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婷老師是博物愛好者,也是媒體人,博物傳播道上的完美能手。她也是鳥人,文中,她把鳥跟植物融合在一起,用獨(dú)特的視角展現(xiàn)出北京四季的自然環(huán)境。她說,那些鳥就生活在喬木、灌木中,這是它們的生境,也是它們的食物來源、筑巢繁衍的所在。而觀察花朵植物時,也必然會有鳥、昆蟲活躍于背景之中……把鳥融入它們生活的環(huán)境中。文字別樣地生動有趣,這也是這本書最精彩的所在。
身邊很多鳥人,我挺羨慕佩服他們,畢竟鳥比植物要有趣很多,也難觀察很多。我只能在記錄植物之余,膜拜一下鳥人外,再看看自己兜里有什么。今天讀書,觸發(fā)了“鳥巢”,哦,不是北京的那個,它是一個蕨類植物,名曰鳥巢蕨,官方把它簡稱巢蕨(Asplenium nidus),它跟鳥巢是啥關(guān)系?鳥真會把它當(dāng)成自己的家么?
帶狀的葉片環(huán)狀簇生于粗短的根狀莖上,葉片合圍、中部凹陷,其形如巢,故名巢蕨或者鳥巢蕨。臺灣稱其為山蘇或山蘇花,山蘇即“山蔬”,源于阿美族人取食巢蕨嫩葉,如食山蔬;而巢蕨常附生于樹,形如懸空之花,故又名“山蘇花”。廣西稱這種植物為“七星劍”,這種中型植株一般是附生在樹干上或者石巖上,寬大的葉片看起來就像一把把利劍。除外,它還被稱作雀巢蕨、尖刀如意散、老鷹七。商品名“聚寶盆”。巢蕨的學(xué)名Asplenium nidus L., 1753,其屬名Asplenium由希臘語的a(無)+splenon(脾臟),指植物體供藥用,總加詞nidus意為“鳥巢”,其意不言自明。巢蕨喜高溫濕潤的半陰環(huán)境,不耐強(qiáng)光;不耐寒,喜高空氣濕度,不耐旱,原產(chǎn)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在中國分布為海南、云南和臺灣等地區(qū),國外分布于斯里蘭卡、印度、緬甸、柬埔寨、越南、日本(琉球)、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大洋洲熱帶地區(qū)及東非洲。模式標(biāo)本采自爪哇。
這個月我在記錄半邊旗的時候,有朋友在圈里給我留言,說我怎么現(xiàn)在才認(rèn)識半邊旗,誤會了,有些植物早就認(rèn)識,來不及寫,而對于蕨類植物,以前關(guān)注不多而已,再怎么說,也不會這會才認(rèn)識半邊旗的啦。最近恰恰相反,這幾個月關(guān)注點都在蕨類植物上了,一來身邊很多植物早就記錄在案了,再來,不是給自己“每月一蕨”的任務(wù)嘛,更主要的是,蕨類植物也是挺豐富的,好多有趣的梗需要發(fā)掘發(fā)掘。這不,有些東西不看則已,一看滿眼都是嘛,特別是這個巢蕨,之前對它不聞也不問,大概就知道它的名字,如今拿起相機(jī)發(fā)現(xiàn),到處都是它的身影,不久前,走了幾個植物園,它的照片就塞滿了我的相機(jī)卡,原來,它那么常見呀,要是我再說跟它不熟,估計它都有意見了。好吧,我最近積累的蕨類有點多,比如瓶爾小草,比如松葉蕨,比如蜈蚣鳳尾蕨,比如各種觀音坐蓮,比如翠云草……那就有空讓它插下隊,說說滿眼都是的巢蕨。
每每說到蕨類植物,首先會提到它的價值,比如觀賞價值,比如食用價值,比如藥用價值,而在這些方面,巢蕨居然是全能的,啥都行。它的辨識度非常高,你看它自圓形基座長出,叢生于短根狀莖的頂端,兩面亮綠色,有光澤,葉柄短,根莖塊狀,外被多數(shù)氣生根,葉片叢生在根莖頂端,長披針形,單葉簇生,長可達(dá)1公尺以上,呈軸射狀向四周散開,形似鳥巢。它的葉形如帶,葉色翠綠,它在園林中常作觀葉或造景。當(dāng)然在觀察蕨類植物最不可或缺是它的孢子囊群,它的成熟葉背后密布棕色的孢子囊群,排列成細(xì)密的平行線,并不滿布,整整齊齊,甚是好看。
蝸牛同學(xué)的對它的介紹中提到了生態(tài)位這個概念,讓我耳目一新,她說:巢蕨最重要的價值在其生態(tài)位,它是雨林中重要的附生植物。在雨林殘酷的生態(tài)競爭中,巢蕨演化出獨(dú)特的生存絕招,它飛身上樹,附于喬木或山石,占領(lǐng)了雨林的中層生態(tài)位。它自強(qiáng)不息,附生卻不寄生,以氣生根固定自己,吸收空氣中的水霧,以巢狀身攔截半空的雨水及枯枝落葉,轉(zhuǎn)化為有機(jī)營養(yǎng)和高位土壤,所以它是“雨林中的綠色肥料工廠”,是“樹干上的水庫”。巢蕨的這一功能不僅保障了自己的生長,亦為雨林中的許多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場所和食物,它像一位寬厚的長者,任其它生命與它共存,它們互惠互利,維持著雨林中的生態(tài)平衡與生物多樣性。也就是說,在熱帶雨林里,它就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它的包容,讓很多生物在它身上繁衍生息。
