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以善己達人化世,方顯學以致用。暮秋霜降剛過,隴原讀書活動發(fā)起人曉紅先生攜一干人馬組織發(fā)起“游讀家鄉(xiāng),行閱慶陽”活動,歷時兩天行程,途訪煙景川、富延路和環(huán)慶路眾多石窟中最大的蓮花寺與保全寺石窟、關帝廟、南梁革命紀念館,終到華池山莊鎮(zhèn)大順城遺址,并吟誦品悟班彪的《北征賦》,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漁家傲·秋思》、《蘇幕遮》;隴東學院歷史系教授馬嘯、中文系教授齊社祥、范仲淹研究會劉會長、南佐遺址保護人徐磊或以經世之學,或以行閱慶陽的見聞積累現(xiàn)場解說,整個活動將文學品鑒、歷史追溯、考古解秘、思想碰撞貫穿始終。活動既根植于本土,又不囿于本土;既是視聽的盛宴,又是思想文化的盛宴;既能自省善己,又能達人治世,將起緣于讀書的活動推及到更為廣闊的范圍,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實現(xiàn)著現(xiàn)實的效用。
思想主宰靈魂,思想主導行動,行走隴上,回望歷史,品鑒古人,俯身是最好的姿態(tài)。一提及范仲淹,人們便想到《岳陽樓記》,以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座右銘。實則,《岳陽樓記》的意義不僅僅只是一篇風物記,也不僅僅只是一篇代表范公文學成就的文學作品,它更是范公政治思想、政治智慧的生動詮釋,不乏政論文章的特質。
范仲淹的憂樂觀既促成了其文學的成就,自儒家以來的為民忠君思想影響了范氏這一正統(tǒng)家庭,更促成了范仲淹的政治成就,民君兼顧,追求兩全,可以說范公兩方面都做到了。
范公的足跡在隴東從時間上說并不長,事跡卻可圈可點:平戎寨屯兵糧、大順城御西夏、父子兩代知慶州……所以,搜尋客觀的映像才是研范的基礎。當然,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邊地之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企求和平同仇敵愾,民心所向亦是范公成功御西夏不可或缺的原因。十天筑一城,無民眾支持,該是天方夜潭了吧。故成者,是持了為民之心才博得了民心。民心齊,泰山移,也該給我們的邊民立一塊功德碑。
烈烈秋風中,樹葉脫盡,身軀龍鐘,虬枝向天,立于乾坤百年的小葉楊不正向我們宣示著一切嗎,敬畏底層生靈應是范公思想的精魂!
遠方終他鄉(xiāng),近處才故鄉(xiāng),真正的詩意在生我養(yǎng)我的熱土上。于故鄉(xiāng)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是終生未斷奶的孩子,每一次回望,都將牽扯一條神經;每一次慟哭,都是大地的一次心悸;每一次俯首,都把靈魂植得更深。
遠方即近處,故鄉(xiāng)才是將我們擺渡到遠方的諾亞方舟。
歲月向北,腳步向北,嗅著歷史遺留的映像,懷著敬畏,我們躡腳而來。枯葉遍地,溪流從容,古樹靜立,脫落于草葉間的樹皮安然橫臥,時光在這里既是靜止的,又是流動的,未被打擾的生靈們均以一種原始的模樣生存和故去。深秋的子午嶺多了幾份蒼老、肅穆,還有一份藏于年份深處的哲思與智慧。
躡手而來,躡腳而去,在夕陽被樹木離析里,更別留下背影。班氏故去,北征才剛剛開始,止戈崇德、悲天憫人的情懷從《賦》中氤氳而來。
古道逶迤,子午蒼蒼,經聲悠遠,佛意纏綿,石窨子輕吐憂傷。蒼黃掩不住邊民的鏗鏘和馬蹄聲,“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在大順城頭的烈烈秋風里走遠又走近……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慶陽——
我——來——啦——
拙筆難盡活動深意,卻有感于此次行程,情不能已,便信手涂鴉幾首詩,仿改馬嘯老師話“看著象詩,品著不是詩”,借用慶陽方言“二轉子”,姑且稱為“二轉子”詩吧,貽笑大方了!
霜秋懷遠兼頌眾先生
古道水瘦山神朗,子午林老木態(tài)閑。
層巖抱佛經聲遠,黎元擎善煙火甘。
遙思范公御羌戎,樂憂暖釋笛聲怨。
秋高風烈慕先賢,且吟弘文周禮傳。
秋行古邊塞
蒼黃秋色漫古道,風云平定訴滄桑。
兵戈向來戕民心,佛事姑且安庭堂。
范公平戎屯黍菽,羌騎大順折馬槍。
后昆行吟班氏賦,慶州古驛風正上。
暮秋南梁行吟
臥踞秦隴莽林中,嵯峨青山成天塹。
豳風韻毓后昆醒,星火北燎坤乾轉。
山水不言藏底蘊,松柏含英化黎元。
且捧素菊慰亡魂,溯流執(zhí)旗常追遠。
煙景川行吟
煙鎖子午景蓬萊,仰韶遺韻潤山風。
唐王荒冢留儀威,子儀虎骨震林森。
陶樂沐得老查叔,守得初心一仙翁。
侃蜂憨態(tài)如訴親,悲天憫人修玉心。
行慕老查叔
莫道子午遠塵世,山者老查坐山魂。
與蜂結友有仙風,莽林深處一陶翁。
吊范公
范公宏詞摹邊塞,至今史上只知寒。
哪知憂樂化行止,煌煌遺跡彰德范。
行閱隴上,悅品豳風
隴上秋意醉紅葉,至趣相合憶桑梓。
耕讀佳風遠豳地,再追先賢芳后世。
大順城行吟
大順城上嘆大順,范公才略駭羌戎。
鳳凰山上楓葉紅,德馨后昆世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