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澳] 彼得·辛格 |節(jié)選自《Hegel》張卜天譯|譯林出版社 2015年
來自慧田哲學
1770年,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ず诟駹柍錾谒箞D加特。他的父親是符騰堡公國宮廷中一個官職不大的文職人員,其他親戚則是教師或路德會牧師。關于黑格爾的生平,沒有什么異乎尋常的事情可講,但他所處的時代在政治、文化和哲學上都很重要。
黑格爾故居
1789年攻占巴士底獄的消息傳遍了歐洲。此時華茲華斯寫道:
活到黎明已是至幸,
再得青春何負此生!
此時黑格爾年近19歲。后來他也稱法國大革命是“燦爛的黎明”,并說“一切思想者都分享了這個時代的歡欣”。春天的一個周日清晨,滿懷這種歡欣的黑格爾曾和幾位同學到郊外種下一棵自由樹,象征著大革命播下的希望種子。
黑格爾21歲時,法國大革命戰(zhàn)爭已經開始,不久革命軍便侵入了德國。今天我們所說的德國,當時由300多個國家、公國和自由城市組成,作為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一世統(tǒng)治之下的神圣羅馬帝國松散地聯合在一起。拿破侖在烏爾姆和奧斯特利茨大敗奧地利人,1806年又在耶拿的戰(zhàn)斗中摧毀了第二強大的德意志國家普魯士的軍隊,一舉終結了這個千年帝國。
黑格爾當時生活在耶拿。也許有人以為他始終同情戰(zhàn)敗的德意志國家,但他在耶拿被法國人占領后第二天寫的一封信卻只表露了對拿破侖的崇敬之情:
“我看到皇帝——這個世界靈魂——騎馬穿城而過,去檢閱軍隊。看到這樣一個人在這里集中成一點,坐在馬背上,走向世界并且統(tǒng)治它,這的確是一種奇妙的感受?!?/p>
拿破侖檢閱場
在拿破侖統(tǒng)治歐洲的整個時期,黑格爾始終保持著這種崇敬之情。而當拿破侖1814年戰(zhàn)敗時,黑格爾稱之為一個悲劇,是平庸毀滅偉大天才的奇觀。
1806到1814年的法國統(tǒng)治時期,德國發(fā)生了重大變革。在普魯士,自由黨人馮·施泰因被任命為國王首席顧問。上任后,他立即廢除了農奴制,并重新組建政府。其繼任者馮·哈登貝格則承諾在普魯士建立代議制政體。但拿破侖戰(zhàn)敗后,這些希望都破滅了。普魯士國王弗雷德里克·威廉三世對改革失去了興趣。拖延數年之后,他于1823年建立了僅僅是臨時性的“等級”(estates),這些等級只能提一些建議,而且完全受地主統(tǒng)治。不僅如此,1819年在卡爾斯巴德的一次會議上,所有德意志國家還一致同意審查報紙和期刊,并對宣揚革命思想的人采取鎮(zhèn)壓措施。
歌德在羅馬平原上
從文化角度來說,黑格爾生活在德國文學的黃金時代。他比歌德小20歲,比席勒小10歲,但這并不妨礙他欣賞他們的所有成熟作品。他是詩人荷爾德林的密友,與諾瓦利斯、赫爾德、施萊爾馬赫、施來格爾兄弟等德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導者也是同時代人。歌德和席勒對黑格爾產生了重大影響,黑格爾顯然認同浪漫主義運動的一些想法,盡管他拒絕接受浪漫主義者的大部分主張。
不過,對黑格爾的發(fā)展影響最大的是當時德國哲學的狀況。為了理解黑格爾本人思想的背景,我們需要從康德開始講起,并簡要概述康德之后的發(fā)展。
1781年,伊曼努爾·康德出版了《純粹理性批判》。如今,這部著作被譽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哲學著作之一??档孪胍_定我們的理性或理智在知識道路上能夠獲得或不能獲得哪些東西。他的結論是,我們的心靈并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從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得來的信息。知識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心靈在主動起作用,它對我們的經驗進行組織和系統(tǒng)化。我們是在空間、時間和實體的框架內認識世界的;但空間、時間和實體并非獨立于我們而存在“在那里”的客觀實在,而是我們的直觀或理性的創(chuàng)造物,沒有直觀或理性,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那么,我們也許自然會問,獨立于我們把握世界的框架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呢?康德說,「這個問題永遠也得不到回答」。獨立的實在——康德稱之為“自在之物”的世界——永遠超出了我們的認識。
