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重負的父母,實在是難
袁作軍(湖北)
上世紀七十年代,江漢平原農村,異常窮困。我家更是赤貧。兒時的我們,難以體會父母的難處。
那時我們的肚子不爭氣,餓啊。偷,就成了我們的家常便飯。桃子、李子、甘蔗……被我和花子弟弟偷盜的人家,會來家里告狀。父親就罰我們面向貼著領袖像的神柜跪下。父親的用意可能是要我們“面壁思過”。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父親也帶我去偷過一次。
六七月間,陰雨連綿。大約半夜,父親到我和爺爺睡覺的房里,輕輕地推醒了我。父親說:“小聲點。跟我走。”
我下了床就走。父親說:“穿上鞋?!?/span>
鞋對于我們兄妹幾個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奢侈品。每一雙鞋,哪怕是腳前破了洞,我們也輕易舍不得穿。父親說:“防止蛇咬?!?/span>
蛇?我猜想,肯定是要出門。果然,父親扛了秧架子,讓我背了攪篙,就出門了。
門外黑黢黢的,伸手不見五指。細雨已經停了。
父親說:“去董家灣……把眼睛閉上一會兒,就看得見東西了?!?/span>
我閉眼一小會,再睜開,果然就能看見門口影影綽綽的樹木和死蛇般彎曲的村道了。我們村前有條河,叫做壇子河,從西往東流淌,出了村口,名字就變成“下河”了。下河一直向東,流向遠處。董家灣是老地名,抵近鄰村,仍然在我們大隊境內。下河流經那里。我們這是要去攪菱角苗。弄菱角好啊,人吃菱角,豬吃苗子。
下河里種滿了菱角,一兩里路長,河面是密密麻麻的菱角葉片。葉片下面藏著兩三寸長的牛角大菱角。
下河的菱角是我們生產隊種的。一到村頭就有菱角,為什么偏要去董家灣那么遠?
父親說:“去那里,人家才不會發(fā)現。”
是啊,我們不是光明正大地去公干,這是去偷!董家灣很偏遠,很荒涼。我們村里就有俗語說:“董家灣,鬼打槍?!倍覟彻艜r候是兩個村共用的陰地。那里曾經墳兆萬接??v使膽子很大的父親去那里,也要人作伴。
我們出了門才知道,地上泥濘不堪,只能無可奈何地打赤腳了。我心里默念著,蛇呀,你千萬不要出來咬人!我們小心翼翼走了好久,才摸到董家灣。
下河北岸,還是有個殘留的三角湖小陰地,還有一堆一堆墳塋。那鬼魅似的墳塋,像蓄勢待發(fā)野獸,對我們虎視眈眈。我很害怕。平時走夜路害怕的時候,我就唱歌。唱最流行的《我愛北京天安門》,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我們相信這是最避邪的歌。這時不能唱。我們是去做賊呢。
到了董家灣平緩的河坡邊,我們停下來。父親拿過攪篙,開始打撈菱角藤。攪篙就是兩根四五米長的竹竿,在中間部位用結實的細繩交叉系上幾道,一樣長的兩根竹竿就可以張開成剪刀口,也可以合攏成一字型。這是專門用來打撈水草的常用工具。
下河里的菱角苗,實在是倔壯、濃密。不用下水,伸手可及。父親站在坡上,把攪篙張開成剪刀型,朝河里的菱角苗插下去,再兩手用力,把攪篙合攏成一字型,然后向左邊或者右邊扭動攪篙,一圈兩圈三圈,攪篙上就纏滿了菱角苗。他把菱角苗一桿一桿拖上岸來。我負責把菱角苗裝進秧架子,放整齊、壓結實。我當心地說:“爽爹不會來吧?”