大家都知道很多蕨可以吃,吃的大都是它們的拳卷葉,而巢蕨在吃方面更是被發(fā)揮到極致,它的嫩葉一把把被臺灣同胞當(dāng)場蔬菜享用,還把它們冠之“山蘇菜”。山蘇菜在臺灣是家喻戶曉的養(yǎng)生蔬菜,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可用涼拌、煮、炒、燴等方法做出佳肴。山蘇菜看起來像綠色的海帶,葉子寬大,口感松脆,味道清爽,而且經(jīng)烹飪后不會變色,顏色依然清爽翠綠。在采摘鳥巢蕨后,用干凈的水緩慢沖洗,然后放入開水中略微焯一下,撈出后過掉水,再加入各種調(diào)味料涼拌,或同其他食材一同炒制,即可食用滋味鮮美。山蘇菜的吃法在臺灣最常見,在臺灣的650多種蕨類植物中,鳥巢蕨屬植物的食用價值最高,種植面積最大,巢蕨已經(jīng)成為臺灣都市餐館和風(fēng)景名勝區(qū)的名菜肴。另外,巢厥除了可以做菜食用,還可以做茶,做飲料等。可惜我還真沒嘗過,不知道大陸哪里可以吃到,真想有機(jī)會嘗嘗。
▼這個角度看,里面的嫩葉就是可以做菜的了。
據(jù)《中華草本》記載,巢蕨的全草或根莖有藥用價值,具有強(qiáng)筋壯骨,活血祛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跌打損傷、骨折、陽痿等病癥。網(wǎng)傳巢蕨富含蛋白質(zhì)、膳食纖維、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其中鈣、鎂、鐵、鉀、鋅含量較高,是防治貧血、高血壓、糖尿病的珍貴食材。此外,巢蕨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如β-胡蘿卜、C、B2、B3、E等??梢灶A(yù)防心血管疾病、提供受損身體組織修復(fù)、維持男女生殖功能等。
巢蕨是雨林中大型附生蕨類植物之一,附生于雨林或季雨林內(nèi)的樹干或林下巖石上,屬大型附生植物。巢蕨屬植物根莖粗短,葉片寬大,自圓形基座長出,叢生于短根狀莖的頂端,圍合成鳥巢狀。
鳥巢蕨具有獨(dú)特的鳥巢狀構(gòu)造,其展開葉片的直徑達(dá) 50 ~ 200 cm,附生的巢基部分由氣生根團(tuán)聚而成。鳥巢蕨葉片叢生,整齊密集,單株葉數(shù)可達(dá) 50 片以上,常年翠綠光潔。
▼ 單片葉子看,有點像芭蕉葉呢。
孢子囊群線形,長3-4厘米,生于小脈的上側(cè),自小脈基部以上外行達(dá)離葉邊不遠(yuǎn)處,彼此以寬的間隔分開,葉片下部通常不育;囊群蓋線形,淺棕色或灰棕色,厚膜質(zhì),全緣,宿存。
植株高1-1.2米。根狀莖直立,粗短,木質(zhì),粗2-3厘米,深棕色,先端密被鱗片;鱗片蓬松,線形,長1-1.7厘米,先端纖維狀并卷曲,邊緣有幾條卷曲的長纖毛,膜質(zhì),深棕色,有光澤。葉簇生;柄長約5厘米,粗5-7毫米,淺禾稈色,木質(zhì),干后下面為半圓形隆起,上面有闊縱溝,表面平滑而不皺縮,兩側(cè)無翅,基部密被線形棕色鱗片,向上光滑;葉片闊披針形,長90-120厘米,漸尖頭或尖頭,中部最寬處為(8-) 9-15厘米,向下逐漸變狹而長下延,葉邊全緣并有軟骨質(zhì)的狹邊,干后反卷。主脈下面幾全部隆起為半圓形,上面下部有闊縱溝,向上部稍隆起,表面平滑不皺縮光滑,暗禾稈色;小脈兩面均稍隆起,斜展,分叉或單一,平行,相距約1毫米。葉厚紙質(zhì)或薄革質(zhì),干后灰綠色,兩面均無毛。孢子囊群線形,長3-5厘米,生于小脈的上側(cè),自小脈基部外行約達(dá)1/2,彼此接近,葉片下部通常不育;囊群蓋線形,淺棕色,厚膜質(zhì),全緣,宿存。
中文正名 巢蕨
拉丁學(xué)名 Asplenium nidus L., 1753,
別名 鳥巢蕨、山蘇花、七星劍、雀巢蕨、尖刀如意散、老鷹七
界 植物界
門 蕨類植物門
綱 木賊綱
目 水龍骨目
科 鐵角蕨科
屬 鐵角蕨屬
種 巢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