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父子兵”
文/孫丹年
袁東山,現(xiàn)任重慶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重慶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副主任,文博研究館員。曾入選“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白帝城博物館老館長袁仁林的兒子。(袁東山供圖)
袁仁林老先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任白帝城博物館館長。他的兒子袁東山,三峽文物大搶救時,先后擔任重慶考古隊副隊長、重慶考古所副所長。這是一對文物保護的父子兵。
如果說,終身對某種事物充滿著熱愛算是一種幸福,那么,從退休老館長袁仁林身上,能看到考古工作者充實而幸福的人生。他的每個細胞都充盈著對考古工作的熱愛,以及對白帝城文物保護的熱忱。在老袁館長心里,白帝城比兒子更重要。
老袁館長的外表像個奉節(jié)老農(nóng)民。他性格活潑,極善談(他兒子袁東山也如此)。2003年,我第一次見到他,他說:“解放的時候我念高三。不久就參加了工作,在奉節(jié)縣公安局的派出所,又到水上派出所搞內(nèi)勤,當過團總支委員,一共5年。1955年我25歲,當年大學招生,奉節(jié)有3人報考,只考上了我一個。我從小喜歡歷史,小學時得了個外號叫'歷史先生’,在公安局搞內(nèi)勤時也抽空讀書??嫉米畈畹囊婚T課是地理,因為那時我還沒出過遠門。我被西北大學歷史系錄取,動員我學考古,因為當時考古這一行還不被人們認識,招生有困難。最早辦考古班的大學是北大,第二是就是西北大學。西安是中國最佳的考古地區(qū),一出門就有實踐機會。在班里我歲數(shù)最大,當了班長。畢業(yè)后分配到北京,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了6年。劉伯承元帥來參觀歷史博物館,因為劉帥是開縣人,指定讓我陪同參觀?!?/span>
老袁館長滔滔不斷地談起舊石器時代和古人類、古生物學、地質(zhì)學,談到這幾大學科在中國的開創(chuàng)者裴文中先生和賈蘭坡先生。教過他的老師有夏鼐先生和蘇秉琦先生。1965年,文革前夕,由于家庭出身問題,他被迫離開北京,回到奉節(jié),當了9年中學教師。
1974年,袁仁林調(diào)到白帝城博物館。本來上級的意圖是想讓他去白帝城專心整理三國歷史資料,他拒絕了,他看著白帝城心疼,一心只想把這個遺址保護好、建設好。那時文革尚未結(jié)束,對文物的大破壞觸目驚心。 滿眼殘垣斷壁,石頭砌的圍墻多處坍塌,木柱被白蟻啃空,一片破敗,游人都不敢進。
袁仁林的一生,最精彩與輝煌的階段,就是在白帝城擔任館長的近14年。他領(lǐng)導職工保護、修復白帝城的建筑和文物、豐富景點參觀內(nèi)容、進行博物館建設。他給白帝城留下了許多至今還令人嘖嘖贊嘆的建設成果。
1974年他剛上任時,瞿塘峽口刮大風,白帝城內(nèi)外有7棵古木被大風刮斷。一群農(nóng)民想把斷了的樹干抬走私用,他斷然制止。最后,農(nóng)民服從他的指揮,將樹干都抬到白帝城內(nèi),作了建筑材料。他在斷瓦頹垣中修整白帝城,里里外外,工程浩大,當時工人每天工資1.56元,經(jīng)費很困難。為了聯(lián)系北京和全國各地的文博專家,有一個月他打電話用掉數(shù)百元,包括公家的和私人的電話。幸好請來的眾多專家學者都高風亮節(jié),不需支付工資和勞務費,反而能幫助白帝城爭取維修經(jīng)費。
在奉節(jié)縣及周圍征集文物,全靠群眾支持,袁仁林征集到不少宋代文物。其中一個宋代描金碗的來源很奇特:
農(nóng)民在工地上挖到一個埋得很深的大壇子,里面裝了7只碗(其中一只描金),還有4個酒執(zhí)壺和1個花瓶,當場被農(nóng)民哄搶。袁館長知道后,挨家挨戶去查找,說服動員,曉以利害,軟硬兼施,把文物都找回來了。他買了一個大海碗換回宋代描金碗,用2斤酒換回一把宋代酒執(zhí)壺,一共買了8斤酒把另6個碗和花瓶也換回來了。用10.8元買個大缸,換回大壇子。
