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有人把高考比作“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是跟古代高考比起來,現(xiàn)在的考生應該感到非常幸運。
之所以這樣說 ,那是因為我國古代的“高考”,那才是真難。
現(xiàn)在的高考錄取率到達了75%,個別地區(qū)達到了90%以上,即使是剛恢復高考的七十年代,錄取率也在5%左右。
而古代的“高考”,錄取率有多少?超乎你的想象。
遠的不說,拿清朝為例。
晚清時,全國每屆時參加鄉(xiāng)試的考生在16-18萬左右,只有5000-6000人有機會晉級為舉人,錄取率大約在3%左右。
表面上看,錄取率并不低,但是別忘了,科考不像高考那樣,每年舉行一次,而是三年才舉行一次。
而清朝前期,舉人錄取率更低,康熙時期一個大省3年只有10個名額,中等省份有7個名額,小省只有3至5個名額。
直到雍正元年(1723) ,鄉(xiāng)試才大幅增加,即便如此,一個大省也不過30個名額,中省20名,小省10名。
但是我們別忘了,這時候全國人口增加了很多,錄取率也沒有
至于進士,則是從舉人里挑選的,十個舉人才可能有一個成為進士。如果按照舉人百分之三的錄取率計算,進士的錄取率只有千分之三。
現(xiàn)在的高考比起古代的高考,充其量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如果現(xiàn)在的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古代的科舉則是千軍萬馬擠鋼絲橋!
由此可見,古人考中進士比登天都難!而且科考是人們唯一的進取渠道,不像現(xiàn)在的人,高考落榜可以出國留學、上職高、做生意,一樣可以出人頭地。
科舉制度起步于隋朝,到唐朝漸漸完善,到宋朝時基本健全。
打個比方,古代的科考不僅僅是現(xiàn)在的高考,還兼有公務員考試的性質(zhì),包分配,鐵飯碗。
在參加科考之前,應試者得先通過嚴格的審核,必須身家清白,沒有犯罪前科,是遵紀守法的良民,這樣才有資格參加考試。
而后,應試者還要過五關、斬六將,披荊斬棘。
具體來說,首先是關卡多,“過關難”。
要通過縣試,然后是府試,再過了院試,之后才到會試。
過了這一關就能參加皇帝主持的考試——殿試,能夠,一舉成名天下知。
科考難就難在一是考試的內(nèi)容非常多,難記住。
詩、賦、論、策、帖經(jīng)、墨義等多個科目都要考。
其次,考試形式死板,答題難。
古代科考不像現(xiàn)在作文這樣,可以隨心所欲發(fā)揮,古代的考試作文有固定格式,比如八股文。
其題目取自四書五經(jīng),以四書命題占多數(shù)。
文章論述的內(nèi)容要根據(jù)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等書而展開,不能隨意發(fā)揮。
考題從起股到束股,一共八股,每股文字必須有兩排,而且要排比對偶。
也就是說,應試者不僅要滿腹經(jīng)綸、博古通今,還要遵守格式,才有可能在激烈的角逐中脫穎而出。
正因如此,博學多識的人科考落榜是家常便飯,顧炎武、李時珍、金圣嘆、黃宗羲、吳敬梓、李漁、蒲松齡、洪秀全、左宗棠、袁世凱,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當初都是落榜生。
由此可見,科考該有多么難。
然而,有這么一家子,5口人全都中了進士,真是曠古奇聞,空前絕后。
這一家的代表人物曾鞏出生于1019年,是個官二代。
嚴格地說,曾鞏是官三代, 其祖父曾致堯過尚書戶部郎中,父親曾易占為太常博士。
不過人家中進士,應該有基因遺傳。77年間,曾家出了19位進士。
進士中,曾致堯那一輩有7人,其子曾易占那一輩6人,其孫曾鞏那一輩6人。
換言之,曾家簡直就是進士生產(chǎn)線。
其祖父曾致堯最為牛氣,在南唐后主李煜統(tǒng)治時期,20多歲的他就中了進士。
別人千辛萬苦中進士,巴不得就任,而曾致堯卻不收委任狀, 不去就任。
直到過了十幾年之后,宋太祖趙匡胤死后,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小曾變成了老曾,人家才再次參加“高考”,而且輕松地中了進士。
