半山腰北方的水晶堙,統(tǒng)領著無量的夜叉,鎮(zhèn)守在北方。
沿著山下河邊小道向西走,只見山坡上怪石聳立,溝壑道道。其間有很多的佛造像,如元代的教度佛母像、無量壽佛像、菩薩像、阿彌陀佛像、大勢至菩薩像、密理瓦巴及二侍女等。沿臺階上到高處,還能看到許多。整個山坡上布滿了各種造像。
踏著臺階上到一個平臺處,有一座鐵塔,看上去小巧精致。這是一座經(jīng)幢聯(lián)體佛塔,下部為六面青石經(jīng)幢,高1.76米,文字已不可見,幢頂?shù)裼辛秋w檐。其上承鐵鑄佛塔,鐵塔圓錐形,大約有兩米高,上面有腰檐分隔為七級。鐵塔已銹跡斑斑,上面鑄有文字和佛像。一層、二層為銘文,主要講述捐塔緣起及造塔經(jīng)過。一層銘文有四大天王造像分隔,每組四列各十二字;二層全部是銘文,每列六字。三層以上鑄有佛像,四層上面還鑄有“多寶佛塔”四字。此塔是由錢塘信士程錫齡捐建,塔一二層的銘文即是自述他于光緒十年造這座鐵塔的原因和經(jīng)過。此塔在《中國文物地圖集·浙江分冊》中有記載。
從一座小橋跨過冷泉溪,來到對面,右邊靠路旁有一座長方形涼亭,亭子比較寬大,內外有20根紅柱,四周是帶有“卍”字形花格的靠背座椅。入口處懸題有“壑雷亭”三字的牌匾,兩側柱上懸白底黑字“雷不驚人在壑原非真霹靂,泉能擇物出山要有熱心腸”的對聯(lián)。稍往里,兩根柱上相對懸掛著黃底黑字“峰欲再飛無凈土,泉甘耐冷有名山”的對聯(lián);再往里,兩根柱上朝外懸掛著黑底白字“飛瀑欲凌空遠度峰頭作霖雨,出山能澤物先從壑底起風雷”的對聯(lián)。此亭相傳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第十世孫擔任臨安(今杭州)知府時所建,取名來自蘇東坡的詩句“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結合此句,可以品味出亭口處的對聯(lián)別有趣味。宋代時,亭子旁邊有一石門閘,平時關閉蓄集旁邊的冷泉池水。每到下雨冷泉水大漲時,便有人去開閘放水。那時濤聲陣陣,奔騰赴壑,發(fā)出震耳欲聾的聲音,聽了當真有“壑雷”的感覺?,F(xiàn)存的壑雷亭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重建的,是古色古香的老建筑,成為游客一個舒服的休息地。
從壑雷亭往西不遠,又見一座重檐翹角方形涼亭,里外共有16根紅柱,只在靠溪一邊及拐角處有石護欄。亭入口處兩邊柱上懸掛黑底藍字“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對聯(lián)。稍往里,兩根柱上相對懸掛綠底黑字“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的對聯(lián)。關于這一對聯(lián)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明代的董其昌在冷泉亭題寫了一副對聯(lián):“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此聯(lián)就掛在后面兩根柱上,黑底綠字。對聯(lián)明白如話且很詼諧:冷泉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冷的?飛來峰是從哪里飛來的?讓游人對冷泉和飛來峰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對于這兩個根本沒有答案的問題,清代卻有不少文人墨客紛紛作答。一次,俞樾攜女同游杭州靈隱寺,看到這一對聯(lián),俞樾輕聲念道:“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吟罷笑道:“我來給它作答?!苯又鸵鞒觥叭杂袝r冷起,峰從無處飛來”。其女也不甘落后,笑著對道:“泉自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俞驚問:“'項’字何謂?”其女答道:“項羽若不將此山拔起,峰安得飛來?”俞樾父女給董其昌的配答對,一時成為佳話。后石治棠也根據(jù)俞氏父女之對答聯(lián),又作出現(xiàn)在所看到的這一副對聯(lián),非常巧妙。
最里邊上方,懸有一塊牌匾,上題“冷泉亭”三個綠字,是由郭化若先生書寫的,左側有陳進的題跋:此亭始建于唐,白居易曾為之作《冷泉亭記》。亭址原在水池中央,后毀于山洪。明萬歷年間移亭于岸上。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特別喜歡這個地方,特地撰寫了《冷泉亭記》:“東南山水,余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冷泉亭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尋,廣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春之日,吾愛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暢人血氣。夏之夜,吾愛其泉渟渟,風泠泠,可以蠲煩析酲,起人心情。山樹為蓋,巖石為屏,云從棟生,水與階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臥而狎之者,可垂釣于枕上。矧又潺湲潔徹,粹冷柔滑……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能事畢矣。后來者,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故吾繼之,述而不作。長慶三年八月十三日記。唐時冷泉上有5座亭子,除冷泉亭外,原來還建有“虛白”“候仙”“觀風”“見山”四個亭子。
來到綠陰深處,便找到了冷泉,因其泉水溫度較低而得名。在清澈明凈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噴涌而出,一年四季不停,飛珠濺玉,如天女散花。泉水晶瑩如玉,站在冷泉邊,你會情不自禁地伸出雙手去掬一捧喝,好似這清澈的泉水能洗去一切煩惱與憂愁,喝進去后頓感清爽痛快。明代大畫家沈石田詩云:“湖上風光說靈隱,風光獨在冷泉間?!?/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