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載圖片
半夏辛溫,有散結除痞、降逆止嘔之效。
《名醫(yī)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墜胎。”
黃連性味苦寒,有泄熱開痞之功。
《藥類法象》:“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治心不痞滿必用藥也?!?/p>
枳實苦辛微寒入氣分,能行氣化痰消痞。
《名醫(yī)別錄》:“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p>
三藥合用,有寒熱平調(diào)、辛開苦降、開痞散結之用。
點擊加載圖片
太子參歸脾肺經(jīng),補氣生津,可用于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yǎng)胃陰。
《本草再新》:“治氣虛肺燥,補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p>
麥冬微寒,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捎糜谖戈幪摶驘醾戈帲诳恃矢?,大便干結等。
《名醫(yī)別錄》:“療虛勞客熱,口干燥渴?!?/p>
石斛微寒,歸胃腎經(jīng),可養(yǎng)陰清熱,益胃生津。
《本草綱目拾遺》:“清胃,除虛熱,生津,已勞損。以之代茶,開胃健脾?!?/p>
葉天士養(yǎng)胃陰的學術思想,強調(diào)“陽明胃腑以潤為降”,認為陽明胃腑陽氣隆盛,邪滯于胃最易化熱傷陰,用藥以潤為降。
三藥合用,甘涼潤通,共濟清熱滋陰養(yǎng)胃之效,俾“陽明陽土得陰自安”,對胃脘隱痛、灼熱、口干、饑不欲食、舌紅少津等胃熱陰虛證有良好的效果。
點擊加載圖片
枳實破氣除痞,化痰消積,用于食積證、胃腸熱結氣滯證。
《名醫(yī)別錄》:“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p>
檳榔味辛,入胃腸,功善行胃腸之氣,消積導滯。
《本草綱目》:“治瀉痢后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
萊菔子辛能行散,可消食滯之積,尤善行氣消脹。故多用于治食積氣滯所致脘腹脹滿,噯腐吞酸,食積瀉痢,里急后重。
《本草綱目》:“下氣定喘,治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止氣痛,下痢后重,發(fā)皰疹?!?/p>
三藥合用,破瀉中焦氣機之郁滯,通降胃氣,改善胃腸運動功能。順應腑氣經(jīng)通為用,以達縱宣通腸之效。
點擊加載圖片
蘇梗有寬胸利膈、順氣安胎之效。適用于胸腹氣滯,痞悶作脹及胎動不安、胸脅脹痛等癥。
《本草崇原》:“主寬中行氣,消飲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旋覆花歸肺胃經(jīng),有降氣化痰、降逆止嘔之效。
《本經(jīng)逢原》:“旋覆花升而能降,肺與大腸藥也。其功在于開結下氣,行水消痰,治驚悸,祛痞堅,除寒熱,散風濕,開胃氣,止嘔逆,除噫氣?!?/p>
佛手性味辛苦、溫,有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之效。
《本草從新》:“理上焦之氣而止嘔,進中州之食而健脾?!?/p>
胃屬陽,喜潤惡燥,其氣以降為順,胃氣郁滯,中焦升降失和,則出現(xiàn)食欲不振、胃脘脹滿、惡心、嘔吐、呃逆、噯氣頻作。
三藥合用,重在寬胸消脹,理氣和中,降逆胃氣,使胃氣和降,從而滯氣消散,逆氣順降,胃腑功能得以恢復。
點擊加載圖片
林某,47歲。自訴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胃痞滿,嘈雜,反酸,治療后稍有緩解,病情反復。
刻下:胃脘痞滿,嘈雜,反酸,口干口苦,思飲,饑不欲食,噯氣,納差,兩脅肋脹滿不適,大便量少,排便困難。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沉細弱。
證屬胃陰不足、肝胃郁熱,治以滋養(yǎng)胃陰、和胃泄熱為法。
擬方:太子參、麥冬、石斛、半夏、枳實、黃連、吳茱萸、刺猬皮、郁金、梔子、白蔻仁、焦三仙、檳郎、炒萊菔子、炙甘草
點擊加載圖片
二診:服藥十劑,上述癥狀有所緩解,現(xiàn)胃脘痞滿不適、胃脹減輕,口干,咽中有異物感,咳痰不爽。
上方去石斛、郁金、梔子、白蔻仁、檳榔、炒萊菔子,加白術、甘松、蘇梗、浙貝、瓜蔞、厚樸。
三診:服藥十劑,癥狀明顯緩解,現(xiàn)食后偶有飽脹感,余癥盡消。上方去枳實、蘇梗、瓜蔞、浙貝。繼服十劑,鞏固療效。
點擊加載圖片
慢性胃炎虛證居多,但虛中常兼滯,疾病常處于滯損交加的病變過程中。“在陽旺之軀,胃濕恒多”,日久每致濕熱傷陰,形成胃陰虧損而邪熱內(nèi)蘊。若飲食不慎,壅胃礙脾;情志不舒,郁滯肝氣,則誘發(fā)或加重病情
方用太子參、麥冬、石斛等甘寒柔潤之品益氣養(yǎng)陰,以潤為降;半夏、黃連、枳實辛開苦降,消痞除滿;吳茱萸、黃連、刺猬皮制酸,尤以刺猬皮制酸化瘀止痛;郁金、梔子、白蔻仁清解郁熱;焦三仙、枳實、檳郎、炒萊菔子理氣通腑導滯,使積滯從大便而解。
諸藥合用共奏滋養(yǎng)胃陰、疏肝和胃泄熱之功。
點擊加載圖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