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勒克的前世今生
作者/鵬 鳴
這個神秘的族群,很早就掌握了高超的煉銅技術。塞種人墓中出土的做工精美、造型迥異的青銅器包括:青銅武士像、三足銅釜、四獸足銅盤、銅刀、對獸銅項圈、喇叭狀高足承獸銅盤……
尼勒克當地政府有意將奴拉賽古銅礦遺址開發(fā)為旅游資源,向世界揭開2500年前塞種人文化發(fā)展、歷史變遷、民族活動的神秘面紗。
伊犁河流域神秘消失的塞種人
紅塵滾滾來,往事如煙去。
輕輕拂去斷崖殘壁間累積了數萬年的歲月風塵,歷史考古學家發(fā)現,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類便已在伊犁河谷從事狩獵和采摘活動。
伊犁河谷最早出現的民族是塞種人。據史料記載,距今3000多年前,塞種人活躍在帕米爾、天山及新疆北部。同眾多游牧民族一樣,塞種人過著“隨畜逐水草”的游牧生活。他們在公元前3世紀末進入階級社會,建立國家政權,“塞王”是他們的最高統(tǒng)治者。
塞種人入居西域后,曾在歷史舞臺上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
3000多年的歷史風雨,消磨吹淡了塞種人留下的遺跡,但我們還是能從中外史書典籍中一窺塞種人文化歷史的變遷,跟隨他們的腳步跌跌撞撞走進血腥殘酷的歷史隧道。
《漢書·西域傳》說,烏孫國的東邊與匈奴相連,西北面是康居,西鄰大宛,南面是居住在城郭內的國家。這地方原本有塞種人居住。大月氏向西方遷移時,打敗了塞王。塞王向南進入了克什米爾地區(qū),大月氏便占領了原塞王的轄地。后來烏孫王昆莫占有了大月氏的領地。所以說烏孫人中有塞種人和大月氏人。
塞王南遷,塞種人分散為許多小國。從疏勒起,西北的休循國、捐毒國等都是塞種人的國家。書中提到的匈奴、大月氏、烏孫、塞種之間類似多米諾骨牌式的戰(zhàn)爭遷徙運動,發(fā)生地點在今天的伊犁河、楚河流域。
對于塞種人,西方史書中也有記載。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名著《 歷史 》一書中,曾多次提到Sacae( Saka )人,研究者認為Sacae人其實就是馬薩格泰人。希羅多德在書中說,馬薩格泰人是一個勇武善戰(zhàn)的強大民族,他們住在東邊日出的地方。當時波斯帝國開國君主居魯士二世( 前559—前529年在位 )曾派兵與馬薩格泰人打仗,結果一向戰(zhàn)無不勝的居魯士王和他的波斯軍團,在驍勇善戰(zhàn)的馬薩格泰人面前未贏得半點便宜,不僅波斯軍全軍覆沒,居魯士二世本人也在戰(zhàn)斗中陣亡。
當時的波斯人將馬薩格泰人稱為Saka( 薩迦 )人。至今仍保存的波斯阿喀美尼朝大流士一世的貝希斯登( Behistun )銘文中,多次提到了Saka的名字,并說他們的國家“在海的那邊,那里的人戴著尖頂的帽子”。
戴尖帽的薩迦人,分布于吉爾吉斯斯坦及哈薩克斯坦的草原地帶,即從帕米爾、阿賴嶺以北至天山、阿爾泰山,包括塔什干、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qū)。
漢文史書上的“塞種”,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分析,即是古波斯語中“Saka”( 薩迦 )的音譯。在其他的漢文典籍中,又有“鑠迦”、“爍迦”等不同譯法,都是“Saka”的譯音。
塞種人是以游牧為主的民族,只有少部分人從事農業(yè),種植糜子、大麥和小麥。他們已知道用氈房,這種氈房從外形上看是圓柱形的,里面以木料做成格子,可以張縮自如,以便攜帶,頂上環(huán)列著輕巧的椽木。這種便于拆卸和折疊的木格與毹,極易放在車上及馬背上運走,是為適應游牧生活的智慧創(chuàng)造。
