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閩東志丨第216課
寧德各縣市歷史
蕉城區(qū)歷史悠久,素有'海國斯文地'之美譽。寧德石城狀似蕉葉,故稱“蕉城”。其街區(qū)的格局,完全是公元1563年寧德城遭遇倭患浴火重生之后被稱之“蕉葉之城”的格局。
蕉城區(qū)內(nèi)留有全省少有、閩東唯一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城區(qū)內(nèi)古跡眾多,有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天后宮,道光年間建成的蔡氏家廟,明代土堡涼亭,樹根包墻留扇門;除外還許多特色古民居,南廬、耐廬、恬廬、紫氣東來居等。
先秦時期福安市為閩越族居住地,周為七閩地域,秦屬閩中郡,漢初隸屬閩越國,東漢為會稽南郡,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屬冶縣,三國屬吳建安郡東安縣,晉、宋、齊、梁、陳屬溫麻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屬原豐縣,隋大業(yè)三年(607年)屬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起屬長溪縣。
宋淳祐五年(1245年)建制,理宗御批“敷錫五福,以安一縣”得名“福安”,1989年撤縣設市,1993年被國務院列為沿海開放城市。福安還被授予“中國中小電機之都,中國茶葉之鄉(xiāng),中國油茶油之鄉(xiāng)、中國南方葡萄之鄉(xiāng)、中國民間船舶修造基地、中國綠竹筍之鄉(xiāng)”等多項榮譽稱號。
霞浦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早在3000多年前,黃瓜山一帶就有先民居住。晉太康三年(282)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年(589)并入原豐縣,唐武德六年(623)置長溪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霞浦一直扮演著閩東地區(qū)的重要角色,至清末,更是成為閩東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中心。
據(jù)《霞浦縣志》記載,“清置霞浦縣,縣境西南有霞浦江,東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黃四嶼,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這是山以江名,縣以江名?!比缃?,是“中國海帶之鄉(xiāng)”、“中國紫菜之鄉(xiāng)”,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xiāng)”、“海濱鄒魯”的美謄。
福鼎,因其境內(nèi)山太姥山之覆鼎峰而得名。乾隆四年(1739年)從霞浦縣劃出勸儒鄉(xiāng)的望海、育仁、遙香、廉江四里置福鼎縣,隸屬于福寧府,縣治設在桐山,故稱桐城。1995年10月13日,國務院批準福鼎撤縣設市(縣級),從此結(jié)束了福鼎的256年縣建制歷史,跨上了建設閩浙邊界、東海之濱文明城市的歷程。
福鼎市依山傍海,山明景秀,歷史悠久,自然資源豐富,海陸交通便利,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境內(nèi)的太姥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前岐四季柚是“世界奇果”,白琳的玄武巖是全國十大石板材基地之一。
古田歷史悠久,早在殷周時代,境內(nèi)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唐以前為峒豪所據(jù),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置縣,因謝能等人在此墾辟古田定居而得名。
也有另一種說法稱,古田地處閩江支流古田溪流域,故而得名古田。另外,舊時傳聞該地曾出產(chǎn)青玉,因而又有“青田”和“玉田”等別名。
古田原是福州十邑之一,后劃歸閩東寧德市,素有”水電之鄉(xiāng)“、“華僑之鄉(xiāng)”、“食用菌之鄉(xiāng)”、“體育之鄉(xiāng)”、“文化之鄉(xiāng)”之稱。其中,食用菌生產(chǎn)歷史悠久,據(jù)縣志所記載,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人從事香菇人工栽培。改革開放之后,古田食用菌產(chǎn)業(yè)迅猛發(fā)展。
屏南原屬古田縣境,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析古田縣境東北部移風里、新俗里和橫溪里的13個都之地建縣??h治雙溪位于翠屏山之南,故雍正皇帝給取名“屏南”。屏南建縣后,屬福州府,1971年,屏南縣屬寧德地區(qū)。
漈下古村(圖:ab0318)
屏南縣有“紅旗不倒縣”、“鴛鴦之鄉(xiāng)”、“夏香菇之鄉(xiāng)”、“油柰之鄉(xiāng)”,福建省“水電之鄉(xiāng)”之譽。
公元1455年(明景泰六年)析政和、福安一地,聯(lián)名浙江景寧、泰順、慶元三縣,寄寓明朝“景泰壽慶”“福壽安寧”之意,置名壽寧縣。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曾任壽寧知縣,著有《壽寧待志》。1987年8月福建省和寧德地區(qū)文物普查隊在壽寧縣開展地下文物普查工作中,共查出13處商周時期文化遺址,證明了先民早在3000年前就已活動于此地域。
壽寧是中國花菇之鄉(xiāng)、“中國名茶之鄉(xiāng)”;存有較完好的明清時代貫木拱廊橋19座,被譽為“世界木拱廊橋之鄉(xiāng)”;有傳承三百多年的北路戲,被稱為“戲劇孤本”,列入中國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宋乾德年間(公元964年前后),因周亨中拓居此地而名周墩?!吨芏諈^(qū)志》載:明嘉靖35年(公元1556年),延建道舒春芳,動用官銀建筑城垣,自此始稱周墩城。公元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1日,析寧德取周敦、寧德首字,置名周寧縣。
周寧地處鷲峰山脈東麓,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800米,縣城海拔880多米,居全省之冠,素有“高山明珠”之稱。
柘榮縣是閩東北的內(nèi)陸山區(qū)縣,原稱柘洋,早在新石器時代和商周之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自古以來就是閩浙交界商品集散地,素有“閩浙咽喉”之稱。公元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10月1日,撤銷柘洋特種區(qū),設立柘榮縣,取木石爾雅,欣欣向榮之意,是福建所有縣城中,唯一以樹命名、與樹共榮的縣城。
柘榮自古是閩浙兩省邊界貿(mào)易點、國務院批準對外開放的全國55個縣、市之一,是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區(qū)。柘榮剪紙之窗成為寧德市唯一的省文化產(chǎn)業(yè)示范基地。有“中國太子參之鄉(xiāng)”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剪紙)的美譽。
這就是大寧德的家人們,別人問你的時候一定知道這些歷史知識,不知道的話是不是有點丟人。身為寧德人別給寧德抹黑哦!
編輯整理丨小布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