政府修建奉節(jié)縣至白帝城的公路,挖出不少文物,袁館長去工地上撿回一百多件文物。有個支部書記的女兒才幾歲,撿到一個唐代調(diào)色壺當玩具,他動員書記將調(diào)色壺交給國家,小女孩不肯放手,還挨了她爹的打。瞿塘峽中滟滪堆上有塊古碑,一個航道段的工人撿回去當搓衣板,他向航道段的總支書記反映,書記讓這個工人用機動船把碑送來了。
籌備制作白帝城的陳列展覽,白帝廟設計修葺為“托孤堂”,由袁館長策劃主持了創(chuàng)作“白帝托孤”的雕塑工作。“劉備托孤”史實發(fā)生在距此十來里之外的奉節(jié)縣永安宮,但當時已經(jīng)動議修建三峽大壩,規(guī)劃中,永安宮會沉入江底,于是將“托孤堂”建在了白帝山頂上,很有前瞻性。以“明君良臣”理念作主題,塑造了21個人物皆栩栩如生,非常多的觀眾都見到過白帝城中“劉備托孤”的人物雕塑群像,留下過深刻印象(現(xiàn)在這組塑像是否還保留著,筆者就不知道了)。
當年白帝城博物館的建設,凝聚著老袁館長的心血。文物展室分布在兩個大天井中,與托孤堂和6間正屋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四合院,分為船棺墓、崖墓及銅器、陶器瓷器、清代家具等幾個部分。展出新石器時代的出土品、巴式劍和楚式劍、戰(zhàn)國編鐘、秦漢銅器、蜀漢陶瓷、唐宋元明清的珍貴器皿等。古代石刻碑林分別安放在兩個展廳中,與祭祀明君良臣的明良殿、專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以及兩間《三國遺跡尋蹤展》的展室,共同構(gòu)成一個展覽區(qū)。袁館長請來專家,將杜甫的《秋興八首》分別鐫刻在白帝城制高點“觀星亭”中一張石桌子的柱子的八個面上。
讓袁館長引以為自豪的,還有山腰間杜甫西閣遺址的修葺。由他主持,在西閣遺址建造了“吟嘯樓”,面對群山萬壑,滔滔長江,取“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意,樓高二層,長4米、寬2米。鑲嵌在正面墻上的瓷磚畫“杜甫吟嘯圖”是一件工藝精品,袁館長為它花費了大量心血:
第一步,托人買了四張高質(zhì)量的宣紙,號稱“一丈二尺宣”,每張一百元,在當時為天價,請著名畫家范曾(袁館長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時的同事)作“杜甫吟嘯”畫像;畫作完成后,送到北京工藝美術(shù)學院的西郊陶瓷廠,將畫烤制到瓷磚上;燒制完成后,裝在四只大箱子里,從白帝城派去兩個壯小伙,每人提兩箱上火車,小心翼翼運回白帝城;然后,將瓷磚畫鑲嵌在吟嘯樓的正面墻上。
烤瓷畫《杜甫吟嘯圖》不會褪色,讓詩圣在他居住過的地方,面對峽口咆哮的江水吟誦他那不朽的詩篇,也讓千千萬萬觀眾在此紀念詩圣,一飽眼福??上?,現(xiàn)在這幅鑲嵌畫連同吟嘯樓都永沉江底了。
老袁館長對地方文化的熱愛滲透到骨髓里。他對夔州歷史如數(shù)家珍。
歷史上,白帝山頭從西漢末就有建筑。最早是供奉公孫述的白帝廟,規(guī)模很小。公孫述修建白帝城之后,白帝廟還繼續(xù)存在了一千多年,但不確定供奉誰(誰出錢就由誰決定供奉對象),先后供過江神、送子娘娘等?,F(xiàn)在建筑的核心部分共2600平方米,是明代嘉靖十二年一位姓林的巡撫建造的。這位林巡撫拆掉公孫述的塑像,但留下了廟宇建筑。歷代都對白帝城進行維修和擴建,僅清代就擴建過四次:1、康熙十年(那時三峽地區(qū)還未歸順清朝,地方政府出資修了明良殿);2、咸豐朝;3、同治朝;4、光緒朝。經(jīng)歷代修葺、擴大,大致奠定為現(xiàn)在的規(guī)模。
白帝廟古色古香的大門,是清代重建的,成為三峽地區(qū)的標志性建筑。老袁館長站在大門前,再三吟誦對聯(lián)“萬國衣冠拜冕旒,僭號稱尊,豈容公孫躍馬;三分割據(jù)紆籌策,托孤寄命,賴有諸葛臥龍”。他說:此聯(lián)立場堅定,愛憎分明,格律工整,還斗志昂揚,上聯(lián)嚴厲譴責公孫述,斥責他僭越漢室正統(tǒng),妄想當天子,自封白帝;下聯(lián)則稱頌諸葛亮鞠躬盡瘁輔佐漢室正統(tǒng),位置擺得很端正。這幅對聯(lián)高度贊揚了劉備和諸葛亮這一對“明君良臣”。