塞種人實行王政制度,他們分成四個大部,每部分成若干“區(qū)”,每區(qū)由一個總督加以統(tǒng)治。實際上這些總督都是由各部落酋長世襲的,塞種人雖已進入奴隸制社會,但仍保留有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的組織,因而各大小酋長的權力很大。由各部落酋長再推舉塞王,塞王的權力至高無上。
按照習俗,每任塞王死后,要舉行隆重的葬禮。尸體先涂以香油,然后裝入特制的車,巡行于塞種人各部落間,尸車所到之處,各部落人民都要表示沉重的哀悼,并以各種方式毀傷自己,或割去一片耳朵,或毀傷前額、鼻子,或以箭鏃穿入左手,或抓爛自己的臉或眼部,或拔掉一綹頭發(fā)等等。巡游完后,將尸體送至王族的葬地,所掘的正方形墳墓,面積甚大。尸體放入墓中,以毯相裹,并在尸體兩旁堆放戈矛。
他們實行殘酷的殉葬制度,除了要縊死一個王妃殉葬外,凡是塞王的廚夫、圉人、侍者也都要殺死殉葬。王的馬匹,也要殺死葬于墓門附近。最后,由部落的民眾在墓上堆起丘陵,以表示求得王的寬宥。在王死一年之后,還要殺死50個奴隸和50匹馬,陪葬于陵旁。
塞種人崇拜祖先,認為萬物有靈,對一些自然現象也予以崇拜。希羅多德說游牧的馬薩格泰人在諸神中間最崇拜太陽。他們獻給太陽的祭品是馬,他們這樣做的理由是,只有人間最快的馬才能配得上諸神之中最快的太陽。定居的塞種人則把土地當作母神加以崇拜。出于戰(zhàn)斗的需要,對戰(zhàn)爭之神也很崇拜,他們把劍插在地上,向上澆奶和血,以祈求獲得勝利。
塞種人還特別崇拜黃金。
希羅多德在描寫中亞塞種人的特點時說,塞西安王室小心翼翼保護神圣的黃金,每年為它舉行重大的祭典。當時塞種人的衣服上都以黃金為裝飾品。
近數十年來,哈薩克斯坦和我國新疆北部出土了許多塞種金器。這些金器一般以金箔錘鍛而成,以動物造型為多。這些塞種人的遺跡和遺物,通過考古學家們不斷的探尋,已逐漸明晰,還原了其真實的面目。
塞種人驍勇好戰(zhàn)。每次作戰(zhàn)的戰(zhàn)利品,都由君王分配給戰(zhàn)士。他們獎勵戰(zhàn)勝敵人和多殺敵人,戰(zhàn)士把敵人的首級割下來,作為分取戰(zhàn)利品的憑證,同時還把敵人的頭顱處理后用來做飲器。
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是這樣記載馬薩格泰人的,他們飲在戰(zhàn)場上殺死的第一個人的血,把在戰(zhàn)爭中殺死的敵人首級帶到他的國王那里去,便可以分到一份虜獲物,否則就什么也得不到。戰(zhàn)士沿著敵人頭顱上的兩只耳朵割一個圈,然后揪著頭皮把頭蓋骨搖出來。接著他再用牛肋骨把頭皮上的肉刮掉,并把頭皮弄柔軟,當作手巾來保存。馬薩格泰人將頭皮手巾吊掛在戰(zhàn)馬的馬勒上夸耀。擁有這種頭皮手巾最多的人,便被視為是最勇武的英雄。
塞種人在戰(zhàn)爭中使用的武器是戰(zhàn)斧、矛、劍和弓箭,防身甲胄用皮革制成,再在皮甲上縫以獸骨或馬蹄制成的硬片,使之更堅固。后來改用青銅和鐵制成硬片,綴在外面,被稱為魚鱗甲。同時,塞種人還給戰(zhàn)馬披上魚鱗甲,以便在戰(zhàn)場上抵御敵人刀矛和箭矢的攻擊。
憑借著強弓鐵騎,塞種人在廣袤的草原上縱橫奔馳,鐵蹄聲聲叫人膽寒。
誰能想到,嗜血好殺、不可一世的塞種人會被曾游牧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擊敗。
大月氏人與匈奴冒頓單于是世仇,兇悍強大的匈奴鐵騎先后兩次攻擊大月氏,逼得他們不斷西遷。于是,水草肥美、地域遼闊的伊犁河谷成了大月氏眼中的天堂。
背水一戰(zhàn)!
