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夜
文 / 哈哈呆呆
整理郵箱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十幾年前和本科論文導師的一則通信。信中,就讀于新聞學的我似乎在和導師熱忱地推介著自己的畢業(yè)論文選題:
幼稚且故作深沉的措辭,讓時隔多年電腦屏幕前的我尷尬得捂住了臉。再去細看文章的附件標題,更是讓我赫然一愣,陌生感迎面而來,這主題起得也太宏大了吧,本科生果然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好不容易找出了論文的文稿,內(nèi)容乍一看還算學術。所謂「學術」,正面解讀,是指里面的術語概念層出不窮,引用和格式做得也算規(guī)范,說是一篇形式上的畢業(yè)論文倒不為過。但反過來說,不少裝腔作勢的語調(diào),滿天飛的大詞,反正是不怎么好讀。我試著揣測了一下當年審閱這篇文章的導師的心情,不禁再度尷尬到飛起。
?《小婦人》(2019)截圖
這篇論文主要分析了胡適、羅隆基、儲安平這三個代表人物在兩份雜志中關于新聞自由的論述。仿佛是為了炫耀自己在哲學領域的知識,我還一路引述了從邊沁和密爾的功利主義,到盧梭天賦人權等一系列西方自由主義排頭兵的思想。最后的結論不忘煽情,引用了儲安平在《觀察》里的一段文字,試圖把它升華成「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寫給行將推出歷史舞臺的自己的一首悲歌,也可以看作是對未來必將重返歷史舞臺的自由主義者的衷心告誡」:
在模糊到幾近消失的記憶里,我試著找出當時為什么要去執(zhí)著于這樣一個論題。
我就讀新聞系本科的那四年,正處于千禧年的第一個十年。那些年,伴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增長、奧運等一系列振奮人心的大事件,各類都市報、南方系雜志等紙質(zhì)報刊依舊在蓬勃發(fā)展。電視臺仍然擁有豐厚的、其他媒介無從匹敵的關注度和社會資源。與此同時,網(wǎng)絡媒體(當時主要是指一些門戶網(wǎng)站)這種新興的媒介形式嶄露頭角,讓每個新聞系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前景深感振奮。
?《黑死病》(第一季)截圖
尤記得我們當時的院長是個高舉專業(yè)新聞主義大旗的實踐派。他剛從美國訪學回來不久,言必稱各類英美主流媒體是如何擔起社會責任,做出有深度的調(diào)查報道的;以自由言論為圭臬的西方媒體作為「第四種權力」,是怎樣在過去一兩百年間深刻改變歐美社會、乃至全世界的。總之,我們的培養(yǎng)計劃對標哥倫比亞大學、密蘇里學院等頂尖美國新聞學院的培養(yǎng)計劃,每個學生都要以社會擔當為己任,以能成為一個有能力進行深度調(diào)查的專業(yè)記者為最高目標。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自全國各地、慕名來到這所新聞學院的學子,心中自然會升騰出一份崇高的新聞理想。記得當時大家熱衷于征訂各種報紙,熱議著各種社會議題,參與各種作業(yè)布置的采訪任務,忙于各種學校社團活動和各類奧運相關的志愿活動。總之,那幾屆新聞學院的同校生們對新聞實踐的理解,一定是圍繞著英美主流新聞業(yè)界中的「專業(yè)主義」、「社會責任」、「深度報道」這些概念展開的。
?《逃脫比勒陀利亞》(2020)截圖
不過,當時羞于站在人前,也不太愿意和人社交的我并不熱衷新聞實踐,對未來成為一名記者也毫無熱情。因此,我既沒有選擇最熱門的廣播電視新聞專業(yè),也沒有興趣去嘗試新創(chuàng)辦的專業(yè)網(wǎng)絡新聞學,而是默默選擇了最傳統(tǒng)的新聞學,在新聞史和新聞理論中尋找著自己的興趣。
