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發(fā)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diào),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征, 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語言?;浾Z的發(fā)音與隋唐時期的語言十分接近。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quán)威發(fā)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里面標(biāo)注的文字發(fā)音與現(xiàn)今的粵語高度吻合。在現(xiàn)代粵語中,還保留一些古代的文字和發(fā)音,這些文字和語音在現(xiàn)代的普通話中基本上已經(jīng)極少用到,以下是一些在古文中曾經(jīng)使用,在現(xiàn)代已基本絕跡,但仍在粵語中廣泛使用的生僻漢字。
1. ?
讀音:粵拼:ung2; 普拼:gong3
釋義:用手推開。
來源:清,阮元《經(jīng)籍纂詁》“?,舉也”;后引申為用手推。
組詞:?開——將阻擋的物體推開
評:在粵語中經(jīng)常使用,但實際認(rèn)識該字的人已經(jīng)不多。
2.潷
讀音:粵拼:bei3; 普拼:bi——粵語音同“秘”
釋義:擋住的渣滓或泡著的東西把液體倒出。
來源:漢代服虔《通俗文》記錄“去汁曰潷”。原始讀音與“筆”相同;后來流傳至廣府地區(qū)使用時逐漸變成“潷”音。
組詞:潷汁——將菜的湯汁倒出來
3.躓:
讀音:粵拼: zat1 普拼: zhi
釋義:本義為被東西絆倒,引申為事情不順利,受挫折受折磨。
來源:南北朝《南史·王憎儒傳論》 “憎儒碩學(xué),而中年遭躓,非為不遇,斯乃窮通之?dāng)?shù)也”
組詞:遭躓——遭受錯折,遭受折磨。
4.擤
讀音:粵拼:sang3 普拼:xing
釋義:指按住鼻孔出氣,借以排出鼻腔內(nèi)的粘液。
來源:《篇?!贰笆帜肀悄撛贿?br>組詞:擤鼻涕——手按住鼻孔,排出鼻腔內(nèi)的粘液。
5.齎
讀音:粵拼:zei1; 普拼:ji2
釋義:原本放在手上拿著的東西,后來放下;
來源:西漢《說文解字》中解釋:齎,持遺也;指原本放在手上拿著的東西,后來放下;
組詞:齎低(放下手中的東西)
評:屬于廣東人常說,但不會寫,也不會認(rèn)的生僻字。
6.跛
讀音:粵拼:bai1; 普拼:bo
釋義:瘸子,跛子;腿部或腳部有毛??;走起路來身體不平衡;
來源:《易.履卦》:“眇能視,跛能履”《說文》:“又見跛,行不正也”。
組詞:跛腳;趷跛跛;跛佬;《跛豪》(香港電影角色)
7.?
讀音:粵拼:ngan3 goek3; 普拼:zhen jiao
釋義:抖腳、彈腿、晃腳
來源:《廣韻》解釋:“動也,即腳步抖動的意思”。
組詞:??腳——形容人自在、悠閑時的樣子。
造句:人搖福薄,樹搖葉落,年青人食完飯千祈唔好??腳!
評:大部分會說但不會寫的字。
8.趷
讀音:粵拼:gat6;普拼:ke
釋義:1.翹起,欠身;2,腿腳不方便,走起來身體不平衡;3. 提起腳跟;4.罵人語句,即滾。
組詞:
趷起身——撐起身體;
趷尾——翹尾巴
趷腳——走起路一瘸一拐的。
趷跛跛——一種兒童游戲,單腳跳
趷起腳——踮起腳
趷路——滾蛋
評:粵語使用與普通話的意義完全不同,懷疑是粵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詞匯。
9.??
讀音:粵拼:loe2 dei6; 普拼:luo di
釋義:1. 身體在地上不停地扭動;2. 鬧事;3.糾纏
來源:《康熙字典》內(nèi)沒有收錄此字,可能是廣東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詞匯。
組詞:
??飯應(yīng)——馬上答應(yīng);形容心情急切,連口中的飯菜都迫不及待地吐出來,以便答應(yīng)別人。引申迫不及待的意思。
??口水講過——指說錯話,吐出口水,將原來的說話重新再說一次。通常是長輩教育小孩子說錯話或自己說錯話,自己推翻自己的觀點。
食人唔??骨——指貪得無厭的人。
10.奅
讀音:粵拼: paau6;普拼:pao
釋義:指虛大,空的意思。原指巖間的空穴,引申為炮石。古同“炮”,炮石,用器具發(fā)射或從城上投下砸擊敵人用的石塊。
來源:《康熙字典》廣韻匹貌切;《集韻》披教切;音炮。起獲也,亦大也?!稉P子·方言》以大言冒人曰奅,意即以謊言去蒙蔽別人為奅。
組詞:扯大奅——吹牛,夸大事實,說大話騙人。因奅為冷僻字,且讀音與“炮”同,廣東人一般都寫作“車大炮”。
11.踎
粵拼:dau mau1 普拼:dou móu
釋義:1.蹲、蹲下;2.長期逗留、混日子。
來源:《說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并無收錄此字,有學(xué)者認(rèn)為這個字是從“貓低”二字演變而來,因發(fā)音類似從而創(chuàng)造出這個詞匯。
組詞:
踎監(jiān)——坐牢
踎低——蹲下
踎坑——去洗手間
地踎——粵人對流氓的別稱
踎街——流落街頭
兜踎——指人蹲在街上,前面放著個兜(容器),如同乞丐。后來用以形容人生活坎坷,十分無能、窩囊和寒磣。
12.簋
讀音:粵拼 gwai2; 普拼:gui
釋義:是古代中國用于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圓口雙耳。原是當(dāng)時貴族的食器或祭器,后流傳到民間。
來源: 《詩經(jīng)·秦風(fēng)·權(quán)輿》:“于我乎,每食四簋。”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食土簋,啜土刑,糲粱之食,藜藿之羹?!?br>組詞:九大簋——原指九道傳統(tǒng)菜式,后一般指豐富的酒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