為生存而戰(zhàn)!
為榮譽和尊嚴而戰(zhàn)!
大月氏戰(zhàn)士在吶喊聲中熱血沸騰,高舉著明晃晃的戰(zhàn)刀,沖向塞種人的營地。
塞種人的頭顱成了大月氏戰(zhàn)士夸耀的戰(zhàn)利品,他們的孩子和女人成了奴隸,他們淌著血、流著淚舍棄家園,越過天山向蔥嶺( 今帕米爾高原 )地區(qū)逃竄。小部分塞種人留在原地,成為大月氏的臣屬。后來大月氏人又敗于烏孫,留在天山以北地區(qū)的塞種人復成為烏孫的屬民。
新疆的古塞種人部落在公元8世紀前后被來自蒙古高原的回鶻部落即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以及突厥人所征服,然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融入維族等民族中去,他們使用的新波斯語也被突厥語族的各種語言所同化,現在只有分布在新疆塔什庫爾干的塔吉克族是古塞種人的唯一后裔。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碾壓過被鮮血和淚水浸染的土地,留下彌漫的煙塵和車轍,供后人臆想和探尋。
伊犁河流域隨著漢使張騫的造訪,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秦時明月漢時關。
那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
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那是一個金戈鐵馬、縱橫馳騁的時代。
那是一個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對決角逐的時代。
在秦國掃滅六國之際,大漠南北的茫茫草原成了北方游牧民族活動的大舞臺。匈奴在眾多氏族、部落中發(fā)展壯大,迅猛崛起,他們的首領頭曼單于親率鐵騎奪去了河套平原以南的大片土地,不斷燒殺劫掠,秦、燕、趙三國邊境的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領兵30萬抗擊匈奴,收復了河套平原以南的失地。翌年,秦軍奪取了匈奴控制的高闕、陽山等地,迫使匈奴向北退卻700余里。
即便是雄才大略、揮劍決浮云的秦始皇,對匈奴來如閃電、去如疾風的游擊戰(zhàn)術也頭疼不已,他下令在匈奴出沒的地方設置郡縣,把原先秦、趙、燕所筑的長城重新整修并連接起來,西起臨洮,沿黃河北至河套,傍陰山至遼東,筑起萬里長城,抵御匈奴入侵。
公元前209年,一代梟雄冒頓弒殺其父頭曼,自立為單于,建立起一個威震四海、幅員遼闊的匈奴單于國。他控制的地區(qū)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到遼河,西逾蔥嶺。在冒頓單于統(tǒng)治時期,匈奴先后征服了許多部族和部落。
公元前207年,秦朝被推翻,楚漢相爭,中原大亂。匈奴卷土重來,乘機越過長城,占據河套平原和陰山一帶。游牧于敦煌和祁連山之間的弱小部落烏孫,與大月氏為鄰,常受其壓迫和欺辱,便想依附匈奴。
公元前177年,烏孫被大月氏擊敗,首領難兜靡被殺,其子獵驕靡還是個嬰兒。傅父布就翎侯抱著獵驕靡出逃,當時又饑又渴,他便將小主人放在草叢里,自己去找吃的東西。傅父拿著食物歸來時,見母狼正在給獵驕靡喂奶,又見烏鴉銜著肉站在一旁,他大驚失色,覺得這事兒太神異了。于是,傅父抱著獵驕靡歸降匈奴,并將親眼所見告訴了冒頓單于。
冒頓單于對獵驕靡的悲慘遭遇很是同情。大月氏曾十分強大,有“控弦之士”近20萬,時常威脅匈奴。冒頓被父親頭曼單于送到大月氏當人質。不久,頭曼率兵攻擊大月氏,冒頓身家性命岌岌可危,他偷盜了一匹良駒逃回匈奴,對父親懷恨在心。他聽獵驕靡身世神異,又見他相貌不俗,決定收而養(yǎng)之。