爽爹是我們生產隊的管方佬。生產隊的一切財產、農作物都是他管轄的范疇。
父親胸有成竹說:“不會來?!蔽蚁胍彩?,董家灣,鬼打槍,爽爹一個人肯定也不敢來。
很快,百十斤的菱角藤就裝好了。父親挑著濕淋淋的擔子,拖著地面沙沙的響。我背著攪篙,生怕后面有什么鬼物趕來,一步也不敢落下地跟著父親,回家了。路上,我們碰見了幾個姑娘婆婆,背著什么東西。沒看清相臉,估計應該是人,不是鬼。大家交叉走過,都“沒看見”彼此。我想,那些人肯定也是偷東西的。
我還沒有提出心中的疑問,父親倒先開口了:“弄公家的東西,不叫偷,叫拿。”
長大后,讀到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里面的孔乙己老先生懇切地說:“……竊,竊,讀書人的事,怎么能算偷?”我就好笑。父親的解釋,肯定也是這個意思。父親是心高氣傲的讀書人,滿腹詩書,豪情萬丈,壯志凌云,不到情形萬不得已,不是生活抵死相逼,怎么可能去做賊偷東西?弄公家的東西不算偷,是拿。這種理論的依據在哪里,我至今都說不清楚,但也沒有反駁的理由。
父親說:“私人的東西不能偷。你想一想,誰家不為難呢?”
回到家,天還沒有亮。母親和弟弟妹妹已經在昏暗的油燈下等候了。我和父親凱旋而歸。大家圍著一大堆菱角藤,一邊摘,一邊吃,心情是歡愉的。
我和弟弟妹妹們迫不及待,掰開菱角皮就咬,咯吱咯吱地響。菱角,甜哪!這是我多少年來都記憶猶新的人間至味。父母叫我拿了些給餓著肚子也不吭聲的爺爺去吃。
父親得罪了生產隊的權貴,“反省”的頻率越來越多,我們家與別家的工分差距就越拉越大。這就直接涉及到了我們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質量。說白了,就是我們不能天天吃白米飯了。
活人不能讓尿憋死。我和花子弟弟,挖野菜。人能吃的最佳野菜是黃蒿子。要命的是,黃蒿子只在種過水稻的地里才有。而生產隊所有的田塊,都被管方佬死死地看守著,仿佛那是他自己家的錢箱子。
需求與供給產生了矛盾,我們解決的辦法就是一個字:偷。
其實,我們要的不是生產隊的貴重財產,只是黃蒿子,野菜!
黃蒿子做成的飯,聞起來香噴噴的,吃起來……嘿嘿嘿,那味道,不說永生難忘,至少半輩子不想再嘗。除了黃蒿子飯,我們還要吃另一種完全代替米飯的東西——老娃蒜。老娃蒜,形狀類似于大蒜中的獨瓣蒜,圓鼓鼓的滴水形狀。它們的葉片,不像大蒜那么多,顏色嘛,赤橙黃綠青藍紫,中間似乎沒有老娃蒜葉片的那種顏色,姑且叫它醬色吧。
老娃蒜能吃,我還是很信服先人們膽量的。許多野菜的地下塊莖都有毒,有的甚至是劇毒。他們怎么就知道老娃蒜能吃呢?
父親回答過我的問題。他說:“古時候有個皇帝,叫神農,為了讓他治下的老百姓不餓肚子,放心地吃野菜野草,他冒著生命危險,嘗試百草,最后被毒死了。老娃蒜是神農嘗過的,可以吃。”
太神奇了!傳說中的神農皇帝,逝去幾千年了,他冒死試驗的食物,居然還惠及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我相信了什么叫彪炳千秋,相信了什么是福蔭子孫。
后來,我在書中知道了老娃蒜,它還有大名:黃獨。詩圣杜甫在成都杜甫草堂居住時,貧困潦倒,衣食堪憂。他饑餓難耐的時候,還去雪地里挖過老娃蒜,哀嘆過:……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鄰里為我色惆悵……
吃黃蒿子和老娃蒜的時間長了,我們的身體一天天瘦弱。
我們必須得到糧食!
某一天,我發(fā)現我的床背后,碼放了幾十捆谷個子。不說我也知道,是父母偷的,不,是拿的,拿。父親說過,生產隊的東西,怎么能算偷?深夜里,母親就用刀片刮谷穗。這樣聲響小,不會驚動鄰里和路人。我的床底下一個可以裝百十斤的瓦缸,裝滿了稻谷,就東窗事發(fā)了。
我們二隊,據說丟失了大量皮棉。這是要上繳國家的。二隊隊委會下令“清倉”。所謂清倉,就是挨家挨戶搜查。干部們一臉嚴肅地一寸一寸地“清倉”,皮花沒有搜到,卻搜到了我床背后的谷個子。父親是反省對象,不敢做聲。面對嚇人的陣勢,母親站出來說:“是我偷的。我該死!”當時我們都在。弟弟和妹妹都嚇哭了。母親擋在父親前面,完全像電影里擋在老百姓前面的八路軍傷員,寧可犧牲自己。此時,她不是個強盜,而是個英雄!