康德生前,使其享有盛譽的不僅有《純粹理性批判》,還有其他兩部批判,即關于倫理學的《實踐理性批判》和有很大篇幅關于美學的《判斷力批判》。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認為人是一種能夠遵守理性道德律的存在,但源于我們身體本性的非理性欲望容易使人發(fā)生動搖。于是,道德行為總要經歷一番掙扎。要想取得勝利,就要壓抑除了對道德律的崇敬之情以外的其他所有欲望,道德律引導我們自愿履行自己的義務。與這種認為道德僅僅基于人性理性方面的看法相反,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認為審美欣賞包含著我們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和諧統(tǒng)一。
在《純粹理性批判》結尾,康德表達了一個愿望:沿著他所開辟的批判哲學之路,或許可以“在本世紀結束之前”取得多個世紀以來一直沒能取得的成就,亦即“使人類理性在其求知欲任何時候都致力于從事但迄今一無所成的事情上得到完全的滿足”??档碌某删褪侨绱梭@人,以至于在一段時間里,無論是康德還是他的讀者似乎都認為,只需填補少量細節(jié),全部哲學就將大功告成。然而,對康德的不滿漸漸開始顯現。
這種不滿的第一個來源是康德對“自在之物”的看法。某種東西應當存在,但又完全不可知,這似乎是對人類理性能力的一種無法令人滿意的限制??档抡f我們不可能認識自在之物,但又宣稱知道它存在,而且是一個“物”,這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大膽否認自在之物存在的是約翰·費希特。他斷言,這樣做要比康德本人更忠實于康德哲學。費希特認為,應把整個世界看成由我們能動的心靈所構成的某種東西。心靈不能認識的東西就不存在。
席勒,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
不滿的第二個來源是康德的道德哲學所蘊含的人性分裂。在這方面,席勒在其《美育書簡》中首先發(fā)難。他同樣認為自己是在用康德來改進康德,因為他從《判斷力批判》中借用了作為理解力與想象力之統(tǒng)一的審美判斷模型。席勒說,「我們生命的一切無疑都應是同樣和諧的」。把人性描繪成理性與情感的永恒分裂,把我們的道德生活描繪成兩者之間的永恒爭斗,這是一種退化和失敗主義。席勒指出,康德也許正確描述了今天人類生活的可憐狀態(tài),但并非永遠如此,也不必永遠如此。在因其藝術形式的純正而飽受贊譽的古希臘,就一直存在著理性與情感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席勒力主恢復生活中各個方面的審美感受,以此為基礎來恢復人性中久已失去的那種和諧。
黑格爾后來寫道,康德的哲學“構成了近代德國哲學的基礎和出發(fā)點”。我們可以補充說,費希特和席勒以不同方式指出了出發(fā)的方向。對康德的后繼者來說,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和人性的內部分裂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早年的一篇文章中,黑格爾贊賞席勒對康德人性觀點的反駁,特別是席勒認為,這種不和諧并非關于人性的永恒真理,而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但黑格爾并不同意美育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而是認為這屬于哲學的任務。
黑格爾在中學的學習異常出色,之后他獲得了一筆獎學金,前往著名的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在那里,他與詩人荷爾德林以及年紀略輕但極有天賦的哲學系學生弗里德里?!ぶx林開始了友誼。謝林作為哲學家聞名全國時,黑格爾還不為人所知。后來,當其聲譽被黑格爾掩蓋時,謝林抱怨這位之前的朋友照搬了他本人的思想。雖然現在已經不怎么有人讀謝林了,但他的觀點與黑格爾非常接近,如果我們未注意到在兩人一致的觀點上,黑格爾又提出了哪些東西,就會覺得謝林的抱怨不無道理。
謝林,少年天才,年僅23歲就受聘為耶拿大學的編外教授