16年后,獵驕靡長大成人,匈奴孫兒軍臣單于將烏孫舊部交還給他管轄。獵驕靡雄心勃勃,不肯屈居人下,他以報父仇為名,向孫兒軍臣單于請命,率兵攻打遠遷伊犁河流域棲居的大月氏。
孫兒軍臣單于派匈奴右賢王率部協(xié)助獵驕靡,兩支精銳鐵騎相約合攻大月氏,將其一舉擊潰。獵驕靡砍下大月氏王的頭顱,將其頭骨制成飲器。大月氏人在獵驕靡的追殺下,不斷西遷。
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輕的獵驕靡果敢武斷,見識非凡,深受烏孫人的愛戴,他成了烏孫人一呼百應的昆莫( 烏孫王 )。
復仇大業(yè)順遂,獵驕靡卻不想返回河西走廊,他占據了水草肥美的伊犁河、楚河地區(qū),欲圖霸業(yè)。
在獵驕靡的帶領下,烏孫部落迅速強大起來,有“控弦之士”數萬。此時烏孫隔金山與匈奴為鄰,其西北經塔拉斯河、錫爾河下游為康居,其西為大宛,以天山與塔里木盆地周圍諸綠洲國家為界。
獵驕靡得知匈奴單于將烏孫人在河西走廊的牧場據為己有,并且設王分治,以自己的首領名“昆”封匈奴貴族為昆邪王,觸犯了“昆”的名諱,于是心生不滿,建烏孫國,欲與匈奴分庭抗禮。
據史料記載,當時烏孫國有戶口12萬,人口63萬,軍隊18萬,都城在赤谷,實力僅次于匈奴。
漢初,因國力虛弱,百廢待興,自漢高祖劉邦始,幾代皇帝忍辱蒙羞,向匈奴稱臣納貢,和親互市。匈奴的勢力如日中天,“控弦之士三十余萬”,匈奴騎兵是當時世界上最精銳、最精良的軍隊。
匈奴是一個游牧民族,“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進行創(chuàng)造的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因此,他們經常深入中原地區(qū)大肆搶掠,嚴重威脅著西漢的統(tǒng)治政權。
漢武大帝劉徹即位后,發(fā)憤圖強,厲兵秣馬,對匈奴發(fā)動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給匈奴毀滅性的打擊,使強悍的匈奴鐵騎消失在歷史塵煙中。為鞏固勝利戰(zhàn)果,經營河西,安定邊疆,漢武大帝先后在河西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同時,又建玉門關、陽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
唐邊塞詩人王昌齡在《 出塞 》一詩中吟唱道: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漢武大帝數次討伐匈奴,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匈奴的作戰(zhàn)主力猶存,而且西域36國還在其控制之下。要想徹底打垮匈奴,爭取西域諸國支持漢朝,顯得尤其重要。
在西域諸國中,烏孫國地域廣闊,兵強馬壯,物產豐富,實力最強,是唯一能與匈奴抗衡的國家。漢使張騫認為若能聯合烏孫國,便猶如切去匈奴右臂。
他向漢武帝建議拉攏烏孫國:“可厚賂招,令東居故地,妻以公主,與為昆弟,以制匈奴。”
不湊巧的是,烏孫國正鬧分裂,昆莫獵驕靡的實力大不如前。獵驕靡接見了張騫,為難地說“年老國分,不能專制”。另外,大臣不了解漢朝的國勢,畏懼匈奴,烏孫國不可能遷回故地。獵驕靡婉言謝絕了張騫提出的烏漢結盟的請求。
出于禮貌,獵驕靡獻馬數十匹報謝。張騫無奈,悻悻而歸。