我日常最喜歡做的,就是泡在舊圖書館的資料室,翻看各種泛黃的老報紙,比如《申報》《新月》《觀察》等雜志,再就是查閱上世紀50-70年代《人民日報》等報刊媒體,想要知道那個時代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閱讀舊刊文章的過程中,我愈發(fā)覺得,以追求速度、追求時效為核心的新聞報道,通過鉛字沉淀為歷史的見證,反而呈現(xiàn)出一種別樣的力量。它們不疾不徐,用一種風格十足的敘事套路,記錄著某種不再會輕易改變的東西。比起喧囂、變化著的時代資訊,歷史中的新聞在我心中更加真實且有分量。
?《陰陽相成》(2012)截圖
再后來,我更是把學業(yè)的重心放到了輔修的專業(yè)哲學上面,把研究的時間線整整往前撥了兩千多年,沉迷各類哲學經(jīng)典。這其中,當時被國內(nèi)知識界、公共知識分子廣為推崇的西方自由主義思潮也成為哲學課堂熱議的話題——這里不得不再次提醒各位讀者朋友們,「公知」一詞曾經(jīng)是一個多么耀眼、權威、令人艷羨的正面評價。從蘇格拉底、柏拉圖的正義觀念,到啟蒙時期各位哲人的人性論和社會理想,再到近現(xiàn)代百花齊放般的政治思潮,每一個流派,每一種觀念都像一記重錘,敲擊著我這個年輕人的心靈。
漸漸地,千禧年前十年的社會思潮、新聞學院的教學理念,伴隨著我拼命攝取的各種未經(jīng)消化的知識,悄然間轉(zhuǎn)變成為一個個符號,變成了我論文里的那些概念:自由、民主、法治、啟蒙、天賦人權、社會的最大善、媒體責任……在格外熱忱和真誠的沖動下,我選定了開篇提到的「新聞自由」主題,并且選擇了熟悉的《新月》和《觀察》等雜志,作為考察這個主題的資料?;蛟S,當時的我,真的是想通過這樣一個「研究」,從歷史的新聞記載和報人理想中拷問出什么,提煉出什么吧……
寫完畢業(yè)論文以后,我義無反顧地讀了哲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徹底和新聞分道揚鑣。后來的工作方向也幾乎與新聞報道無關。
?《獨立時代》(1994)截圖
至于我那些新聞專業(yè)的同學們,多數(shù)在越發(fā)千禧年第二個十年濃厚的商業(yè)氛圍中,優(yōu)先選擇黨政機構的宣傳部門、各大企業(yè)的公關和媒體部門,算是在個人收益和新聞教育之間,找到了一個相當不錯的結合點。
另外有一些同學確實進入了媒體,有安于穩(wěn)定的傳統(tǒng)大報、行業(yè)報刊雜志,也有一些忙碌不堪、馬不停蹄奔忙于各種活動的都市報和商業(yè)報刊雜志,當然還有各大電視臺、網(wǎng)絡媒體等等。后來,在自媒體的沖擊下,這些同學又去了哪里,發(fā)展如何,我不得而知。
?《光陰的故事》(1982)截圖
反觀過去十幾年的媒體環(huán)境,別說是「新聞自由」?jié)M溢著這個理想主義情懷的過時詞匯,就連「新聞」——我是指專業(yè)標準的新聞報道,都離我們已經(jīng)很遠了。滲透進我們每個人生活的,是各種各樣的自媒體,其中的內(nèi)容質(zhì)量參差不齊,大多以娛樂、獵奇為主。早先不少專注時事評論、嚴肅探討社會議題的言論聲音也越來越少。另外,主流媒體也在通過下降身段的方式,去迎合這個時代的注意力法則,我關注的幾個都市報的推送文章,如今也淪落為標題黨,關注的話題雞毛蒜皮,讓人不忍卒讀了……
因此,回到開篇,當我看到那封郵件時,才會陌生到恍如隔世。反過去想來,不過十幾年,媒體這個領域可謂風云變幻。如今新聞系的老師們還能以西方新聞業(yè)的運行方式作為實踐準則嗎?如今新聞系的學生還會希望成為一個能夠做出深度報道的記者嗎?如今的學生們還愿意探討自由主義到底是什么,還會信奉這類價值觀念嗎?我不得而知。但我很欣慰,有這樣一封郵件,讓我在生活的斷片里偶然想起了這一切,哪怕很快又會忘記。
本期編輯:白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