隊長冷冷地問我父親:“你說怎么辦?”
這怎么回答呀?父親說:“該怎么辦就怎么辦?!?/span>
另一個干部指著母親單薄的身體,質問說:“這么多,你弄得動嗎?”
母親說:“我一次弄一個,一晚上就偷三個……”
母親一口咬定是自己偷的,干部們也沒法。如果是父親偷的,就可能上綱上線,性質就完全不同了。事情不了了之。不了了之的還有生產隊丟失的“大量皮棉”。我懷疑,隊里的皮棉根本沒有丟失。搞“清倉”可能就是某些人有所發(fā)現,針對我父親來的。大人的世界我不懂。父親究竟得罪了哪些人?
事后,我多次聽父親跟母親說過“逼上梁山”的喪氣話。什么是“逼上梁山”?
人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道德就淪喪了,就得為肚皮讓路。據說圣人孔老夫子和他的學生們,當年被困陳蔡之間時,還偷過東西充饑。
那年冬天,生產隊的白菜砍光了,送到了水利工地。白菜地還沒有翻耕。晚上隊里收工了,母親就“緊急動員”我們兄妹四人,全部出發(fā),去那里撿枯萎的白菜葉。爺爺已經去世了。落意弟弟和鳳梅妹妹都能跑能跳了。跟我們一起去,還節(jié)省了照看他們的功夫。我們撿起來一大堆一大堆枯菜葉,直到天黑才推回家。人家笑話母親說:“弄回去當柴燒?”
母親就嘿嘿嘿地笑。我們問:“這要得做什么?”
母親說:“有大用?!?/span>
撿完枯葉,我們又用好多個晚上,挖回了上萬個白菜蔸子。飼養(yǎng)員全爹開玩笑說:“白菜地都被你們幾母子翻耕過來了。”
鵝毛大雪很快降臨了。天地間一片蒼茫。真正是“黃獨無苗山雪盛”了。村子里大多數人家喂養(yǎng)的豬子,沒法得到豬菜了,不管夠不夠斤兩,都必須賣掉。我們家的兩頭豬,沒打算賣,還喂養(yǎng)一兩個月,到臘月尾間就可以長到一百五十斤,就夠“特級”了,可以多賣錢不說,還可以多得些返銷糧和布票??傊锰幒芏?。
我們家的豬,先吃了一段時間的白菜蔸子,然后就吃枯白菜葉子。多少人都驚嘆我母親的算盤,打得精!
枯葉怎么吃?母親自有辦法。下雪了,社員們不能出工了。母親就用剪刀,拿著枯葉,一片一片地剪。葉片部分剪碎,拿熱水一泡,就發(fā)脹成了厚厚的葉子,枯死的葉片,脈絡重現,死而復生,就成了豬子的美食??萑~的葉柄,也叫菜幫,母親會留下最厚的一部分,剪成條狀,清洗干凈,放進腌辣椒壇子里浸泡,三五天后夾出來,就是美味的泡菜!
……寫到這里,筆者忍不住淚濕眼眶,幾度哽咽。我敬愛的母親啊,您的智慧,是為兒女而生,為生活而生!……唉,是什么樣的兒女、什么樣的生活,逼出了您這樣的智慧呀?!
在我的記憶里,小時候家里總是沒有錢。例如那次賣舊絮的經歷,如烙印般地深刻在我的心里,始終揮之不去。
前一天的晚上,就聽得父母商議,有戶親戚家請客,要去送人情。他們東拼西湊,連柜子里的幾個雞蛋也算上,總共也就一塊錢。而人情價位是兩塊。怎么辦?俗話說:人情急如債,頭頂鍋灶賣。母親忽然想到家里有兩床破舊的被絮閑置著,不如賣了,也可救救急。父親猶豫半響,還是同意了。他猶豫什么呢?可能想到特別的嚴寒來臨時,破被子也是可以保暖的。他要權衡利弊,反復斟酌。決定了:舊絮賣掉。父親點名要我跟他一起去。
第二天天還沒亮,父親叫上我,頂著蒙蒙的月光就出發(fā)了。我們的目的地是汪橋街,理應走堤汪公路。父親卻扛著捆好的舊絮,領著我專揀田間小道走。我問:怎么不走大路? 父親說:不讓別人看見。
我十分不解。這又不是偷東西,人家看見怕什么!
