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引言:大約在1年前,我陷入到一種焦灼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一段時期坐立難安、間歇性失眠。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我開始翻閱相關(guān)書籍,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系統(tǒng)的閱讀讓我意識到:焦慮很平常,人生在世,難免遇見,我們能做的無非接納。本書作者阿蘭·德波頓系統(tǒng)探討了身份焦慮的原因,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現(xiàn)將書摘及感悟發(fā)在這里,供大家參考。
>> 我們的很多欲望總是與自己真正的需求毫無關(guān)系。過多地關(guān)注他人(那些在我們的葬禮上不會露面的人)對我們的看法,使我們把自己短暫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時光破壞殆盡。假如我們不能停止憂慮,我們將會用生命中大量的光陰為錯誤的東西而擔心,這才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感悟:有研究發(fā)現(xiàn),生活中90%的擔憂都不會發(fā)生,與其為不會發(fā)生的小事憂心,不如將精力既美好、又能讓我們長期受益的事情上。
◆ 第一部分 焦慮起因
>> 他人對我們的關(guān)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類對自身價值的判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人對我們的看法。
感悟:他來任他來,他去隨他去。
◆ 第二章 勢利傾向
>> 一旦成年了,就意味著我們得在這滿是勢利鬼和冰冷面孔的世間爭取一個位置,這些人的影響是使我們產(chǎn)生身份焦慮的關(guān)鍵所在。
>> 我們長大成人了,我們獲得的愛轉(zhuǎn)而取決于我們的成就:我們得彬彬有禮,在學校必須成績優(yōu)異,而后又須在社會上獲得一定的地位和聲望。這些努力也許能吸引別人的注意,但其動機和渴望其實相當平實,無非就是試圖找回那種我們兒時曾有過的充分的、無條件的寵愛。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努力爭取的那些輝煌的成就,同兒時睜大無邪雙眼,胖乎乎地坐在廚房地板上努力拼搭積木的行為并無二致。
>> 傲慢的背后藏著的無非就是恐懼。由于總是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因此才要想方設(shè)法讓別人覺得他不如自己。
感悟:對自我探究的恐懼影響了我們的真實評價,換句話說,越了解自己,內(nèi)心越淡定。
◆ 第三章 過度期望
>> 令人奇怪的是,人類物質(zhì)方面的實際擁有極大地豐富了,隨之而來的竟然是一種揮之不去且愈顯強烈的“一無所有”的感覺,以及對這種感覺的恐懼!
>> 如果我們的比照群體比我們更加優(yōu)越,更有成就,我們感到自己原本應該取得更大的成就,從而,焦慮,甚至憤恨會接踵而來。
感悟:比較偷走幸福。
>> 我們妒嫉的只是和我們處在同一層次的人,即我們的比照群體。世上最難忍受的大概就是我們最親近的朋友比我們成功。
感悟:我們在乎的是身邊人的生存狀態(tài),而對距離較遠的成功人士置之不理。
>> “對于我們未曾想去嘗試的事情,就不可用成敗來衡量;既無失敗,何來羞辱?人生在世,我們的自尊完全受制于時時督策我們的理想以及我們?yōu)槔硐胨吨T的行動,取決于我們實際的現(xiàn)狀同我們對自身期待之間的比率。
>> 這一算式同時也隱含了兩種提升自尊的策略:其一是努力取得更多的成就;其二是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對于第二個策略的好處,詹姆斯表述如下:
“減少對自身的期望會使人有如釋重負的快意,這同實現(xiàn)自己的期望一樣,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倘若一個人在某個方面一無是處,而自己仍處之泰然,這將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輕松。如果有一天我們決定不必費心去減肥,也不再為青春難駐而煩憂,我們的生活該有多愉快呀!我們會說:‘謝天謝地,那些不切實際的念頭終于都見鬼去了!’我們給自己增多一份期望,就是增多一份負擔,雖然這也可能給自己增多一份自豪?!?/span>
感悟:出乎意料的是,物質(zhì)獎勵的幸福感無法持續(xù)太久,再多的即時獎勵也無法滿足空洞的內(nèi)心,因為欲壑難填。獲得解脫的唯一方法是想明白自己什么可以放棄,什么無法放棄,過有選擇的生活。
>> 大眾傳媒的迅猛發(fā)展使得人們對自身的期望變得更高了
感悟:遠離熱點,朋友圈無真知。
◆ 第二部分 解決方法
>> 一個過路人看見蘇格拉底在市場上遭人侮辱,便問他:“你難道不在乎別人辱罵你嗎?”“為什么要在乎呢?難道你認為一頭驢踢了我以后我會恨它嗎?”蘇格拉底回答道。
>> 根據(jù)理性原則,對于一個給定的結(jié)論,僅當其源于思想的邏輯序列,而這些思想又建立在合理的前提之上,它才被視為是真的。
>> “一旦我們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膚淺和空洞的本質(zhì)、他人觀點的狹隘性、他人感情的瑣碎無聊、他人想法的荒謬乖張,以及他人錯誤的防不勝防,我們就會逐漸對他人大腦中進行的一切活動變得漠不關(guān)心。……然后我們就會明白任何一個過度重視他人觀點的人給了他人過高的尊嚴,”哲學遁世主義的代表人物,阿瑟·叔本華如此說道。
>> 哲學家們在他們各自獨立的研究中提出,我們應該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來自外部的贊揚或譴責。問題的關(guān)鍵不在于我們在一個隨機形成的人群中看起來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形象。
◆ 第二章 藝術(shù)
>> 幽默不僅是攻擊上層社會人士的有效工具,同時也能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身份焦慮,并把它維持在一個緩和而適中的程度上。
◆ 第三章 政治
>> 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用一種欲望代替另一種欲望的過程——這樣說,并非要我們永遠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慮,或不要努力去滿足某種欲望,而是要求我們在努力追求的過程中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的任何一個目標向我們提供的一勞永逸的保證,按照目標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 我們同樣能夠很容易地誤解特定職業(yè)的魅力,因為這些工作需要付出的代價往往被人剪輯掉了,而只是剩下了那些人們無法抗拒的優(yōu)點。我們總是在閱讀結(jié)果,而不是整個過程。
一旦我們停止嫉妒他人,我們就會極端痛苦地發(fā)現(xiàn)我們居然花了我們生命中這么多的時間來羨慕那些錯誤的東西。
感悟:
心理認知:焦慮是常事,某些時候,適當?shù)慕箲]可以督促我們上進。
如何緩解焦慮:
1.不比較
2.理性看待他人評價,并做出合理預判:如果真實--怎樣;如果虛假--怎樣
3.收入方面不做單點支撐
4.面對-接受-飄然-等待
3/365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