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吟詠岳陽樓的詩文盈篋滿箱,但傳誦之廣,影響之大,莫過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篇三百六十四字的短文,寫得情真景切,感人肺腑。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句,已成為傳世名言。
最開始《讀岳陽樓記》,總以為范仲淹是在登樓遠眺、覽物感懷之余,寫出了這膾炙人口的佳作。不然怎么能把那“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景象,描繪的那樣淋漓盡致?后來,才知范仲淹寫此文時,根本不在岳陽,此后也沒有再到過岳陽。重修后的岳陽樓,他只不過是在畫上看到而已。
《岳陽樓記》的寫作經(jīng)過是這樣的:北宋慶歷四年(公元一0四四年),與范仲淹同榜進士出身,彼此志同道合的滕子京(名宗諒),謫守巴陵(今岳陽)。到任兩年,辦了幾件好事,如擴建學校,修筑防洪長堤和重修岳陽樓等。這些事受到時人稱贊,在重修的岳陽樓中,滕子京收集了唐宋名家歌詠岳陽樓的作品,榜于樓內(nèi)。同時,寫信給范仲淹請他作記,共襄這“一時盛舉”。隨信還送去一幅《洞庭秋晚圖》,供他參考,說是“涉毫之際,或有所助”。
范仲淹很器重滕子京的才干,曾經(jīng)幾次舉薦過他。在范任參政知事執(zhí)掌大權時,力圖除舊布新,實行改革。當時滕被提拔作天章閣待制。不久,受到守舊派的攻擊,范等一一遭到貶斥。滕子京一貶再貶,輾轉(zhuǎn)貶到巴陵。范仲淹也被謫守邠州,再謫守鄧州(今河南鄧縣)。
滕請范作記,正值范在鄧州任內(nèi)。他們經(jīng)歷了這番政治沉浮,同有深切的感慨。有志難酬,不免骨鯁在喉,欲求一吐。于是,范在慶歷六年接信后,便借岳陽樓山水的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抒發(fā)情愫和抱負,并對滕有所勸勉與規(guī)箴。文中的“去國懷鄉(xiāng),憂饞畏譏”,“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以及“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等等,都絕非泛泛的應酬之作。
那么,《岳陽樓記》關于洞庭湖的種種描繪,是憑圖畫而臆想的嗎?非也。范仲淹雖不曾登上重修后的岳陽樓,但他對洞庭風物是非常熟悉的。
范祖籍陜西,后遷居江南吳縣,其母改嫁,范隨繼父到安鄉(xiāng)讀書。據(jù)岳州府志記載,安鄉(xiāng)鶴江北,原有范仲淹讀書堂遺址。
范仲淹在洞庭湖畔的安鄉(xiāng),度過了他的少年時光,對洞庭湖的風雨晴晦種種情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便是他寫《岳陽樓記》的生活基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