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帶著一些原生家庭里的東西,踏入現(xiàn)實的社會。
引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一句話:有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們凡在兒時受過的心理創(chuàng)傷,都需要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或者是成年后需要付出太多的代價面對,與之和解。
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的心理問題,有時候會呈現(xiàn)在職場上、親密關系上。
和父親關系不好的話,有可能會引發(fā)在職場上的一些現(xiàn)象。
和異性同事總是會有一些人際關系上的矛盾。
比如經(jīng)常挑戰(zhàn)自己的上司(多數(shù)情況下是男性),其實是想要和父親的關系更近一些。
一個人跟父親的關系就代表他與世界的互動關系。
而父親,更象征著安全感、物質保障還有權威,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渴求父愛,愿意跟父親走得更近。
在職場關系中,需要明確的是,上司從心理學的隱喻上,意味著權威。
渴望和父親的連接,但也有對和父親關系的擔心,后來只能投射到職場當中,亦或者是親密關系當中。
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逃不過這個魔咒。
童年經(jīng)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jīng)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的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
比如一位氣質佳、顏值高、品學皆優(yōu)的女孩子,找對象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
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強自己,又分手。
回到親密關系的話題,一段好的戀愛,可以療愈心理疾病嗎?
親密關系是療愈心理創(chuàng)傷最好的道場,只是需要我們帶著覺知去進行。
許多人在親密關系,想要尋找遺失在原生家庭的愛,或者是從未在原生家庭中得到過的愛。
在心理學精神分析流派里,有一個經(jīng)典的說法(卻鮮有人認同),多數(shù)的婚姻中,男人在找媽媽,女兒在找爸爸。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戀父、戀母情結。
親密關系能否療愈心理創(chuàng)傷,在某種程度上只是短暫性的,很難長久。
在電影《危險方法》里,心理學家榮格和他的患者薩賓娜發(fā)生了關系。
榮格在某個時候意識到自己落入了移情的圈套中。
薩賓娜在榮格的夢里出現(xiàn)了心理退行:
心理退行是人們在受到挫折或者面臨焦慮、恐懼、壓力、應激等狀態(tài)時,放棄已經(jīng)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術或方式,以與其年齡不相符的原始的、幼稚的方法應對現(xiàn)實問題。
來降低自己的焦慮或者不安全感,或者滿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或者逃避現(xiàn)實問題,而采取的自我保護的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一種防御機制。
而在現(xiàn)實社會中,親密關系也會有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的時候。
有許多雞湯文寫道:真正愛你的男人,會把你寵成孩子。(寵成孩子,你還是個孩子更可能成為巨嬰)
在愛情中,女人都希望能夠得到男人的寵愛,自己什么都不用管,男人都會為自己安排好,把自己當成孩子一樣。
但是這種寵愛是有弊端的,對男人的要求越高,同時男人對女人的自由要求也就越高。
他會為你提供好的生活,盡量滿足你的一切需求,但是與此同時,他也需要你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不能違逆他的想法。
從理性層面來看,這樣的關系是寄生關系。
從心理學層面來講,對方在潛意識當中承擔你父母的形象和責任。
如果這樣的關系可以持續(xù)下去也可以,但從概念上或者是從實際操作上,真的很難。
原生家庭的痛,只能自己去療愈,伴侶能給你的只是在你痛的支離破碎的時候,給你一些陪伴。
對方不是你,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
當伴侶雙方或一方將自己原生家庭的負擔帶到親密關系里,就會發(fā)生一系列問題。
有時伴侶雙方都有未解決的問題,創(chuàng)造出一種功能性的和諧,角色彼此需要,因此讓失調暫時沒有曝光。
施虐和受虐,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是“天作之合”。
有的人想要拯救父母的親密關系,從而把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拯救者的角色代入到親密關系中。
所謂圣母不死,渣男不止就是這個意思。
所有的所謂的渣男,一定會有一個圣母來配合,充當親密關系中的拯救者。
人一旦被原生家庭綁了票,要想掙脫,是非常困難的。
正因如此,也有更多的人延續(xù)和重復著這種苦楚。
原生家庭的痛,且讓我承擔,且于我終止!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是不可選擇的,你能選擇的,是你成人之后與原生家庭的相處方式。你的獨立程度,決定你開創(chuàng)“自主家庭”與“原生家庭”的相互關系。
說白了,是否可以擺脫對原生家庭的依賴,關鍵在于你自己。
允許自己哀悼失去的童年歡笑,心疼過去受過傷的自己,憤怒給予傷害的人或行為,是創(chuàng)傷愈合路上必經(jīng)的過程。
承認那個不公和困難
我們要為當初那個受傷的、委屈的小孩哀傷。
對于那個時候的自己是不公平的,我也是個孩子,我該自由玩耍,現(xiàn)在卻要擔負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這不是我的義務,這是我的犧牲。
而你們卻不懂得鼓勵我、認可我、欣賞我,我收到的都是評判和指責、要求甚至命令,這非常不公平!
人脈常常不由自主的重復一些模式:喜歡某類人格特質的人、不喜歡某類人格特質;
強烈渴望想要得到某些精神、物質上的東西。
我們童年在原生家庭所缺失和受傷的,我們往往會想通過在后續(xù)的關系和生活中補足回來,填補內心受傷的空洞。
人生的路還很長,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fā)生什么。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親密關系能否療愈心理問題,關鍵還是看你自己是否愿意為自己負責。
如果你也有話要說,如果你也深有感觸
征稿正式起航
我們期待你的聲音不限主題、不限內容、不限字數(shù)趕快拿起筆來,寫下你要說的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