完成了圖賓根的學業(yè)之后,黑格爾來到瑞士的一個富人家庭做家庭教師,接著又在法蘭克福做類似的工作。在此期間,他繼續(xù)閱讀和思考哲學問題。他撰寫了宗教方面的論文,不為發(fā)表,而是為了澄清自己的思想。這些論文表明他一直在激進地思考。他把耶穌與蘇格拉底相比較,并由此表明,耶穌顯然是次一等的倫理教師。在黑格爾看來,正統(tǒng)宗教妨礙了把人恢復到和諧狀態(tài)的目標,因為它迫使人自身的思考能力服從于外在的權威。直到逝世,黑格爾在一定程度上始終對正統(tǒng)宗教保持著這種態(tài)度。不過他的激進態(tài)度逐漸消退,后來竟然自認為是路德派基督徒,并且定期參加路德會的宗教儀式。
1799年,隨著父親的離世,黑格爾得到了一小筆遺產。他辭去家教工作,來到小國魏瑪的耶拿大學找他的朋友謝林。席勒和費希特一直在耶拿,謝林現在也已經很出名,而黑格爾幾乎還沒有發(fā)表過什么東西。他不得不進行私人授課,依靠從少數聽課學生(1801年11人,1804年30人)那里收取的少量學費貼補生活。
在耶拿,黑格爾出版了論費希特與謝林哲學之間差異的一本很長的小冊子:他認為在所有情況下,謝林的觀點都更可取。他一度與謝林合作編輯《哲學評論雜志》,并為其撰寫數篇論文。1803年謝林離開了耶拿,黑格爾則開始準備其第一部重要著作《精神現象學》。這時他所獲得的遺產已經花光,急需用錢,遂接受了一家出版商的合同,規(guī)定出版商先預付給他一筆現款,但若未能在規(guī)定的1806年10月13日之前將手稿寄出,他就會受到高額處罰。后來事實表明,正是在這一天,法軍戰(zhàn)勝普魯士之后占領了耶拿。黑格爾不得不火速趕寫該書的結尾部分,以免誤了最后期限。隨后他驚恐地發(fā)現自己已經別無選擇,只得在交戰(zhàn)軍隊到達耶拿城外所引起的紛亂中將其唯一的手稿寄出。幸好手稿平安抵達了目的地,1807年初這部著作出版了。
最初的反應即使不是熱情,也是尊敬的。謝林不安地發(fā)現,該書序言中所包含的論戰(zhàn)性攻擊似乎針對的是他的觀點。黑格爾在一封信中解釋說,他所要批判的不是謝林,而只是其不足道的模仿者們。謝林回復說,序言本身當中并未作這種區(qū)分,因而拒絕和解。他們的友誼也就此終止。
耶拿的生活曾被法軍的占領所打亂。大學既已關閉,黑格爾先去做了一年報紙編輯,然后在紐倫堡高級中學擔任校長九年,干得很出色。除了較為常規(guī)的科目外,他還教學生們哲學。至于學生們的評價,我們已經無從知曉。
在紐倫堡,黑格爾的家庭生活開始安定下來。在耶拿時,黑格爾曾有一個私生子,孩子的母親是他的女房東。據說那個女人此前曾與其他情人有過兩個私生子。1811年,41歲的黑格爾娶了一個紐倫堡世家的女兒,后者年齡還不到他的一半,不過據我們所知,婚姻是幸福的。他們有兩個兒子。黑格爾第一個孩子的母親去世后,他的妻子寬厚地把那個私生子也領進了家門。
黑格爾在這些年出版了那部冗長的《邏輯學》,三卷分別于1812年、1813年和1816年出版。他的著作現已贏得更廣泛的贊譽,1816年他被聘為海德堡大學的哲學教授。他在海德堡撰寫了《哲學科學全書綱要》,對其整個哲學體系作了相對簡短的陳述,其中許多材料在他的其他著作中都有詳細論述。
黑格爾現在聲名赫赫,普魯士教育部長甚至邀請他接任具有崇高威望的柏林大學哲學教席。普魯士的教育制度已經得益于馮·施泰因和馮·哈登貝格的改革,柏林正在成為整個德國的學術中心。黑格爾欣然接受邀請,從1818到1831年去世一直在柏林教書。
從任何方面來講,這最后一段時期都是黑格爾生命的巔峰。他撰寫出版了《法哲學原理》,講授了歷史哲學、宗教哲學、美學和哲學史。他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優(yōu)秀授課者,但顯然令學生著迷。以下是其中一位學生的描述:
起初,他的授課方式和思路我都無法適應。他精疲力竭,悶悶不樂,坐在那里仿佛要癱作一團。他低垂著頭,邊講邊不斷翻動書頁,在筆記中前后上下尋找著什么。他不住地清嗓子和咳漱,每每打斷正在講的內容。每一句話都是獨自用力吐出的,混亂而細碎。……要想擁有流暢而雄辯的口才,講演者需要完全吃透主題并牢記在心?!@個人卻不得不從事物的最深處提煉出最強大的思想?!瓱o法想象還有什么能比黑格爾的授課方式更為生動地表達出那些困難而艱巨的問題。
如今,黑格爾吸引了來自整個德語世界的大批聽眾,其中許多頗具才華的人成了他的弟子。黑格爾去世后,這些人編輯出版了他的講課筆記,并附上自己聽課時所記下的黑格爾言論。黑格爾的《歷史哲學講演錄》《美學講演錄》《宗教哲學講演錄》以及《哲學史講演錄》等幾部著作都是以這種方式留傳下來的。
1830年,地位得到認可的黑格爾當選為柏林大學校長。次年,61歲的他突然病倒,翌日即在睡夢中與世長辭。他的一位同事寫道:
“多么可怕的空虛!他是我們大學的臺柱子?!?/p>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