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 ◆
內(nèi)容來源 | 王之渙(?)
圖片來源 | 網(wǎng)絡(luò)(侵刪)
◆ ◆ ◆
唐朝河中郡有一城樓,以高大雄偉著稱,名曰鸛雀樓。在那個遍地詩人的時代,有一座這樣的城樓,自然免不了被大家爭相歌頌,其中最著名的,當(dāng)然是王之渙這首《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01
▲
平平無奇小破詩
一首小詩短短20字,說王之渙登上鸛雀樓,放眼望去,太陽依山而落,黃河還在滔滔不停地奔向大海。他想要望得更遠(yuǎn),可是極盡全力也是不能,因此發(fā)出感慨:想要看到千里之外,就非得再上一層樓不可。
看字面意思,平平無奇不過如此,他有什么好處,憑什么它就出名了,流傳千古了?
02
▲
千古名篇?
這首詩真的很有意思,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直接寫登樓所見,運(yùn)用了“賦”的手法,平鋪直敘,但是站在鸛雀樓上,不可能真的看到黃河入海,賦是可以夸張的,這一夸張呢,就有些脫離現(xiàn)實(shí)了,需要往回拽一點(diǎn),我本來看不到那么遠(yuǎn),但我想要看得更遠(yuǎn),咋辦呢,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兩句又用了“比”的手法,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yuǎn)”,還有成語“高瞻遠(yuǎn)矚”,都是非常理性的邏輯思維,不可能直接寫到詩里,而王之渙稍微改變了一下,用詩人特有的浪漫思維,講出了這個非常理性富有邏輯思維的道理。
不是吹啊,從這一點(diǎn)就可以看出,作者寫詩的功力之深厚,普通詩人就很難超越了。
而且這句詩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日常生活中遇到任何類似的情況,都可以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比起干癟癟地說“站得高看得遠(yuǎn)”或者“高瞻遠(yuǎn)矚”,引用這句詩,浪漫中富有理性,更加耐人思索。
所以這首《登鸛雀樓》能成為名作,“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能成為名句,它充滿了浪漫主義,卻又蘊(yùn)含道理,還有非常廣泛的適用性,寫出這樣的詩,想不出名都難啊!
03
▲
作者是誰?
這首詩的作者還有一些爭議,唐天寶三載,芮挺章編《國秀集》最早收錄了這首詩,題為《登樓》,作者是朱斌,明朝鐘惺、譚元春合編的《唐詩歸》也采用了同樣的說法。但更多的唐詩選集,還是把它歸于了王之渙名下。
《國秀集》是一部比較可信的詩集,而且其編選者和王之渙也是同一時期,他沒有道理把王之渙的作品署名為朱斌,王之渙也不可能給自己起這么一個筆名,所以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誰,尚有不小的爭議。
04
▲
爭議
《登鸛雀樓》作者的爭議,可以說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歷朝歷代的評論家都有自己的觀點(diǎn),舉幾個例子。
宋朝人朱長文著《吳郡志》記載了唐人筆記《翰林盛事》的一段文字,說武則天曾經(jīng)讀到過這首詩,問是誰寫的,宰相李嶠說是御史朱佐日,這個朱佐日到底是不是朱斌呢,誰也說不清。
清康熙年編纂的《全唐詩》就更有趣了,收錄了《登鸛雀樓》署名王之渙,后注“一作朱斌詩”,但同時又收錄了《登樓》署名朱斌,又注“一作王之渙詩”,你品,你細(xì)品,什么叫做嚴(yán)謹(jǐn)!
現(xiàn)代人編選的各種唐詩集,比較嚴(yán)謹(jǐn)?shù)囊捕紩⒚鬟@一點(diǎn),比如我手上這部《唐詩鑒賞辭典》,雖然收錄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而沒有收錄朱斌的《登樓》,但也首先注了一筆:“此詩作者一作朱斌,題為《登樓》?!?/span>
05
▲
我的求生欲
話說回來,不論作者是誰,從詩題上來看,我覺得《登樓》更符合實(shí)際,作者當(dāng)時可能真的是登上了一個臨海的高樓,他真的可以看見“黃河入海流”,而鸛雀樓在河中郡,也就是現(xiàn)在的山西永濟(jì),離大海還有十萬八千里呢。
當(dāng)然啦,這些說法都是我在讀詩過程中的留下的疑惑,并不是我要嘩眾取寵,非要推翻王之渙是作者的說法,也不代表我認(rèn)可詩題叫《登樓》而非《登鸛雀樓》,有爭議咱們可以友好討論,如果抱起鍵盤就來噴,我只能說“反彈”!
如果是學(xué)生要考試,那討論都不要討論了,直接按照教科書上的標(biāo)準(zhǔn)答案,把分拿到手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隨手談詩,每天分享一首古詩,關(guān)注我點(diǎn)個贊,咱們下期再見,拜了個拜!
———— / END / ————
推薦閱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