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旅行趨勢動向,都跟著宜居溫度的地方走了。7月扎堆在新疆,8月又輪到云南了。
繼“大半個中國的人都來云南旅游了”“深夜昆明高鐵站人山人海”之后,“大理遭報復式旅游”的話題又登上了社交平臺熱搜。
據飛友科技發(fā)布的《飛友民航周報》數據,自暑運以來,昆明機場旅客吞吐量保持首位。據統(tǒng)計,8月昆明長水機場單日旅客吞吐量已突破12萬人次。
隨著暑期旅游熱度的攀升,在昆明,租車市場都引來預訂的高峰,熱門車型出現(xiàn)一車難求的情況,租車價格幾乎都翻了一倍。
△這個夏天,云南游“熱瘋了”。/微博截圖
上海交通大學發(fā)布《2022中國候鳥式養(yǎng)老夏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昆明憑借硬實力成為“最佳避暑省會城市”。
剛好8月又趕上野生菌百花齊放的季節(jié),誰能忍得住嘴。外地游客上午逛逛鮮花市場,體驗論斤稱幾捆鮮花的快樂,下午再逛逛木水花野生菌市場,眼花繚亂得讓人挑不過來,晚上吹著夏夜晚風還有點涼,還得翻出毛毯,穿個長袖,昆明仿佛重新定義了什么是“夏天”。
這就是昆明的涼夏日常,并不是他們在凡爾賽,而是四季如春的“春城”名號真不是蓋的。昆明人太懂生活了。
在這里你總會覺得上天到底是有多偏愛,才會將悠久的歷史文明和瑰麗的民族風情注入昆明,構成了它如此“舒服”的精神內核。
昆明為什么那么舒服?
一到昆明,下飛機你可能就看到機場上的外地人紛紛翻出行李箱里的外套,“冬暖夏涼四時春”的春城,第一面就給人如沐春風的舒適感。
昆明人最引以為傲的,當然是當地的氣候。地處北緯25°的昆明,緯度不算高,又因為它地處云貴高原中部,海拔1974米,氣溫相對有所降低,三面環(huán)山,屬于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
再加上它南瀕云南最大、全國第六大的淡水湖泊——滇池。毫不夸張地說,滇池滋養(yǎng)了昆明的空氣、呼吸和昆明人骨子里的溫柔。
滇池白天能借助西南風把湖面涼爽的空氣吹向昆明市區(qū),晚上又能跟昆明市區(qū)的冷空氣交換,將湖水中儲藏的熱量散發(fā)出來,某種程度上說,滇池成了昆明市區(qū)的溫度和濕度的“天然調節(jié)器”。
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自然風光來說,昆明的確可以稱得上方方面面都受到造物主的恩賜。城市東、西、北三面由金馬山、碧雞山、長蟲山環(huán)繞,與城內五華山、圓通山遙相呼應。
縱貫城區(qū)的盤龍江、金汁河、寶象河、馬料河、大觀河、白沙河向南注入滇池,便形成了典型的“三山一湖,青山半入城,六脈皆通海”的山水城市風貌。
詩人于堅對于故鄉(xiāng)昆明從不吝筆墨,他說昆明的雨水和陽光恰到好處,“多一分嫌熱,少一分嫌冷,僅僅適宜于生命”。一到夏天,太陽出來一陣,雨又下過一陣,天氣涼爽爽的,風吹柳搖,“滿世界像是開著天然的大空調”。
許多文人談到家鄉(xiāng)昆明,字里行間都溢滿濃厚的情感。在沈從文看來,昆明擁有“溫和陽光與清爽空氣”,昆明的云也是不大相同的,“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常年的熱浪兩種原料經過一種神奇的手續(xù)完成的。色調出奇的單純?!?/p>
汪曾祺筆下昆明的雨,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林徽因更直白了,感嘆“昆明永遠那么美,不論是晴天還是雨天”。