當然,此行并非一無所獲。獵驕靡派數十名使節(jié)隨張騫來到長安,氣勢雄偉的城池,鱗次櫛比的屋宇,繁華昌盛的商業(yè),紀律嚴明、威武雄壯的軍隊,讓烏孫使節(jié)大開眼界,由衷嘆服。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看到烏孫國進貢的馬匹后,寫下一首流傳千古的《 西極天馬歌 》:
天馬徠兮從西極,
經萬里西歸有德;
承靈威兮降外國,
涉流沙兮四夷服……
從此,神駿非凡的烏孫馬名揚天下,它們的后代,如今被稱為伊犁馬。
烏孫使節(jié)返回都城赤谷,向昆莫獵驕靡盛贊大漢國勢強盛,獵驕靡動了心思,主動提出與漢朝和親。漢武帝前后以宗室女細君和解憂為公主,嫁與烏孫昆莫為妻。烏孫遠匈奴而親大漢,惹得匈奴單于不滿,匈奴聯合車師后國發(fā)兵攻打烏孫國。
公元前72年,解憂公主與烏孫王翁歸靡遣使上書,熱望漢朝出兵救援。漢宣帝命田廣明等五將率領15萬騎兵,翁歸靡親率5萬騎兵,夾擊匈奴,獲得大勝。此后,匈奴由盛轉衰,逐漸退出西域,烏孫成為西域最強大的國家,翁歸靡決定擺脫匈奴,與西漢結盟。
漢武帝派張騫聯合烏孫“斷匈奴右臂”的計劃經過整整半個世紀的經營,終獲成功。
西漢取代了匈奴在西域的控制權。公元前59年,漢朝設西域都護府,長官都護負責管理西域事務。西域都護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稱霸西域的雄心,標志著西漢政府已經對西域各國開始了有效的管控。
烏孫國抓住歷史機遇,迎來了繁榮昌盛的大發(fā)展。據研究,雌栗靡為昆莫時,烏孫國畜牧業(yè)臻于最盛時期,全國牲畜數量估計高達453.6萬頭。
伊犁河流域到處都有烏孫人生活的遺跡,成為考古學家和文史專家流連忘返的地方。伊犁草原上有土墩墓一萬多座,據我國史學家認定,這些土墩墓屬塞種人、烏孫、突厥三個時期的王孫貴族之墓。
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的烏孫古墓群有三處,一是位于縣城南鞏乃斯草原上的木斯薩依與木斯依吐別克之間的白石墩烏孫古墓群;二是位于城西吐普辛與布拉克勒比納木之間的白石墩烏孫古墓群;三是位于縣城東邊的烏拉斯臺四周的烏孫古墓群。
這些古墓群都呈南北向排列,每一墓群封土大小基本一致,墓內都有牛、馬、羊的骨骸。墓室均為豎穴,大部分是不同規(guī)模的木墩結構,且為多室。墓室均為東西向,南北平行并列,頭西腳東。有夫婦同室合葬墓,葬具有毛氈裹尸,有木棺,也有尸骨置于矩形木框架上的。隨葬器以陶器為主,器皿有罐、壺、缽、碟、盤、盆。另外,還有鐵器、小刀及金、銀、銅裝飾品。
2008年8月29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管部門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過程中,于尼勒克縣喀什河兩岸的山坳里發(fā)現古代墓葬936座,神秘環(huán)圈狀遺址3處。據考察,這些古代遺跡保留較為完整,其中有5座封堆巨大,最大的直徑百米、高20余米。在封堆南北兩側各伸出一耳形土環(huán),封堆頂部正中有形狀明顯的凹坑,據現場勘察分析,系一種祭祀遺跡。
在一山口處,文管部門還發(fā)現3個東西排列的直徑40米左右的規(guī)整的圓形環(huán)圈。此類遺跡在新疆地區(qū)首次發(fā)現,從環(huán)境和地表狀況初步推測應與附近的墓葬區(qū)有一定關聯,可能是古代人的居住遺址。
古墓是人生走到終點最后的定格,儲存著墓主所處時代的經濟、政治、風俗等文化信息。烏孫古墓群對亞歐草原地帶古代文化的研究將產生很大影響。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烏孫國鼎盛一時,國力因內訌分裂逐漸衰弱,隨著解憂公主的回歸,烏孫國與漢朝的關系漸行漸遠。國運不昌,烏孫國百姓的命運也好不到哪里去。下一場血雨腥風何時會到來呢?