祖父大牛,父親曾易占也不是泛泛之輩,也
除了長子早逝外,老二曾鞏和三個弟弟,都是學霸。
說起來,曾鞏的名氣更大。他天資聰慧,一目十行,過目不忘,記憶力非常強,三歲就能背唐詩,四歲背《論語》、《離騷》。
什么《三字經(jīng)》、《百家姓》對他來說是小兒科。
別的孩子背唐詩的時候,他就能輕松解答科考題了。
那一年,曾鞏才12歲。
父親曾易占一看樂壞了:“這孩子絕對是百分百的曾家后人,沒有摻假?!?/p>
由于曾家有人脈資源,認識的朋友多為官宦富商,來自全國各地,這些人一發(fā)朋友圈,曾鞏很快揚名四海。
常言道,人生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曾鞏也是如此。他雖然滿腹經(jīng)綸,
但是有得就有失,正因為沒娘,父親在哪當官,就將他帶到哪,極大地豐富了他的閱歷,成為他成才的催化劑。
1032年,曾易占被調(diào)往泰州如皋縣任七品縣令,13歲的曾鞏如影隨形,跟著父親也到了那里。
父親公務繁忙,害怕耽誤兒子學習,就將其安置到了寺廟里。
在安靜的寺內(nèi),曾鞏如魚得水,潛心學習,做到了讀書破萬卷,洗筆墨池水。
讀書破萬卷我們可以理解,洗筆墨池水怎么講?
原來曾鞏把天下的書都讀個差不多了,就開始寫感受,寫心得。
到了吃飯休息的時候,就會停下筆來,清洗毛筆和硯臺。
久而久之,一池清水也被染成墨黑色。
事過千年,如今那池子還在,后世稱為“洗缽池”,還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利用父親的人脈,曾鞏結識了當朝政壇、文壇大佬杜衍、范仲淹等,為自己走入政壇打好了基礎。
但是曾鞏的科考之路并不平坦,直到39歲,(嘉祐二年、1058年)才考中進士。
是他能力不行嗎?絕對不是,他的文采廣為人知。而是他的格局太大,不喜歡拘泥常規(guī),喜歡寫治國安邦的長篇大論文章,所以總被無情淘汰。
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叱咤風云的人物很多科考落第,或者青史留名的大人物很少是高考狀元的原因。
不但曾鞏落榜了,大哥曾曄也同樣名落孫山。
兄弟倆雙雙被淘汰的消息傳到老家南豐,有才子作詩嘲笑曰: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二秀才。有似檐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那意思是:讓你們嘚瑟,出丑了吧。
兄長曾曄經(jīng)不起挫折,又羞又氣,不久便撒手人寰。
與之相比,曾鞏是生活的強者,他把嘲笑當作動力,沒有被冷嘲熱諷擊倒。
其實曾鞏對自己落榜的原因洞若觀火,那就是自己的文章太關注國計民生,只要降低身段就行。
引起北宋的科舉制度沿襲于唐制,而晚唐駢文大行其道。
什么是駢文?
文中以四字、六字居多,也被稱作四六文,最大的特點是對仗、押韻和華麗。
比如唐朝文學家王勃的《滕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當然,這是一篇佳作,大多數(shù)人寫不出來)
由于受到格式的限制,內(nèi)容往往空洞,華而不實。
但是科考中,辭藻華麗的文章吃香,明清的八股文也大同小異,好看不好用。
而曾鞏的文章是實用性的,只要往駢文上努力,誰不會?
曾鞏如果不隨波逐流,那就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造反,一個是被埋沒。
造反?當然不會,一家子都是官僚,哪里又有自己反自己的道理?
被埋沒?不甘心,那就只有隨波逐流,并非所愿。
那就繼續(xù)努力吧!
可是,就在曾鞏努力復習時,一個噩耗傳來,父親與世長辭了。
曾鞏是個孝子,只好中斷學業(yè),回歸故里,一邊為父親守孝,一邊侍奉繼母。
曾鞏比自己的弟弟大了28歲,繼母其實還不一定比自己年齡大,但是曾鞏熟讀四書五經(jīng),講究孝道,對繼母非常孝順,對四個弟弟和九個妹妹,像父親那樣慈愛,贏得了鄉(xiāng)親們鄰贊譽。
曾鞏就這樣在家孝順母親,照顧弟妹,一待就是九年。
這時候,一個好消息傳來,自己的老師歐陽修成為大宋主考官了。
曾鞏什么時候成為歐陽修的學生?