當你置身昆明,或許才會明白為什么這么多人愛它。因為它實在太舒服了,舒服到連上天都覺得奢侈,總是毫無吝嗇、不厭其煩地向你展示和分享它的陽光、藍天、白云、鮮花、翠柳和涼夏。
它的夏天黃昏特別漫長,本地人下午在市中心的翠湖公園躺著藤椅、泡上一壺茶,就能坐上一個下午。偶爾可以看到三兩個人在下象棋,多的話就在搓麻將。
外地人大多會被這里菜市場和花市吸引,昆明的菜市場一年四季都鮮活水靈,尤其菌子一上市,天天去逛都不覺得厭煩,每次都能找到新鮮玩意兒。
浪漫的昆明又怎么少得了各種各樣的花市,尤其情人節(jié)前,滇池邊上的斗南花卉市場便迎來最繁忙的時段,據說這里平均每天都有300多萬枝鮮花,在3-4小時內被全部拍走。
畢竟在春夏季,昆明的花價真的跟青菜批發(fā)價有得一拼,買10塊錢的花就手都攬不下來。
△昆明斗南花市讓人大開眼界。/攝by道喵嘰
昆明不僅僅是春城
當我們對昆明的了解如果止步于“春城”,那未免有點可惜。
這座古城蘊藏的2400多年來滇中文化歷史和過往雖然已成浮云,但你依舊能在每一方寸感受它給這片土地帶來的人文情調。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古滇國瑰麗多元的過往,才造就了昆明的浪漫和生活的厚度。
要理解昆明古城,首先“昆明”這兩個字足以鮮明概括。據考證,“昆明”一詞始見于《史記·西南夷列傳》,它最初是作為古代民族的族稱而被載入史冊當中。后來滇池周圍的“滇人”建立了古滇國,由此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古滇文化”。
古滇文化當然是云南民族文化史上的第一大高峰,它是一種以“耕田有邑聚”的定居農業(yè)為基礎、以青銅文化為代表的高度發(fā)達的古代地方民族文化。
而昆明又不僅僅停留在古滇文化,西漢時期滇池北岸一帶漢族移民負載而來,又留下了不少漢文化的寶貴遺存,今彝、白兩族的先民唐宋“烏蠻”和“白蠻”也先后融入此地,到了元代,云南昆明又逐漸呈現(xiàn)漢唐以來空前的多民族雜居、多元文化并存的恢弘局面。
如今昆明的歷史厚度,既形成了中原文化與邊疆區(qū)域文化的融合,又有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中西文化交融的個性。它已然古代西南邊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現(xiàn)代多民族邊疆省份的省會城市。
如果想深度了解老昆明,很多人會選擇到昆明五華區(qū)老街,你能看到像四合院、青磚墻那樣的明清傳統(tǒng)街巷,翠湖西北面的文化巷已經建起了以西餐廳為主的休閑風情街。
滇池茶馬花街也值得一逛,這條街通過仿照民國時期的歷史建筑風格,形成了一條新的觀光路線。
西山區(qū)滇越鐵路邊上則有一代建筑都以法式建筑風格為主、在傳統(tǒng)的昆明老街中糅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滿街的梧桐樹飄落映襯,昆明的人文情調讓人忍不住駐足停留。
要想更深感受老昆明的“從前慢”,離開市區(qū)到官渡古鎮(zhèn)走走。任憑外界風雨變化,多少繁華猶如浮云,這座古鎮(zhèn)都保持著它特有的矜持。
古鎮(zhèn)街邊的老茶館里,老人在喝茶逗鳥,說到興致來了,拿起桌上的煙桿抽上了兩口旱煙。
如果幸運的,還能聽到飄揚在公園長廊里的昆明特色戲曲花燈,那些手拿著二胡、琵琶的老人,用地道的昆明方言哼唱。滇戲是越來越少了,但上了年紀的老爺爺老太太,還依舊會騎著自行車輾轉十幾公里到這里守著。
為什么說昆明人最懂生活?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一定會喜歡昆明這座城市,因為這里的人實在太懂生活了。
