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連勃勃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大夏政權的創(chuàng)建者,族屬匈奴鐵弗部,歷史上以善戰(zhàn)和殘暴著稱。鐵弗部是三國時期匈奴右賢王去卑后裔中的男子與鮮卑女子婚配而產生的部族。
魏晉時期,鐵弗部活動在雁門郡(今山西代縣)一帶。十六國時期開始遷徙到朔方,即今河套地區(qū),包括銀川平原在內的廣大地區(qū)成為鐵弗部的牧地。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鐵弗部首領劉衛(wèi)辰被北魏拓跋珪打敗,被部下所殺。其子赫連勃勃逃奔后秦高平公沒弈干,被后秦國主姚興收留,任命勃勃為安北將軍、五原公,讓他鎮(zhèn)守朔方。赫連勃勃是一個野心很大,不甘居人之下的匈奴貴族。
義熙三年(407年)赫連勃勃殺高平公沒弈干,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改元龍昇,設置百官。他認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因此稱國號為“大夏”。今銀川地區(qū)被大夏國占領。
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后,今寧夏全境在其疆域范圍之內,南有高平城(今寧夏固原),北部有薄骨律城(今寧夏吳忠市利通區(qū)境內)和飲汗城(今銀川市東)。銀川平原黃河兩岸,是夏國在北方重要的軍事防御帶,所以赫連勃勃不僅將黃河東岸的原靈州縣建成軍事要塞,還把它作為游覽的“果園城”和繁育軍馬的場所。相傳他有一匹心愛的白嘴唇駿馬就放養(yǎng)在這座果園城中,當地人稱這匹馬為“白口騮”,所以就用“白口騮”來指代馬所在的果園城,再后來以訛傳訛,轉音為“薄骨律城”。
另外,在黃河西岸,由于賀蘭山東麓到處是一片湖光山色的美景,赫連勃勃就把近河一座名叫飲汗城的地方改名叫“麗子園”,在此修建行宮和皇家園林,供其享樂。
這座飲汗城兼麗子園,到北魏、北周時期改建為懷遠縣和懷遠郡。唐朝儀鳳二年(677年),因城池被河水沖毀,次年在其西部較高處重新選址建筑一座懷遠新城,這就是今天銀川市的前身。所以銀川市與大夏國主的行宮、麗子園是有著直接的淵源、承傳關系的。
關于赫連勃勃和銀川市前身呂城(飲汗城)的關系,據《元和郡縣圖志》卷四記載:“懷遠縣……本名飲汗城,赫連勃勃以此為麗子園。后魏給百姓,立為懷遠縣。其城儀鳳二年為河水泛損,三年于故城西更筑新城。”
今寧夏銀川市境內還有一處著名的古建筑物與赫連勃勃有著聯系,它就是地處銀川市北的海寶塔。該塔早在1961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寶塔的始建年代,目前還沒有找到明確的記載,明朝《萬歷朔方新志》說此塔是“赫連勃勃重修”。清朝《乾隆寧夏府志》只說它是“漢、晉間物”。因赫連勃勃曾重修過它,所以民間稱此塔為“赫寶塔”“赫勃塔”,又慢慢以本地口音而訛傳,變成了“海寶塔”,俗稱為“北塔”,是銀川市一處重要的佛教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