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以來,從武漢始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并席卷全國。
面對疫情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尤其是廣大醫(yī)護人員,為挽救生命無畏生死、逆向而行,譜寫了一曲感人的頌歌。
然而面對迅速發(fā)展的疫情,仍有不少人對疫情缺乏科學認識和防護知識,抗擊肺炎的同時,如何做到科學認識和有效的防護,切斷病毒的傳播至關重要。
因此在這里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基本特征、感染的臨床表現、日常防護和治療方面的內容歸納總結,以期為共同抗擊肺炎做一參考。
冠狀病毒是RNA病毒,病毒顆粒內有由病毒RNA和蛋白質組成的核心,外面有脂質雙層膜。
冠狀病毒顆粒多為圓形、橢圓形或輕度多形性,直徑為 60-22nm,表面有多個稀疏的棒狀突起,長約20nm,電鏡負染照片顯示病毒顆粒形似王冠因而得名[3]。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直徑60-140nm,其基因特征與 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顯區(qū)別。
目前研究顯示與蝙蝠 SARS樣冠狀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達85%以上。
體外分離培養(yǎng)時,2019-nCoV病毒96個小時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內發(fā)現,而在Vero E6和Huh-7細胞系中分離培養(yǎng)需約6天[1,6]。
目前對冠狀病毒理化特性的認識多來自對SARS-CoV和 MERS-CoV的研究。
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C 30分鐘、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1,3-5]。
目前所見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1,2,4];
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據最新報道,在患者大便中檢測到新型冠狀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
潛伏期為7-14天,多為3-7 天。以發(fā)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等癥狀[1]。
重癥患者多在發(fā)病一周后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癥,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等[1,5]。
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fā)熱。
輕型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
從目前收治的病例情況看,多數患者預后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
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預后較差,兒童病例癥狀相對較輕[1]。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傳播特點進行針對性防護[1,2]:
首先要及時發(fā)現和控制傳染源:傳染源即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和無癥狀感染者。對感染者要早發(fā)現、早報告、早隔離、及時干預治療。
要從每個人和家庭做起,尤其是疫區(qū)和有疫區(qū)或可疑攜帶者接觸史的家庭和個人,要堅持體溫監(jiān)測,如果發(fā)現疑似或可疑情況及時就醫(yī);個人應該注意盡量減少人員聚集,避免被傳播。
衛(wèi)生機構設立專門的發(fā)熱呼吸道門診,發(fā)現情況及時報告和處理;
對發(fā)生聚集性發(fā)?。ㄖ敢蝗后w中14天內發(fā)病2例以上肺炎)或潛在的感染者(如從武漢進出的人員及接觸過肺炎患者的人員包括一線工作的醫(yī)護人員,實行及時隔離)一般實施醫(yī)學觀察14天,并且對受觀察者早晚測體溫,發(fā)現問題及時上報。
盡量避免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人員接觸[1,2,4]。
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1]。
從病毒的傳播途徑看,應該佩戴可隔離病毒的口罩(醫(yī)用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外科口罩和N95口罩),醫(yī)用口罩的佩戴不易超過6小時,避免口罩潮濕、浸水(口罩潮濕和浸水都會造成防護的失效),佩戴口罩時要求口罩四周密封嚴密,不能漏氣;普通的尼龍布口罩和防塵口罩對病毒的防治效果一般。
避免人員聚集,勤洗手(建議用流水和肥皂/香皂進行反復多次沖洗)并行手消毒(建議用75%酒精,酒精濃度過高或低均會減弱消毒效果或消毒無效,有條件可用“外科手術免洗消毒液”進行消毒);家庭和公共場所要勤通風和消毒。
盡量減少人員流動,電梯等相對密閉的空間要定期消毒同時,個人應該佩戴口罩,盡量減少人員的面對面呼吸,盡量減少個人接觸電梯按鍵,接觸者要進行手消毒;減少人員流動,實行區(qū)域隔離制度,做好檢驗檢疫[1,2,5-7]。
保護保護易感人群:新型冠狀病毒目前認為人群普遍易感,還沒有有效的疫苗和針對性藥物。個人注意疫情期間的休息,不亂吐痰,均衡營養(yǎng),增強免疫力。
治療場所
疑似及確診病例應當在具備有效隔離條件和防護條件的定點醫(yī)院隔離治療,疑似病例應當單人單間隔離治療, 確診病例可多人收治在同一病室。
危重型病例應當盡早收入ICU治療[1,4]。
一般治療[1,2,3,6]
臥床休息,加強支持治療,保證充分熱量;注意水、電解質平衡,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氧飽和度等。
氧療:存在低氧血癥者立即進行氧療,包括鼻導管、面罩給氧和經鼻高流量氧療。血氧飽和度維持目標:非懷孕成年患者≥90%,懷孕患者92%-95%。
抗病毒治療:目前沒有確認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方法。