自古以來,伊犁河流域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素有“中亞人種博覽地”之稱。民族雜居、民族斗爭、民族融合一直是伊犁地區(qū)發(fā)展史上的一條主線。塞種人、大月氏、匈奴、烏孫、柔然、悅般、突厥、契丹、回紇等族人民,你方唱罷我登場,都曾在伊犁舞臺上演過一幕幕蒼涼悲壯的歷史劇。
伊犁草原地勢平坦,有肥沃的黑鈣土及栗鈣土,植被相當茂盛,是優(yōu)良的草場。此外,草原的微氣候很適合放牧。較高的地方氣候在夏天比較涼爽,朝陽的谷地在冬天比較暖和,牧民能夠因應氣候轉換放牧的地方,牧草亦因此得到恢復。
這樣一塊風水寶地,游牧民族自然向往。
伊犁史學專家賴洪波說:“一個地方,它的經歷和祖國的命運和利益如此直接相關,并產生如此大量的涉外問題,在全國也是罕見的……綜觀千年史實,伊犁這個地方,民族必爭,歷史悠久,古跡遍地?!?/span>
烏孫自立國伊始,管控伊犁河流域近500年,經過幾次內訌和分裂,國力日漸衰弱。
東漢以后,有關烏孫的史料相當缺少。東漢的明帝、章帝年間,烏孫國仍然由大小昆彌分治?!?漢書·西域傳》記載:“兩昆彌皆弱。”
公元五世紀以前,烏孫國與中原政權仍然保持聯系。烏孫曾經向曹魏政權進貢,“無歲不奉朝貢”。
烏孫國國勢久衰,公元147—167年間,多次遭到鮮卑首領檀石槐鐵騎的蹂躪,苦不堪言。
魏晉南北朝初年,原小昆彌境內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悅般,西邊大昆彌所統(tǒng)治的地方則仍為烏孫國。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期間,北方逐漸統(tǒng)一,北魏國勢日益強盛。拓跋燾希望挑戰(zhàn)柔然汗國,經營西域。拓跋燾曾經在太延三年( 437 ),派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途經烏孫,受到烏孫王的禮待。
崛起于蒙古高原的柔然汗國,騎兵似“風馳鳥赴,倏來忽往”,是一支威震漠北的強大力量,史料記載:“盡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span>
在柔然鐵騎的不斷踐踏下,烏孫國覆滅,黯然退出歷史舞臺。
柔然汗國的迅猛擴張引起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警覺,他多次率兵進攻柔然,削弱了柔然的實力。隨著柔然軍事上的慘痛失利,臣服于柔然的部落紛紛揭竿而起,與之抗爭。被迫遷居金山( 阿爾泰山 )南麓為柔然奴隸主鍛鐵的突厥人,借機逐步擺脫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鐵勒部落東征柔然。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領部眾于中途邀擊之,大獲全勝,收降鐵勒部眾5萬余戶。阿史那土門有了本錢,想自立門戶,要求柔然阿那瑰可汗將公主下嫁,阿那瑰大怒拒絕,侮辱突厥為柔然“鍛奴”。阿史那土門聞言火冒三丈,殺掉了柔然使者,遣使向西魏求婚。翌年,西魏將長樂公主嫁與阿史那土門。
公元552年,阿史那土門起兵東征,在懷荒鎮(zhèn)以北擊敗柔然軍隊,阿那瑰可汗絕望自殺。阿史那土門打敗柔然,遂自稱伊利可汗,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阿爾泰、塔城、伊犁河谷皆為突厥屬地,其勢力迅速擴展至蒙古高原。其后東西突厥分治,西突厥以烏孫地為重鎮(zhèn)。
西突厥汗國全盛時,疆域囊括整個中亞。
公元627年( 唐貞觀初年 ),西突厥統(tǒng)葉護可汗橫征暴斂,天怒人怨,被伯父所殺。西突厥內部變亂迭起,貴族爭立,逐漸走向衰亡。
公元649年( 貞觀二十三年 )唐太宗駕崩,西突厥末主、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叛亂。公元651年,阿史那賀魯自立為沙缽羅可汗,建牙帳在雙河( 今新疆博樂、溫泉縣一帶 )和千泉,總領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國。是年秋七月,阿史那賀魯入寇庭州,攻陷金嶺城及蒲類縣,殺掠數千人。
公元657年,唐高宗派蘇定方等征討西域。是年冬十二月,蘇定方率軍至喀喇額爾齊斯河西,阿史那賀魯舉西突厥10萬騎兵來拒。蘇定方以唐及回紇萬余騎兵迎敵。阿史那賀魯見唐軍人少,進兵包圍。蘇定方命步兵據守南面的高地,持長矛向外,自己領騎兵列陣于北坡。
西突厥騎兵三次沖擊唐步兵方陣,唐軍巋然不動。蘇定方趁勢縱騎兵反攻,阿史那賀魯大敗。翌日,唐軍乘勝追擊,十姓部落紛紛來降。
