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是我讀高中的第二年。在初中的后兩年,因為自己由一個好孩子變成了“熊孩子”,大部分時間用在讀小說、練習武術套路上,文化課由全班上游變成下游,化學、數(shù)學十分差,于是,在東平四中教書的父親毅然決定讓我高二選科上文科。
當時的四中雖然不是省、市名校,只是為培養(yǎng)鄉(xiāng)村孩子設立的農村中學,但是,放在當下來看,無論師資、辦學理念來看,都是很多學校可望而不能企及的。四中的老師,很多都是師范類本科畢業(yè),老師們不僅僅教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物理、化學實驗十分正常,學校音樂、體育課全按照國家規(guī)定執(zhí)行,就連勞動技術課,也能做到每周兩次,在接山村東南的學校農場里,我們在管理員指導下學會了西紅柿的施肥、打叉,還有大南瓜的育種和栽苗。
我們高二文科班的班主任是王強老師,他剛由泰安師專英語系畢業(yè)不久,在任教英語學科的同時擔任我們的班主任。當時,農村的孩子把考上大中專當成人生跨越的唯一出路,復課是很多高中生無悔的選擇。
在我們班,幾乎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和王老師年紀相仿,他的幾個高中同學,就是我們班年齡最大的插班生。王強老師除了上課、帶班,平時還和我們一起打球、爬山,有時學生打乒乓球贏了他一點也不惱,很多夜晚,英語組辦公室的燈管亮著,那是自習后王老師在為部分同學加班強化輔導英語課。
因為成績平平,一直沒有和王老師交流的勇氣。記得有一次在乒乓球臺旁,在一次汗流浹背的運動空隙,王老師邊擦汗邊和同學們談理想,當問到我的時候,我說自己想當對社會有用的人。
王老師鼓勵我說:“你的這個理想就很遠大,甚至超出很多人。一定要通過今天的努力打好基礎去實現(xiàn)它。”或許,正是老師的鼓勵,才使我在追求實現(xiàn)考學夢想之外,還多了一份不僅僅為稻粱謀的理念與心志。
因為初中基礎不好,我的升學路和很多復讀的同學一樣迂回曲折。對這些天資不高、習慣不好的學生,任教的老師們從不挖苦嘲諷我們,只要有點滴進步,就會給我們及時的鼓勵,經(jīng)常以誰誰復讀八年考上大學的例子給我們加油打氣。
記得在我考上師專的1987年,那時四中已經(jīng)改名“接山中學”,由縣直中學降格為鄉(xiāng)鎮(zhèn)中學,教我們歷史課的袁素真老師調到縣城中學工作,為了不影響同學們的最后沖刺,袁老師坐公交車每天奔波于縣城和接山之間,據(jù)說,除了報銷車費,袁老師一分錢的補助也沒要。以后,我?guī)煂.厴I(yè),也到縣城工作,每次遇到袁老師,她都會笑著鼓勵我又從報刊看到你的文章了,又在某位老師或同學那兒知道你新的進步了之類,每次見面,雖然話語不多,但我都能從袁老師的鼓勵中體味到母性的溫暖和慈愛。
仿佛是突然間就走到了中年,自己覺得還沒有成熟,掐指暗驚自己已經(jīng)過了五十有三。想想這些年來,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多老師同學幫助了我,在我母親患病的十幾年,很多父親的學生支持了我們全家,憶起這些,我都會在心底默默說:人生的道路上,有過你們真美好。
那些曾經(jīng)——不是夢,有閑的日子,我會拿起當年的舊照,懷想那人、那景、那情,甚至想找?guī)熡言V說有苦有樂的那時候,我始終記著自己是一個四中人,我們這些莘莘學子擁有永遠而又共同的四中心。
(作者,顏建國,著名作家,文化學者,宋元文化研究專家,系中國散文學家會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數(shù)家報刊專欄作家,著有《元朝東平學派》《蘇軾與東平文士考析》《文宗義脈》《春風有約》《家鄉(xiāng)的石板坡》等專著。本文由作者獨家授權發(fā)布,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