老袁館長邊走邊說:杜甫是稅務官,管租庸調(diào)實物地租。陸游是夔州通判,相當于分管文化的副專員。白居易是忠州刺史,白居易調(diào)走,劉禹錫來了,也是忠州刺史。他自言自語背誦杜甫詩句,看到白帝城西北面的開闊地帶,順口來一句“瀼東瀼西一萬家,江北江南春冬花”,接著是“三株李夾兩株桃,紅白相間五里遙”。突然刮起一陣風,快要下雨了,順口又來“峽口風常急”,“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還說,夏天夔門峽口的氣溫比奉節(jié)縣城要低兩度左右呢。
一場大雨過后,滿山滿谷白云繚繞。我問:“古詩中兩岸猿聲啼不住,但是現(xiàn)在,滿山的植被和猿呢?”老袁館長說:三百多年來屢遭大規(guī)??撤ィ谷龒{古木一掃而空。先是李自成、張獻忠進入四川,然后是康熙鎮(zhèn)壓夔東十三家農(nóng)民起義軍,出于軍事目的而大規(guī)??硺?。乾隆鎮(zhèn)壓大小金川少數(shù)民族起義,也從三峽伐木。最近一次是1958年大躍進、煉鋼鐵,徹底洗白了三峽的古木。
老袁館長帶我來到一處考古工地,指點四周給我介紹情況。周圍閑散的人們都認識他,大家圍上來聽他講,有些人聽得入神,越靠越近。老袁館長感覺到他的耳朵后面有人,便突地一個轉(zhuǎn)身,馬上和一個小伙子鼻子對著鼻子,嚇得小伙子趕緊后退,踩著了別人的腳。
老袁館長用奉節(jié)話罵他:“有么的好聽的?關(guān)你么的事?退后!”人們紛紛后退。老袁館長帶著我走出包圍圈,低聲說:“這些人里有好多盜墓賊。盜墓賊大多文化程度低,盜挖文物后,脫手時不知該怎么介紹,全憑東聽一點西學一點,出賣文物時可以吹得天花亂墜?!?/span>
袁家是清乾隆大移民時從湖北武昌府武昌縣二里楊橋遷來的。袁家的入川始祖挑著一副貨郎擔,一路走到奉節(jié);之后,女始祖千里尋夫,一路替人彈棉花掙路費,邊走邊打聽,終于和丈夫在奉節(jié)團聚。袁家血脈中,搏動著敢于冒險敢于擔當?shù)木瘛?/span>
現(xiàn)在,老袁館長為兒子袁東山感到驕傲。
1974年袁館長到白帝城工作時,兒子袁東山才9歲。1982年袁東山高中畢業(yè),家中經(jīng)濟困難,三個妹妹都還在讀書。袁館長讓兒子退學,到白帝城文管所當臨時工,每天工資0.86元,干雜活,邊工作邊學習考古基本知識。
1984年,袁館長帶著兒子東山到了北京,讓東山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打臨工。那時歷博在山西侯馬市有一個考古工地,館里就派袁東山到侯馬,進入考古工地磨練。侯馬工地結(jié)束,袁東山回到奉節(jié),參加發(fā)掘三峽的中堡島遺址。數(shù)月后,重慶市博物館舉辦第三期考古領(lǐng)隊培訓班,袁東山進培訓班學習,正式進入考古隊伍,取得考古領(lǐng)隊資格。他在刻苦自學基礎(chǔ)上,后來到西南師范大學政治歷史專業(yè)深造,再到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專業(yè)研究生課程班學習結(jié)業(yè)。
有一年,奉節(jié)縣一個承包公路修建的包工頭,在施工過程中破壞了一小段宋代城墻,被記者知道了,媒體披露出來。袁東山挺身而出處理這個事故,向上級打報告,要求成立縣文物稽查隊。按程序?qū)訉由蠄蠛螅芸旆謩e通過市、縣批準,奉節(jié)縣第一支文物稽查隊成立了,立即執(zhí)法處理,要求公路停工。
2002年,袁東山擔任重慶考古隊副隊長。1月17日,中央電視臺現(xiàn)場直播宋城遺址考古工地,作為工地負責人,袁東山出鏡。人們紛紛夸獎老袁館長培養(yǎng)了一個好兒子,有人豎起大拇指說:“袁東山對白帝城貢獻大!”
老袁館長很不服氣:“我在白帝城工作了13年,但是現(xiàn)在,有一個著名的文化人對我說:東山對白帝城貢獻大。哼!”
寫于2016年4月2日
修改于2022年8月23日
作者簡介:孫丹年,1951年出生于重慶大坪,3歲隨父母到北碚居住。當了近10年知青,27歲考入西南師范學院。畢業(yè)后當過機關(guān)秘書、邊疆地區(qū)中專學校教師、政治宣傳性紀念館工作人員、內(nèi)部刊物編輯。2006年退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