天降大雪,積雪極厚,唐將士請求雪停后進兵。蘇定方認為正可趁天雪之機,攻敵不備。于是唐軍冒雪晝夜兼程前進,至金牙山。從天而降的唐軍攻破阿史那賀魯牙帳,俘敵數萬人。阿史那賀魯渡伊犁河西逃。
蘇定方踏雪夜追阿史那賀魯那一幕堪稱唐代著名邊塞詩《 塞下曲 》的真實寫照:
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蘇定方追至碎葉河,盡奪阿史那賀魯部眾。阿史那賀魯及子咥運逃至石國( 今塔什干 )蘇咄城,城主伊涅達干將他們逮捕,送往石國。石國王將阿史那賀魯父子交給唐將蕭嗣業(yè)和阿史那元爽。至此,西突厥國亡。
此次唐軍征伐阿史那賀魯“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萬”。息兵后,蘇定方令西突厥諸部各歸所居,修復道路,設置郵驛,掩埋尸骨,慰問疾苦,劃定部落地界,恢復生產,并將阿史那賀魯擄掠的財物、牲畜等,全部歸還原主。
西域就此平定。唐朝列其地為州縣,疆域及于西海,原臣服于西突厥的中亞諸國紛紛前來歸附,整個西域置于唐朝的掌控之下。
大唐王朝疆域廣闊,全盛時期東至北朝鮮,西達中亞咸海,南至越南、北至蒙古高原。唐初因政治清明、經濟發(fā)達、社會繁榮,邊疆部族紛紛降附。
如何有效管理眾多歸附民族,成了唐王朝要緊迫完成的課題。于是唐朝仿漢朝西域都護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區(qū)設置了九大都護府,分別是:安東、東夷、安北、單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這項制度對后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都護的職責是“撫慰諸藩,輯寧外寇”,凡對周邊民族之“撫慰、征討、敘功、罰過事宜”,皆其所統(tǒng),權力極大。
唐朝在西域設置了兩大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唐太宗為了加強對西突厥地區(qū)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國( 今吐魯番 )以后,在高昌設立了安西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遼闊地區(qū)。
公元702年,武則天為了進一步鞏固西北邊疆,在庭州( 今吉木薩爾縣 )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qū)。北庭都護設立后,所轄地區(qū)社會安定,農業(yè)、牧業(yè)、商業(yè)、手工業(yè)都得到空前發(fā)展,成為西北地區(qū)中心。公元713年,第二任都護郭虔瑾進駐北庭后,將所率軍隊編為田卒,開荒種地、屯墾戍邊。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王朝無力西顧,將大批兵力調往內陸,西域與內陸聯系遂被隔絕。北庭都護府孤懸塞外,堅持了35年之久,后被吐蕃人攻陷。
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作為唐朝設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了政治和軍事權力。對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鞏固西北邊防,促進西域和中原以及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安史之亂”使唐朝元氣大傷,由盛轉衰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已然形成。公元907年,朱溫逼唐哀帝退位,改國號梁,立國290年的大唐王朝悄然覆滅。長期受西突厥統(tǒng)治的葛邏祿部崛起,占據了伊犁河谷。后來,突厥回鶻人由蔥嶺西遷,與葛邏祿人合并,建立了喀喇汗王朝( 亦稱黑汗王朝 ),統(tǒng)轄伊犁河流域等西域大部地區(qū)。
喀喇汗王朝的疆域,東起阿克蘇地區(qū)的庫車,西至咸海附近的干草原地區(qū),南鄰阿姆河、噴赤河、喀喇昆侖山與昆侖山脈,北抵巴爾喀什湖、伊犁河河谷與七河流域的草原。
喀喇汗王朝擁有一支以重騎兵為主的強大軍隊,既有中央汗庭訓練的“古拉姆”近衛(wèi)軍,又有地方伊克塔軍事地主組成的封建騎兵。在七河流域與伊犁河河谷興建了大批新興城市,大批突厥語民族由游牧轉入定居,經濟文化發(fā)達。
喀喇汗王朝與宋王朝一直保持著友好關系,往來不絕?!?宋史·于闐傳 》云:“大中祥符二年( 1009 )共國黑韓王遣回鶻羅斯溫等以方物來獻?!贝撕?0余年間都有使者陸續(xù)前來上表貢方物的記載。
