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上個世紀50年代末人民公社社員們一起吃大食堂的一個場景。
從圖上可以看出,在一間大房子里,十幾個男男女女公社社員圍桌而坐,正津津有味地吃著飯,洋溢著安靜祥和的氣氛。
從圖片中可以看出,社會員個個都是勞動力,因為他們身上、頭上、臉上都是灰塵和油漬,可以看出,他們剛從工地上下來,還沒來得及洗涮,就迫不急待地吃起飯來,說明他們的一切行動都是統(tǒng)一的。
從桌子上所擺的飯菜來看,公社食堂的伙食似乎還不錯,有饅頭,貌似每人有一碗湯粉或湯面,中間還有二個正菜。大伙兒正吃得起勁,不知是誰拍下了這張經(jīng)典的照片,要知道,那個時候一般人是看不上也使不上相機的。
重點是后面墻壁上,掛著一張寫著“吃飯不花錢,努力搞生產(chǎn)”的宣傳標語。這個標語的內容應該非常明顯地道出了當時公社食堂的特征。對于標語來說,在那個年代應該是標配,不管是房前屋后,還是田間地頭,更不必說人群聚集之處,一般都會有它們的身影,它們應該是那個年代的一個縮影。
說起人民公社,我們一起來簡單回顧一下那段歷史:
第一個人民公社誕生于1958年6月,當時河南信陽遂平縣成立衛(wèi)星集體農(nóng)莊試點,后來正式建立“嵖岈山衛(wèi)星人民公社”。
這一做法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后,全國各地迅速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而人民公社中最為重要的公共食堂也以更加驚人的速度建立和發(fā)展,在當時的農(nóng)村一下子涌現(xiàn)出數(shù)以百萬計的公共食堂。
公共食堂的建立,把“吃飯不花錢,努力搞生產(chǎn)”的宗旨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使得這種大鍋飯制度在那個時代大行其道,但卻高估了大食堂帶來的收獲,也低估了當時人們的飯量,以至于后來這個制度帶來了一定糧食浪費和寅吃卯糧的問題。
1959年,全國遭受大面積旱災和其他自然災害,全國糧食產(chǎn)量大幅度下降,公共食堂只得時停時辦。1960年11月,中央下發(fā)“十二條”規(guī)定。隨著這份文件的貫徹執(zhí)行,在全國農(nóng)村的公共食堂,按照農(nóng)民的意愿相繼解散。
上面這張圖即是當時人民公社大辦食堂的一個真實場面寫照,但在現(xiàn)代人看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在對于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一輩人來說,那還是他們永遠的記憶和值得懷念的“幸?!比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