天一亮,我們就到汪橋街后面了。街上熙熙攘攘熱鬧起來。父親停下來,放下被絮說:你來背。
二十幾斤重量,我勉強能背動。父親擠開人群在前面走,我緊緊跟著。到了一個門市部,父親說:“我在外面等你。你背進去賣,八分錢一斤。”我有些害怕。父親說:“不怕,我看著你!”
我問:“你怎么不進去?”
他支支吾吾不知說了句什么。
我硬著頭皮進了門市部。一個半老頭子傲慢地把舊絮過了秤,又打開仔仔細細檢查了一番,說:七分錢一斤,二十斤,二七一塊四……
父親立刻進來了,說:這是二十三斤,八分一斤!
老頭子翻著白眼跟父親爭論,但他畢竟沒道理,只得退步,付給我們一塊八毛四。
來到街上,父親從這筆“巨款”里抽出三分錢給我買了個油餅。我說,你也買一個吃嘛。他吞吞口水說:“我不喜歡吃。”香噴噴的油餅,鄉(xiāng)下人逢年過節(jié)都難得吃到。他說不喜歡肯定是假的。他是一家之主,心里一定在算計著每一分錢應該用在什么地方。
等我成了青年,猛然明白了,父親那時也不過三十歲出頭,也是要面子的人,只是為了生存才低下頭來!為了盡可能多的留下一個男人的尊嚴,他是左難,右也難啊!
父親也有正當的“生財之道”。平時他從生產隊收工回來,都會把在野外挖掘的樹蔸帶回來。日積月累,屋旁邊就堆了不少。冬季向火用得著這么多樹蔸嗎?
父親總是笑而不答。原來,父親是要賣樹蔸的。我跟他去賣過之后才恍然大悟。
一夜北風呼嘯,雪粒和雨點交織成的凍雨,強勢地潑打下來。鄉(xiāng)村大路上的車轍、蹄印立刻變成了冰轍。陰險的冰轍,絆倒過不少行人和車輛。跟著父親去賣樹蔸的時候,我就跟它有過憤恨的較量。
之后,我們連續(xù)五天,才把父親一年工余時間挖的樹蔸賣完,得款近二十元。這絕對是一筆額外的“巨款”!父親喜形于色地說:“天冷好啊!天冷好!”大有白居易的“心憂炭賤愿天寒”的意味。
伴隨獨輪車的吟唱,父親的腳步踩過橫斜交錯的冰轍,踩過風雨飄搖的歲月,咔嚓咔嚓的聲音,貫穿了他的整個生命。直到今天,每次記起那獨輪車碾過冰轍的情形,我還是感到刺骨的寒意,也感到透心的溫暖。
【作者簡介】袁作軍,男,農民,1964年生。湖北省監(jiān)利縣程集鎮(zhèn)人。湖北省作協會員,荊州市作協會員,鄭州小小說傳媒集團簽約作家,中國作協寓言分會閃小說工作委員會湖北閃會副秘書長。2015年正式開始寫作并對外投稿,迄今已在《羊城晚報》《檢察日報》《伊利華報》《陽光導報》《西貢解放日報》《福州日報》《金山》《小說月報》《小小說月刊》《小小說大世界》《小小說選刊》等中外報刊發(fā)表閃小說、小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30余萬字。2016年至2019年,有作品20余篇入選國內多種權威選本。作品《石碑無言紀滄桑》入選2019年武漢大學歷史系教學講義。作品《對一顆重磅炸彈的處理》入選2018年“湖北省改革開放40年:優(yōu)秀小小說40篇”。小小說《教鞭》《奔馬》《一加一等于一》《狂躁的車輪》《養(yǎng)父》等5篇入選2020年,中小學課外讀本《讀悅所獲》。2016年以來,獲國內大小文學獎項9次。2019年當選“中國閃小說十大新銳作家”之一。2019年8月出版微型小說作品集《白馬玉雕》。
聯系客服