從根基上看,地理位置的偏遠、氣候的不冷不熱、造物主肆無忌憚的偏愛,如此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已經讓昆明人養(yǎng)成了閑散的性格。
再加上歷史上大量外來移民與多元的本土文化嫁接,昆明這座城包容性非常強,外來人很容易融入此地,本地人對于外來事物接納也很快,且天生溫和逍遙,不爭不搶。
詩人于堅在寫昆明的書里也說過這樣的意思,他說西藏就是一個神性的地方,精神生活總是第一位的,而昆明則是海拔介于沿海地區(qū)和西藏之間的一個所在,既不像沿海地區(qū)那般物質實用、積極進取,又適合人棲居過平常日子。
就像昆明人的口味,你說不出來到底有什么特點,不麻不辣不甜不酸,好像剛好處在酸堿值pH7上,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算搶眼出色。
但真正會品昆明之味的人,知道昆明不只有過橋米線和汽鍋雞,還有山毛野菜、野生菌子,還有各種鮮花入饌的特色菜,只有真正懂得昆明之味的人,才會知道它的內核在于鮮和淡,也就是生活本真的味道。
曾經有雜志稱昆明是“體驗之都”,對于有經驗的老饕來說,“滇南第一菜”的汽鍋雞最獨特的就是那清澈得近乎透明的湯汁,最能品出雞之本味。
△“滇南第一菜”汽鍋雞。
昆明匯聚了山川、河湖各類鮮活水靈的食材,確實稱得上兼收并蓄,又清新脫俗,讓人體驗生命最原始、最直接的味覺之旅。
拿最常見的米線來說,都說它是云南人的第一快餐,如果有一天,發(fā)現(xiàn)云南市場沒了米線出售,那云南人可能就要發(fā)瘋了。
△昆明的米線包羅萬象,千變萬化。
米線的核心在于平民化,上通顯貴,下至平民,都能雅俗共賞,而且米線千變萬化,雜糅各民族的精髓,可以融合咸辣,又能突出酸甜,它可以算是云南菜的一個縮影,既可以豐富又能簡單入家常。
昆明人一年四季都在享用著大地的恩賜,山珍野味四時不斷,春天一來,他們要喝新鮮綠茶,還有當地普洱茶;夏天要吃菌;中秋要嘗寶珠梨;冬天吃菌子火鍋。
從老昆明人的諺語中,你也能感受到當地人的生活哲學——
“出頭的椽子先爛,近火的木柴先燒”說的就是凡事要取中庸之道,不要太顯擺,悶聲發(fā)大財;“ 三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是昆明人自我安慰順應規(guī)律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這句體現(xiàn)的就是昆明人知足常樂的情性。
昆明就是為一個日常生活而存在的城市,當然最懂生活了。這也難怪生于昆明的于堅說,就算這個世紀的流行風氣是“生活在別處”,大都紛紛以在外面奮斗為榮,而只有他說:“我是昆明人,我在那里住了一輩子?!?/strong>
他曾經用幾個“然”來概括昆明人的習性:“順其自然,自然而然,天然、安然、怡然、悠然、淡然、渾然、闃然、釋然、飄然、幡然……”
這或許也是最能誘惑當今外地人前往的精神內核,在精神內耗如此嚴重的當下,昆明人總能用地道的生活之“然”,來感染你跟他們一起享受生活的本然。
參考資料:
牟倫超《昆明園林城市解析》
于堅 《昆明的夏夜》
張永剛、朱奇瓊《文學記憶中的城市文化審思———以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文學中的昆明為例》
汪葉菊 《歷史文化名城———昆明》
張迪、于學雯《昆明的城市文化記憶與空間消費》
陳曉麗 《官渡古鎮(zhèn) :老昆明的慢生活》
楊鴻雁 《昆明:一座可以分享的城》溫天楚《昆明城市性格與思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