根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喀喇汗王朝向宋朝派出的使團前后有50多次,他們受到宋朝的禮遇。這些使團實際上多是商隊,運往宋朝的貨物以乳香為大宗,運回的主要是絲織品、衣服、金銀器皿和茶葉。
喀喇汗王朝與遼朝相互聘問也相當頻繁,并結為姻親,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系。貿易往來不斷,每當春天,“大地鋪上綠毯,契丹商隊運來了中國的商品”。
公元1114年春,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攻陷了黃龍府。遼國天祚帝耶律延禧親率大軍征討完顏阿骨打,結果大敗而逃。屋漏偏逢連夜雨,遼國內部發(fā)生叛亂,盡管叛亂被平定,但遼國元氣大傷。
公元1117年女真族攻春州,遼軍不戰(zhàn)自敗。這年完顏阿骨打自稱皇帝,建立金朝。在金軍的不斷進攻下,天祚帝四處逃竄。1125年春,天祚帝在逃亡西夏的途中被金軍俘虜,遼國滅亡。
遼國皇族耶律大石北走漠北建立政權,意欲光復遼國。然而,新興帝國大金處于全面上升時期,實力很強。西域的情況則相反,高昌回鶻王國、喀喇汗王朝經過幾個世紀的發(fā)展,已進入衰落時期,忙于內爭,無力對外。
公元1130年春,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傳統(tǒng),殺青牛白馬祭告天地、祖宗,率軍西征。他先后降服高昌回鶻王國、東西兩部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建立起強大的西遼帝國,穆斯林和西方史籍稱之為哈剌契丹。
西遼帝國的建立,結束了西域各國內部紛爭不斷、相互侵襲的局面,社會秩序安定。耶律大石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對人民“輕徭薄賦”;對屬國屬部“柔遠懷來,羈縻安撫”;對宗教信仰“循俗寬容”。因此,當地比較緊張的階級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都有所緩和,形成了一種比較安寧、寬松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
公元1177年,耶律直魯古繼位,西遼統(tǒng)治集團淫逸侈靡,對外連年用兵,對內加重剝削。耶律直魯古一味娛樂游獵,不理政務,致使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
公元1211年,乃蠻首領屈出律趁耶律直魯古外出游獵時,以伏兵八千將其擒獲,強迫讓位,西遼滅亡。
(未完待續(xù))
節(jié)選自鵬鳴長篇紀實文學<<詩意尼勒克>>,作家出版社2014.03版。
本文圖片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鵬鳴,1956年生,陜西白水人,著名學者,詩人,現居北京,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與文學研究。已出版有選集、文集、文藝理論、詩歌、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報告文學單行本等八十多部等,總計六千余萬字,其中大型愛情組詩《致情人365首》《鵬鳴情詩選》《鵬鳴紀實文學選》《鵬鳴情詩經典》《中國詩歌史略》《絕妙詩語》《世界文學簡論》《帝國的詛咒》等代表性作品被翻譯成多語種版本行銷海內外。
三秦文學投稿須知
原創(chuàng)作品授權發(fā)布
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本公眾號聯系
三秦宗旨:營造一片文學愛好者的樂土,共創(chuàng)文學夢想的家園!
文學總顧問:鵬 鳴
平臺總顧問:邊士剛
平臺法律顧問:李木子
顧 問:段恭讓 白忠德 鄧漢章
羅旭初 孫德科 朿寶榮
李愛霞 胡遵遠 顧盛杉
崔啟昌 昆 侖 史 波
策 劃:李書忠
平臺講師:方 天
平臺主播:夢鎖清秋 英子 王迎旭
觀云聽濤 王如萍
主 編:魚兒姐姐
副 主 編:徐萱波 楊洪民
編 委:吳亞妮 唐桂英 謝 雷
水云天 余 晨 米蘭花
心 語 畢廷娟 劉馬陵
張巧莉 鳳尾竹 吳遠紅
張小魚 大漠孤雁 劉旭平
秋日私語 譚文群
本期責任編輯:鳳尾竹
超過160萬人正在關注
趕快來關注吧,這里有散文、小說、詩歌、詩詞、隨筆等精選作品,還在等什么?快來關注我們吧。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