原來在20歲那年(1040年),曾鞏跟隨父親進京,并到京師的最高學府太學進修。當時擔任館閣校勘的歐陽修因為得罪了保守派,被貶官到外地當了六年縣令,在康定元年(1040年),被平反召回京,官復原職剛走馬上任。
曾鞏主動寫寫了一篇《上歐陽學士第一書》的文章,表達了對歐陽修的敬意。
曾鞏說:您是我崇拜的偶像,我小時候就背誦您的文章,您老人家就是孟子、韓愈再生,我想跟著您學習。
人在經(jīng)歷磨難之后,最容易低下身段,歐陽修當時剛過了幾年被貶的生活,最容易接受下層人士,曾鞏不費力氣就成為他的學生。
當然,起作用的不光是曾鞏的奉承,主要是他的才華。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再拍馬屁也不頂用。
別小看當學生,在古代很講究門生故吏,關鍵時刻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歐陽修非常欣賞曾鞏的才華,也欣賞他豪放的文風,不希望他削足適履,改變自己的文章風格。
他對曾鞏說,你的文風別改了,出題的時候,我適應你就是。
如此一來,曾鞏不用復習就能考上。
但是兩個弟弟也要考上,那就要下真功夫了。
于是曾鞏帶著兩個弟弟(曾布、曾肇)在半山腰讀書巖上蓋了間茅草小屋,一天到晚在屋中輔導弟弟們發(fā)奮攻讀,渴了就以山泉解渴,餓了就吃粗糧充。
為了激勵兩個弟弟,他還在小屋里掛起那首諷刺詩,但是把“落煞曾家兩秀才”一句改成“喜煞曾家三秀才”。
兩個弟弟一看,自己沒有退路了,只好向哥哥學習,爭取一炮打響,為曾家爭氣。
嘉祜二年(1057年)舉行會試,這一次曾家去了六個人:曾鞏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四人,另外還有兩個曾家女婿。
鄰居有個叫黃豆子的男生,也一同去參加科考。
對于幾個人即將進行的科考,曾鞏的繼母朱氏也操心不小。繼母朱氏擔心他們發(fā)揮不好,讓曾家再次丟人,因此輾轉(zhuǎn)反側(cè)。
當六人啟程前向她辭行時,她說:希望菩薩保佑你們,讓你們都能發(fā)揮好,哪怕考上一個,也算對得起祖先。
其實在這時候,朱氏已經(jīng)胸有成竹了。因為科考是每年春天進行的,每年正月十五后,赴考的學子的家人,都要去聽墻根,聽別人在屋里說啥話,把聽到的第一句話用來算卦占卜,預測考試結果。
朱氏去聽墻根時聽到的話是“都得,都得,黃豆子也得”這句話。“得”是方言,就是“做好了”的意思。
朱氏聽了喜不自勝,這不是在說都能考取嗎?不過朱氏把這句話埋藏在心中,沒有告訴任何人。
結果他們六人全都考上了,讓曾家大出風頭。
取得這樣的成績不是偶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上天保佑是一方面,曾家弟兄才華也是一方面,而歐陽修是主考官也是主要因素。
他老人家主持嘉祜二年(1057年)的會試,一改慣例,命題著重點變了,不再以駢文為主,而是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
這也等于事先給曾家兄弟漏題,給曾鞏他們創(chuàng)造了絕佳機會。
結果,曾家六個子弟全都高中進士,同去的黃豆子也中了進士。
曾家一家六口全中進士,不僅轟動南豐,也轟動了整個朝野。
歐陽修只是透露出題方向,只要沒有透露具體內(nèi)容,大家也沒有人質(zhì)疑他作弊。
當然,歐陽修突然改變了命題范圍,不會廣而告之,知道的人肯定不多,對大多數(shù)考生來說是不公平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歐陽修有一定的作弊嫌疑了。
平心而論,曾鞏們是靠真才實學考上的,不然曾鞏就不會位列唐宋八大家,弟弟曾布后來也不會當宰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