可試用 α- 干擾素霧化吸入(成人每次500萬U或相當劑量, 加入滅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洛匹那韋/利托那韋(200 mg/50mg,每粒)每次2粒,每日2次,或可加用利巴韋林(成人首劑4g,次日每8小時一次,每次1.2g,或8mg/kg iv.每8小時一次)。
要注意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相關腹瀉、惡心、 嘔吐、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同時要注意和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
抗菌藥物治療:避免盲目或不恰當使用抗菌藥物,尤其是聯合使用廣譜抗菌藥物。
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療
治療原則: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積極防治并發(fā)癥, 治療基礎疾病,預防繼發(fā)感染及時進行器官功能支持。
呼吸支持:重型患者應當接受鼻導管或面罩吸氧,并及時評估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癥是否緩解。
當患者接受標準氧療后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癥無法緩解時,可考慮使用高流量鼻導管氧療或無創(chuàng)通氣,甚至是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
循環(huán)支持:充分液體復蘇的基礎上,改善微循環(huán),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必要時進行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
其他治療措施[1]:可根據患者呼吸困難程度、胸部影像學進展情況,酌情短期內使用。
糖皮質激素(注意:本次治療指南建議:劑量不超過相當于甲潑尼龍1-2mg/kg/日,并不建議使用大劑量激素沖擊治療,因為較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會造成免疫抑制作用,延緩對冠狀病毒的清除,遠期會造成肺纖維化或股骨頭壞死等并發(fā)癥);
可靜脈給予血必凈100ml/次,每日2次治療;腸道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維持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預防繼發(fā)細菌感染;可釆用恢復期血漿治療;對有高炎癥反應的危重患者,有條件可以考慮使用體外血液凈化技術或應用康復者的血漿治療。
中醫(yī)治療
2003年抗擊非典疫情時,中醫(yī)治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5]。
本病屬于中醫(yī)疫病范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各地可根據病情、當地氣候特點以及不同體質等情況,參照下列方案進行辨證論治,治療可參照新版指南,治療如下[1]:
醫(yī)學觀察期
臨床表現1:乏力伴胃腸不適。
推薦中成藥: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
臨床表現2:乏力伴發(fā)熱。
推薦中成藥: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 疏風解毒膠囊(顆粒)、防風通圣丸(顆粒)。
臨床治療期
(1)初期:寒濕郁肺
臨床表現:惡寒發(fā)熱或無熱,干咳,咽干,倦怠乏力, 胸悶,脘痞,或嘔惡,便濾。舌質淡或淡紅,苔白膩,脈濡。
推薦處方:蒼術15g、陳皮10g、厚樸10g、藿香10g、 草果6g、生麻黃6g、羌活10g、生姜10g、檳郎10g。
(2)中期:疫毒閉肺
臨床表現:身熱不退或往來寒熱,咳嗽痰少,或有黃痰, 腹脹便秘。胸悶氣促,咳嗽喘憋,動則氣喘。舌質紅,苔黃 膩或黃燥,脈滑數。
推薦處方:杏仁10g、生石膏30g、瓜蔞30g、生大黃 6g (后下)、生炙麻黃各6g、葶藶子10g、桃仁10g、草果 6g、檳郎10g、蒼術10g。
推薦中成藥:喜炎平注射劑,血必凈注射劑。
(3)重癥期:內閉外脫
臨床表現:呼吸困難、動輒氣喘或需要輔助通氣,伴神昏,煩躁,汗出肢冷,舌質紫暗,苔厚膩或燥,脈浮大無根。
推薦處方:人參15g、黑順片10g (先煎)、山茱萸15g, 送服蘇合香丸或安宮牛黃丸。
推薦中成藥:血必凈注射液、參附注射液、生脈注射液。
(4)恢復期:肺脾氣虛
臨床表現:氣短、倦怠乏力、納差嘔惡、痞滿,大便無力,便濾不爽,舌淡胖,苔白膩。
推薦處方:法半夏9g、陳皮10g、黨參15g、炙黃茂30g、 茯苓15g、藿香10g、砂仁6g (后下)。
面對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我們要做到科學防治,不恐慌,不信謠,不傳謠,聽從黨和政府的領導指揮,堅定信念,眾志成城,服從并配合政府和社區(qū)的防疫政策,積極做好隔離防護,為早日打贏疫情防疫戰(zhàn)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關于印發(f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的通知,國衛(wèi)辦醫(yī)函〔2020203號〕,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廳,2020.02.04
2.北京協和醫(yī)院關于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建議方案,北京協和醫(yī)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治專家組,協和醫(yī)學雜志,2020年1月30日。
3.SARS冠狀病毒研究現狀,李天舒,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2004年20卷1期。
4.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工作場所手冊,2020年1月1版。
5.新型冠狀病毒及其防治藥物研究進展,陳執(zhí)中,食品與藥品雜志,2014年16卷第2期。
6.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Qun Li, M.Med., Xuhua Guan, Ph.D., Peng Wu, Ph.D et al,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January 29,2020.
如有骨科相關問題點擊下方即可「免費義診」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